【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9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文●尪公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4 17:16: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24 18:28 編輯

人文●尪公廟

 

在唐朝安史之亂時,張巡和許遠率軍民據城抗賊,死守睢陽(今河南商丘),他們為國犧牲後,英靈不滅,後人在睢陽建立「雙忠廟」來祭祀他們,尊稱「保儀尊王」或「保儀大夫」,意喻「保土儀城」之意。

 

隨高、張、林三姓移民南遷福建安溪,籌資興建「集應廟」來供奉保儀尊王。

 

之後在清康熙年間,福建泉州府安溪縣的高、張、林三姓族人,迫於生計渡海來台,為祈求一路平安及開墾順利,他們也仿效祖先遠從家鄉帶來了保儀尊王、申國夫人的金身與香爐隨行,藉以祈求渡臺及開墾的過程能夠平安順利,便一直奉祀至今。

 

而保儀尊王在台俗稱「尪公」或「尪元帥」,其稱號緣由的說法不一,其中一說是因保儀尊王緣自泉州安溪,信眾敬為安溪的佛公,暱稱「安公」,轉音為「尪公」。

 

另一說,是因保儀尊王為了方便神輿繞巡田埂驅蟲,輦轎製作的特別袖珍,有如布袋戲的「尪仔」,所以漫稱「尪公」。

 

但還有一說是福建安溪縣的集應廟,是當時的河南災民「因洪公、因洪婆」南下所建。

 

因「因洪」閩南音合唸為「尪」,所以後人將建廟始祖與主祀神祇籠統概稱「尪公」。

 

另外尪娘(尊王夫人)的身份,有人說夫人姓林,也有人說是姓申。

 

但據最早奉祀張巡、許遠的雙忠廟記載,張巡妻名為劉氏、妾柳氏,而《新唐書》記「貞元中,贈巡妻申國夫人,賜帛百。」

 

所以夫人應不姓申,但也不姓林。

 

原來「尪娘」之所以會稱為「林夫人」,是因在福建安溪縣的某村中一位十八、九歲林姓姑娘,夜夢中也屢有一武官前來共寢,並在溪邊洗衣時,常見有一套官服漂近,因事有蹊蹺,於是林姑娘與其家人當官服再出現時,暗中剪其衣角並別上紅針線。

 

不久,林姑娘猝死,在葬後竟然在當地尪公廟的尊王神像上發現缺角衣、紅針線,經擲筊,方知尪公要找人做伴,所以廟方才正式將林姑娘供奉為「尪娘」。

 

而台灣的「尪公廟」遍及北台灣,原因是供奉尪公的高、張、林三姓族人,初期多在淡水、竹圍、北投等地落腳,慢慢才往文山、新店等地拓墾,由於宗族人丁越來越旺,三姓逐漸分立,所以他們以拈鬮的方式,高姓鬮得尊王,林姓鬮得夫人、張姓鬮得香爐,並將「尪公」冠上其家族姓氏以作區別。

 

所以,高姓在景美、林姓在萬隆、張姓在木柵各自建「集應廟」供奉,因為當時建立的集應廟,均有上百年歷史。

 

在此之後,下圭矛山(淡水)、石頭厝(北投)、水返腳(汐止)、石碇街、深坑街亦各有尪公廟設置。

 

而在同治六年(1867年)原住北投的高姓族人,來到內山(今新店山區)開墾,受到泰雅族原住民的阻撓,所以將北投石頭厝的尪公神像(老祖)迎去「拄生蕃」,因此在景美街創建最早的集應廟,目前列名國家三級古蹟。

 

而後北投高姓宗人將石頭厝改建為「北投集應廟」,但景美的高姓宗人不願將老祖歸還,於是北投地區廟主向當時的日本警廳申訴,經協議,以五年一次為期,回駐北投集應廟一年。

 

所以為了配合高尪公老祖、老媽神像五年一次的北投駐駕,高姓宗族分有「同記」(代表「同心協力」)和「萃記」(代表「萃集一心」),註明各四甲(「同記」四甲為:溪子口甲、大坪林甲、台北市區舊鐵路南區甲及台北市區舊鐵路北區甲;「萃記」四甲為:內湖甲、頭廷魁甲、十五份甲、深坑甲。)

 

與北投甲輪流祭祀。

 

據景美集應廟資料顯示,目前全省約有尪公廟十八座,光北縣市就包括景美集應廟、木柵集應廟、萬隆集應廟、深坑集順廟、石碇集順廟、北投集應廟、淡水坪頂集應廟、淡水義山集應廟、平溪三聖宮、汐止忠順廟等,這些也都是三姓族人分佈的聚落。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3172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14 23:28 , Processed in 0.2968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