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1)】

 關閉 [複製鏈接]
146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9:12:36 | 只看該作者

類經二十三卷


(張介賓類註)。


(運氣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09:27:21 | 只看該作者

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歲氣立


素問六節藏象論○。


(黃帝問日,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天有上下四方,是為六合,地有正隅中外,是為九宮,此乾坤合一之大數也,凡寰物理,莫不由之,故節以六六而成歲,人因九九以制會,且人有三百六十五節,正以合大之度數,復有九藏以應地之九野,此其所以為天地人也,六六九六,義如下文。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


六六之節,謂如天地合數則花甲生焉,花甲一周凡六十日,而所包天干各六,是一周之六六也,一步之數三百六十日,而所包甲子凡六周,三陰三陽夕天氣,是一步之天天也,九九制會者,天有四方,方各九十度有奇而制其會,歲有四季,季各九十日有奇而制其會,偪以至地有九野,人有九藏,皆應此數,故黃鍾之收生於九而律度量衡準繩規矩之逆,無不由之,夫有氣則有度,有度則有數,天度由此而正,氣數由此而定,而裁制其會通之妙者則在乎人,其為功也亦大矣,故首節曰,人以九九制會也,○又一九義詳脉色類五。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制,節也正也,紀,記也,太虛廖廓,本不可,測,所可測者,賴列宿周旋,附於天體,有宿度,則天道昭然,而七政之遲疾有節,是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無形,本不易察,所可察者,在陰陽往來,見於節序有節序,則時合相承,而萬物之消長有期,乃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


天包地外,地居天中,天動地靜,乾健坤順,故天為陽,地為陰,火之精為日,水之精為月,故日為陽,月為陰。


(行有分紀)。
 

凡天地日月之運行,各有所紀,天象正圓,周旋不息,天體倚比,比高南下,南北二極居其兩端,乃其樞軸不動之處也,天有黃赤二道,赤道者,當兩極之中,橫絡天腰,中半之界也,赤道之北為內郭,北極居之,赤道之南為外郭,南極居之,日月循天運行,各有其道,日行之道是為黃道,黃道之行,春分後行赤道之北,秋分後行赤道之南,月行之道有九,與日不同,九道者,黑道二,出黃道北,赤道二,出黃道南,自道二出黃道西,青道二,出黃道東,故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立秋秋分,月西從白道立冬冬至,月北從黑道,立夏夏至,月南從赤道此亦云赤道者以五方五色言,又非天腹赤道之謂也,凡此青黑白赤道各二,并黃道而為九,蓋黃為土之正色,位居中央,亦日中道,班固天文志曰,日之所由,謂之黃道是也,凡節序之分以日為主,日則隨天而行,邵子日,夏則日隨斗而北,冬則日隨斗而南,太玄日,一北而萬物生,一南而萬物死,劉昭云,日行北陸謂冬,西陸謂春,南陸謂夏,東陸謂秋,夫以南北為夏冬者是也,以西陸為春東陸為秋者何也,蓋天志之道,子午為經,卯酉為緯,一歲之氣,始於冬至,一陽在子,為天日之會,蓋是斗建隨天左旋以行於東方,日月挨宮右退以會於西宿,故仲冬斗建在子,則日月會於星紀,斗宿丑宮也,季冬斗建在丑,則日月會於玄枵,女宿子宮也,此所以日行北陸謂冬也,又由是則斗建自東北順而南,日月自西北逆而南,故孟春斗建在寅,則日月會於娵訾室宿亥官也,仲春斗建在卬則日月會於降婁,奎宿戍宮也,季春斗建在辰,則日月會於大梁,胃宿酉宮也,是皆以西緯東,此所以日行西陸謂春也,又由是則斗建自東南順而西,日月自西南逆而東,故孟夏斗建在巳,則日月會於實沉,畢宿申宮也,仲夏斗建在午,則日月會於鶉首,并宿未宮也,季夏斗建在,未則日月會於鶉火,柳宿午宮也,此所以日行南陸謂夏也,又由是則斗建自西南順而北,日月自東南逆而北,故孟秋斗建在申,則日月會於鶉尾,翼宿巳宮也,仲秋斗建在酉,則日會於壽星,角宿辰宮也,季秋斗建在戍,則日月會於大火,房宿卯宮也,是皆以東緯西,此所以日行東陸謂秋也,以至孟冬斗建在亥,則日月會於析木,尾宿寅宮,而復交乎冬至,故春不在東而在西,秋不在西而在東也,由此觀之,則天運本順而左旋,日月似逆而右轉,故星家以七政為右行,殊不知日月五星,皆循天左行,其所以似右者,乃日不及天,月不及日,并五星之退度耳,故天之與日,正會於子半之中,是為一歲之首,即冬至節也,自子半之後,則天漸餘而東日漸縮而西,而時序節今從茲變更矣五星之行亦各有度,如水曰歲星,其行一年一宮十二年一周天,火曰熒惑,其行六十一日有零過一宮,七百四十日一周天,土曰鎮星,其行二十八月過一宮,二十八年一周,天金曰太白,其行一月一宮,一歲一周天,水曰辰星,常隨太陽而行,然或前或後,不出二三十度之外,亦一月一宮,一歲一周天,凡此五星,皆所以佐日月而循序如緯者也,此行有分紀之謂。


(周有道理)。


按渾天說日,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褁黃,其形體混然,周旋無巳,故曰混天,然則周天之度,何從考正,乃於日行之數,有以見之,日之行度,不及於天,故以每日所短之數,紀為一度,凡行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日之一,竟天一周,復會於舊宿之處,故紀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而周天二十八宿,均此數焉其行則自東而升,自西而降,安定胡氏曰,人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之間大約天行八十里,凡人晝夜呼吸,總計一萬三千五百,息以八十里之數因之,其得一百八萬里,考之洛書甄嚁度,及春秋考異,郵,皆云周天一百七萬一千里,其大概亦不相遠,此周天圍圓之數也,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之則每度得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又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以圍三徑一言之,則周天上下四旁,直徑三十五萬七千里,地面去天,又減此之半,而三光出入乎其中,此周有道理之謂。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者,言日月之退度也,日月循天連行,俱自東而西,天行速,日行遲,月行又遲,天體至圓,繞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過日一度,日行遲,亦日遶地一周,而比天少行一度,凡積三百六十五日又二十五刻,仍至舊處而與大會,是為一歲,此日行之數也,故曰日行一度,月行又遲,亦一日遶地一周,而比天少十三度又十九分度之七,積二十七日半有奇,而與天會,是為一月,此月行之數也,故曰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然於正度之外,陽氣尚盈,陰氣常縮,是為盈縮,氣有盈縮,故月有大小,盈者氣盈,天之數也,縮者朔虛,日月之數也,凡月有二十日,歲有十二月,是一歲之數,當以三百六十日為常,然天之氣盈,每於過日一度之外,仍盈十三分七厘八絲三忽有奇積三百六十日,共得四千九百三十五分,以日法九百四十分為一日除之,合盈五日又二百三十五分,其合於刻數則為二十五刻零,此一歲三百六十日之外,天行過日之數也,月之朔虛,一日常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積二十九日又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其合於刻數,則為五十三刻零,而與日會,是每月常虛四百四十一分積十二箇月,共得五千二百九十二分,以日法九百四十分為一日除之,則每歲合虛五日又五百九十二分,其合於刻數則為六十三刻零,故一歲日數,止實得三百五十四日又三十七刻,以成數為言,則一歲約少六日,是當六大六小矣,此一歲月不及日之數也,故朱子日,氣言則三百六十五日,朔言則二百五十四日,舉氣盈朔虛之中數言,則三百六十日,堯典舉成數言,故曰三百六十六日也,此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之謂。


(積氣餘而盈閏矣)。


積氣餘者,歲氣餘分之積而成閏也,一歲之日,以三百六十為常數,而月少於日,故每年止三百五十四日又三十七刻,而十二晦朔盡矣,是周歲月不及日者,凡五日又六十三刻為朔虛,日又少於天,故周天之數共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周歲天多於日者,凡五日又二十五刻為氣盈,合氣盈朔虛,共得十日零八十八刻,此一歲氣餘之數而閏生焉,故以三歲而計,則得三十二日又六十四刻,是一閏而有餘,以五歲而計,則得五十四日又四十刻,是再閏而不足,故以十九年而計,則得二百六日又七十二刻,以月法二十九日零五十三刻除之,正得七箇月不差時,刻此所以十九年而七閏,則氣朔分齊,是謂一章,大約三十二箇月有奇置一閏,雖不盡同,亦不相遠,故三年不置閏則春之一月入於夏,子之一月入於丑,積之之,久至於三失閏則春利皆為夏,十二失閏則子年皆為丑,寒暑反,易歲時變亂,農桑庶務,全失其時矣,故以餘日置閏於其間,然後歲氣不差四時得成,而眾功皆立也。


(立端於始)。


端,首也,始,初也,天地有氣運,氣運有元首,元首立而始終正矣,天有其端,北極是也,氣有其端,子半是也,節有其端,冬至是也,故立天之端而宿度見,立氣之端而辰次見,立節之端而時候見如周正建子為天統,商正建丑為地統,夏正建寅為人統,皆所以立歲首而授民戕時也,即立端於始之義。


(表正於中)。


表識記也,正者,正其子午,中者,中其四方,蓋天道玄遠窺測不易雖立端以察其始,尚不足以探其微,故又立表以正其中也,如周公營洛,置五表穎川陽城置中表,其度景處,古跡猶存,中表南千里置一表,北千里置一表東西亦然,此正日景以求志束也,考之周禮曰,大司空之職立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此在鄭康成固有注疏,但亦未甚明悉,朱子曰,今人都不識土圭,康成亦誤,圭尺是量表景底尺,長一尺五寸,以王為之是也,按古制土圭之長,尺有五寸,而測景之表,其長八尺,立表以測景,用圭以量景而天地之中氣候之序,於斯乎正矣,詳求其法,蓋以天體混圓,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上下二端,謂之二極,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有奇,兩極之中,橫絡天腰者,是為赤道,其去兩極,各九十一度有奇,日行之道是為,黃道,由赤道內外周行各半,其入於赤道之內,最近者,日行於參九度之間,在赤道之北二十四度,其去北極六十七度少強,是為夏至日行之道,去極最近,其景最短,故立八尺之表,而景惟一尺五寸,此以地在日中之南時當陽極,故日日南則景短多暑也,斯時也,黃道在參宿度中,出寅未入戍初,凡晝行地上者二百一十九度強,故晝長,夜行地下一百四十六度強,故夜短也,其出於赤道之外,最遠者日行於箕四度之間,在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其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有奇,是為冬至日行之道去極最遠,其景最長,故以八尺之表,而景長一丈三尺,此以地在日中之北,時當陰極,故曰,日北則景長冬寒也,斯時也黃道在箕宿度中,出辰初入申未,凡晝行地上者一百四十六度強,故晝短,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強,故夜長也,其黃道交行於赤道之間者,是為日行之中道,春分日黃赤二道交於西北壁三度,秋分日交於東南翼十七度,各去極九十一度有奇,此度在南北遠近之中,故景居二至長短之半,而寒熱勻也,斯時也,黃道出卯中,入酉中,日行地上地下各一百八十二度有奇,而晝夜平也,所謂日東則景夕多風者,言地在日中之東,則日甫中而景巳如,久是地偏於左而東方木氣多風也,所謂日西則景朝多陰者,言地在日中之西,則日巳中而景猶如朝,是地偏於右而西方金氣多陰也,所謂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者,言夏至為一歲之中,日在中天,其景最短,故景惟一尺五寸與土圭庂長正相合處,此便是地之中,亦所以見歲之中也,故嵩高正當天之中,極南五十五度當嵩高之上,又其南十二度為夏至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為春秋分之日道,即赤道也,又其南二十四度為冬至之日道,南下去地,三十一度而巳,是夏至日,去北極六十七度春秋分日,去北極九十一度,冬至日,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乃其大數,此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南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故邵子,曰天地之本,其起於中乎,天之中何在,曰在辰極地之中何在,曰在嵩山,惟天以辰極為中,故可以圯層數而惟節候,惟地以嵩山為中,故可以定方隅而均道里,子午其天地之中乎,冬至陽生子,夜半時加子,所以乾始於坎而終於離,此南北二極獨為天樞而不動也,夏至陰生午,天中日在午,所以坤始於離而終於坎,此冬夏二至,一在南,一在北,而不可移也,惟天地之中,一定不易,是以聖人者出,處璣衡以觀大運,據會要以察方來,皆自此而得之,昃所謂表正於中也。


(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推餘於終即上文氣餘盈閏之義,蓋欲求天道者不立其端,則綱領不得不正其中則前後不明不推其餘則氣候下正,凡此三者,缺一不可,知乎此,則天度之道畢矣○推,音吹。


(帝曰,余巳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

六六九九義見前。


(天有十日)。


十者成數之極,天地之至數也,天有十日,如一月之數凡三十,一歲之數凡三百六十,皆以十為制也,故大撓察其象作十干以紀之曰,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


(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竟,盡也,十干六竟則六十日也,是為花甲一周,甲復六周,則六六三百六十也,是為一歲日法之常數,而氣盈朔虛不與焉,故云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


凡自古有生之物,皆出天元之氣,雖形假地生,而命惟天賦,故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此通天之謂也,然通天之本,本於陰陽,故四氣調神論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至若在地而有九州,在人而有九竅,又孰非通於天氣,而本於陰陽者乎。


(故其生五,其氣三)。


自陰陽以化五行而萬物之生,莫不由之,故曰其生五,然五行皆本於陰陽,而陰陽之氣各有其三,是謂三陰三陽,故曰其氣三,夫生五氣三者,即運五氣六之義,不言六而言三者,合陰陽而言也,一曰,五運之氣,各有太過不及平氣之化,故五常政大論有三氣之紀者即此,其義亦通, ○按王氏以三為三元,謂天氣地氣運氣也,然觀下文云,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是天氣地氣運氣者,亦由三而成,則三元之義,又若居其次伏, ○此上三節與生氣通天論同,見疾病類五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天者天之氣,司天是也,地者地氣,在泉是也,上下之間,氣交之中,人之居也,天地人之氣,皆有三陰三陽,故日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此下三節與三部九候論同,但彼以上中下三部為言,與此稍異,詳脉色類五。


(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


三而三之,合則為九,正以見陰陽之變,故地之九野,人之九藏,皆相應者如此,九野,九州野,九藏義如下文。


(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形藏四者,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胷中也,出三部九候論,神藏五者,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也,出宣明五氣篇,及九鍼論。


(帝曰,余巳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蒙者,蒙昧於目,惑者,疑惑於心也。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上帝,上古聖帝也先師,岐伯之師,僦貸季也,○僦,將秀切。


(帝曰,請遂聞之,岐伯曰,五謂之候)。


天地之氣,五行而巳,日行之五度則五日也,日有十二時五日則六十時,是甲子一周,五行畢而氣候易矣,故五日謂之候,而一歲三百六十日,共成七十二候也。


(三候謂之氣)。


氣,節也,歲有三十四節,亦日二十四氣一氣統十五日二時五刻有奇,故三候謂之氣。


六氣謂之時。


歲有四時,亦曰四季,時各九十一日有奇,積六氣而成也,故謂之時, ○按此乃一季之六節,亦日六氣,非一歲三陰三陽之六氣,各得六十者之謂,蓋彼為大六氣此為小六氣也。


(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積四九而成三百六十日,故四時謂之歲,歲易時更,故各有所主之氣,以為時之治令焉。


(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


五運,即五行也,襲,承也,治,主也,此承上文而言歲時氣候,皆五運相承,各治其時,以終期歲之日,故時立則氣布,如春氣主木,夏氣主火,長夏氣主土,秋氣主金,冬氣主水,周而復始,如環無端也,不惟周歲之氣為然,即五日為候,而氣亦迭更,故云候亦同法。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年之所加,如天元紀,氣交變,五運行,五常政,六微旨,六元正紀,至真要等論,所載五運六氣之類是也,天運有盛衰,人則人氣有虛實,醫不知此,焉得為工,工者精良之稱,故本經屢及此字,誠重之也,非後世工技之工之謂,○此敷句,文出官鍼篇,詳鍼刺類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09:29:02 | 只看該作者

氣淫氣迫求其至也


素問六節藏象論○二。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太過不及,即盛虛之變,但五運更立,則變有不同耳。


(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


過,過失之謂,凡太過不及,皆為過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


經即本經氣交變五常政等論,見後第十,及十二章。


(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藏)。


所勝,五氣互有所勝也,春應木,木勝土,長夏應土,土勝水,冬應水,水勝火,夏應火,火勝金,秋應金,金勝木,故曰五行時之勝,所謂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萬物盛長故,云長夏,不惟四時之勝如此,人之五藏亦然,如肝應木而勝脾,脾應土而勝腎,腎應水而勝心,心應火而勝肺,肺應金而勝肝故曰以氣命其藏,命者天之所畀也○擎勝長夏五句,與金匱真言論同, ○詳疾病類二十七。


(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


至,氣至也,如春則煖氣至,夏則熱氣者是也,即天元紀等論所謂至數之義也,始春者,謂立春之日,如六元正紀大論曰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覩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蓋春為四時之首,元旦為歲度之首,故可以候一歲盛衰之氣,一日,在春前十五,日當大寒節為初氣之始亦是。


(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


未至而至謂時未至而氣先至,此太過也,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者,凡五行之氣,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假如木氣有餘,金不能制而木反侮金,薄所不勝也,木盛而土受其克乘所勝也,故命日氣淫,淫者恃巳之強而肆為淫虐也,餘太過之氣皆同, ○按此下舊有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十字,乃下文之辭,誤重於此,今刪去之。


(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


至而不至,謂時巳至而氣不至,此不及也,不及則所勝者妄行,所生者受病,所不勝者薄之,所生者,生我者也,如木不及則土無畏,所勝妄行也,土妄行則水受克,所生受病也,金因木衰而侮之,所不勝薄之也,故命曰氣迫,迫者因此不及而受彼侵迫也,不及之氣皆同,○按本運行大論日,王歲何如日,氣有餘則制巳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巳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與此二節義同,○上二節先至後至之義,又詳本類後十八。


(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候其時者,候四時六氣之所主也,知其時則氣之至與不至,可得其期矣,若不知之而失其時反其候,則五運之治,盛衰不分,其有邪僻內生,病及於人者,雖稱為工,莫能禁之,由其不知時氣也,如陰陽應象大論曰,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志之理,則災害至矣,正此之謂。


(帝曰有不襲乎)。


言五行之氣,亦有行無常候不相承襲者否。


(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蒼天者,天象之總稱也,不得無常,言天地之正化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言天地之邪化也,邪則為變,變則為病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


所勝則微,如木受土,邪土受水邪之類,我克者為微邪也所不勝則甚,如土受木邪,火受水邪之類,克我者為賊邪也,賊邪既其而復重感之,則不免於死矣,時氣藏氣皆然。


(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邪不得令,非其時也故為病微邪氣得令,當其時也故為病甚,所勝所不勝皆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09:32:55 | 只看該作者

天元紀


素問天元紀大論王○三。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本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


御,臨御也,位,方位也,,化生化也,天有五行以臨五位,故東生風,木也,南方生暑,火也,中央生濕土也,西方生燥,金也,北方生寒,水也,人有五藏以化五氣,故心化火,其志喜,肝化木,其志怒,脾化土,其志思,肺化金,萁志憂,腎化木,其志恐,而天人相應也○陰陽應象大論思作北見陰陽類一,又詳見疾病類二十六。


(論言五運相襲而恉治久終暮之日,周而復始,余巳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論,即前六節藏象論也,終暮之日,周而復始,謂暮年一周而復始也,三陰三陽六氣也,言氣有五運,復有六氣,五六不侔,其將何以合之)。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日,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禹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此數句與陰陽應象大論同,但此多五運二字,詳注見陰陽類一。


(故物生謂之化)。


萬物之生,皆陰陽之氣化也。


(物極謂之變)。


盛極必衰,衰極復盛故物極者必變,○六微旨大論日,物之生從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五常政大論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


(陰陽不測謂之神)。


莫之為而為者謂之不測,故曰神,此以天道言也。


(神用無方謂之聖)。


神之為用,變化不測,故曰無方,無方者,大而化之之稱,南華天運篇曰,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故謂之聖,此以人道言也。


(夫變化之為用也)。


用,功用也,天志陰陽之道,有體有用,陰陽者,變化之體,變化者,陰陽之用,此下乃承上文而發明神用之道也。


(在天為玄)。


玄深遠也,天道無窮,故在天為玄。


(在人為道)。


道,眾妙之稱,惟人能用之,故在人為道。


(在地為化)。


化,化生志物之生息出乎地,故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


由化以生物,有物則有味,故化生五味,出乎地也。


(道生智)。


有道則有為,有為則有智,故道生智,存乎人也。


(玄生神)。


玄遠則不測,不測則神存,故玄生神,本乎天也。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


此以下皆言神化之為用也,神以氣,言故在天之無形者為風,則在地之成形者,為木,風與水同氣東方之化也,餘放此。


(在天為熱,在地為火)。


熱與火同氣,南方之化也。


(在天為濕,在地為土)。


濕與土同氣,中央之化也。


(在天為燥,在地為金)。


燥與金同氣,西方之化也。


(在天為寒,在地為水)。


寒與水同氣,北方之化也,○自在天為玄至此,與五運行大論同見藏象類六。


(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


氣即上文之風熱濕燥寒,形即上六之木火土金木,此舉五行之大者言,以見萬物之生,亦莫不質具於志,而氣行乎天也。


(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形,陰也,氣,陽也,形氣相感,陰陽合也,合則心生萬物矣,故寶命全形論日,大地合氣,命之曰人,正此義也。


(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天覆之,故在上,地載之,故在下,若以同天在泉言,則亦為上下也。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左為陽主升,故陽道南行,右為陰主降,故陰道北行,是為陰陽之道路,如司天在泉之左右四問,亦其義也。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心)。


徵,證也,兆,見也,陰陽之微,見於水火,木火之用,見於寒暑,所以陰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即此謂也,○上數句,與陰陽應象大論稍同見陰陽類一。


(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


金主秋,其氣收歛而成萬物,木主春,其氣發揚而生萬物,故為生成之終始, ○按上文水火金木,乃五行之四,各有其用,獨不言土何也,蓋土德居中,凡此四者,一無土之不可,故兼四氣之用,而寄王於四季,是以不可列言也。


(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在天之氣有多少,故陰陽有三等之分,在地之形有盛衰,故五行有太少之異,上下相召,即形氣相感之謂,蓋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勝於天,升降相因則氣運有太過不及勝復微甚之變,而損益彰矣,本類諸篇所語者,皆癹明損益之莪,當詳察也。


(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


主四時之令也。


(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


各終期日,謂五運各主期年以終日,如甲乙之步,土運統之類是也獨主四時而巳。


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日,太虛廖廓,肇基,化元,帝曰,請聞其所謂也,鬼臾區曰,太始天元冊文,蓋太古之文,所以紀天元者也,太虛,即周子所謂無極,張子所謂由太虛有天之名也,廖廓,空而無際之謂,肇,始也,基,立也,化元,造之之本原也,○廓,苦郭切,肇,音趙。


(萬物資始,五運終天)。


資始者,萬物藉化元而始生,終天者,五行終天運而無巳也。


(布氣真靈,總統坤元)。


布者,布天元之氣,無所不至也,氣有真氣,化幾是也,物有靈明,良知是也,雖萬物形氣稟乎天地,然地亦天中之物,故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又曰成象之謂乾,效法之為坤,然則坤之元,不外乎乾之元也,故曰總統坤元。


(九星懸朗,七曜周旋)。


九星者,天蓬一,天芮二,天衝三,天輔四,天禽五,天心六,天任七,天柱八,天英九也,見補遺本病論,及詳九宮星野圖,今奇門陰陽家皆用之,七曜,日月五星也,舜典謂之七政,七者如緯,運行於天,有遲有速,有順有逆,故曰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


陰陽者,天道也,柔剛者地道也,易繫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邵子曰天之,大陰陽盡之,地之,大剛柔盡之,故天道資漿,陰陽而巳,地道資生,剛柔而巳,然剛即陽之道,柔即陰之道,故又曰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此又以陰陽剛柔,合天地而總言之也。


(幽顯既位,寒暑弛張)。


陽主晝陰主夜,一日之幽顯也,自晦而朔,自弦而望,一月之幽顯也,春夏主陽而生長,秋冬主陰而收藏,一歲之幽顯也,幽顯既定其位,寒暑從而弛張矣,弛張,往來也。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易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又,日天地絪縕,萬物化醇,此所以生生不息,化化無窮,而品物咸章矣,章,昭著也。


(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言傳習之久,凡十世於茲者,此道之謂也,○巳上諸義當與陰陽類諸章參看。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


此以下皆明形氣之盛衰也,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少陽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也,形有盛衰,如木有太少角,火有太少徵,土有太少宮,金有太少商,水有太少羽,此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


(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


此氣運迭為消長也,始,先也,隨,後也,以六十年之常而言,如甲往則乙來,甲為太宮,乙為少商,此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也,乙往則丙來,乙為少商,丙為太羽,此不足而往,有餘從之也,歲候皆然,以盈虛之勝負言,如火炎者水必涸,水盛者火必滅,陰衰者陽湊之,陽衰者陰湊之,皆先往後隨之義也,蓋氣運之消長,有盛必有衰,有勝必有復,往來相因,強弱相加,而變由作矣。


(知迎知隨,氣可與期)。


迎者,迎其至也,隨者,隨其去也,如時令有盛衰,則候至有遲速,至與不至,必先知之,是知迎也,氣運有勝復,勝微者復微,勝甚者復甚,其微其甚必先知之,是知隨也,知迎知隨則歲氣可期,而天和可自保矣。


(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符,合也,承下奉上也,直,會也,應天為天符,如丁巳丁亥,木氣合也,戊寅戊申戊子戊午,火氣合也,巳丑巳未,土氣合也,乙卯乙酉,金氣合也,丙辰丙戊,水氣合也,此十二年者,中運與司天同氣,故曰天符,○承歲為歲直,如丁卯之歲,木承木也,戊什之歲,火承火也,乙酉之歲,金承金也,丙子之歲,水承水也,甲辰甲戊巳丑巳未之歲,土承土也,此以年支與歲,同氣相承,故曰歲直,即歲會也然不分陽年陰年,但取四正之年為四直承歲,如子午卯酉是也,惟土無定位,寄王於四季飲未,各一十八日有奇,則通論承歲,如辰戊丑未是也,共八年,○三合,巳丑巳未歲,上氣三合者是也,共四年,○右詳注,見圖翼二卷,天符歲會圖說。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此以下,皆明上下相召也。


(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


寒暑燥濕風火,六氣化於天者也,故為天之陰陽,三陰三陽上奉之,謂厥陰奉風氣,少陰奉火氣,太陰奉土氣,此三陰也,少陽奉暑氣,陽明奉燥,氣,太陽奉寒氣,此三陽也。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不應之)。


木火土金水火,五行成於地者也,故為地之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謂木應生,火應長,土應化,金應收,水應藏也,○按上文神在天為風等十句,其在天者,止言風熱濕燥寒在,地者,止言木火土金水,而此二節乃言寒暑燥濕風火,木火土金水火,蓋以天之熱,分為暑火而為六,在地之火分為君相而為六,此因五行以化六氣,而所以有三陰三陽之分也,二火義如下六。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天為陽,陽主升,升則向生,故天以陽生陰長陽中有陰也,地為陰,陰主降,降則向死,故地以陽,殺陰藏,陰中有陽也,以歲氣紀之,其徵可見,如上半年為陽,陽升於上,天氣治之,故春生夏長,下半年為陰,陰降於下,地氣治之故秋收冬藏也,○此節詳義,又見陰陽類一。


(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如坎中有奇,離中有偶,水之內明,火之內暗皆是也,惟陽中有陰,故天氣得以下降,陰中有陽,故地氣得以上升,此即上下相召之本○地亦有陰陽下,原有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共十六字,衍文也,今去之。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箸,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暮而環會)。


應天之氣,五行之應天干也,動而不息,以天加地而六甲周旋也,五歲而右遷,天干之應也,即下文甲巳之歲,土運統之之類是也,蓋甲乙丙丁成,竟五運之一周,巳庚辛壬癸,又五歲而右遷也,應地之氣,六氣之應地支也,靜而守位,以地承天而地支不動也,六暮而環會,地支之周也,即下文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之類是也,蓋子丑寅卯辰巳,終六氣之一備午未申酉戍亥,又六氣之一備,終而復始,故六期而環會。


(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動以應天,靜以應地,故曰動靜,曰上下,無非言天地之合,氣,皆所以結上文相召之義。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日,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


天數五,而五陰五陽,故為十干,地數六,而六陰六陽,故為十二支,然天干之五,必得地支之六以為節,地支之六,必得天干之五以為制,而後六甲成歲氣備,又如子午之上為君火,丑未之上為濕土,寅申之上為相火,卯酉之上為燥金,辰戍之上為寒水,巳亥之上為風木,是六氣之在天,而以地支之六為節也,甲巳為土運,乙庚為金運,丙辛為水運,丁壬為木運,戊癸為火運,是五行之在地,而以天干之五為制也,此以地支而應天之六氣,以天干而合地之五行,正其上下相召,以合五六之數也。


(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


天之六氣,各治一歲,故六期為一備地飲五行,亦各治一歲,故五歲為一周, ○一曰當以周天氣者六為句,終地紀者五為句,亦通謂一歲六,氣,各主一步,步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是周天氣者六也,故期為一備,一歲五行,各主一運,運七十二日,五七二百五十,二五一十,亦三百六十日,是終地紀者五也,故歲為一周,此以一歲之五六為,言以合下六一紀一周之數,尤見親切。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此明天之六氣,惟火有二之義也,君者上也,相者下也,陽在上者,即君火也,陽在下者,即相火也,上者應離,陽在外也,故君火以明,下者應坎,陽在內也,故相火以位,火一也而上下幽顯,其象不同,此其所以有辨也,○愚按王氏注此,曰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於君位不立歲氣,又曰以名奉天,故白君火以名,守位稟命,故曰相火以位,詳此說,是將明字改為名字,則殊為不然,此蓋因至真要大論,言少陰不司氣化,故引其意而云君火不立歲氣,殊不知彼言不司氣化者,言君火不主五運之化,非言六氣也,如子午之歲,上見少陰,則六氣分主天地,各有所司,何謂不立歲氣,且君為大主,又豈寄空名於上者乎,以致後學宗之,皆謂君火以名,竟將明字滅去,大失先聖至要之旨,夫天人之用,神明而巳,惟神則明,惟明乃神,天得之而明照萬方,人得之而明見萬里,皆此明字之用,誠天地萬物不可須臾離者,故氣交變大論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此皆君火以明之義也,又如周易說卦傳日,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由此言之,則天時人事,無不賴此明字為之主宰,而後人泯去之,其失為何如哉,不得不正,○又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雖註義如前,然以凡火觀之,則其氣質上下,亦自有君相明位之辨,蓋明者光也,火之氣也,位者形也,火之質也,如一寸之燈,光被滿室,此氣之為然也,盈爐之炭有熱無燄,此質之為然也,夫燄之與炭皆火也,然燄明而質暗燄虛而質實,燄動而質靜,燄上而質下,以此証之則其氣之與質固自有上下之分,亦豈非君相之辨乎,是以君火居上,為日之明,以昭天道,故於人也屬心,而神明出,焉,相火居下,為原泉之溫,以生養萬物,故於人也屬腎,而元陽蓄焉所以六氣之序,君火在前相火在後,前者肇物之生,後者成物之實而三百六十日中,前後二火所主者,止四五六七月,共一百二十日,以成一歲化育之功,此君相二火之為用也,或曰,六氣中五行各一,惟火言二何也,曰,天地之道,陰陽而巳,陽主生,陰主殺,使陽氣不充,則生意終於不廣,故陽道實,陰道虛,陽氣剛,陰氣柔.此天地陰陽當然之道,且六氣之分,屬陰者三,濕燥寒是也,屬陽者二,風熱而巳,使火無君相之化,則陰勝於陽而殺甚於生矣,此二火之所以必不可無也,若因惟火有二,便謂陽常有餘而專意抑之,則伐天之和伐生之木莫此為甚,此等大義,學者最宜詳察○至真要大論云,少陰不司氣化,義詳本類二十四,生氣通天論云,天運當以日光明,義詳疾病類五俱當參閱。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


天以六暮為備,地以五歲為周,周餘一氣,終而復會,如五個六,三十歲也,六個五,亦三十歲也,故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也,然此以大數言之耳,若詳求之則三十年之數,正與一歲之度相合,蓋一歲之數,凡三百六十日,六分分之為六氣,各得六十日也,五分分之為五運,各得七十二日也,七十二分分之為七十二候,各得五日也,三十年之數,凡三百六十月,六分分之各得六十月,五分分之,各得七十二月,七百二十分分之,各得十五日,是為一氣,又日一節,此五六之大會,而元會運世之數,皆自此起,故謂之一紀,又謂之一世。


(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以三十年而倍之,則得此數是為六十年,花甲一周也,其間運五氣六,上下相臨之數,盡具於此,而可見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余願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此以下皆明五六之義也,觀帝言上以治民,則聖帝重民之意,為可知矣。


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


至數之機,即五六相合之類也,迫方以微,謂天地之氣數,其精微切近,無物不然也,其來可見,其往可追,謂因氣可以察至,因至可以求數也,然至數之微,為安危所係,故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敬者,如攝生類諸章所載,凡合同於道者皆是也設或無道行私,而逆,天妄為天殃必及之矣,可不慎哉, ○迮音窄,近也。


(謹奉天道,請言真要)。


至真之要道也。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


必精明於道者,庶能言始以會終,言言近以知遠。


(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人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間之)。


至數之義,本經所見不一,詳會通奇恒類,簡,要也,匱,乏也。


(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


桴,鼓椎也,發者為聲,應者為響,○桴,音孚。


(臣聞之,甲巳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內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此即五行之應天干也,是為五運,詳義下章,及圖翼五運圖解。


(帝曰,其於三陰三陽,合之奈何,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戍之歲,上見寸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


此即三陰三陽之應地支也,是為六氣,上者言司天,如子午之歲,上見少陰司天是也,十二年皆然。


(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


標,首也,終,盡也,六十年陰陽之序始於子午,故少陰謂標盡於巳亥故厥陰謂終。


(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三陰三陽者,由六氣之化為之主,而風化厥陰,熱化少陰,濕化太陰,火化少陽,燥化陽明,寒化太陽,故六氣謂本,三陰三陽謂標也,然此六者,皆天元一氣之所,化一分為六,故曰六元本篇日天元紀者,義本諸此。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頤,署曰天元紀)。


著之玉版,垂永久也,藏之金匱,示珍重也,署,表識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09:37:18 | 只看該作者

五運六氣上下之應


素問五運行行大論○四。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


明堂,王者朝會之堂也,正天綱者,天之大綱在於斗,正斗綱之建,以占天也,八極,八方之輿極也,觀八極之理,以志地也,考,察也,建,立也,五常,五行氣運之常也,考建五常,以測陰陽之變也。


(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論,氣交變大論也,但彼以升降二字作往復,是後第十。


(余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耳,首甲定運,余因論之,鬼臾區曰,土主甲巳,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此五運也,首甲定運,謂六十年以甲子為始,而定其運也。


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戍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


此三陰三陽之所主也,主者司天也,不合陰陽,如五行之甲乙,東方木也,而甲化土運,乙化金運,六氣之亥子,北方水也,而亥年之上,風木主之,子年之上,君火主之,又如君火司氣,火本陽也,而反屬少陰,寒水司氣,水本陰也,而反屬太陽之類,似皆不合於陰陽者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


言鬼臾區之言,是明顯之道也,其所云運五氣六,不合陰陽者,正所以明天地之陰陽也。


(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惟之可百,收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惟,以象之謂也)。


人中之陰陽,言其淺近可數,而人所易知者也,然陰陽之道,或本而標陰或內陽而外陰,或此陽而彼陰,或先陽而後陰,故小之而十百,大之而干萬,無非陰陽之變化,此天地之陰陽無窮,誠有不可以限數惟言者,故當因象求之,則無不有理存焉,○數之可十以下四句,又見經絡類二十九,及三十四。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巳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


此所以辨五運也,始,謂天運初分之始太始,天元冊文,太古占天文也,丹,赤色,火氣也,黅,黃色,土氣也,蒼,青色,木氣也,素,白色,金氣也,玄,黑色,水氣也,此天地初分之時,赤氣經於牛女戊分,牛女癸之次,戊當乾之次,故火主戊癸也,黃氣經於心尾巳分,心尾甲之次,巳當巽之次,故土主甲巳也,青氣經於危至柳鬼,危室壬之次,柳鬼丁之次,故木主丁壬也,白色經於亢氐昴畢,亢氐乙之次,昴畢庚之次,故金主乙庚也,黑氣經於張翼婁胃,張翼丙之次,婁胃辛之次,故水主丙辛也,此五運之所以弋也, ○又詳義見圖翼二卷五天五運圖解,○黅,音今。


(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門戶也)。


奎壁臨乾戊分也,角軫臨巽,巳分也,戊在西北,巳在東南,遁甲經日六戊為天門,六巳為地戶,故曰天地之門戶,○詳義見圖翼一卷,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說。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此五天五運,即氣候之所始,天道之所生也。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


此所以辨六氣也,論即天元紀大論,見前章,及陰陽應象大論見陰陽類第一。


(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


上,司天也,下,在泉也,歲之上下即三陰三陽迭見之所在也。


(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腸,見太陽,太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司天在泉俱有左右,諸上見者,即言司天,故厥陰司天則左見少陰,右見太陽,是為司天之天右間也,餘義放此,同天在上,故位南面北而命其左右之見,左,西也,右,東也。


(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而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下者即在泉,故位北而南而命其左右之見,是為在泉之左右間也,左東也,右,西也,司天在泉,上下異而左右殊也,○按右二節,陰陽六氣,迭為遷轉,如巳亥年厥陰司天,明年子午,則左間少陰來司天矣,又如初氣厥陰用事,則二氣少陰來相代矣,六氣循環無巳,此所以上下左右,陰陽逆順有異,而見氣候之變遷也,○有司天在泉右間氣圖解,在圖翼二卷。


(○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此明上下之相遘也,遘,交也,臨,遇也,,司天在上,五運在中,在泉在下,三氣之交,是上下相遘而寒暑相臨也,所遇之氣彼此相生者,為相得而安,彼此相剋者,為不相得而病矣,○詳義見圖翼五運六氣諸解中○遘,音姤。


(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下當位也)。


氣同類者,本為相得,而亦不免於病者,以下臨上也,如六微旨大論論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此指君相二火而言也,詳見後第七。


(○帝曰動靜何如)。


此言遷轉之動靜也。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餘而復會也)。


上者右行,言天氣右旋,自東而西以降於地,下者左行,言地氣左轉,自西而東以升於天,故司天在上,必歷巳午未申而西降,在泉在下,必歷亥子丑寅而東也,餘而復會其始之義。


(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


應地者靜,見前天元紀篇。


(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巳,猶不能偏明)。


上候而巳,天運之候也,不能偏明,猶未詳言左右也。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觀其象,雖遠可知也)。


天地之體雖殊,變化之用則一,所以在天則垂象,在地則成形,故七曜緯於虛,即五行應天之精氣也,五行麗於地即七曜生成之形類也,是以形精之動,亦猶根本之與枝葉耳,故凡物之在地者,必懸象於天第仰觀其象則無有不應,故上之右行下之左行者周流不息,而變化乃無窮也。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


此欲詳明上下之義也。


(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


人在地之上,天在人之上,以人之所見,言則上為天,下為地以天地之全體言,則天包地之外,地居天之中,故曰太虛之中者也,由此觀之,則地非天之下矣,然則司天者,主地之上,在泉者,主地之下五行之麗地者,是為五運,而運行於上下之中者,也此特舉地為辨者,葐以明上中下之大象耳。


(帝曰,馮乎)。


馮,憑同,言地在太虛之中而不墜者,果亦有所依憑否也。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大氣者,太虛之元氣也,乾坤萬物,無不賴之以立,故地在太虛之中,亦惟元氣任持之耳。


(燥以乾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


此即大氣之所化,是為六而運用於天地之間者也,曰燥,曰暑,曰風曰濕曰寒,曰火,六者各一其性,而功用亦異。


(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化生也)。


寒居北,風居東,自北而東,故曰風寒在下,下者左行也,熱居南,燥居西,自南而西,故曰燥熱在上,上者右行也,地者土也,土之化濕,故曰濕氣在中心,惟火有二,君火居濕之上,相火居濕之下,故曰火遊行其間也,凡寒暑再更而氣入者六,非虛無以寓氣,非氣無以化生,故曰令虛而化生也。


(故燥勝則地乾,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凡此六者,皆言地氣本乎天也,自上文地之為下至,此正所以發明此義,天元紀大論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亦此謂,○此下接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人一章,列藏象類第六。


(南政北政陰陽交尺寸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09:37:38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


素問五運行大論○此欲因脉候以察天地之氣也。


(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脉法日,天地之變無以脉診,此之謂也)。


天地氣有常有變,其常氣之形於診者如春弦夏供秋毛冬石,及厥陰之至,其脉弦,少陰之至,其脉鉤,太陰之至,其脉沈,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濇,太陽之至,大而長者,皆是也,若其勝復之氣,卒然初至,安得遽變其脉而形於診乎,故天地之變,有不可以脉診,而當先以形證求之者,如氣交變大論日,應常不應卒,亦此之謂。


(帝曰,間氣何如)。


間仔,謂司天在泉左右之間氣,而脉亦當有應,夫此間氣者,謂之為常則氣有變遷,謂之為變則歲有定位,蓋帝因上文云,天地之變,無以脉診,故復舉此常中之變,以求夫脉之應也。


(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


氣在左左應,氣在右則右應,左右者左右寸尺也,詳如下文。


(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


氣至脉亦至從其氣也,故曰和,氣至脉不至,氣未至而脉至,違其氣也,故為病,至真要大論曰,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則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不當其位者病)。


應左而右,應右而左,應上而下,應下而上也。


(迭移其位者病)。


迭,更也,應見不見而移易於他位也。


(失守其位者危)。


克賊之脉見,而本位失守也。


(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


此二句之義,一以尺寸言,一以左右言,皆以少陰為之主也,如陰當在尺,則陽當在寸,陰當在寸,則陽當在尺左右亦然,若陰之所在,脉宜不應而反應,陽之所在,脉宜應而反不應,其在尺寸則謂之反,其在左右則謂之交,皆當死也,尺寸反者,惟子午卯酉四年有之陰陽交者,惟寅申巳亥辰戍丑未八年有之,若尺寸獨然,或左右獨然是為氣不應,非反非交也。


(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應以言死生之逆順)。


先立其年之南北政,及司天在泉左右間應是之氣,則知少陰君主之所在,脉當不應而逆順乃可見矣,○此章詳義,具南北政圖說中在圖翼二卷。


(○帝曰,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若引繩,小大齊等命曰平)。素問至真要大論○論言,靈樞禁服篇也,此引本論之察陰陽者,以人迎寸口為言,蓋人迎在頭,十口在手,陰陽相應,大小齊等,是為平也。


(陰之所在寸口何如)。


陰,少陰也,少陰所在,脉當不應於寸口,有不可不察也。


(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


甲巳二歲為南政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年為北政,南政居南,而定其上下左右,故於人之脉則南應於寸,北應於尺,北政居北,而定其上不左右,故北應於寸而南應於尺,一曰五運以土為尊,故惟甲巳土運為南政,其他皆北政也, ○有推原南北政圖說,在圖翼二卷。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


不應者,脉來沈細而伏,不應於指也,北政之歲,其氣居北,以定上下,則尺主司天,寸主在泉,故少陰在泉,居北之中,則兩手寸口不應。乙丁辛癸卯酉年是也。


(厥陰在泉,則右不應)。


右,右寸也,北政厥陰在泉則少陰在右寸,故不應,丙戊庚壬寅申年是也。


(太陰在泉,則左不應)。


左,左寸也,北政太陰在泉,則少陰在左寸,故不應,丙戊庚壬辰戍年是也。


(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


南政之歲,其氣居南以定上下,則寸主司天尺主在泉,故少陰司大居南之中,則兩手寸口不應,甲子甲午年是也。


(厥陰司天,則右不應)。


右,右寸也,南政厥陰司天,則少陰在右寸,故不應,巳巳巳亥年是也。


(太陰司天,則左不應)。


左,左寸也,南政太陰司天,則少陰在寸,故不應,巳丑巳未年是也。


(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


凡南政之應在寸者,則北政應在尺,北政之應在寸者,則南政應在尺,以南北相反而診之,則寸或尺之不應者,皆可見矣。


(帝曰,尺候何如)。


上文所語,皆兩寸之不應故此復問兩尺之候也。


(岐伯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


北政之歲,反於南政,故在下者主寸,在上者主尺,上下,即司天在泉也。


(南政之歲,三陰在泉,則尺不應)。


南政之歲反於北政,故在天主寸,在泉主尺也。


(左右同)。


凡左右寸尺之不應者,皆與前同,惟少陰之所在則其位也,○愚按陰之所在,其脉不應,諸家之注,皆謂六氣以少陰為君,君象無為,不主時氣,故少陰所至,其脉不應也,此說殊為不然,夫少陰既為六氣之一,又安有不主氣之理,惟天元紀大論中,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之下,王氏注曰,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於君位,不立歲氣一言,此在王氏,固巳誤注,而諸家引以釋此,蓋亦不得巳而為之強解耳,義豈然歟夫三陰三陽者,天地之氣也,如太陰陽明論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此陰陽虛實,自然之道也,第以日月證之,則日為陽,其氣常盈,月為陰,其光常缺,是以潮汐之盛衰,亦隨月而有消長,此陰道當然之義,為可知矣,人之經脉即天地之潮汐也,故三陽所在,其脉無不應者,氣之盈也,三陰所在,其脉有不應者,以陽氣有不及,氣之虛也,然三陰之列,又惟少陰獨居乎中,此又陰中之陰也,所以少陰所在為不應,蓋亦應天地之虛耳,豈君不主事之謂乎,明者以為然否, ○本類前第三章君火以明條下,有按所當互考。


(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要,即陰陽之所在也,知則不惑不知則致疑,所以流散無窮,而莫測其要也,凡此脉之見允於時氣為病者最多,雖其中有未必全合者,然遇有不應之脉便當因此以推察其候,○知其要者數句,與六元正紀大論同,但彼言六元之紀,此言陰陽之要也,見後十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09:40:33 | 只看該作者

天地六六之節標本之應亢則害承乃制


素問六微旨大論○六。


(黃帝問曰,鳴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


此甚言天道之難窮也,○疏五過論亦有此數句,詳論治類十八,但彼言醫道,此言天道也。


(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日,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因天道之序更所以成盛衰之時變也。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


六六之義,巳見前第一章,此復求其盛衰之詳。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


此言六位之序,以明客氣之盛衰也。


(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之也)。


此即天道六六之節也,三陰三陽以六氣為本,六氣以三陰三陽為標,然此右字,皆自南面而觀以待之,所以少陽之右為陽明也,○有天地六氣圖解,在圖翼二卷。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


光,日光也,位,位次也,凡此六氣之次,即因天之序也,天既有序,則氣之王者為盛,氣之退者為衰,然此盛衰之時,由於日光之移,日光移而後位次定聖人之察之者,但南面正立而待之,則其時更氣易皆於日光而見之矣,故生氣通天論曰,天運當以日光明,正此移光定位之義,○此數句與八正神明論同,詳鍼刺類十三。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


此以下言三陰三陽各有表裏,其氣相通,故各有互根之中氣也少陽之本火,故火氣在上與厥陰為表裏,故中見厥陰,是以相火而兼風木之化也, ○此有上中下本標中氣圖解,在圓翼四卷。


(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


陽明之本燥,故燥氣在上,與太陰為表裏故中見太陰陰,是以燥金而兼濕土之化也。


(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


太陽之本寒,故寒氣在上,與少陰為表裏故中見少陰,是以寒水而兼君火之化也。


(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


厥陰之本風,故風氣在上,與少陽為表裏,故中見少陽,是以風木而兼相火之化也。


(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


少陰之本熱,故熱氣在上,與太陽為表裏故中見太陽,是以君火而兼寒水之化也。


(太陰之上,濕氣治上中見陽明)。


太陰之本濕,故濕氣在上,與陽明為表裏,故中見陽明,是以濕土而兼燥金之心也。


(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


所謂本也一句,與前天元紀章所云者同義,蓋上之六氣,為三陰三陽之本,下之三陰三陽,為六氣之標而兼見於標本之間者,是陰陽表裏之相合,而互為中見之氣也,其於人之應之者亦然,故足太陽少陰二經為一合,而膀胱與腎之脉互相絡也,足少陽厥陰為二合,而膽與肝脉互相絡也,足陽明太陰為三合,而胃與脾脉互相也,手太陽少陰為四合,而小腸與心脉互相絡也,手少陽厥陰為五合,而三焦與心包絡之脉互相絡也,手陽明太陰為六合,而大腸與肺脉互相絡也,此即一表一裏,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之義。


(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本標不同者,以三陰三陽言之,如太陽本寒而標陽,少陰本熱而標陰也,以中見之氣言之,如少陽所至為火生,而中為風,陽明所至為燥生,而中為濕,太陽所至為寒生,而中為熱,厥陰所至為風生,而中為火,少陰所至為熱生,而中為寒,太陰所至為濕生,而中為燥也,故歲氣有寒熱非常者,診法有脉從而病反者,病有生於本,生於標,生於中氣者,治有取本而得,取標而得,取中氣而得者,此者標本之不同,氣應之異象,即下文所謂物生其應,脉氣其應者是也,故如爪甜蒂苦,蔥白葉青,參補蘆寫,麻黃發汗根節止汗之類,皆本標不同之象,此一叚,義深意圓,當與標本類諸章參悟。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


此下正以明氣候之盛衰也,六氣治歲各有其時,氣至有遲蚤,而盛衰矣。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氣有餘也)。


時至氣亦至,和平之應也,此為平歲,若時至而氣不至,來氣不及也,時未至而氣先至,來氣有餘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


當期為應,愆期為否,應則順而生化之氣正,否則逆而勝復之變生,天地變生則萬物亦病矣。


(帝曰善,請言其應,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脉其應也)。


物生其應如,五常政大論之五穀,五果,五蟲,五畜之類是也,氣脉其應,如至真要大論南北政,及厥陰之至其脉弦之類是也, ○至不至之義又見六元正紀大論詳後十八。


(○帝曰善,願聞地理應,六節氣位何如)。


此下言地理之應六節,即主氣之靜而守位者也,故曰六位,亦日六步,乃六氣所主之位也。


(岐伯明之右,君火位也)。


顯明者,日出之所,卯正之中,天地平分之處也,顯明之右,謂自斗建卯中,以至巳中,步居東南,為天之右間,主二之氣,乃春分後六十日有奇,君火治令之位也,若客氣以相火加於此,是謂以下臨上,臣位君則逆矣○此下有交六氣節令圖解,及地理之應六節圖,在圖翼二卷。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


退行一步,謂退於君火一步也,此自斗建巳中以至未中,步居正南,位直司天,主三之氣乃小滿後六十日有奇,相火之治令也。


(復行一步,土氣治之)。


復行一步,謂於相火之右,又行一步也,此自未中以至酉中,步居西南為天之左間,主四之氣,乃大暑後六十日有奇,濕土治令之位也。


(復行一步,金氣治之)。


此於土氣之右,又行一步,自酉中以至亥中,步居西北,為地之右間,主五之氣,乃秋分後六十日有奇,燥金治令之位也。


(復行一步,水氣治之)。


此於金氣之右,又行一步,自亥中以至丑中,步居正北,位當在泉主終之氣,乃小雪後六十日有奇,寒水之治令也。


(復行一步,木氣治之)。


此於水氣之右,又行一步,自丑中以至卯中,步居東北為地之左間,主初之氣,乃大寒後六十日有奇,風木治令之位也。


(復行一步,君火治之)。


此自木氣之未復行於顯明之右,君火之位,是為主氣六步之一周。


(○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此言六位之下,各有所承,承者,前之退而後之進也,承之為義有二,一曰常,一曰變,常者如六氣各專一令,一極則一生,循環相承,無所間斷,故於六位盛極之下,各有相制之氣,隨之以生,由生而化,由微而著,更相承襲,時序乃成所謂陽盛之極,則陰生承之,陰盛之極,則陽生承之,亦猶陰陽家,五行胎生之義,此歲氣不易之令,故謂之常,常者,四時之序也,變者,如六元正紀大論所謂,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溽,水承相火之象也,水發而雹雪,土氣承水之象也,土發而飄驟風木承土之象也,木發而毀折,金氣承木之象也,金發而清明,火氣承金之象也,火發而臐昧,陰精承君火之象也,此則因亢而制,因勝而復承制不常,故,謂之變,變者,非時之邪也,然日常日變,雖若柑殊,總之防其太過,而成乎造化之用理則一耳。


(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則害,承迺制)。


亢者盛之極也,制者,因其極而抑之也,蓋陰陽五行之道,亢極則乖,而強弱相殘矣,故凡有偏盛,則必有偏衰,使強無所制,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而乖亂日甚,所以亢而過甚,則害乎所勝而承其下者,必從而制之,此天地自然之妙,真有莫之使然,而不得不然者,天下無常勝之理,亦無常屈之理,易之乾象曰,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復之彖日,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即此亢承義。


(制生則化,外列盛衰)。


制生則化,當作制則生化,傳寫之誤也,夫盛極有制,則無亢害,無亢害,生化出乎自然,當盛者盛,當衰者衰,循序當位,是為外列盛衰,外列者,言發育之多也。


(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亢而無制,刖為害矣,害則敗亂失常,不生化正氣而為邪氣,故為大病也, ○按王安道曰,予讀內經,至亢則害,承迺制,喟然嘆日,至矣,哉,其造化之樞紐乎,王太僕發之於前,劉河間閘之於後,聖人之蘊,殆靡遺矣,然學者尚不能釋然,得不猶有未悉之旨歟,請推而陳之,夫自顯明之右,至君火治之十本句,言六節所治之位也,自相火之下,至陰精承之、二句,言地理之應歲氣也,亢則害,承迺制三句,言抑其過也,制則化,至生化大病四句,言有制之常,與無制之變也,承猶隨也,然不言隨而言承者以下言之,則有上奉之象,故曰承,雖謂之承,而有防之之義存焉,亢者,過極也,害者,害物也,制者克勝之也,然所承者,其不亢則隨之而巳,故雖承而不見,既亢則克勝以平之,承斯見矣,然而迎之不知其所來,跡之不知其所止,固若有不可必者,然可必者常存乎杳冥恍惚之中而莫之或欺也,河間日,巳亢過極,反似勝巳之人,似也者,其可以形質求哉,故後篇云,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肅,少陰所至為熱生,終為寒之類,其為風生,為熱生者亢也,其為肅為寒者制也,又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飄驟之類,其水發土發者亢也,其雹雪飄驟者制也,若然者,蓋造化之常,不能以無亢,亦不能以無制焉耳,又虞天民日,制者制其氣之太過也,害者,害承者之元氣也,所謂元氣者,總而言之謂之一元,如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復生水,循環無端,生生不息也,分而言之,謂之六元,如水為木之化元,木為火之化元,火為土之化元,土為金之化元,金為水之化元,亦運化而無窮也,假如火不亢,則所承之水,隨之而巳,一有亢極則其水起以平之,蓋恐害吾金元之氣,子來救母之意也,六氣皆然,此五行勝復之理,不期然而然者矣,由此觀之,則天地萬物,固無往而非五行,而亢害承制,又安往而不然哉,故求之於人,則五藏更相平也,五志更相勝也,五氣更相勝也,五氣更相移也,五病更相變也,故火極則寒生,寒極則濕生,濕極則風生,風極則燥生,燥極則熱生,皆其化也,第承制之在天志楮,出乎氣化之自然,而在人為亦有之,則在挽回運用之得失取使能知其微,得其道,則把握在我,何害之,有設承制之盛衰不明,似是之真假不辨則敗亂可立而待也,惟知者乃能慎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09:41:04 | 只看該作者

類經二十四卷


(張介賓類註)。


(運氣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09:43:10 | 只看該作者

天符歲會


七。


(帝日,盛衰何如)。


素問六微旨大論○此連前章,乃承上文而詳求盛衰之義也。


(岐伯曰,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


氣不相和者為非,位氣相得者為當位,故有邪正微甚之分,上二句,又出五運行大論,見藏象類六。


(帝曰,何謂當位,岐伯曰,木運臨卯)。


此下言歲會也,以木運而臨卯位,丁卯歲也。


(火運臨午)。


以火運臨午位,戊午歲也。


(土運臨四季)。


土運臨四季,甲辰甲戍巳丑巳未歲也。


(金運臨酉)。


金運臨酉,乙酉歲也。


(水運臨子)。


水運臨子,丙子歲也。


(所謂歲會,氣之平也)。


此歲運與年支同氣,故日歲會,其氣平也共八年。


(帝曰,非位何如,岐伯曰,歲不與會也)。


歲運不與地支會,則氣有不平者矣。


(○帝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


此下言天符也,上謂司天,土運上見太陰,巳丑巳未歲也。


(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


火運上見少陽,戊寅戊申歲也,上見少陰,戊子戊午歲也。


(金運之歲,上見陽明)。


金運上見陽明,乙卯乙酉歲也。


(木運之歲上見厥陰)。


木運上見厥陰,丁巳丁亥歲也。


(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奈何)。


水運上見太陽,丙丙戍歲也,奈何,謂北十二年,以歲運與司天同氣者,又何以然也。


(岐伯曰,天之與會也,故天元冊日天符)。


天與運會也。


(○天符歲會何如)。


此帝問太一天符也。


(岐伯曰,太一天符之會也)。


既為天符,又為歲會,是為太一天符之會,如上之巳丑巳未,戊午乙酉,四歲是也,太一者至尊無二之稱。


(○帝曰,其貴賤何如,岐伯曰天符為執法,歲位為行令,太一天符為貴人)。


執法者位於上,猶執政也,行令者位乎下,猶諸司也,貴人者,統乎上下,猶君主也。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言以非常之邪,不時相加而中傷者也。


(岐伯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


中執法者犯司天氣也,天者生之本,故其病速而危。


(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


中行行令者,犯地支之氣也,害稍次之,故其病徐而持,持者邪正相持,而吉凶相半也。


(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


中貴人者,天地之氣皆犯矣,故暴而死,按此三者,地以天為主,故中天符者甚於歲會,而太一天符者,乃三氣合一,其盛可知,故不犯則巳,犯則無能解也,人而受之,不能免矣。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岐伯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


君者,君火也。臣者,相火也,君位臣者如以少陰之客,而加於少陽之主,是君在上而臣在下,故為順,順病期遠而害亦微,臣位君者,如以少陽之客而加於少陰之主,是臣在上而君在下,故為逆,逆則病期近而害亦速,此二火為言,蓋五行各一,而其勝復逆順之相加,各有所辨,惟此二火者,雖日同氣,然亦有君相上下之分,故特舉而辨之,○有天符歲會圖翼說,在圖翼二卷。


(○帝曰,五運行同天化者,命曰天符余知之矣,願聞同地化者,何謂也。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五運行同天化,如上文以中運而同司天之化,故日天符,此問同地化者,言中運之同在泉也。


(岐伯曰,太過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太過而同地化者三,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此凡二十四歲也)。


同司天化者,其太過不及各有三,同在泉之化者,其太過不及亦各有三也,太過謂陽年,甲丙戊庚壬也,不及謂陰年,乙丁巳辛癸也,二十四歲義如下文。


(帝曰,願聞其所謂也,岐伯曰,甲辰甲戍太官下加太陰,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陰,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陽明,如是者三)。


下加者,以上加下也,謂以中運而加於在泉也,太官加太陰,皆土也,太角加厥陰,皆木也,太商加陽明,皆金也,此上文所謂太過而同地化者三,三者太陰厥陰陽明也,共六年,是為同天符。


(癸巳癸亥少微,下加少陽,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陽,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陰,如是者三)。


少徵加少陽,皆火也,少羽加太陽皆水也,少徵加少陰,皆火也,此上文所謂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三者少陽太陽少陰也,共六年,是為同歲會。


(○戊子戊午太徵,上臨少陰,戊寅戊申太徵,上臨少陽,丙辰丙戍木羽,上臨太陽如是者三)。


上臨者,以下臨上也謂以中運而臨於司天也,太徵臨少陰,少陽,皆火也,太羽臨太陽,皆水也,此上文所謂太過而同天化者三,三者,少陰少陽太陽也。


(丁巳丁亥少角,上臨厥陰,乙卯乙酉少商,上臨陽明,巳丑巳未少官,上臨太陰如是者三)。


少角上臨厥陰,皆木也,少商上臨陽明,皆金也,少官上臨太陰,皆土也,此上文所謂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三者,厥陰陽明太陰也,此上二節,太過六年,不及六年,共十二年,皆重言天符也,而其中戊午乙酉巳丑巳未,又為太乙天符,但成午有餘,而乙酉巳丑巳未為不及也。


(除此二十四歲,則不加不臨也)。


謂六十年中除此二十四歲久外,則無同氣之加臨矣二十四歲詳義,亦見圖翼二卷,天符歲會圖說。


(帝曰,加者何謂岐伯曰,太過而加同天符,不及而加同歲會也)。


此復明上文下加之義也,太過六年,下加在泉者,謂之同天符不及六年,下加在泉老謂之同歲會。


(帝曰臨者何謂,岐伯曰太過不及皆曰天俬,而變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蚤晏耳)。


此復明上文上臨之義也,無論太過不及,上臨司天者,皆謂之天符,共十二年,其變行有多少,因其氣之盛衰也,故病形死生,亦各有所不同耳, ○按此二論曰歲會日天符,曰太一天符,曰同天符,同歲會,其目凡五,皆上下符會,無所克侮,均為氣之相得,故於天時民病,多見平和,然其氣純而一,亦恐亢則為害,故曰變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蚤晏耳,觀上文二十四年之間,惟於歲會八年,曰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則其他之不平可知,故曰制則生化,然則無制者,乃為害矣,所以有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之變皆其氣之偏耳,不可因其為和,便以為常而不之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09:54:08 | 只看該作者

六步四周,三合會同,子甲相合,命日歲立


素問六微旨大論○八。
 

(帝曰願聞其步何如)。
 

此連前章,而詳求其六步之數,六步,即六氣之位數也。


(岐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


一日一度度即日也,周歲共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以六步分之,則每步得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故曰有奇也。


(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


二十四步,合四歲之步也積者,積二十四箇八十七刻半,共得二千一百刻,是為二十一日,以四歲全數合之,正得一千四百六十一日,此共以二十四步之餘,積盈百刻,合成四歲之全日,而三同會之氣數,於斯見矣,詳如下文。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岐伯曰,位有終始,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


此復求上文天道六六之節,地理之應六節氣位,及天元紀大論所謂上下相召,五六相合之至數也,位地位也氣,天氣也,位有上下左右之終始,氣有前後升降之初中,以天之氣而加於地之位,則上下相錯,互有差移,故曰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初中詳義見後章。


(帝曰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


天氣有十干而始於甲,地氣有十二支而始於子,子甲相合,即甲子也,干支合而六十年之歲氣立,歲氣立則有時可候,有氣可期矣。


(帝曰願聞其歲,六氣始終蚤晏何如,岐伯曰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


甲子歲,六十年之道逆也,初之氣,六氣之道,地之左間也,始於水下一刻,漏水百刻之首,寅初刻也,終於八十七刻半,謂每步之數,各得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也故甲子歲初之氣,始於首日寅時初初刻,終於六十日後子時初四刻,至子之正初刻,則屬春分節而交於二之氣矣,几後之申子辰年皆同,○水下義,又見經絡類二十五,○有甲子等歲,天氣終始日刻圖解,在圖翼二卷。


(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


此繼初氣而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直子之正初刻也,又加二氣之六十日餘八十七刻半則此當終於七十五刻,直戍之正四刻也後義放此。


(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


始於七十六刻,亥初初刻也,終於六十二刻半,酉初四刻也。


(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


始於六十二刻六分,酉正初刻也,終於五十刻未正四刻也。


(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


始於五十一刻,申初初刻也,終於三十七刻半,午初四刻也。


(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


始於三十七刻六分,午正初刻也,終於二十五刻辰正四刻也,此二十五刻者即歲餘法四分日之一也。


(所謂初六,天之數也)。


初六者,子年為首之六氣也,此以天之氣數,而君於地之步位,故曰天之數也,後於此。


(○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


始於二十六刻,巳初初刻也,終於一十二刻半,卯初四刻也,凡後之巳酉丑年皆同。


(二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


始於一十二刻六分,卯正初刻也,終於水下百刻,丑正四刻也。


(三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


始於一刻寅初初刻也,終於八十七刻半,子初四刻也。


(四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


始於八十七刻六分,子正初刻也,終於七十五刻,戍正四刻也。


(五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


始於七十六刻,亥初初刻也,終於六十二刻半,酉初四刻也。


(六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


始於酉正初刻,終於未正四刻此五十刻者,四分日之二也。


(所謂六二,天之數也)。


丑次於子,故曰六二,天之數,義見前。


(○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


始於申初初刻,終於午初四刻,凡後寅午戍年皆同。


(二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


始於午正初刻,終於辰正四刻。


(三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


始於巳初初刻,終於卯初四刻。


(四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


始於卯正初刻,終於丑正四刻。


(五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


始於寅初初刻終於子初四刻。


(六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


始於子正初刻,終於戊正四刻,此七十五刻者,四分日之三也。


(所謂六三,天之數也)。


寅次於丑故曰六三。


(○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


始於亥初初刻,終於酉初四刻,凡後之亥卯未年皆同。


(二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


始於酉正初刻,終於未正四刻。


(三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


始於申初初刻,終於午初四刻。


(四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


始於午正初刻,終於辰正四刻。


(五之氣,以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


始於巳初初刻,終於卯初四刻。


(六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


始於卯正初刻,終於丑正四,刻此水下百刻者,即上文所謂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


(所謂六四,天之數也)。


卯次於寅,故曰六四,此一紀之全數也。


(○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於一刻,常如是無巳,周而復始)。


以上丁卯年六之氣,終於水下百刻,是子丑寅卯,四年氣數,至此巳盡,所謂一紀,故戊辰年,則氣復始於一刻,而已什未四年,又為一紀,辰已什未之後,則申酉戍亥四年,又為一紀,此所以常如是無巳,周而復始也。


(帝曰,願聞其歲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日行一周天氣始於一刻)。


歲候者,通歲之大候,此承上文而復總其氣數之始也,一周者,一周於天,謂甲子一年,為歲之首也。


(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


乙丑歲也。


(日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刻)。


丙寅歲也。


(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


丁卯歲也。


(日行五周,天氣復始於一刻)。


戊辰歲也。


(所謂一紀)。


也如前四年是也,一紀盡而復始於一刻矣,紀者,如天元紀大論所謂終地紀者,即此紀字之義。


(是故寅午戍,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巳酉丑,歲氣會同,終而復始)。


六十年氣數周流,背如前之四年,故四年之後,氣復如初,所以寅午戍為會同,卯未亥為會同,辰申子為會同,巳酉丑為會同,今陰陽家,但知此為三合類局,而不知由於氣數之會同如此,○有六十年歲氣三合會同圖,在圖翼二卷。


(上下升降,氣有初中,神機氣立,生化為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09:56:15 | 只看該作者

素問六微旨大論○九


(帝曰,願聞其用也)。


此連前章,而詳求其上下升降之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


本者,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火燥是也,位者,地之六步,木火土金水火是也,言天者求之本,謂求六氣之盛衰,而土可知也,言地者求之位,謂求六步之終始,而下可知也,人在天地之中,故求之於氣交,則安危亦可知矣。


(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


上者謂天,天氣下降,下者謂地,地氣上升,一升一降,則氣交於中也,而人居之而生化變易,則無非氣交之使然。


(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樞,樞機也,居陰陽升降之中,是為天樞,故天樞之義,當以中字為解,中之上,天氣主之,中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即中之位也,而形氣之相感,上下之相臨,皆中宮應之而為之巿,故人氣從之,萬物由之,變化於茲乎見矣, ○愚按王太僕曰,天樞當齊之兩傍也,所謂身半矣伸臂指天,則天樞正當身之半,三分折之,則上分應天,下分應地,中分應氣交,此單以人身之天樞穴為言,蓋因至真要大論曰,身半以上,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之分也地氣主之,半,所謂天樞也,故王氏之註如此然在彼篇,本以人身為言,而此節云人氣從之,之二句,又豈止以人身為言哉是其言雖同,而所指有不同也,夫所謂樞者,開闔之機也開則從陽而主上,闔則從陰而主下,樞則司升降而主乎中者也,故其在人則天樞穴居身之中,是固然矣,其在於天地,則卯酉居上下之中,為陰陽之開闔,為辰宿之出入,非所謂天樞乎,蓋子午為左右之軸,卯酉為上下之樞,無所疑也,第以卯酉一線之平,而謂為氣交,殊不足以盡之,夫樞者,言分界也,交者,言參合也此則有取於王氏三折之說,然必以卦象求之,庶得其義,凡卦有六爻,三陰三陽,上卦象天下卦象地,中象天樞之界,此以兩分言之則中惟一線之謂也,若以三分言之,則二三四爻成一卦,此自內卦而一爻升,地交於天也,五四三爻成一卦,此自外卦而一爻降,天交於志也,然則上二爻主乎天,下二爻主乎志,皆不易者也,惟中二爻,則可以天,亦可以地,斯真氣交之象,易繫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其斯之謂,由此觀之,則司天在泉之義亦然,如至真要大論曰,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此即上下卦之義,然則三氣四氣則一歲之氣交也,故自四月中以至八月中,總計四箇月,一百二十日之間,而歲之旱潦豐儉,物之生長成收,皆係乎此,故曰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也,如後篇六元正紀大論,諸云特於氣交者,其義即此。


(帝曰,何謂初中)。


前章言氣有初中,此復求其詳也。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


度,即日也,一步之數,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而兩分之,則前半步始於初,是為初氣,凡三十度而有奇,奇,謂四十三刻,又四分刻之三也,後半步始於中,是為中氣,其數如,初故曰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


初中者,所以分陰陽也,凡一氣之度,必有前後有前後則前陽而後陰,陽主進,自下而上,故初者地氣也,陰主退,自上而下,故中者天氣也,○愚按初中者,初言其始,氣自始而漸盛也,中言其盛,氣自盛而漸衰也,但本篇所謂初中者,以一步之氣為言,故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然陰陽之氣,無往不在,故初中之數,亦無往不然,如以一歲言之,則冬至氣始於北,夏至氣中於南,北者盛之始,南者衰之始,此歲氣之初中也,以晝夜言之,夜則陽生於坎,晝則日中於離,坎者升之始,離者降之始,此日度之初中也,不惟是也,即一月一節,一時一刻,靡不皆然,所以月有朔有望,氣有節而有中,時有子而有午,刻有初而有正,皆所以分初中也,故明初中者,則知陰陽,明陰陽,則知上下,明上下,則知升降,明升降,則知孰為天氣,孰為地氣,孰為氣交,而天志人盈虛消長死之數,不外乎是矣,此當與伏義六十四卦圓圖,參會其義,有妙存焉,見附翼一卷醫易義中。


(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天無志地之升,則不能降,地無天之降則不能升,故天地更相為用。


(帝曰,願聞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巳而降,降者謂天,降巳而升,升者謂地)。


升出於地,升無所升,則升巳而降,此地以天為用也,故降者謂天,降出於天,降無所降,則降巳而升,此天以地為用也,故升者謂地。


(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召猶招也,上者必降,下者必升,此天運循環之道也陽必召陰,陰必,召陽,此陰陽配合之理也,故高下相召,則有升降,有升降,則強弱相因而變作矣,六元正紀大論曰,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運居其中而常先也,惡所不勝,歸所同和,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下勝則地氣遷而上,勝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則位易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


(帝曰善,寒濕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其有間乎)。


間,異也,惟其有間,故或邪或正而變由生也。


(岐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


六氣皆有勝復,而勝復之作,正則為循環當位之勝復,故有德有化有用,邪則為亢害承制之勝復,故有災有變。


(帝曰,何謂邪乎)。


凡六氣之不當位者,皆互相為邪也。


(岐伯曰,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則之所由也)。


物之生,從於化,由化而生也,物之極,由乎變,由極而變也,天元紀大論曰,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五常政大論曰,氣始而化,氣終而象變,諸家之釋此者,有曰陰陽運行則為化,春生秋落則為變,有曰萬物生息則為化,寒暑相易則為變,有曰離形而易為之化,因形而易謂之變,有曰自無而有,自有而無則為化,自少而壯,自壯而老則為變,是皆變化之謂,故變化之薄於物者,生由化而成,其氣進也,敗由變而致,其氣退也,故曰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薄侵迫也。


(故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


氣有往復進退也,用有遲速,盛衰也,凡此四者之有,而為化為變矣但從乎化,則為正風之來,從乎變,則為邪,風之來,而人之受者,安危係之矣。


(帝曰遲速往復,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成敗倚伏遊乎中,何也)。


倚伏者,禍福之萌也,夫物盛則衰樂極則哀,是福之極而禍之倚也,未濟而濟,否極而泰,是禍之極而福所伏也,故當其成也,敗實倚之,當其敗也成實伏之,此成敗倚伏遊行於奱化之中者也本節特以為言者,蓋示人以處變處常之道耳,易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


(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巳,則變作矣)。


動靜者,陰陽之用也,所謂動者,即形氣相感也,即上下相召也,即往復遲速也,即升降出入也,由是而成敗倚伏,無非由動而生也,故易曰,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然而天下之動,其變無窮,但動而正則吉,不正則凶,動而不巳,則灾變由之而作矣。


(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


陽動陰靜,相為對待,一消一長,各有其期,上文言成敗倚伏生乎動,即動之期也,動極必變,而至於不生不化,即靜之期也,然則天地以春夏為動,秋冬為靜,人以生為動,死為靜也。


(帝曰,不生化乎)。


帝疑天志之道,豈真有不生化者乎。


(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此言天地非不生化,但物之動靜,各有所由耳,凡物之動者,血氣之屬也,皆生氣根於身之中,以神為生死之主,故曰神機,然神之存亡,申於飲食呼吸之出入,出入癈則神機化滅而動者息矣,物之植者,草木金石之屬也,皆生氣根於形之外,以氣為榮枯之主,故曰氣立,然氣之盛衰,由於陰陽之升降,升降息則氣立孤危而植者敗矣,此其物之脩短,固各有數,但稟賦者出乎天,自作者由乎我,孰非所謂靜之期,亦各有其因耳,○五常政大論曰,根於中者,命日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昋,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詳見後十五。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巳,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生長壯老巳,動物始終也,故必賴呼吸之出入,生長化收藏,植物之盛衰也,故必賴陰陽之升降。


(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器即形也,凡萬物之成形者,皆神機氣立之器也,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易曰,形乃謂之器,義即此也,○王氏曰,包藏生氣者,皆謂生化之器,觸物然矣,夫竅橫者,皆有出入去來之氣,竅堅者,皆有陰陽升降之氣,何以明之,如璧窗戶牖,兩面伺之皆承來氣,是出入氣也,如陽升則井寒,陰升則水煖,以物投井,及葉墜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氣所礙也,虛管溉滿,捻其上竅,水固不泄,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頊溉不入,為氣不出而不能入也,由是觀之,升無所不降,降無所不升,無出則不入,無入則不出,夫群品之出入升降,不失常守,而云非化者,未之有也,有識無識,有情無情,去出入升降而得存者,亦未之有也,故曰出入升降,無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字,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


宇者,天地四方曰宇,夫形所以存神,亦所以寓氣,凡物之成形者皆曰器而生化出乎其中,故謂之生化之字,若形器散敝,則出入升降,無所依憑,各相離分而生化息矣,此天地萬物合一之道,觀邵子觀易吟曰,一物其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能知萬物備於我,肯把三才別立根,天向一中分造化,人於心上起經綸,天人焉有二般義,道不虛行只在人,蓋其義也。


(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


萬物之多,皆不能外此四者。


(化有小大,期有近遠)。


物之小者如秋毫之微,大者如天地之廣,此化之小大也,天者如蜉蝣之朝暮,壽者如彭祖之百千,此期之近遠也,化之小者其期近,化之大者其期遠,萬物之氣數固有不齊,而同歸於化與期,其致則一耳。


(四者之有,而貴常守)。


四者,出入升降也,常守,守其所固有也,出入者守其出入,升降者守其升降,固有弗失,多壽無疑也,今之人,外勞其形,內搖其精,固有且不保,而妄言入道,匪獨欺人而且自欺,惑亦甚之矣。


(反常則災害至矣)。


不當出而出,不當入而入,不當升而升,不當降而降,動失其宜,皆反常也,反而無害,未之有也。


(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


形,即上文之所謂器也,夫物有是形,則有是患,外苦六氣所侵,勞傷所累,內懼情欲所繫,得失所牽,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皆此形之為患耳,然天地雖大,能役有形而不能彶無形,陰陽雖妙,能化有氣,而不能化無氣,仗無其形,何患之有,故曰無形無患,然而形者跡也,動也,動而無跡,則無形矣,無形則無患矣,此承上文而言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巳,則變作矣,是因有形之故也,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常守者,守天然於無跡無為,是即無形之義也,若謂必無此身,方是無形,則必期寂滅而後可,聖人之道,豈其然哉,如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其義即此,觀其所謂吾者,所重在吾,吾豈虛無之謂乎,蓋示人以有若無,實若虛耳,故曰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又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而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皆無形無患之道也,如孔子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又孰非其道乎,故關尹子曰,人無以無知無為者為無我,雖有知有,為,不害其為無我,正此之謂。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不生不化,即不生不死也,言人有逃陰陽,免生化,而無始無始終,同太虛於自然者乎,觀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蘇子由釋之曰,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豈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巳矣,不生不死,即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有生則有死故生之徒,即死之徒也,人之所賴於生者厚,則死之道常十九,聖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地且無,焉有死地哉,即此不生不化之謂,○又昔人云,愛生者可殺也,愛潔者可污也,愛榮者可辱也,愛完者可破也,本無生,孰殺之,本無潔,孰污之,本無榮,孰辱之本無完,孰破之,知乎此者,可以出入造化,遊戲死生,此二家說,俱得不生不死之妙,故井錄之。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


真人者體合於道,道無窮則身亦無窮,故能出入生死,壽敝天地,無有終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0:02: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4 10:52 編輯

五運太過不及,下應恕病,上應五星,德化政令災變異候


素問氣交變大論十附運氣說。


(黃帝問曰,五運更治,上應天期,陰陽往復,寒暑迎隨,真邪相薄,內外分離,六經波蕩,五氣傾移,太過不及,專勝兼并,願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聞乎)。


期周歲也,五運更治,上應天期,即應天之氣,動而不息也,陰陽往復,寒暑迎隨,即應也之氣,靜而守位也,真邪相薄,邪正相干也,內外分離,表裏不相保也,六經波蕩,五氣傾移,皆其變也,因太過,故運有專勝,因不及,故氣有兼并,常名者,紀運氣之名義也。


(岐伯稽首再拜對日,昭乎哉問也,明道也,此上帝所貴,先師傳之,臣雖不敏,往聞其旨)。


岐伯之師僦貣季也。


(帝曰余聞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余誠菲德,未足以受至道)。


然而眾子哀其不終,願夫子保於無窮,流於無極,余司其事,則而行之奈何。


道者,天地萬物之所由,故曰至道惟聖人知之,故能合於道,今人守之,故可不失道,然古今相傳,惟聖人,乃知聖人,而道統之傳,自有其真,故傳道非儺,而得人為難,得而不教,則失其人,非人而,教,則失其道均可惜也,此帝雖借巳為言,而實深慨夫紹統者之難耳。


(岐伯曰,請遂言之也,上經日,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


知此三者,則大無不通細無不得,合同於道,永保天年,故可以長久,昔人云,能明內經之理而不壽者,未之有也,即此之謂,○此一節,出者至教論,詳疾病類八。


(帝曰,何謂也,岐伯曰,本氣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於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


三才氣位,各有所本,位天者為天文,如陰陽五星,風雨寒暑之類是也,位地者為地理,如方宜水土,草木昆蟲之類是也,通於氣之變化者為人事,如表裏血氣,安危病治之類是也。


(故太過者先天,不及者後天,所謂治化而人應之也)。


運太過者,氣先天時而至,運不及者,氣後天時而至,天之治化運於上,則人之安危應於下。


(○○帝曰五運之化,太過何如)。


此下言五運之太過也,歲運有餘為太過,如甲丙戊庚壬,五陽年是也,若過而有制,則為平歲,不在太過之例。


(岐伯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


六壬歲也大之化風,木勝則克土,故脾藏受邪。


(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


水穀不化,故飧泄,脾虛不運故食減脾主肌肉,其氣衰,故體重,脾脉從胃別上膈泣注心中,故煩冤,冤,抑鬱不舒也,口問篇曰,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藏氣法時論曰,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上應歲星)。


木星也,木氣勝則歲星明而專其令。


(甚則忽忽善恕,眩冒巔疾。)


木勝則肝強,故善怒,厥陰隨督脉而會於巔,故眩冒巔疾。


(化氣不政,生氣獨治,雲物飛動草木不寧甚而搖落)。


化氣,土氣也,生氣,木氣也,木盛則土衰,故化氣不能布政於萬物,而木之生氣獨治也,風不務德則太虛之中雲物飛動,草木不寧,木勝不巳,金則承之,故甚至草木搖落者,金之氣也。


(反脇痛而吐甚,衝陽絕者死不治)。


肝脉布於脇肋,木強則肝逆故脇痛也,吐甚者,木邪傷胃也,衝陽者,胃脉也木亢則胃絕,故死不治。


(上應太白星)。


金星也,木勝而金制之,故太白星光芒以應其氣,是歲木之為災,先臨宿屬金氣之復,後及東方,人之應之,則先傷於脾,後傷於肝,書曰滿招損,六微旨大論曰承迺制,此之類心,○新校正曰,詳此太過五化,言星之例有三,木土二運,先言歲鎮,後言勝巳之星,火金二運,先言熒惑太白,次言勝巳之星,後又言熒惑太白,水運先言辰星,次言鎮星,後又言熒惑辰星,兼見巳勝之星也。


(○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


六戊歲也,火之化暑,火勝則克金,故肺藏受邪。


(民病瘧,少氣欬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聾,中熱,肩背熱)。


火邪傷陰,寒熱交爭故為瘧,壯火食氣故少氣,火乘肺金故欬喘,火逼血而妄行,故上溢於口鼻下泄於二便,火性急速,故水瀉注下,嗌燥耳聾中熱肩背熱,皆火炎焦也,藏氣法時論曰,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


(上應熒惑星)。


火星也,火氣勝則熒惑星明而當其令。


(甚則胷中痛,脇支滿,脇痛,膺北肩胛閘痛,兩臂內痛)。


此皆心經及手心主所行之處,火盛為邪,故有是病,藏氣法時論曰,心病者胷中痛脇支滿,脇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


(身熱骨痛而為浸淫)。


火盛故身熱,水虛兮故骨痛,熱流周身故為浸淫,玉機真藏論曰,心脉太過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


收氣不行,長氣獨明,雨水霜寒。


收氣,金氣也,長氣,火氣也,火盛則金衰,故收氣不行,而長氣獨明也,火不務德,水則承之,故雨水霜寒也,五常政大論作雨水霜雹。


(上應辰星)。


水星也,火亢而水制之,故辰星光芒以應其氣,是歲火之為災,先臨宿屬水氣之復,并及南方,人之應之,則先傷於肺後傷於心。


(上臨,少陰少陽火燔焫,水泉涸,物焦槁)。


凡此戊年,皆太過之火,而又遇子午,則上臨少陰君火也,遇寅申,則上臨少陽相火也,皆為天符,其熱尤甚,故火當燔焫水泉當涸,物當焦枯也, ○燔,音煩,焫,如瑞切。


(病反譫妄狂越欬喘息鳴,下甚血溢泄不巳,太淵絕者死不治,上應熒惑星)。


火盛天符之歲,其在民病,則上為譫妄狂越欬喘息鳴,下為血溢泄不巳,太淵,肺脉也,火亢則肺絕,故死不治,其盛其衰,則皆應於熒惑也。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


六甲年也,土之化濕,土勝則克水,故腎藏受邪。


(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


清厥,四支厥冷也,此以土邪傷腎,故為是病,藏氣法時論曰,腎病者身重,腎虛者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上應鎮星)。


土星也,土氣勝則鎮星明耀主其令。


甚則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瘈,腳不痛,飲發中滿,食減,四支不舉。


萎,痿同,瘈,抽瘈也,甚則土邪有餘,脾經自病脾主肌肉,外應四支,其脉起於足大指而上行,故為病如此,藏氣法時曰,脾病者,善肌肉痿,行善瘈腳下痛,又玉機真藏論曰,脾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瘈,翅寄係三音。


(變生得位)。


詳太過五運,獨此言變生得位者,蓋土無定位,凡在四季中土邪為變,即其得位之時也。


藏氣伏,化氣獨治之,泉涌河衍,涸澤生魚,風雨大至,土崩潰,鱗見於陸。


藏氣,水氣也,化氣,土氣也,衍溢也,土勝則水衰,故藏氣伏而化氣獨治也,土不務德,濕令大行,故泉涌河衍,涸澤生魚,濕甚不巳,風木承之,故為風雨


(大至,土崩潰鱗見於陸者,木氣之復也)。


病腹滿溏泄腸鳴,反下甚而太谿絕者,死不治。


此皆土濕自傷,脾不能制,故為是證,藏氣法時論曰,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太谿,腎脉也,土亢則腎絕,故死不治。


(上應歲星)。


木星也,土勝而木承之,故歲星光芒應其氣,是歲土盛為災,先臨宿屬,木氣之復,後及中官,人之應之,則先傷於腎,後傷於脾。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


六庚年也,金之化燥,金勝則克木,故肝藏受邪。


(民病兩脇下少腹痛,目赤痛,眥瘍,耳無所聞)。


兩脇少腹耳目,皆肝膽經氣所及,金勝則木藏受,傷故為是病。


(肅殺而甚,則體重煩冤,胷痛引背,兩脇滿,且痛引少腹)。


金氣太過則肅殺甚,故傷及肝經而為此病,藏氣法時論曰,肝病者兩脇下痛引少腹,肝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又玉機真藏論曰,肝脉不及,則令人胷痛引背,下則兩脇胠滿。


(上應太白星)。


金星也,金氣勝則太白星明而當其令。


甚則喘欬逆氣,肩背痛,尻陰股膝,髀腨足皆病。


(甚則金邪有餘,肺經白病,故喘欬氣逆,戶背痛金病不能生水,以致腎陰亦病)。


故尻陰股膝以下皆病也,藏氣法時論曰,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尻陰股膝脾腨胻足皆痛,○髀,病米切,又音比,腨,音篆,胻,音杭。


(上應熒惑星)。


火星也,金勝則火復,故熒惑光芒而應其氣,是歲金氣太,過,宿屬為災,火氣承之,西方并及,而人之應之,則先傷於肝,後傷於肺收。


(氣峻,生氣下,草木歛,蒼乾凋隕)。


收氣,金氣也,生氣,木氣也,隕,墜落也,金勝木衰,則收氣峻速,生氣下而不伸,故草木多歛而蒼乾凋隕也,○隕,音允。


(病反暴痛,胠脇不可反側,欬逆甚而血溢,太衝絕者死不治,上應太白星)。


病反暴痛胠脇不可反側,金傷於肝也,欬逆甚而血溢,火復於肺也,大衝,肝脉也,金亢則肝絕,故死不治,其勝其復,皆太白星應之,○胠,區去二音。


(○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


六丙歲也,水之化寒,水勝則克火,故心藏受邪。


(民病身熱,煩心躁悸,陰厥上下,中寒譫妄,心痛寒氣蚤至)。


悸,心驚跳也,此皆心藏受邪故為是病,而寒當蚤至,○悸,音匱。


(上應辰星)。


水星也,水氣勝,則辰星明而主其令。


(甚則腹大脛腫,喘欬,寢汗出憎風)。


甚則水邪有餘,腎藏自病,藏氣法時論大曰,腎病者,腹大脛腫,喘欬身重,寢汗出,憎風,○按此下當云藏氣行,長氣失政,今獨亡者,闕文也,○憎,音曾。


(大雨至,埃霧朦鬱)。


水盛不巳,王則復之,故見斯候,土之氣也,○朦,音蒙。


(上應鎮星)。


土星也,水勝則土復,故鎮星光芒而應其氣,是歲水氣太過,宿屬應災,土氣承之,并及於北,而人之應之,則先傷於心後傷於腎。


(上臨太陽,雨冰雪霜不時降,濕氣變物)。


此以水運而遇太陽司天,乃丙辰丙戍歲也,是為天符,其寒允甚,故雨水霜雪時降,濕氣變物也。


病反腹滿腸鳴,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門絕者死不治,上應熒惑辰星。


水盛天符之歲,陽氣大衰,反克脾土,故為腹滿等病,藏氣法時論曰,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若水邪侮火,心失其職,則為渴而妄冒,神門,心脉也,水亢則心絕,故死不治,上應熒惑辰星,勝者明而衰者暗也, ○按太過五運,獨水火言上臨者,蓋特舉陰陽之大綱也,且又惟水運言熒惑辰星者,謂盛火衰,則辰星明朗,熒惑減耀,五運皆然,舉此二端,餘可從而推矣。


(○○帝曰善,其不及何如)。


此以下言五運不及化,如乙丁巳辛癸,五陰年是也,若不及有肋,則為平歲,不在不及之例。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歲木不及,燥迺大行)。


六丁歲也,木不及而金乘之,故燥氣大行。


生氣失應,草木晚榮。


失應庄者,不能應時所以冕榮。


(肅殺而甚,則剛木辟著,柔萎蒼乾,上應太白星)。


肅殺而甚,金氣勝也,故剛木辟著,謂碎裂如劈著也,柔木萎面蒼乾,謂色青黑而凋枯也,其上應於星,則太白光芒而主其氣,○萎,音威,又上去二音。


(民病中清胠脇痛,少腹痛,腸鳴溏泄,涼雨時至,上應太白星)。


中清胠脇少腹痛,金氣乘木,肝之病也,腸鳴溏泄者,木不生火,脾之寒,金氣清肅,故涼雨時至亦皆應於太白星之明也,○新校正曰,按不及五化民病證中,上應之星,皆言運星失色,畏星加臨,宿屬為災,此獨言畏星,不言運星者,經文閥也,當云上應太白星,歲星。


(其穀蒼)。


穀之蒼者屬木,麻之類也,金勝而火不復,則蒼穀不成。


上臨陽明,生氣失政,草木再榮,化氣迺急,上應太白鎮星,其主蒼蚤。


上臨陽明,丁卯丁酉歲也,金氣亢甚,故生氣失政,草木再榮者,以木氣既衰,得火土王時,土無所制,化氣迺急,故夏秋再榮也,其上應於星,則金土明耀其下主於物,則蒼者蚤凋,○新校正云,按不及五化,獨紀木上臨陽明,土上臨厥陰,水上臨大陰,不紀木上臨厥陰,土上臨太陰,金上臨陽明者,經之旨各紀其甚者也故於太帝運中,只言火臨火,木臨水,此不及運中,只言木臨金,土臨木,水臨土,不言厥陰臨木,太陰臨土,陽明臨金也。


(復則炎暑流火,濕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體再生,華實齊,化病寒熱瘡瘍疿胗癰痤,上應熒惑太白其穀白堅)。


復者,子為其母而報復也,木衰金亢,火則復之,故為炎暑流火,而濕性之物皆燥,柔脆草木皆枝葉焦枯,下體復生,其生既遲,則旋花旋實是謂齊化,火氣反甚,故其病如此,其應於星,則熒惑光芒,太白減曜,而宿屬為災,其應於穀,則白堅屬金,秀而不實也,○按太過不及之年皆有勝復,後第十三章載者尤詳,所當互考○脆,音翠,疿,音肺,胗,疹同,痤,才何切。


(白露蚤降,收殺氣行,寒雨害物,蟲食甘黃,脾土受邪,赤氣後化,心氣晚治,上勝肺金,白氣迺屈,其穀不成,欬而鼽,上應熒惑太白星)。


陽明上臨,金氣清肅,故為白露蚤降收殺氣行,寒雨害物然金勝者火必衰,火衰者土必弱,故蟲食味甘色黃之物,以甘黃皆屬上,而陰氣蝕之,故蟲生焉,觀晒能除蛀,則蟲為陰物可,知,故其在人,又當脾土受邪也,若金勝不巳,而火復之,則赤氣之物,後時而化,而人之心火晚盛,上克肺金凡白色屬金之物,其氣迺屈也,金穀,稻也,鼽,鼻塞也,其上應於星,則當熒惑明,太白暗,而災有所屬也,○王氏曰,金行伐大假途於土,子居母內,蟲之象也,故甘物黃物,蟲蠹食之,○鼽,音求。


(○歲火不及寒迺大行,長政不用物榮而下凝慘而甚,則陽不化,迺折榮美,上應辰星)。


六癸歲也,火不及而水乘之故寒迺大行,長政不用,則物不能茂盛於上,而但榮於下,凝慘陽衰,則榮美迺折,其上應天象,辰星當明。


(民病胷中痛,脇支滿,兩脇痛膺背肩胛間及兩臂內痛,鬱冒朦昧,心痛暴瘖,胸腹大,脇下與腰背相引而痛)。


冒,若有所蔽也,一,日瞴所見也,火不足則陰邪盛而心氣傷,故為此諸病,皆手心主,及心經所行之處,二經雖不行背,然心在膈上,為背之陽藏,故痛連腰背也,藏氣法時論曰,虛則胷腹大,脇下與腰相引而痛。


(甚則屈不能伸,髖脾如別,上應熒惑辰星其穀丹)。


甚至陰寒凝滯,陽氣不行,故為是病,髖脾,腎股之間也,如別,若有所別而不為用也,水行乘火,則榮惑無光,辰星增曜,宿屬為災,丹色之穀,應其氣而不成也。


(復則埃鬱,大雨且至,黑氣迺辱,病,鸄溏腹滿,食飲不下,寒中腸鳴,泄注腹痛,暴攣痿痺,足不任身,上應鎮星,辰星,玄穀不成)。


火衰水亢,土則復之,土之化濕,反侵水藏,故為腹滿食不下,腸鳴泄注,痿痺足不任身等疾,黑氣,水氣也,辱,屈也,鶩鴨也,言如鴨糞清稀,寒濕所致也,上復於水,故鎮星明潤,辰星減光,玄色之穀不成也,鶩,木務二音。


(○歲土不及,風迺大行,化氣不令,草木茂榮,飄揚而甚,秀而不實,上應歲星)。


六巳歲也,土不及而木乘之,故風氣行,化氣失令,木專其政,則草木荿榮,然發生在木而成實在土,上氣不充,故雖秀于實,木氣應,則歲星當明也。


(民病飧泄,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復,肌肉瞤酸善恕,藏氣舉事蟄蟲蚤附,咸病寒中,上應歲星,鎮星,其穀黅)。


(繇復,搖動反復也,恨結篇曰,所謂骨繇者搖故也)。


即此繇字,瞤跳動,牠酸,,酸疼也,凡此飧泄等病皆脾弱肝強所致,土氣不及,則寒水無畏,故藏氣舉事,蟄蟲蚤附,應藏氣也,咸病寒中,火土衰也,上應歲星,星者歲星明而鎮星暗也,穀之黃者屬土,能成實矣,○瞤,如雲切,黅,音今,黃也。


復則收政嚴浚,名木蒼凋,胷脇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蟲食甘黃,氣客於脾,黅穀迺減,民食少失味,蒼穀迺損,上應太白歲星。


土衰木亢,金迺復之,故收氣峻而名木凋也,其為胷脇暴痛,下引少腹者,肝膽病也,蟲食甘黃,氣客於脾,黅穀迺減者,火土衰也,土衰者脾必弱,故民食少,滋味失,金掌者木必衰,故蒼穀損,其上應於星,當太白增明而歲星失色也。


(上臨厥,陰,流水不冰,蟄蟲來見,藏氣不用,白迺不復上應歲星,民迺康)。


巳巳巳亥歲也,上臨厥陰則少陽相火在泉,故流求不水,蟄蟲來見,火司於地,故水之藏氣不能用,金之白氣不得復,歲星得專其令,民亦康而無病。


(○歲金不及,炎火迺行,生氣迺用,長氣專勝,庶物以茂,燥爍以行,上應熒惑星)。


六乙歲也,金不及而火乘之,故炎火迺行,金不勝木,故生氣用而庶物茂,火氣獨王,故長氣勝而燥爍行,其應於星,則熒惑光芒也,○爍,式灼切。


(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氣迺後,上應太白星,其穀堅芒)。


瞀,悶也,鼽,鼻塞流涕也,金受火邪,故為此諸病,收氣後,太白無光,堅芒之穀不成,皆金氣不足之應,○瞀,茂務莫三音,嚏,音帝。


(復則寒雨暴至,迺零,冰雹霜雪殺物,陰厥且格,陽反上行,頭腦戶痛延及腦頂,發熱,上應辰星,丹穀不成,民病口瘡,甚則心痛)。


金衰火亢,水來復之,故寒雨暴至,繼以水雹霜雪,災傷萬物,寒之變也,厥,逆也,格,拒也,寒勝於下,則陰厥格陽而反上行,是謂無根之火,故為頭頂口心等病,其應於天者,辰星當明,應於地者,丹色之穀不成也, ○按此水復火衰,當云上應熒惑辰星,此不言熒惑者,闕文也,○雹,音薄。


(○歲水不及濕迺天行,長氣反用,其化迺速,暑雨數至,上應鎮星)。


六辛歲也,水不及而土乘之,故濕迺大行,水衰則火土同化,故長氣反用,其化迺速,上應鎮星光明也。


(民病腹滿,身重濡泄,寒瘍流水,腰股痛發,膕腨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腳下痛甚則胕腫,藏氣不政,腎氣不衡,上應辰星,其穀秬)。


土濕太過,傷及腎陰,故為此諸病,寒瘍流水,陰蝕陰疽之類也,煩冤,煩悶抑鬱也,清厥,寒厥也,胕腫,浮腫也,藏氣,水氣也,衡,平也,不政不衡,水氣衰也,上應辰星不明,下應不成,秬,黑黍也。


(上臨太陰,則大寒數舉,蟄蟲蚤藏,地積堅水,陽光不治,民病寒疾於下,甚則腹滿浮腫,上應鎮星,其主黅穀)。


辛丑辛未歲也,太陰濕土司天,則太陽寒水在泉,故天寒舉而陽光不治也,甚則腹滿浮腫,濕土勝而腎氣傷也,其上應者,當鎮星增眶,下應者,當黅穀有成。


(復則大風暴發,草偃木零,生長不鮮,面色時變,筋骨併辟,肉瞤瘛,目視,物疎璺,肌肉胗發,氣并鬲中,痛於心腹,黃氣迺損,其穀不登,上應歲星)。


水衰土亢,木後復之,故大風暴發,草仆木落,而生長失時皆不鮮明也,面色時變肝氣動也,併,拘孿也,辟,偏欹也,瞤瘛,動掣也,,目不明也璺,物因風而破裂也,肝氣在外,則肌肉風疹,肝氣在中,則痛於心腹,皆木勝之所致,故黃損而屬土之穀不登,其上應於天,則惟歲星當明也,○愚按五運之有太過不及,而勝復所以生也,太過者其氣勝,勝而無制,則傷害甚矣,不及者其氣衰,衰而無復則敗亂極矣,此勝復循環之道,出乎天地之自然,而亦不得不然者也,故其在天,則有五星運氣之應,在地則有萬物盛衰之應,在人則有藏府疾病之應,如木強勝土,則歲星明而鎮暗,土母受侮子,必復之,故金行伐木,以救困土,則太白增光,歲星反晦也,凡氣見於上,則災應於下,宿屬受傷,逆犯尤甚,五運互為勝復其氣皆然,至其為病,如木勝肝強,必傷脾土,肝勝不巳,燥必復之,肝亦病矣,燥勝不巳,火必復之,而肺亦病矣,此五藏互為盛衰,其氣亦皆然也,夫天運之有太迥不及者,即人身之有虛實也,惟其有虛而後強者勝之,有勝而後承者復之,無衰則無勝矣,無勝者無復矣,無勝無復,和氣和平,焉得有病特強肆暴,元氣泄盡,焉得無虛,故曰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勝微則復微,勝甚則復甚,可見勝復之微甚,由變化之盛衰,本無常也,如本經六元正紀等論所載天時志化人事等義,至詳至備,蓋以明其理之常者如此也,即如周易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乃開明易道之微妙,而教人因易以求理,因象以知變,故孔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此其大義,正與本經相同,夫天道玄微,本不易,測,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故凡讀易者,當知易道有此變,不當曰變止於此也,讀運氣者,當知天道有是理,不當曰理必如是也,然變化雖難必,而易盡其幾矣,天道雖難測,而運氣盡其妙矣,自余有知以來,常以五六之,逐氣推測,則彼此盈虛,十應七八,即有少不相符者,正屬并蛙之見,而見有未至耳,豈天道困不足憑耶,今有昧者,初不知常變之道,盛衰之理,孰者為方,孰者為月,孰者為相勝反勝主客承制之位,故每鑿執經文,似害經意徒欲以有限之年辰,概無窮之天道,隱微幽顥誠非易見,管測求全,陋亦甚矣,此外復有不明氣化,如馬宗素之流者,假仲景之名,而為傷寒鈐法等書,用氣運之更遷,擬主病之方治,拘滯不通,誠然謬矣,然又有一等作執巳見,不信運氣者,每謂運氣之學,何益於醫,且云疾病相加,豈可依運氣以施治乎,非切要也,余喻之曰,若所云者,似真運氣之不必求,而運氣之道,豈易言哉,凡歲氣之流行,即安危之關係,或疫氣偏行,而一方皆病風溫,或清寒傷藏,則一時皆犯瀉痢,或痘疹盛行,而多凶多吉,各不同,或疔毒偏生,而是陰是陽,每從其類,或氣急欬嗽,一鄉並興,或筋骨疼痛,人皆道苦,或時下多有中風,或前此盛行痰火,諸如此者,以眾人而患同病,謂非運之使然歟,觀東垣於元時太和二年,製普濟消毒飲以救時行疫癘,所活甚眾,非此而何,第運氣之顥而明者,時或盛行猶為易見,至其精微,則人多陰受,而識者為誰,夫人殊稟賦,令易寒暄,利害不侔,氣交使然,故凡以太陽之人,而帝流衍之氣,以太陰之人,而逢赫曦之紀,強者有制,弱者遇扶,氣得其平,何病之有,或以強陽遇火,則炎烈生矣,陰寒遇水,則水霜及矣,天有天符,歲有歲會,人得無人和乎,能先覺預防者上智也,能因幾辨理者明醫也,既不能知而且云烏有者下愚也,然則運氣之要與不要,固不必辨,獨慨因知運氣者之難其人耳,由此言之,則鑿執者本非智士,而不諭者又豈良材,二者病則一般,彼達人之見,自所不然,故善察運氣者,必當順天以察運,因變以求氣,如杜預之言曆,曰治曆者,當順天以求合,非為合以驗天,知乎此,則可以言曆矣,而運氣之道亦然,既得其義,則勝復盛衰,理可窺也,隨其幾而應其用,其有不合於道者,未之有也,戴人曰,病如不是當年氣,看與何年運氣同,便向芋年求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此言雖未盡善其亦庶幾乎得運氣之意矣,○瞤,如雲切,瘛,音熾,,音荒,璺,音問。


(○帝曰善,願聞其時也)。


此下言不及之歲,其政化勝復,各有時也,本篇凡太過之年不言勝復,故不及之。


(岐伯曰,悉何哉問也,木不及,春有鳴條律暢之化,則秋有霧露清涼之政,春有慘悽殘賊之勝,則夏有炎暑燔爍之復,其東,其藏肝,其病內舍胠脇,外在關節)。


和則為化為政,運之常也,不和為勝為復,氣之變也,如歲木不及,金當克之,使金不來勝,而木氣無傷,則春有鳴條律暢之化,至秋之時,則金亦無復,而有霧露清涼之政,此氣之和也,若春見金氣而有慘悽殘賊之勝,則木生火,火來克金,而夏有炎暑燔爍之復矣,此氣之變也,然此之勝復皆因於木,故災當見於東方,在人之藏應於肝,肝之部分,內在胠脇,外在關節,故其為病如此,下節之義,大約俱同,○燔,音煩,爍,式灼切,,音省。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顯之化,則冬有嚴肅霜寒之政,夏有慘淒凝冽之勝,則不時有埃昏大雨之復,其南,其藏心,其病內舍膺脇,外在經絡。


火不及者,水當乘之,若水不侮火而夏有此化,則水亦無復而冬有此政,若水不務德而夏有此此勝則火生土,土來克水,而不時有此復矣,其南,其藏心皆火之應。


(土不及,四維有埃雲潤澤之化,則春有鳴條鼓折之政,四維發振拉飄勝之變,則秋有肅殺霖霪之復,其四維,其藏脾,其病內舍心腹,外在肌肉四支)。


四維,辰戍丑未方月也,歲土不及,木當勝之,若木不侮土而四季有此化,則木亦無復而春有此政,若木勝土而四季有此變,則土生金,金來克木,而秋有此復矣,其青四維,其藏脾,皆土之應,○拉,音臘,霪,音淫。


(金不及,夏有光顯鬱蒸之令,則冬有嚴凝整肅之應,夏有炎爍燔燎之變則秋有水雹霜雪之復,其西,其藏肺,其病內舍膺脇肩背,外在皮毛)。

歲金不及,火當勝之,若火得其正而夏有此令,則水亦無復而冬有此應,若火氣侮金而夏有此變,則金之子水,水來克火而秋有此復矣,其西,其藏肺,皆金之應,○按此下二節,不先言金水之本化,而先言火土之制化,與上三節不同者,不過文體之變耳,文雖變而義則無異。


(水不及,四維有湍潤埃雲之化,則不時有和風生發之應,四維發埃昏驟注之變,則不時有飄蕩振拉之復,其北,其藏腎,其病人舍腰脊骨髓,外在谿谷端膝)。


歲水不及,土當勝之,若土不為虐,而四季有此正化,則木亦無復而不時有此正應,若土肆其勝而有四維之變,則水之子木,木來克土,而不時有此復矣,其北其藏腎,皆水之應,○湍,通官切,踹,腨同。


(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上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


夫天地陰陽之道,亦猶權衡之乎,而不能少有損益也,故高而亢者,必有所抑,因太過也,卑而下者,必有所舉,因不及也,正而為化,則有以應之,不相悖也,邪而為變,則有以復之,承迺制也,此所以生長化成收藏,皆不失其物理之常,失常則高下不相保,而天地閉塞矣,如玉版論要曰,回則不轉,乃失其機,即此久謂。


(故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此之謂也)。


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應地之氣,靜而守位,神明為之妃,則九星懸朗七曜周旋也,陰陽寒暑,即動靜神明之用也,此承上文而總言盛衰勝復,即天地之動靜,生長化成收藏,即陰陽之往復,動靜不可見,有神有明則有紀可察矣,陰陽不可測,有寒有暑,則有兆可知矣,天地之道,此之謂也。


(○帝曰,夫子之言五氣之變,四時之應,可謂悉矣,夫氣之動亂觸遇而作,發無常會,卒然災合,何以期之)。


此下言氣動之亂,皆隨遇而,變,故其德化政令災變之候,各有所不同也。


(岐伯曰,夫氣之動變,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災變,不同其候也,帝曰何謂也,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滎,其政舒啟,其令風其變振發,其災散落)。


敷,布也,和柔和也,榮,滋榮也,舒,展也,啟,開也,振,奮動也,發,飛揚也,散落,飄零散落也,○五運行大論曰,其德為和,其化為榮,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為隕,義當參閱。


(南方生熱,熱生火,其德彰顯,其化蕃茂,其政明曜,其令熱,其變銷爍,其災燔焫)。


彰,昭著也,蕃,盛也,燔焫,焚灼也,銷爍緩,而燔焫甚也,○五運行大論曰,其德為顯,其化為茂,其政為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青燔焫,○蕃,燔,俱音煩,焫,如瑞切。


(中央生濕,濕生土,其德沄蒸,其化豐備,其政安靜其令濕,其變驟注,其災霖潰)。


溽蒸,濕熱也,豐備,充盈也,驟注,急雨也,霖,久雨也,潰,崩決也, ○五運行大論曰,其德為濡,其化為盈,其政為謐,其令雲雨,其變動注,其青潰,○溽,音辱,潰,音會。


(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潔,其化緊歛,其政勁切其令燥,其變肅殺,其災蒼隕)。


緊歛,收縮也,勁切,銳急也,肅殺,氣寒肅而殺令行也,蒼隕,草木蒼枝而凋落也,○五運行大論曰,其德為清,其化為歛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蒼落,○隕,音允。


(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淒滄,其化清謐,其政凝肅,其令寒,其奱溧冽,其災水雪霜雹)。


淒滄,寒氣也,謐,靜也,凝肅堅歛也,溧冽,寒甚也,水霜雪雹,陰氣所凝,或太陽用事,或以水復火,則非時而見,○五運行大論曰,其德為寒,其化為肅,其政為靜,其變凝冽,其水雹,○滄,音倉,謐,音密。


(是以察其動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奱有災,而物由之,而人應之也)。


德化政令,和氣也,為災為變,乖氣也,施化出乎天地,而人物應之,得其和,則為生為成,遇其乖,則為災為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0:58:03 | 只看該作者

五星之應


素問交變大論○十一。


(帝曰,夫子之言歲候不及其大過,而上應五星,今夫德化政令,災變易,非常而有也卒然而動,其亦為之變乎)。


此承前章而詳求五星之應,謂凡德化政令,災變易,其有卒然而動者,星亦應之否也。


(岐伯曰,承天而行之,故無妄動,無不應也,卒然而動者,氣之交變也,甚不應焉,故曰應常不應卒,此之謂也)。


承天而行,謂歲候承乎天運,故氣無妄動,而五星之見,則動無不應也,但其卒然而動者,非關天運,隨遇為變,則五星未必應焉,以應常不應卒也常,謂盛衰之常,其來有自,故必無不應,卒者,一時之會,非有大變,則亦有不應者矣。


(帝曰其應奈何,岐伯曰,各從其氣化也)。


各從其氣化者,歲星之化其應風,熒惑之化其應火,鎮星之化其應濕,太白之化其應燥,辰星之化其應寒也。


(帝曰,其行之徐疾逆順何如,岐伯曰,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謂省下)。


道,五星所行之道也,留久,稽留延久也,逆守,逆行不進而守其度也,小,無芒而光不露也,省下,謂察其分野君民,之有德有過者也。


(以道而去,去而速來,曲而過之是謂省遺過也)。


謂既去而復速來,委曲逡巡而過其度也,省遺過謂省察有未盡,而復省其所遺過失也。


(久留而環,或離或附,是謂議災與其德也)。


環,迴環旋遶也,或離或附,欲去不去也,議災與德,若有所議而為災為德也。


(應近則小,應遠則大)。


應,謂災德之應也,所應者近而微,其星則小,所應者遠而甚,其星則大。


(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即也)。


芒,光芒也,甚,氣化之盛也,即,災即至也。


(小常一其化減,小常之二,是謂臨視,省下之過與其德也,德者福之,過者伐之)。


減氣化衰之也,若小於常之二倍,則不及甚矣,其災亦所必至,臨視,猶言觀察也,省下之過與其德,謂省察其宿屬分野之下,有德者錫之以福,有過者伐之以災也。


(是以象之見也,高而遠則小,下而近則大,故大則喜怒邇,小則禍福遠)。


凡高而遠者,其象則小,下而近者,其象必大,大則近而喜怒之應亦近,小則遠而禍福之應亦遠,觀五星有遲留伏逆之變,則其或高或下,又可知矣, ○按上文云,塵近則小,應遠則大,此云大則喜恕邇,小則禍福遠,似乎相反,但上文之近遠,近言其微,遠言其甚,故應微而近則象小,應甚而遠則象大,此言邇遠者,邇言其急,遠言其緩,故象大則喜恕之應近而急,象小則禍福之應遠而緩,蓋上文以體象言,此以遠近辨,二者詞若不同,而理則無二也。


(歲運太過則運星北越)。


運星,主歲之星也,北越,越出應行之度而近於北也,蓋北為紫微太一所居之位,運星不守其度,而北越近之,其恃強驕肆之氣可見。


(運氣相得則各行以道)。


無強弱勝負之氣,故各守其當行之道。


(故歲運太過,畏星失色而兼其母)。


畏星,即所制之星,如木運太過,則鎮為畏星也,失色而兼其母者,木失色而兼玄,火失色而兼蒼,土失色而兼赤,金失色而兼黃,水失色而兼白也,其所以然者,如木氣有餘則土星失色而兼赤,赤為木之子,而又為土之母,子母氣必相應,故兼見也,此正其循環相承之妙。


(不及,則色兼其所不勝)。


木不及則兼白,火不及則兼玄,土不及則兼蒼,金不及則兼赤,水不及則兼黃,兼其所相制也。


(肖者瞿瞿,莫知其妙,閔閔之當,孰者為良)。


肖取法也,瞿瞿,卻顧貌,閔閔,多憂也,夫天道難窮,譚非容易,雖欲取法者瞿瞿多顧,然皆莫得知其妙,故於閔閔之才,能當憂世之任者,困孰為良哉,蓋甚言難其人也,○靈蘭秘典論曰,消者瞿瞿,孰知其要,文義與此稍異,詳藏象類一。


(妄行無徵,示畏候王)。


知天道者,既難其人,故每有妄行之徒,用無徵之說,以示畏候王,言而不應,反惑其敬畏脩德之心,若此輩者,不惟無補於事,而適足為誤事戈之罪人也。


(帝曰,其災應何如,岐伯曰,亦各從其化也,故時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順,留守有多少,形見有善惡,宿屬有勝負,徵應有吉凶矣)。


時至,歲時之更至也,五星之運,當其時則盛,非其時則衰,退而東行凌犯者星遲於天,故為順,災輕,進而西行凌犯者,星速於天,故為逆,災重,留守日多則災深,留守日少則災淺,形見有喜潤之色為善,形見有恕燥憂喪之色為惡,宿屬謂二十八宿,及十二辰位,各有五行所屬之異,凡五星所臨,太過逢王,不及逢衰,其災更甚,太過有制,不及得助,其災必輕,即勝負也,五星之為德為化者吉,為災為變者凶,皆徵應也,王氏曰,火犯留守逆臨,則有誣譖訟獄之憂,金犯則有刑殺氣鬱之憂,木犯則有震驚風鼓之憂,土犯則有中滿不利胕腫之憂,水犯則有寒氣衝鬱之憂,故曰徵應有吉凶也。


(帝曰,其善惡何謂也,岐伯曰,有喜有怒,有憂有喪,有澤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謹察之)。


王氏曰,五星之見也,從夜深見之,人見之喜,星之喜也,見之畏,星之怒也,光色微曜,乍明乍暗,星之憂也,光色迥然,不彰不瑩,不與眾同,星之喪也,光色圓明,不盈不縮,怡然瑩然,星之喜也,光色勃然,臨人芒彩滿溢,其象懍然,星之恕也,澤,明潤也,燥,乾枯也,○班固曰,五行精氣,其成形在地,則結為木火土金水,其成象在天,則水合歲星居東,火合熒惑居南,金合太白居西,水合辰星居北,土合鎮星居中央,分旺四時,則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各旺七十二日,土旺四季,辰戍丑未之月各十八日,合之為三百六十日,其為色也,則木青火赤,金白水黑土黃,其為分野,各有歸度,旺相休廢,其色不同,旺則光芒,相則內實,休則光芒無角,不動搖,癈則光少色,白圜者喪,赤圜者兵,青圜者夏水,黑圜者疾多死,黃圜吉,白角者哭泣之聲,赤角者犯我城,黑角者水行窮兵,太史公曰,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安寧,五穀蕃昌,春風秋雨,冬寒夏暑,日不食朔,月不食望,是為有道之國,必有聖人在乎其位也, ○塋,榮用二音。


(帝曰,六者高下異乎,岐伯曰,象見高下,其應一也,故人亦應之)。


有此象,則有此應,高下雖異,氣應則一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1:01:51 | 只看該作者

德化政令不能相過


素問氣交變大論○十二。


(帝曰,其德化政令之動靜損益皆何如,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災變,不能相加也)。


加,增重也,亦相陵也,夫天地勁靜,陰陽往復,政令災,報施不爽,故不能相加也。


(勝復盛衰,不能相多也)。


勝微則復微,勝甚則復甚,故不能相多也。


(往來小大示能相過也)。


勝復小大,氣數皆同,故不能相過也。


(用之升降,不能相無也)。


五行之用先者退而後者進,迭為升降,升降大則氣弋息矣,故不能相無也。


(各從其動而復之耳)。


五運之政,猶權衡也,故動有盛衰,則復有微甚,各隨其動而應之,六微旨大論曰,成則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巳,則變作矣,易曰,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皆此之謂,然則天地和平之道,有必不可損益於其間者,於此章之義可見矣。


(帝曰,其病生何如)。


言災變傷之應於病也。


(岐伯曰,德化者氣之祥,政令者氣之章,變易者復之紀,災者傷之始)。


祥,瑞應也,章,昭著也,紀者變易之候,始者災傷所由。


(氣相勝者和,不相勝者病,重感於邪則甚也)。


相勝,相當也,謂人氣與歲氣相當,則為比和而無病,不相當,則邪正相干而病生矣,重感於邪,如有餘逢王,不足被傷,則盛者愈盛,虛者愈虛,其病必甚也。


(帝曰善,所謂精光之論,大聖之業,宣明大道,通於無窮,究於無極也,余聞之,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歟,迺擇良兆而藏之靈室,每旦讀之,命曰氣交變,非齊戒不敢發,慎傳也。)


聖人知周萬物,故能通於無窮,究於無極,因天以應人,因古以知今,因氣應變化以通神明之理,帝所以極言贊美,用示珍藏者,重之甚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1:02:41 | 只看該作者

類經二十五卷


(張介賓類註)。


(運氣類)。


(五運三氣之紀物生之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1:26:0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4 11:44 編輯

素問五常大論○十三


(黃帝問曰,太虛寥廓,五運迴薄,衰盛不同,損益相從,願聞平氣,何如而名,何如而紀也)。


寥廓,玄遠也,迴,循環也,薄,迫切也,此章詳明五運盛衰之有不同,而悉其平氣,不及,太過,三者之紀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木曰和敷和)。


木得其平,則敷布和氣以生萬物。


(火曰升明)。


陽之性升,其德明顯。


(土曰備化)。


土含萬物,無所不備,土生萬物,無所不化。


(金曰審平)。


金主殺伐,和則清寧,故曰審平,無妄刑也。


(水曰靜順)。


水體清靜性柔而順。


(○帝曰,其不及奈何,岐伯曰,木曰委和)。


陽和委屈,發生少也。


(火曰伏明)。


陽德不彰明伏也。


(土曰卑監)。


氣陷不達,政屈不化也。


(金曰從革)金性本剛,其不及則從火化而變革也。


(水曰涸流)。


水氣不及,則源流乾涸也。


(○帝曰,太過何謂,岐伯曰,木曰發生)。


木氣有餘發生盛也。


(火曰赫曦)。


陽光炎盛也,○赫,音黑,曦,音希。


(土曰敦阜)。
 

敦,厚也,阜,高也,土本高厚,此言其尤盛也。


(金曰堅成)。
 

金性堅剛用能成物,其氣有餘,則堅成尤甚也。


(水曰流衍)。


衍滿而溢也。


(○○帝曰三氣之紀,願聞其候,岐曰,悉乎哉問也,敷和之紀,木德周行,陽舒陰布,五化宣平)。


此下詳言平運之紀也,木之平運,是曰敷和,木德周行則陽氣舒而陰氣布,故凡生長化收藏之五化,無不由此而宣行其和平之氣也, ○按此論與金匱真言論陰陽應象大論,五運行大論,義通所當參閱俱見藏象類四,五,六等章,○新校正云,按王注大過不及,各紀年辰,惟平運不紀者,葐平運之歲不可以定紀也,或者欲補注云丁巳,丁亥,丁卯,壬寅,壬申歲者,是未達也,下放此。


(其氣端)。


正而直也。
 

(其性隨)。


柔和隨物也。


(其用曲直)。


曲直成材也。


(其化生榮)。
 

生氣榮茂也。


(甚類草木)。
 

凡長短堅脆,皆木煩也。


(其政發散)。


木主春,其氣上升,故政主發散。


(其候溫和)。


春之候也。


(其令風)。


木之化也。


(其藏肝)。


肝屬木也。


(肝其畏清)。


清者,金氣也。


(其主目)。


肝之竅也。


(其穀麻)。
 

麻之色蒼也,○金匱真言論曰,其穀麥無麻。


(其果李)。


味酸也。


(其實核)。


諸核皆屬木,其質強也。


(其應春)。


木王之時也。


(其蟲毛)。


毛直如木,氣類同也。


(其畜犬)。


味酸也,○金匱真言論曰,其畜雞無犬。


(其色蒼)。


青翠色也。


(其養筋)。


肝主筋也。


(其病裏急支滿)。


厥陰肝氣為病也。


(其味酸)。


酸為木化也。


(其音角)。


角音屬木,其聲在清濁之間。


(其物中堅)。


象土中有木也。


(其數八)。


木之生數三,成數八也。


(○升明之紀,正陽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


火之平運,是曰升明,火主南方,故曰正陽,陽氣無所不至,故曰周普,五化義見,前均,等也,衡平也。


(其氣高)。


陽主升也。


(其性速)。


火性急也。


(其用燔灼)。


燒炎也。


(其化蕃茂)。


長氣盛也。


(其類火)。


諸火皆其類也。


(其政明曜)。


陽之光也。


(其候炎暑)。


火之候也。


(其令熱)。


火之化也。


(其藏心)。


心屬火也。


(心其畏寒)。


寒為水氣也。


(其主舌)。


心之官也。


(其穀麥)。


色赤也,○金匱真言論火穀曰黍,木穀曰麥,又藏氣法時論亦言麥苦。


(其果古)。


味苦也。


(其實絡)。


實中之系,脉絡之類也。


(其應夏)。


火王之時也。


(其蟲羽)。


羽翔而升,屬乎火也。


(其畜馬)。


快健躁疾,得火性也,○金匱真言論,金畜曰馬,火畜曰羊。


(其色赤)。


赤色屬火也。


(其養血)。


心主血也。


(其病瞤瘛)。


性動也○瞤,如雲切。


(其味苦)。


苦為火化也。


(其音徵)。


徵音屬火其聲次清。


(其物脉)。


脉之所至即陽氣所及也。


(其數七)。


火之生數二,成數七。


(○備化之紀,氣脇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齊修)。


土之平運,是曰備化,氣脇天休,順承天也,而濟其美也,德流四政,土德分肋四方以贊成金木水火之政也,故生長化收藏,咸得其政而五者齊修矣。


(其氣平)。


土之氣象平而厚也。


(其性順)。


順萬物之性,而各成其化也。


(其用高下)。


或高或下,皆其用也。


(其化豐滿)。


萬物成實必賴乎土,故土曰充氣。


(其類土)。


諸土皆其類也。


(其政安靜)。


土厚而安靜,其政亦然。


(其候溽蒸)。


溽,濕也,蒸,熱也,長夏之候也。


(其令濕)。


土之化也。


(其藏脾)。


脾屬土也。


(脾其畏風)。


風者水氣也。


(其主口)。


脾之竅也。


(其榖稷)。


小米之粳者曰稷,黅穀也。


(其果棗)。


味甘耳。


(其實肉)。


土主肌肉其應長夏。


長夏者,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王,故云長夏。


(其蟲倮)。


倮,赤體也,禮記月令亦曰,其蟲倮,注曰,人為倮蟲之長,○倮,郎朵切。


(其畜牛)。


其性和緩其功稼穡,得土氣也。


(其色黃)。


黃屬土也。


(其養肉)。


脾土所主也。


(其病否)。


脾之病也。


(其味甘)。


甘為土化也。


(其音宮)。


宮音屬土,其聲下而濁。


(其物膚)。


即肌肉也。


(甚數五)。


土之生數五成數十。


(○審平之紀,收而不爭,殺而無犯,五化宣明)。


金之平運,是曰審平,金氣平則收而不爭,殺而無犯,犯謂殘害於物也,金氣清肅,故五化得之皆以宣明。


(其氣潔)潔白塋明金之氣也。


(其性剛)。


剛勁鋒利,金之性也。


(其用散落)。


散落萬物,金之用也。


(其化堅歛)。


收歛堅強,金之化也。


(其類金)。


諸金皆其類也。


(其政勁肅)。


急速而嚴金之政也。


(其候清)。


切秋之候也。


(其令燥)。


金之化也。


(其藏肺)。


肺屬金也。


(肺其畏熱)。


熱為火氣也。


(其主鼻)。


肺之竅也。


(其穀稻)。


色白也。


(其果桃)。


味辛也。


其實殼。


凡物之皮殼皆堅,金剛居外也。


(其應秋)。


金之王也。


(其蟲介)。


甲堅而固,得金氣也。


(其畜雞)。


性好鬥,故屬金,○金匱真言論,木畜曰雞,金畜曰馬。


(其色白)。


白色屬金也。


(其養皮毛)。


肺金所主也。


(其病欬)。


肺金病也。


(其味辛)。


辛為金化也。


(其音商)。


商音屬金,其聲次濁。


(其物外堅)。


殼之類也。


(其數九)。


金之生數四,成數九。


(○靜順之紀,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


水之平運,是曰靜順,水氣平則藏而勿害,治而善下矣,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德全善下也,五化得水而後齊,故曰咸整。


(其氣明)。


水為天一之氣,故外暗而內明。


(其性下)。


流濕就卑水之性也。


(其用沃衍)。


沃,灌溉也,衍,溢滿也,○沃,音屋。


(其化凝堅)。


藏氣布化,則萬物凝堅也。


(其類水)。


諸水皆其類也。


(其政流演)。


演,長流貌,井泉不竭,川流不息,皆流演之義,○演衍同。


(其候凝肅)。


冬之候也。


(其令寒)。


水之化也。


(其藏腎)。


腎屬水也。


(腎其畏濕)。


濕為土氣也。


(其主二陰)。


腎之竅也。


(其穀豆)。


菽也,穀色純黑,惟豆有之。


(其果栗)。


味鹹也。


(其實濡)。


實中津液也。


(其應冬)。


水之王也。


(其蟲鱗)。


生於水也。


(其畜彘)。


豕也,其色多黑,其性善下,○彘,音治。


(其色黑)。


黑色屬水也。


(其養骨髓)。


其氣深,腎水所主也。


(其病厥)。


陰氣之逆也。


(其味鹹)。


鹹為水化也。


(其音羽)。


羽音屬水,其聲高而清。


(其物濡)。


濡,濕潤也,○濡,音如。


(其數六)。


水之生數放數六。


(故生而勿殺,長而勿罰,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是謂平氣)。


此總結上文平氣之五化也,故木之生氣治令,則收氣不能縱其殺,火之長氣治令,則藏氣不能縱其罰,土之化氣治令,則生氣不能縱其制,金之收氣治令,則長氣不能縱其害,此水之藏氣治令,則化氣不能縱其抑,皆以天氣平,地氣正,五化之氣不相勝克,故皆曰平氣。


(○○委和之紀是謂勝生)。


此下詳言不及之紀也,木氣不及是謂委和,凡丁壬皆屬木運,而丁木陰柔,乃為不及,故於六丁之歲,生氣不政,收氣勝之,是曰勝生。


(生氣不政,化氣迺揚)。


木氣衰,土氣無制也。


(長氣自平,收令迺蚤)。


火無所生,故長氣自平,木衰金勝,故收氣迺蚤。


(涼雨時降,風雲並興)。


涼為金化,風大木化,雲雨皆為濕化,此以木不及故兼土金之化也。


(草木晚榮,蒼乾凋落)。


木不及,故草木晚榮,金勝之,故蒼乾凋落。


(物秀而實,膚肉內充)。


生氣雖晚,化氣速成故也。


(其氣歛,其用聚)。


木兼金,化收氣勝也。


(其動緛戾拘緩)。


緛,縮短也,戾,斜曲也,拘,拘急也,緩,不收也,皆厥陰不及之病,○緛,音軟,戾,音利。


(其發驚駭)。


風木氣衰肝膽俱病也。


(其藏肝)。


木之應也。


(其果棘李)。


棗上果也,李,當作桃,金果也,葐木不及,則土金二果盛下不及五運皆同。


(其實核殼)。


核應木,殼應金,木衰金盛也。


(其穀稷稻)。


土之稷,金之稻,木不及,則二穀當成也。


(其味酸辛)。


酸者衰辛者勝,木兼金化也。


(其色白蒼)。


白金色,蒼,木色,白盛於蒼也。


(其畜犬雞)。


犬木畜,雞,金畜,有盛衰也。


(其蟲毛介)。


毛,木蟲,介,金蟲,盛衰同上。


(其主霧露淒滄)。


金之勝也。


(其聲角商)。


木從金也。


(其病搖動注恐)。


搖動者筋之病也,注恐者,肝膽之病。


(從金化也)。


此結上文木不殳者,從金之化也。


(少角與判商同)。


此總言六丁年也,角為木音,木不及,故曰少角角,金乘之,故半與金商金同其化判,半也,○新校正云,按火土金水之文,皆以判作少,則此當云少角與少商同,然不云少商者,葐少角之運,共有六年,而丁巳丁亥,上角與正角同,丁卯丁酉,上商與正商同,丁未丁丑,上官與正官同,是六年者,各有所同,與火土金水之少運不同,故不云同少商,只大約而言,以見半從商化也。


(上角與正角同)。


此丁巳丁亥年也,上見厥陰司天,是為上角,歲運不及,而得司天之助,則得其敷和之平,故與正角同也。


(上商與正商同)。


此丁卯丁酉年也,木運不及,則半兼金化,若遇陽明司天,金又有助,是以木運之紀,而得審平之化,故上商與正商同也。


(其病支廢,癰腫瘡瘍)。


木被金刑,經筋受病,風淫未疾故為支廢,支廢,則谿谷關節,多有壅滯,而癰腫瘡瘍,所由生也。


(其甘蟲)。


味甘者易生蟲,金勝木而土無制也,此氣交變大論,蟲食甘黃之義。


(邪傷肝也)。


木氣不及則邪傷在肝。


(上官與正官同)。


此丁丑丁未年也,上官者,太陰司天也,歲木不及,則土得自專,又見濕土司天之助,是以木運之紀,而行備化之政,故上官與正官同也。


(蕭飋肅殺,則炎赫沸騰)。


此總言木運之勝復也,蕭飋,肅殺,金勝木也,炎赫沸勝,火復金也,○飋音瑟。


(於三)。


勝復皆因於木,故災在三,東方震官也。


(所謂復也)。


此承上文言子為其母而報復也,餘放此。


(其主飛蠹蛆雉)。


飛而蠹者,陰中陽蟲也,蛆者蠅之子,蛆入脉中,蛻化為蠅,其性喜煖畏寒,火運之年尤多也雉,火禽也,凡此皆火復復之氣所化。


(迺為雷霆)。


雷之迅者曰霆,木鬱極而火達之其氣則為雷霆,故易曰震為雷。


(○伏明之紀,是謂勝長)。


伏明之紀火不及也,凡戊癸皆屬火運,而癸以陰柔,乃為不及,故於六癸之歲,長氣不宣,藏氣勝之是謂勝長。


(長氣不宣,藏氣反布)。


火之長氣,不能宣化,水之藏氣,反布於時。


(收氣自政,化今迺衡)。


金無所畏,故收氣自行其政,無所生,故化令惟衡平耳。


(寒清數,舉,暑令迺薄)。


陰盛陽衰也。


承化物生,生而不長。


物承土化而生者,以土無火生,雖生不長也,此即上文化令迺衡之義。


(成實而稚遇化巳老)。


長氣不宣,故物之成實者惟稚而短,及遇土化之令,而氣巳老矣。


(陽氣屈伏,蟄蟲蚤藏)。


陽不施於物也。


(其氣鬱)。


陽主升,不升則鬱矣。


(其用暴)。


火性急鬱而不伸出必暴矣。


(其動彰伏變易)。


彰者火之德,火不足則彰伏不常,而多變易矣。


(其發痛)。


寒勝之也。


(其藏心)。


火氣通於之也。


(其果栗桃)。


栗,水果,桃,金果,火不及,故二果成也。


(其實絡濡)。


絡應火,濡應水也。


(其穀豆稻)。


豆水,穀,稻,金穀二穀成也。


(其味苦鹹)。


苦衰鹹勝也。


(其色玄丹)。


玄盛丹衰也。


其畜馬彘。


馬,火畜當衰,彘水畜當王也。


(其蟲羽鱗)。


羽屬火,鱗屬水,有盛衰也。


(其主冰雪霜寒)。


水反勝也。


(其聲徵羽)。


火音從水也。


(其病昏惑悲忘)。


火不足而心神潰也。


(從水化也)。


此結上文火不及者,從水化也。


(少徵與少羽同)。


此總言六癸年也,徵為火音,火不及,故云少徵,水勝之,故與少羽同其化。


(上商與正商同)。


癸卯癸酉年也,上見陽明司天,是為上商,歲火不及則金無所畏,又得燥金司天之助,是以火運之紀,而行審平之氣,故曰上商與正商同也, ○按少徵六年,癸丑癸未上官也,癸巳癸亥上角也,此止言上商而不及官角者,以火與土木,無所克伐,而同歸少羽之化矣。


(邪傷心也)。


火氣不及,故寒邪傷於心。


(凝慘慄冽,則暴雨霖霪)。


凝慘慄冽,水勝火也,暴雨霖霪,土復水也。


(於九)。


勝復皆因於火,故災於九南方離官也。


(其主驟注,雷霆震驚)。


驟注,土復之變也,雷霆震驚,火鬱之達也,土火相脇,故為是變。


(沈霒淫雨)沈霒,陰雲蔽曰也,淫,久雨也,此皆濕復之變,○霒,音陰。


(○卑監之紀,是謂減化)。


卑監久紀土氣不及也,凡甲巳背屬土運,而巳以陰柔,乃為不及故於六巳之年化氣不令,是謂減化。


(化氣不令生政獨彰)。


土氣不足,木專其政也。


(長氣整,雨迺愆,收氣平)。


火土無犯,故長氣整,土德衰,故雨愆期,金無所生,故收氣平也。


(風寒並興)。


土衰而木肆其暴,水無所畏,故風寒並與。


(草木榮美秀而不實)。


成而粃也生政獨彰,故草木榮美,化氣不令,故雖秀而不實,○粃,音比,糠粃也。


(其氣散)。


土從風化,飄揚而散也。


(其用靜定)。


土政本靜,其氣衰,則化不及物,而過於靜定矣。


(其動瘍涌分潰癰腫)。


土藏病則為涌嘔,肉理病則為瘡瘍潰爛癰腫。


(其發洏滯)。


土不制水也。


(其藏脾)。


土氣通於脾也。


(其果李栗)。


李,水果,栗,水果,土不及而二果成也。


(其實洏核)。


濡應水,核應水也。


(其穀豆麻)。


豆水穀,麻,水穀,二穀成也。


(其味酸甘)。


酸勝甘衰也。


(其色蒼黃)。


蒼多黃少也。


(其畜牛犬)。


牛為土畜當衰,犬為木畜當盛。


(其蟲倮毛)。


倮屬土,毛屬木,有盛衰也)。


(其主飄怒振發)。


木之勝也。


(其聲宮角)。


土從木也。


(其病留滿否塞)。


土不足而脾不運也。


(木從化也)。


總結上文。


(少宮與少角同)。


此總言六巳年也,宮為土音,土之不及,故云少宮,土不足則木棄之,故與少角同其化。


(上官與正官同)。


上官者,太陰濕土司天也,歲土不及,而有司天之助,是以少官之紀,而得備化之氣,故與正官同,巳丑巳未年是也。


(上角與正角同)。


上角者,厥陰風木司天地,歲土不及,則半兼木化,若遇厥陰司天,木又有助,是以土運之紀,而行敷和之化,故上角與正角同,巳巳巳亥年是也, ○按此不言巳卯巳酉上商者,以土金無犯,故不紀之。


(其病飧泄)。


土衰風勝也。


(邪傷脾也)。


土氣不及,故邪傷在脾。


(振拉飄揚,則蒼乾散落)。


振拉飄揚,木勝土也,蒼乾散落,金復木也。


(其四維)。


勝復皆因於土,故災見於四維,四維者,土位中官而寄王於四隅,辰戍丑未之位是也。

(其主敗折,虎狼)。


敗折者金之變,虎狼多刑傷,皆金復之氣所化。


(清氣迺用,生政迺辱)。


金復之用,木勝之屈也。


(○從革之紀,是謂折收)。


從革之紀,金不及也,凡乙庚皆屬金運,而乙以陰柔,乃為不及,故於六乙之年,收氣減折是謂折收


(收氣迺後,生氣迺揚)。


金之收氣後時,則木之生氣布揚而盛也。


(長化合德,火政迺宣庶類以蕃)。


金衰則火乘之,火王則土得所助,故長化合德,火政宣行而庶類蕃盛也。


(其氣揚,其用躁切)。


火之氣用,升揚而躁急也。


(其動鏗禁瞀厥)。


鏗然有聲,欬也,禁,聲不出也,瞀,悶也,厥,氣上逆也,金不足者肺應之,肺主氣,故為是病,○鏗,音坑瞀,茂莫務三音。


(其發欬喘)。


肺病也。


(其藏肺)。


金氣通於肺也。


(其果李杏)。


李,木果,杏火果,金不及,故二果成也。


(其實榖絡)。


榖屬金,絡屬火,有盛衰也。


(其榖麻麥)。


麻,木榖麥,火穀,二穀成也。


(其味苦辛)。


苦盛辛衰也。


(其色白丹)。


丹多白少也。


(其畜雞羊)。


雞為金畜當衰,羊為火畜當盛,○金匱真言論火畜曰羊。


(其蟲介羽)。


介,金蟲,羽火蟲,有盛衰也。


(其主明曜炎爍)。


火氣之勝也。


(其聲商徵)。


金從火也。


(其病嚏欬鼽衂)。


火有餘而病及肺也。


(從火化也)。


結上文金氣不及之化。


(少商與少徵同)。


此總言六乙年也,商為金音,金不及,故云少商金不及則火乘之故與少徵同其化。


(上商與正商同)。


上商者,陽明燥金司天也,歲金不及而有司天之助,是以少商之紀,而得審平之氣,故與正商同,乙卯乙酉年是也。


(上角與正角同)。


歲金不及,而上見厥陰司天,木無所畏,則木齊金化,故與正角之氣同,乙巳乙亥年是也,○按此不言乙丑乙未上官者,土金無犯也,故不及之。


(邪傷肺也)。


金不及故邪傷於肺。


(炎光赫烈,則水雪霜雹)。


炎光赫烈,火勝金也,水雪霜雹,水復火也。


(於七)。


勝復皆因於金,故災在七,西方兌官也。


(其主鱗伏彘鼠)。


水復之化也。


(藏氣蚤至,迺生大寒)。


皆水之復也。


(○涸流之紀,是謂反陽)。


涸流之紀,木不及也,凡丙辛皆屬水運,而辛以陰柔,乃為不及,故於六辛陰水之年,陽反用事,是謂反陽。


(藏令不舉,化氣迺昌)。


水衰,故藏氣不令,土勝,故化氣迺昌。


(長氣宣布,蟄蟲不藏)。


火無所畏,故刁氣宣布,蟄蟲不藏也,○按此不言收氣者,金水無犯,故不及之。


(土潤水泉減)。


土勝水也。


(草木條茂,榮秀滿盛)。


長化之氣豐而厚也。


(其氣滯)。


從乎土也。


(其用滲泄)。


水不畜也。


(其動堅止)。


土邪留滯,則堅止為癥也。


(其發燥槁)。


陰氣虛也。


(其藏腎)。


水氣通於腎也。


(其果棗杏)。


棗,土果,杏,火果,水不及,則二果當成。


(其實濡肉)。


濡應水者衰,肉應土者盛也。


(其穀黍稷)。


黍,木穀,稷,土穀二穀當成也,按金匱真言論,火穀曰黍,而本論作麥,似乎二字有誤。


(其味甘鹹)。


甘勝鹹衰也。


(其色黅玄)。


其多黑少也,○黅,音今。


(其畜彘牛)。


彘,水畜當衰牛,土畜當王。


(其蟲鱗倮)。


鱗,水蟲,倮,土蟲,盛衰亦然。


(主埃鬱昏翳)。


土氣之勝也。


(其聲羽官)。


水從土也。


(其病痿厥堅下)。


陽明實而少陰虛也。


(從土化也)。


結上文水不及之化也。


(少羽與少官同)。


此總言六辛年也,羽為水音,水之不及,故云少羽,水不及而土乘之,故與少官同其化。


(上官與正官同)。


上官,太陰司天也,水衰土勝之年,若司天遇土,又得其助,是以少羽之紀,而行備化之氣,故上官與正官同,辛丑辛未年是也,○按此不言辛巳辛亥上角者,水木無犯也,辛卯辛酉上商者,金水無犯也,故皆不及。


(其病癃閟)。


腎氣不化也,○閟,閔同。


(邪傷腎也)。


水不及,故邪傷在腎。


(埃昏驟雨,則振拉摧)。


埃驟雨,土勝水也,振拉摧泰,水復土也。


(於一)。


勝復皆因於,故災在一,北方坎官也。

 

(其主毛顥狐狢,變化不藏)。


木復之氣行也,○狢,何各切,又音陌。


(故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虐無德,災反及之,微者復微,其者復甚氣之常也)。


此總結上文不及五運,凡相勝者,乘此孤危,恃彼強盛,不召而至,暴虐無德,至於子來報復,災反及之,如木被金傷,則火來救母,起而相報,金為火制,乃反受災,五行迭用,勝復皆然,所以勝之微者報亦微,勝甚者報亦甚,故氣交變太論曰,五運之政,猶權衡也,又曰勝復盛衰,不能相多也,往來小大,不能相過也,正此之義。


(○○發生之紀是謂啟敕)。


此下詳言太過之紀也,木之太過,是謂發生,陽剛之木,六壬是也,啟開也敕,布也,布散陽和,發生萬物之象也,○四氣調神論曰,春三月,此謂發陳,與此義同,○敕,古陳字。


(土疎泄,蒼氣達)。


木氣動,生氣達,故土體疎泄而通也,蒼氣,木氣也。


(陽和布化,陰氣迺隨)。


木火相生,則陽和布化,陽氣曰進,陰氣曰退,迺隨,猶迺言後也。


(生氣淳化,萬物以滎)。


木氣有餘,故能淳化以榮萬物。


(其化生,其氣美)。


生,發生,美,芳美也。


(其政散)。


布散和氣,風之象也。


(其令條舒)。


條舒,順氣化而脩長暢達也。


(其動掉眩巔疾)。


掉,顫搖也,眩,旋轉也,巔,頂巔也,風木太過,故其為病如此,○掉,提料切。


(其德鳴靡啟拆)。


鳴風木聲也,靡,散也,奢美也,啟拆,即發陳之義,其德應春也, ○六元正紀大論云,其化鳴紊啟拆。


(甚變振拉摧泰)。


振謂振怒,拉謂敗折,摧謂仆落,謂出本。


(其穀麻稻)。


麻,木穀,稻,金穀,齊其化也。


(其畜雞犬)。


雞,金畜,犬,木畜,犬齊雞也。


(其果李桃)。


李,木果,桃,金果,李齊桃也。


(其色青黃白)。


木能克土而齊金,故三色見象也。


(其味酸甘辛)。


三味亦木土金也。


(其象春)。


風溫春化同也。


(其經足厥陰少陽)。


足厥陰肝,足少陽膽,木之應也。


(其藏肝脾)。


肝勝脾也。


(其蟲毛介)。


毛齊介育也。


(其物中堅外堅)。


木金並化也。


(其病怒)。


木強也。


(太角與上商同)。


按六壬之年無卯酉,是太角本無上商也,故新校正云,太過五運,獨太角言與上商同,餘四運並不言者疑此文為衍,或非衍則誤耳。


(上徵則其氣逆,其病吐利)。


上徵者,司天見少陰君火,少陽相火乃壬子壬午,壬寅壬申四年是也,木氣有餘而上行生火,子居母上是為氣逆,故其為病如此,五運行大論曰,氣相得而病者,以下臨上,不當位者是也,○按此,不言壬辰壬戍上羽者,水木相臨為順,故不及之。


(不務其德,則收氣復秋氣勁切,甚則肅殺清氣大至草木凋零,邪迺傷肝)。


若木恃太過,不務其德而侮土,則金必復之,故乘秋令而為災如此,至其為病則邪反傷肝矣。


(○赫曦之紀,是謂蕃茂)。


火之太過是謂赫曦,六戊之歲,皆陽剛之火也,陽盛則萬物俱盛,故曰蕃茂。


(陰氣內化,陽氣外榮)。


陰降於下陽升於上也。


(炎暑施化.物得以昌)。


陽氣為發生之本也。


(其化長,其氣高)。


陽主進,故化長.火主升,故氣高。


(其政動)。


陽主動也。


(其令鳴顯)。


火之聲壯,火之光明也。


(其動炎灼妄擾)。


火盛之害也。


(其德暄暑鬱蒸)。


熱化所行,其德應夏也。


(其變炎烈沸勝)。


火氣太過,熱極之變也。


(其穀麥豆)。


麥,火穀,豆水,穀麥齊豆也。


(其畜羊彘)。


羊,火畜,彘,水畜其育齊也。


(其果杏栗)。


杏,火果,栗,水果,其實同也。


(其色赤白玄)。


火金,水三色,盛衰見也。


(其味苦辛鹹)。


亦火金水三味也。


(其象夏。)
 

熱曛昏火夏化同也。


(其經手少陰太陽,手厥陰少陽)。


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手厥陰心包絡,手少陽三焦,皆火之應也。


(其藏心肺)。


心勝肺也。


(其蟲羽鱗)。


羽屬火,鱗屬水,羽齊鱗化也。


(其物脉濡)。


脉為火,濡為水,其化亦然。


(其病笑瘧瘡瘍,血流,狂妄目赤)。


皆火盛也。


(上羽與正徵同,其收齊)。


上羽者,太陽寒水司天,戊辰戊戍年是也火運太過得水制之,則與升明正徵同其化,火既務德,則金不受傷,而收令齊備也。


(其病痓)。


痓者,口噤如癇,肢體拘強也,水火相淚而然,痓證有二,無汗惡寒曰剛痓,有汗不惡寒曰柔痓,皆足太陽病,○痓音翅。


(上徵而收氣後也)。


上徵者,二火司天也,謂戊子戍午,上見少陰君火,戊寅戊申,上見少陽相火,火盛則金衰,故收氣後也。


(暴烈其政藏氣迺復時見凝慘,甚則雨水霜雹,切寒,邪傷心也)。


若火不務德,暴烈其政,則金氣受傷,水必復之,故其為災如此,而寒邪反傷心也。


(○敦阜之紀是謂廣化)。


土之太過是謂敦阜,六甲之歲,皆陽剛之土也,土之化氣,廣被於物,故曰廣化。


(厚德清靜,順長以盈)。


土德至厚,土性至靜,順火之長氣,而化政以盈土生於火也。


(至陰內實,物化充成)。


至厚至靜故曰至陰,萬物之化無不賴土,故物化充成。


(煙埃朦鬱見於厚土)。


土本厚矣,而尤厚者,在山川,脉埃朦鬱,土之氣也,故見於此。


(大雨時行,濕氣迺用,燥政迺辟)。


土之化濕,濕氣行則燥氣辟,○避同。


(其化圓其氣豐)。


圓周偏也,豐,盈充也。


(其政靜)。


其德厚重,故其政安靜。


(其令周備)。


土王四時而充萬物,故曰周備。


(其動濡積并稸)。


濕則多濡,掙則積稸,○稸,昌六切,聚也。


(其德柔,潤重淖)。


淖,泥濕也,又和也,○淖,乃到切。


(甚變震驚飄驟崩潰)。


震驚飄驟,雷霆暴風也,崩潰,洪水衝決也,此以土極而兼木復之化。


(其穀稷麻)。


稷,土穀,麻木穀土齊木化也,(其畜牛犬)。


牛,土畜,犬,木畜,其育齊也。


(其果棗李)。


棗,土果,李,木果。


(其色黅玄蒼)。


土水木三色,土勝水而齊木也。


(其味甘鹹酸)。


義同上。


(其象長夏)。


凡雲雨昏暝埃,皆長夏化同。


(其經足太陰陽明)。


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土之應也。


(其藏脾腎)。


脾勝腎。


(其蟲倮毛)。


土氣有餘倮毛齊化。


(其物肌核)。


亦土木之化也。


(其病腹滿,四支不舉)。


土邪有餘,則濡積壅滯,故其為病如此,○按甲上六年,甲子甲午甲寅甲申上徵也,甲辰甲戍上羽也,此俱不言者,以不能犯於土也故皆不及之。


(大風迅至邪傷脾也)。


土極木復,其變若此,故其為病,邪反傷脾。


(○堅成之紀是謂收引)。


金之太過,是謂堅成六庚之歲,陽金也,金勝則收氣大行,故曰收引,引者陰盛陽衰萬物相引而退避也。


(天氣潔地氣明)。


金氣清也。


(陽氣隨,陰治化)。


隨,後也。


(燥行其政,物以司成)。


燥行其政,氣化乃堅,故司萬物之成也。


(收氣繁布,化洽不終)。


金之收氣,盛而蚤布,則土之化氣不得終其令也洽和也澤也。


(其化成)。


收成也。


(其氣削)。


消削也。


(其政肅)。


嚴肅也。


(其令銳切)。


剛勁也。


(其動暴折瘍疰)。


暴折者,金氣有餘,瘍疰者,皮膚之疾。


(其德霧露蕭飋)。


清肅之化也。


(其變肅殺凋零)。


殺令行也。


(其穀稻黍)。


稻,金穀黍,火穀,金齊火化也。


(其畜雞馬)。


金火二畜,孕育齊也。


(其果桃杏)。


金齊火實也。


(其色白青丹)。


金有餘則克木齊火,故見於三色也。


(其味辛酸苦)。


亦金木火三味也。


(其象秋)。


凡燥清煙露,皆秋化同也。


(其經手太陰陽明)。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皆金之應也。


(其藏肺肝)。


肺勝肝。


(其蟲介羽)。


介齊羽化也。


(其物殼絡)。


亦金火齊化也。


(其病喘喝胷憑仰息)。


肺金邪實也。


(上徵與正商同,其生齊)。


上徵者,少陰少陽二火司天,謂庚子庚午庚寅庚申四年也,金氣太過,得火制之,則同審平之化,故與正商同,金氣和,木不受傷,故生氣得齊其化也欬, ○按此不言庚辰庚戍上羽者,以金水無犯也。


(政暴變則名木不榮,柔脆焦首,長氣斯救,大火流炎爍且至蔓將槁,邪傷肺也)。


金不務德故暴害乎木,火必報復而金反受傷,故其為病則邪害於肺。


(○流衍之紀,是謂封藏)。


水之太過,是謂流衍,陽水之歲,六丙是也,水盛則陰氣大,,天地閉而萬物藏,故曰封藏。


(寒司物化,天地嚴凝)。


陰氣盛也。


(藏政以布,長令不揚)。


水勝火也。


(其化凜,其氣堅)。


凜冽堅凝寒之勝也。


(其政謐)。


謐安靜也,音密。


(其令流注)。


水之性也。


(其動漂泄沃涌)。


漂,浮於上也,泄,寫於下也,沃,灌也,涌溢也。


(其德凝慘寒雰)。


寒之化也,寒雰雨雪貌,○雰音分。


(其變冰雪霜雹)。


非時而有曰變。


(其穀豆稷)。


豆,水穀,稷,土穀,水有餘則齊土化也。


(其畜彘牛)。


彘水畜牛,土畜彘齊牛育也。


(其果栗棗)。


栗齊棗實也。


(其色黑丹黅)。


水勝火而齊土,三色之見,有盛衰也。


(其味鹹苦甘)。


亦水火土三味也。


(其象冬)。


及寒氣霜雪水,皆冬化同也。


(其經足少陰太陽)。


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皆水之應也。


(其藏腎也)。


腎勝心。


(其蟲鱗倮)。


水餘故鱗齊倮育。


(其物濡滿)。


濡,水化也,滿,當作肉,土化也。


(其病脹)。


水氣盛也。


(上羽而長氣不化也)。


上羽者,太陽寒水司天,丙辰丙戍歲也,水氣有餘,又得其助,則火之長氣,不能布其化矣,○按此不言丙子丙午丙寅丙申上徵者,運所勝也。


(政過則化氣大舉,而埃昏氣交,大雨時降邪傷腎也)。


水政太過,火受其害,土之化氣,起而復之,故為埃昏大雨,而濕邪傷於腎也。


(故曰不恒其德,則所勝來復,政恒其理則所勝同化,此之謂也)。


恒常也,此結上文太過五運也,不恒其德,則所勝來復謂暴虐無德,侮彼不勝,則所勝者必起而報之也,政恒其理,則所勝同化,謂安其常處其順,則所勝者亦同我之氣而與之俱化矣,如木與金同化,火與水齊育之類是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1:52:0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4 12:00 編輯

天氣地氣制有所從


素問五常政大論○十四。


(帝曰,其歲有不病,而藏氣不應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天氣制之,氣有所從也)。


歲有不病不應不用者,謂歲運當病而有不病及藏氣當應當用而有不應不用者也,天氣制之氣有所從者,謂司天制之則從乎天氣,故有火應乎歲者矣,制,禁制也。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青,火見燔焫革金且耗,大暑以行,欬嚏鼽衂,鼻窒瘡瘍,寒熱胕腫)。


少陽相火司天寅申歲也,火氣下臨,金之所畏,故肺氣上從,從者,應而動也,金動則白色起而金為火用,故草木受然火見燔焫必革易金性,且至於耗,金曰從革,即此之謂,若其為病欬嚏鼽衂,鼻塞瘡瘍,皆火盛傷肺而然,金寒火熱金火相摶,則為寒熱,肺主皮毛,邪熱湊之,故為胕腫皆天氣之所生也, ○燔,音煩焫,如瑞切,嚏,音帝鼽,音求衂,女六切窒,音質。


(風行於地,塵沙飛揚,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其主暴速)。


凡少陽司天,則厥陰在泉,故風行於志塵沙飛揚也,風淫所勝,病在厥陰厥陰之脉挾胃屬肝,貫膈故其為病如此,然至疾者莫如風,故又主於暴速皆地氣之所生也。


(○陽明司天,燥下臨,肝氣上從,蒼起木用而立,土迺,淒滄數至,木伐草萎。脇痛,目赤,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


陽明燥金司天卯酉歲也,燥氣下臨,木之所畏故肝氣應而上從,木應則蒼色起而木為金用,故土必受傷,然金盛則淒滄數至,故木伐草萎而病在肝,肝經行於脇,故脇痛肝竅在目,故目赤,肝主風,故掉振鼓慄,肝主筋,故筋痿不能久立,皆天氣之所生也。


(暴熱至,土迺暑,陽氣鬱發,小便變寒熱如瘧,甚則心痛,火行於槁,流水不冰,蟄蟲迺見)。


凡陽明司天則少陰君火在泉,熱行於地,故其應候如此,火在陰分,則寒熱交爭,故令如瘧火鬱不伸故心痛,火就燥,故行於槁,槁,乾枯也,皆地氣之所生者○


(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而火且明,丹起,金迺寒清時舉,勝則水冰,火氣高明,心熱煩,嗌乾善渴,鼽嚏,喜悲數欠,熱氣妄行,寒迺復,霜不時降,善忘,甚則心痛)。


太陽寒水司天,辰戍歲也寒氣下臨,火之所畏,故心氣應而上從,火應則明而丹色起,故金迺,然水勝則為寒,故其候若此,火應則動熱,故其病若此,皆大氣之所生也。


(土迺潤水,豐衍寒客至,沈陰化,濕氣變物,水飲內稸中滿不食,皮肉苛,筋脉不利,甚則胕腫身後癰)。


凡太陽司天,則太陰在泉濕行於地,故其為候為病如此,痺而重也肉苛不仁,不用也,證詳疾病類四十五,身後癰者,以肉苛胕腫不能移,則久著枕蓆,而身後臀背為癰瘡也,皆脾土之證,地氣之所生也。


(○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黃起水迺土用革,體重,肌肉萎,食減口爽,風行太虛,雲物搖動,目轉耳鳴)。


厥陰風木司天,巳亥歲也,風氣臨土之所畏,故脾氣應而上從,土應則氣隆而黃色起,故水迺,然土之木制,故土用受革,脾經為病,而風雲動搖,皆天氣之所生也。

(火縱其暴,地迺者,大熱消爍,赤沃下,蟄蟲數,見流水不冰,其發機速)。


凡厥陰司天,則少陽在泉相火下行,故其氣候如此赤沃下者,霖雨多熱,受赤氣也其發機速,相火之發,暴而速也,皆上心地氣之所生者。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喘嘔寒熱,嚏鼽衂鼻窒,大暑流行,其則瘡瘍燔灼,金爍石流)。


少陰君火司天,子午歲也,火氣下臨,金之所畏,故其氣候疾病,與前少陽司天大同,皆天氣之所生也。


(地迺燥淒滄數厔,脇痛善大息,肅殺行,草木變)。


凡少陰司天,則陽明燥金在泉,燥行於地,故其氣候如此,肝木受傷故脇痛,肺金太過,故善太息皆地氣之所生也。


(○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黑起水變埃昌雲雨,胷中不利陰痿氣大衰而不起不用,當其時反腰脽痛,動轉不便也,厥逆)。


太陰濕土司天,丑未歲也,濕土下臨,水之所畏,故腎氣應而上從,水應則黑起為變,心火受制,故胷中不利,然土勝者水必傷,故為陰痿以下等疾,當其時者當土王之時也,凡此諸病,俱屬腎經,皆天氣之所生也。


(地迺藏陰,大寒且至,蟄蟲蚤附,心下否痛,地裂冰堅,少腹痛,時害於食,乘金則止水增,味迺鹹,行水減也)。


凡太陰司天,則太陽在泉,寒行於地,故為地迺藏陰等候,心下否痛等疾,皆寒水侮火也,乘金者,如歲逢六乙乘金運也,時遇燥金,乘金氣也,水得金生,寒凝尤甚,故止蓄之水增,味迺鹹,流行之水減,以陰勝陽,以靜勝動,皆地氣之所生也,○愚按運氣之化,凡一勝則一負,一盛則一衰,此理之常也,觀本篇司天六氣,如少陽少陰,火氣下臨,則肺氣上從,白起金用等義,皆被克之氣,反起而用者何也,葐五運各有所制,制氣相加,則受制者不得不應,應則反從其化而為用,其理其徵,本屬顯然,而實人所不知也,故如熱其者,燥必隨之,此金之從火也,燥甚者,風必隨之,此木之從金也,風甚者,塵霾隨之,此土之從木也,濕蒸其者,霖注隨之,此水之隨土也,陰凝甚者,雷電隨之,此火之從水也,故易曰,雲從龍,風從虎,夫龍得東方木氣,故雲從之,雲者土氣也,虎得西方金氣,故風從之,風者木氣心,即此篇之義,以觀五運之變化,藏象之虛實,其有不可以偏執論者類可知矣。


(○○帝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資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少多,終始不同,其故何也)。


此以下詳明在泉六化,五味五穀之有異也,始者肇其生幾,散者散於萬物,布者布其茂盛,終者收於成功,此言萬物之始終散布,本同一氣,及其生化成熱,乃各有厚薄少多之異心。


(岐伯曰,地氣制之也,非天不生而地不長也)。


地氣者,即在泉也,制之者,由其所成也,泉六化,各有盛衰,物生於地,氣必應之,故氣薄則薄,非天之不生,氣少則少,非地之不長也,○王氏曰,天志雖無情於生化,而生化之氣自異同爾,何者,以地體之中,有六入故也,氣有同異,故有生有化,有不生,有不化,有少生少化,有廣生廣化矣,故天地之間,無必生必化,必不生必不化,必少生少化,必廣生廣化也,各隨其氣,分所好所惡,所異所同也。


(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寒熱燥濕,不同其化也)。


氣有六而言其四,舉大概之要耳。


(○故少陽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穀蒼丹)。


少陽相火在泉,巳亥歲也所謂毒者,凡五行暴烈之氣,各有所化,故火在地中,則寒毒之物不生,火氣制金,則味辛之物應之,少陽之上,厥陰主之,下火上木,故其治苦酸,其穀蒼丹,苦丹屬火,志氣所化,酸蒼屬木,天氣所生也, ○按在泉六化之治,惟少陽厥陰,不言間味者,以木火相生,氣無所間也,其他生化皆有上下克伐,故間味不能無矣。


(○陽明在泉,濕毒火生,其味酸,其氣濕,其治辛苦甘,其穀丹素)。


陽明燥金在泉,子午歲也,燥在地中,故濕毒之物不生,金克木,故味酸者應之,燥勝濕,故氣濕者應之,陽明之上,少陰主之,下金上火,故其治辛苦,其穀丹素,辛素屬金,地氣所化,苦丹屬火,天氣所生,然治兼甘者,火金之間味也,甘屬土,為火之子,為金之母,故能調和於二者之間。


(○太陽在泉,熱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鹹,其穀黅秬)。


太陽寒,水在泉,丑未歲也,寒在地中故熱毒之物不生,水克火故味苦者應之,太陽之上,太陰主之,上土下水,故其治淡鹹,其穀黅秬,淡即甘之薄味也,秬,黑黍心,淡黅屬土,天之所生,鹹秬屬水,地之所化也,太陽間味,義詳下文太陰在泉,○按王氏曰,太陰土氣,上主於天,氣遠而高,故甘之化薄而為淡也,所以淡亦甘之類也,觀下文太陰在泉,其治甘鹹,則王氏之言益信。


(○厥陰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穀蒼赤)。


厥陰風木在泉,寅申歲也,風行地中,與清殊性,故清毒之物不生,木克土,故味甘者應之,厥陰之上,少陽主之,上火下木,故其治酸苦,其穀蒼赤,苦赤屬火,天之所生,畯蒼屬木,志之所生也。


(其氣專,其味正)。


厥陰在泉,則少陽司天,上陽下陰,木火相合,故其氣化專一,味亦純正,其他歲氣則上下各有勝制,氣不專一,故皆兼夫間味也。


(○少陰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穀白丹)。


少陰君火在泉卯酉歲也,熱在地中,故寒毒之物不生,火克金,故味辛者應之,少陰之上,陽明主之,上金下火故其治辛苦,其穀白丹,辛白屬金,天之所化苦丹屬火,地之所生也,甘字義見前陽明在泉下。


(○太陰在泉,燥毒不生,其味鹹,其氣熱,其治甘鹹,其穀黅秬)。


太陰濕土在泉,辰戍歲也,濕在地中,故燥毒之物不生,土克水,故味鹹者應之,濕不遠寒,故氣熱之物不成,太陰之上,太陽主之,上濕上寒,故其治甘鹹,其穀黅秬,鹹秬屬水,天氣所生,甘黅屬土地氣所主也。


(化淳則鹹守,氣專則辛化而俱治)。


六氣惟太陰屬土,太陰司地,土得位也,故其化淳,淳,厚也,五味惟鹹屬水,其性善泄,淳土制之,庶得其守矣,土居土位,故曰氣專,土盛生金故與辛化而俱治,俱治者,謂辛與甘鹹,兼用為治也,葐辛屬金,為土之子,為水之母,能調和於水土之間,此即太陰在泉,其治甘鹹之間味也,然太陰太陽,相為上下,皆當用之,但太陰在泉辛化厚,太陽在泉辛化薄耳。


(○故曰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


此下皆言治法也,補者補其不足,治者治其有餘,上謂司大,下謂在泉從之謂同其氣,如以辛補肺,以甘補脾之類是也,逆之謂反其氣,如以苦治肺以酸治脾之類是也,當各以病之所在,隨其寒熱盛衰之宜而調之也。


(故曰,上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此之謂也)。


上居下取,察其病之在上在下也,內取外取,察其病之在表在裏也,於此四者而求其過之所在,然後因其強弱以施厚薄之治,若其人胃厚色黑骨大肉肥,此能毒者也,宜治以厚藥,若其胃薄色浮,骨小肉瘦,此不能毒者也,宜治以薄藥, ○能,耐同。


(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氣反者,本在此而標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故病在上,取之下,謂如陽病者治其陰,上壅者疏其下也,病在下,取之上,謂如陰病者治其陽,下滯者宣其上也,病在中,傍取之,謂病生於內而經連乎外,則刺或灸,或熨或按,而隨其所在也。


(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泠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


此至真要大論,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之義,几藥與病逆者,恐不相投,故從其氣以行之,假借之道也。


(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寫之,久新同法)。


消以去滯,削以政堅,土實者宜吐,下實者宜下,補因正之不足,寫因邪有餘,但此中用有緩急,治有先後,而病之久新同其法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2:03:05 | 只看該作者

歲有胎孕不育根有神機氣立


素問五常政大論○十五。


(帝曰,歲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氣使然)。


治,謂治歲之氣。


(岐伯曰,六氣五類,有相勝制也,同者盛之異者衰之,此大地之道,生化之常也)。


五類者,五行所化,各有其類,如毛蟲三百六十,麟為之長,羽蟲三百六十,鳳為之長,倮蟲三百六十,人為之長,介蟲三百六十,龜為之長,鱗蟲三百六十,龍為之長,凡諸有形動物,其大小高下五色之異,各有其類,通謂之蟲也,然毛蟲屬木,羽蟲屬火,倮蟲屬土,介蟲屬金,鱗蟲屬水,六氣五類,各有相生相制,同同其氣故盛,異者異其氣故衰。


(故厥陰司天,毛蟲靜,羽蟲育,介蟲不成)。


巳亥年也,厥陰風木司天,則少陽相火在泉,毛蟲同天之氣,故安靜無損羽蟲同地之氣,故多育,火制金之化,故介蟲不成。


(在泉,毛蟲育,倮蟲耗羽蟲不育)。


寅申歲也,厥陰風木在泉,毛蟲同其氣故育,木克土,故倮蟲耗,木鬱於下,火失其生,故羽蟲雖生而不育,○按此六氣五類,勝制不育,歲有司天在泉之分,故其氣應各有時,而五類之生育亦各有時,以生育之期,而合氣應之候再以五色五性參其盛衰,無不應者,觀六元正紀大論曰,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上下交互,氣交主之則司天之氣,當自大寒節為始,以主下半年,在泉之氣,當自大暑節為始,以主下半年,上下交互之氣,則間於二者之間,而主乎中也,義詳本類前九。


(少陰司天羽蟲靜,介蟲育,毛蟲不成)。


子午歲也,少陰君火司天,羽蟲同天之氣故安靜,介蟲同地之氣故育,金氣在地則木衰,故毛蟲胎孕不成。


(在泉羽蟲育,介蟲耗不育)。


少陰在泉,卯酉歲也,羽蟲同其氣故育,介蟲受其制,故耗而不育。


(陰司天,倮蟲靜鱗蟲育羽蟲不成)。


太陰濕土司天,丑未歲也,倮蟲同天之氣,故安靜無損,鱗蟲同志之氣,故育,在泉水盛則火衰,故羽蟲胎孕不成。


(在泉,倮蟲育鱗蟲不成)。


太陰在反,辰戍歲也,倮蟲同其氣,故育鱗蟲受其制故不成,○詳此少一耗蟲。


(少陽司天,羽蟲靜毛蟲育,倮蟲不成)。


少陽相火司天,寅申歲也,羽蟲同天之氣,故靜,蟲同地之氣,故育在泉木盛則土衰,故倮蟲不成。


(在泉,羽蟲育介蟲耗,毛蟲不育)。


少陽在泉,巳亥歲也羽蟲同其氣,故育,介蟲受其制,故耗,火在泉,則木為退氣,故毛蟲亦不育。


(陽明司天,介蟲靜,羽蟲育,介蟲不成)。


陽明燥金司天,卯酉歲也,介蟲同天之氣,故靜羽蟲同地之氣,故育,復言介蟲不成者,雖同乎天氣,而實制乎地氣也。


(在泉,介蟲育毛蟲耗,羽蟲不成)。


陽明在泉,子午歲也,介蟲同其氣,故育,毛蟲受其制,故耗,金火之氣不相和,故羽蟲不成。


(太陽司天鱗蟲靜,倮蟲育)。


太陽寒水司天,辰戍歲也,鱗蟲同天之化,故靜脉蟲同地之化,故育。


(在泉,鱗蟲耗,倮蟲不育)。


太陽在泉,丑未歲也,鱗蟲同其氣,故育,羽蟲受其制,故耗,水土之氣不相和,故倮蟲不育,○按此當云鱗蟲育,羽蟲耗,今於鱗蟲下缺育羽蟲三字,必脫簡也。


(諸乘所不成之運則甚也)。


上文言六氣,此兼五運也,以氣乘運其不成尤甚,故木乘木運,則倮蟲不成,火乘火運,則介蟲不成土乘土運,則鱗蟲不成金乘金運,則毛蟲不成水乘水運,則羽蟲不成,故上文言不成不育者,謂其衰少耳,非全無也,此言甚者,則十全其二三耳。


(故氣主有所制,歲立有所生)。


氣主者,六氣主乎天地也,歲立者,子甲相合,歲氣立乎中運也,制者盛衰相制也,生者,化生所由也,六微旨大論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即氣主所制,歲立所生之義。


(地氣制巳勝,天氣制勝巳)。


地氣制巳勝,謂以巳之勝,制彼之不勝,如以我之木,制彼之土也,天氣制勝巳,謂司天之氣,能制夫勝巳者也,如丑丁未,木運不及,而上見太陰,則土齊木化,故上官與正官同,癸卯癸酉,火運不及,而上見陽明則金齊火化,故上商與正商同,乙巳乙亥,金運不及,而上見厥陰,則木齊金化,故上角與正角同者是也,葐以司天在上,理無可勝,故反能制勝巳者,勝巳者猶可制則巳勝者不言可知矣。


(天制色,地制形)。


色化於氣,其象虛,虛本乎天也,形成為質,其體實,實出乎地也,故司天之氣制五色,在泉之氣制本形。


五類衰盛各隨其氣之所宜也,故有胎孕不育,治不全,此氣之常也)。


氣之所宜,謂色青形毛者,宜於木之類也,有所宜則有所不宜,故胎孕有不育,治化有不全,皆歲氣之常也。


(所謂中根也)。


凡動物之有血氣心知者,其生氣之本,皆藏於五內,以神氣為主,故曰中根。


(根於外者亦五)。


凡植物無知者,其生成之本,悉由外氣所化,以皮穀為命,故根於外。


(故生化之別,有五氣,五味,五色,五類互宜也)。


無論動植之物,凡在生化中者,皆有五行之別,如臊焦香腥腐,五氣也,酸苦甘辛鹹,五味也,青赤黃白黑,五色也,物各有類,不能外乎五者,物之類殊,故各有互宜之用。


(帝曰,何謂也,岐伯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


物之根中者,以神為之主,而其知覺運動,即神機之所發也,故神去則機亦隨而息矣,物之根於外者,必假外氣以成立而其生長收藏,即氣化之所立也,故氣止則化亦隨而絕矣,所以動物之神去即死,植物之皮剝即死,此其生化之根,動植之有異心,六微旨大論曰,出入癈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巳,非升降,則無以長化收藏,即根於中外之謂。


(故各有制,各有勝,各有生,各有成)。


根中根外,皆如是也。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同異,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謂也)。


六節藏象論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與此大同,詳前第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2:05:00 | 只看該作者

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陰陽高下壽夭治法


素問五常大論○十六。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為天門,地不滿東南,故東南為地戶,五常政大論曰,所謂戊巳分者,奎璧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義與此通此節以背乾面巽而言,乾居西北,則左為北,右為西,故左寒右涼,巽居東南,則右為南,左為東,故右熱左溫而四季之氣應之也。


(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大小之異也)。


此下皆言地理之異也,高下,謂中原地形,西北方高東南方下也,大小,謂山河疆域,各有大小也,故陰陽之氣有不齊,而寒熱溫涼,亦各隨其地而異矣。


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陽氣自上而降下,東南方下,故東方溫而南方,陽始於東,而盛於南也,陰氣自下而奉上,西北方高,故西方涼而北方寒,陰始於西而盛於北也。


(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


六元正紀大論曰,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正此謂也)。


故適寒涼者瘡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巳,汗之則瘡巳,此湊理開閉之常,大小之異耳。


之,亦適也,適寒涼之地,則腠理閉密氣多不達,故作內脹之溫熱之地,則理多開陽邪易入,故為瘡瘍脹在裏,故下之則巳,瘡在表,故汗之則巳,此其為脹為瘡,雖為腠理開閉之常,然寒熱甚者病則其微者病則微,乃有木小之異耳,○王氏曰,西北東南,言其大也,夫以氣候驗之,中原地形,所居者悉以居高則寒,處下則熱嘗試觀以,高山多雪,平川多雨,高山多寒,平川多熱則高下寒熱可徵見矣,中華之地凡有高下之大者,東西南北各三分也,其一者,自漢蜀江,南至海也,二者自漢江,北至平遙縣也,三者自平遙北山,北至蕃界北海也,故南分大熱,中分寒熱兼半,北分大寒,南北分外寒熱尤極,本熱之分其寒微,大寒之分其熱微然而登陟極高山頂,則南面北面,寒熱懸殊榮枯倍異也,又東西高下之別,亦三矣,其一者,自汧源縣三者自開封縣,東至滄海也,故東分大溫,中分溫涼兼半,西分大涼,大溫之分,其寒五分之二,大涼之分,其熱五分之二,溫涼分外,溫涼尤極,變為太暄大寒也,約其大凡如此,然九分之地,寒極於西北,熱極於東南九分之地,其中有高下不同,地高處則燥,下處則濕此一方之中小異也,若大而言之,是則高下之有二也,何者,中原地形,西高北高,東下南下,今百川滿湊,東之滄海,則東南西北,高下可知,一為地形高下,故寒熱不同,二則陰陽之氣,有少有多,故表溫涼之異爾,今以氣候驗之,乃春氣西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夏氣北行,以中分校分之,自開封至汧源,氣候正與曆候同,以東行校之,自開封至滄海,每一百里,秋氣至晚一日,春氣發蚤一日,西行校之,自汧源縣西至蕃界磧石,其以南向及西北東南者每四十里,春氣發晚一日秋氣至蚤一日,北向及東北西南者,每一十五里,春氣發晚一日,秋氣至蚤一日,南行校之,川形有北向,及東北西南者,每一十五里陽氣行晚一日,陰氣行蚤一日,南向及東南西北川,每一十五里,熱氣至蚤一日,寒氣至晚一日,廣平之地,則每五十里,陽氣發蚤一日,寒氣至晚一日,北行校之,川形有南向,及東南西北者,每二十五里,陽氣行晚一曰陰氣行蚤一日北向及東北西南川,每一十五里寒氣至蚤一日,熱氣至晚一日,廣平之地,則每二十里,熱氣行晚一日,寒氣至蚤一日,大率如此,然高處峻處,冬氣常在,平處下處,夏氣常在,觀其雪零草茂,則可知矣,然地土固有弓形川蛇形川,月形川,地勢不同生殺榮枯,地同而天異,凡此之類有離向,丙向,巽向,乙向,震向處,則春氣蚤至,秋氣晚至,蚤晚校十五日,有丁向,坤向,庚向,兌向,辛向,乾向,坎向,艮向處,則秋氣蚤至,春氣晚至,蚤晚亦校二十曰,是所謂帶山之地也,審觀向背,氣候可知,寒涼之地,腠理開少而閉多,閉多則陽氣不散,故適寒涼,腹必脹也,濕熱之地,腠理開多而閉少,開多多則陽氣發散,故往溫熱,皮必瘡也,下之則中氣不餘故脹巳,汗之則陽氣外泄故瘡巳,○按王氏此論,以中國之地,分為九官,而九官之中,復分其東西南北之向,則陰陽寒熱,各有其辨,不可不察也,詳漢蜀江,即長江也,自江至南海,離官也,自江至平遙縣,中官也,今屬山西汾州界自遙北至蕃界,北海坎官也,此以南北三分為言也,汧源縣,即汧陽縣今屬陝西鳳翔府,自汧源西至沙洲,兌官也,自開封西至汧源中官也,自開封東至滄海,震官也,此以東西三分為言也,五正之官得其詳,則四隅之氣可察矣。


(帝曰,其於壽夭何如)。


土也之氣既不同,則人之壽夭亦有異也。


(岐伯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


陰精所奉之地,陽氣堅固,故人多壽,謂崇高之處心,陽精所降之地,陽氣易泄,故人多夭,謂污下之處也。


(帝曰善,其病者,治之奈何,岐伯曰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


西北氣寒,寒固於外,則熱鬱於內,故宜散其外寒,清其內熱,東南氣熱,氣泄於外,則寒生於中,故宜收其外泄,溫其中寒,此其為病則同,而治則有異也。


(故曰氣寒氣涼,治以寒涼,行水漬之,氣溫氣熱,治以溫熱,強其內守,必同其氣,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西北氣寒氣涼,人多食熱而內火盛,故宜治以寒涼,及行水漬之法,謂用湯液浸漬以散其外寒也,東南氣溫氣熱,人多食涼而內寒生,故宜治以溫熱又必強其內守,欲令陽氣不泄,而固其中也,天氣地氣,有陰陽升降,病治亦有陰陽升降,用合氣宜,是同其氣而病可平矣,然西北未必無假熱,東南未必無假寒,假者當反治,則西北有當熱,東南有當寒者矣,然余備歷南北,還是熱方多熱病,寒方多寒病,又不可不知也,○真假詳義,有按在論治類四。


(帝曰善,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劫使然也,崇高則陰氣治之,污不則陽氣之,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後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一州之地,非若天下之廣其中亦有生化壽夭之不同者,以地勢有高下耳,高者陰氣升而治之,陰性遲故物之榮枯皆後天而至,後天者,其榮遲,其枯亦遲,故多壽也,下者陽氣降而治之,陽性速,故物之成敗,皆先天而至,先天者,其成速,其敗亦速,故多夭也,觀孫真人曰,嬰兒三三歲以上,十歲以下,觀其性氣高下,即可知其壽夭,大略兒小時敏悟過人者多夭,則項橐顏回之流是也,小兒骨法成就,威儀迴轉遲舒,稍費人精神脽琢者壽,其預知人意,迴旋敏速者亦夭,則楊修孔融之流是也,由此言之,壽夭大略可知也,亦由梅花蚤發,不覩歲寒,甘菊晚榮,終於年事,是知晚成者,壽之微也,此即先大後天之義。


(帝曰,其有壽夭乎,岐伯曰,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


地有高下,則氣有陰陽,壽夭之所由也,然大而天下,則千萬里之遙,有所異也小而一州,則數十里之近,亦有所異也,故小有小之異,大有大之異。


(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後,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


不明天道,則不知運氣之變,不明地理,則不知方土之宜,不明陰陽更勝,則本未俱失,不明氣之先後,則緩急倒施,不明壽夭生化之期,則中無確見,而輕率招尤,凡此數者,缺一不可,斯足因形以察人之外,因氣以知人之內,而治病之道,庶保萬全矣。


(類經二十五卷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2:05:42 | 只看該作者

類經二十六卷


(張介賓類註)。


(運氣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3:28 , Processed in 0.20118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