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1)】

 關閉 [複製鏈接]
142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6:59:22 | 只看該作者

衛氣失常皮肉氣血筋骨之刺


靈樞衛氣失常篇○二十六。


(黃帝曰,衛氣之留於腹中,搐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肢脇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


衛氣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胷腹,此衛氣之常也,失其常,則隨邪內陷,留於腹中,搐積不行,而苑蘊為病,故禁服篇曰,衛氣為百病母也,○苑鬱同。


(伯高曰,其氣積於胷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傍取之,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對曰,積於上寫人迎,天突喉中)。


積於上者為喘呼逆,息故當寫之於上,人迎,足陽明經穴,天突,喉中,俱任脉穴,喉中,即廉泉也。


(積於下者,寫二里與氣街)。
 

積於腹中者當寫其下,三里,氣街,俱足陽明經穴。


(上下皆滿者,上下取之,與季脇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


上下皆病,則上下俱當取之,如以上五穴是也,季脇之下一寸,當是足厥陰經章門穴,病之重者仍當雞足取之,謂攢而刺之也,即官鍼篇合谷刺之謂,詳見前六,○一本云季脇之下深一寸。


(診視其脉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氶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黃帝曰善)。


脉大而弦急,陰虛而真藏見也,絕不至者,營氣脫也,腹皮急甚者,中和氣絕而脾元敗也,不宜刺矣。


(黃帝問於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


兩眉者,闕中也,其應主肺,故病在皮。


(脣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脾氣通於脣,故病在肌肉。


(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


濡,濕也,營本無形,若膚腠之汗,肌肉之脹,二便之泄利,皆濡然之謂,其病在營,則氣血也。


(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


目為肝之竅,肝主筋也。


(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


耳為腎之竅,腎主骨也。


(黃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變化,不可勝數,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氣有輸,骨有屬,黃帝曰,願聞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輸於四末。)


病在皮者,在陽分也,陽受氣於四末,以其皮淺氣浮也,故皮之部,輸於四末。


肉之柱,在臂脛諸陽分,肉之間,與足少陰分間)。


病在肌肉當治其柱,柱者,之屬也,堅厚之肉,多在手足三陽分肉間,以肉主於脾,而脾主四支也,足少陰之經,自足循內踝後,入足跟,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會於尻腎貫脊,其肉俱厚,故亦為肉之柱。


(血氣之輸,輸於諸絡,氣血留居,則盛而起)。


病在血氣,當治其輸於諸絡,謂諸經之絡穴也,氣血留居,則經絡壅盛,故當取之。


(筋部無陰無陽,無左無右,候病所在)。


病布筋者,不必分其陰陽左右,但當隨病所在而治之。


(骨之屬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腦髓者也)。


病在骨之屬者,當治骨空以益其髓髓者骨之充也,故益髓即所以治骨,骨空義詳經絡類十九。


(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窮,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小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故曰上工)。


間者病輕,故用鍼宜淺宜小甚者病重,故用鍼宜深宜眾,病變無窮,能隨甚變而謂治得宜者,故曰上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7:00:55 | 只看該作者

五亂之刺


靈樞五亂篇全○二十七。


(黃帝曰,經脉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黃帝曰,可謂相順,岐伯曰,經脉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巳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


此下言一時血氣之錯亂,非宿疾有因之謂,氣本五行,故曰五亂。


(黃帝曰,何謂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脉,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胷中,是謂大悗)。


清氣屬陽而升,在陰則亂,濁氣屬陰而降,在陽則亂,營氣陰性精專,行常順脉,衛氣陽性慓悍,晝當行陽,夜當行陰,若衛氣逆行,則陰陽相犯,表裏相干亂於胷中而為悗悶,總由衛氣之為亂耳,○悗,母本切。


(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悗首靜伏亂於腩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


氣亂於內者,上則在心肺,下則在腸胃也,○嘿,默同,俛,俯同,又音免。


(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氣亂於外者,下在於四肢,上在於頭也。


(黃帝曰,于亂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


道,言所由也,邪之來去,必有其道,知其道則取病甚,易是謂保身之寶也, ○按此四句,雖以鍼刺為言,然實治法之要領不可不知也,大凡疾病之生,必有所自,是有道以來也,知其所自而徑扳之,是有道以去也,能審其道,則自外而入者,自表而逐之,自內而生者,自裏而除之,自上來者可越之,自下來者可竭之,自熱來者不遠寒,自寒來者不遠熱,自虛而實者,先頤其虛,無實則巳,自實而虛者,先去其實,無虛則巳,皆來去之道也,俗云來處來,去處去,此言雖淺,殊有深味,誠足為斯道之法。


(黃帝曰善,願聞甚道,岐伯曰,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


手少陰之輸,神門也,心主之輸,手厥陰大陵也。


(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輸)。


手太陰之滎,魚際也足少陰之輸太谿也氣在肺而取腎者,以少陰脉貫腎絡肺也。


(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取足太陰之輸,太白也,足陽明之輸,陷谷也,三里亦足陽明穴。


(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輸)。


天柱大杼,俱足大陽經穴,不知,不應也,當復取甚滎輸二穴,通谷束骨也。


(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後取甚陽明少陽之滎輸)。


臂足之絡有血者,必先去甚血,在手者取手,在足者取足,手陽明之滎輸二間三間也,手少陽之滎輸,液門中渚也,足陽明之滎輸,內庭陷谷也,足少陽之滎,輸,俠谿臨泣也。


(黃帝曰,補寫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謂導氣補,寫無形,謂之同精)。


凡行鍼補寫,皆貴和緩故當徐入徐出,在導氣復元而巳,然補者導其正氣,寫者導其邪氣,總在保其精氣耳,故曰補寫無形,謂之同精。


(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


言本篇之法,非為有餘不足而設,特以亂氣相逆,但宜導治之如是耳,此因帝問補寫,故復及之以明其義也。


(黃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7:02:59 | 只看該作者

四監關格之刺


靈樞終始篇○二十九。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藏為紀,陰陽定矣)。


終始,本篇名,詳載陰陽鍼刺之道,仱散類各章。


(陰者主藏,陽者主府)。


手足三陰,俱主五藏,手足三陽,俱主六府。


(陽受氣於泗未,陰受氣於五藏)。


陽主外,故受氣於四末,陰主內,故受氣於五藏,四未,手足末也。


(故寫者迎,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


迎者,迎其來而奪之,隨者,隨其去而濟之。


(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藏為陰,六府為陽,傳之後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


(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


不明至道,而強不知以為知,即無道行私也,伐人長命,殃必及之,天道不與,當知所畏。


(謹奉天道,請言終始,終治者,經脉為紀)。


天道陰陽,有十二辰次為之絕,人身血氣,有十二經脉為之,紀,循環無端,終而復始,故曰終始。


(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道畢矣)。


脉口在手,太陰脉也,可候五藏之陰,人迎在頸,陽明脉也,可候六府之陽,人之血氣經脉,所以應天地陰陽之盛衰者,畢露於此,故曰天道畢矣。


(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近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脉,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應四時也,上謂人迎,下謂脉口,相應往來,即如下篇所謂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也,結濇則不足,動疾則有餘,皆非平脉也,藏氣為本,肌體為末,表裏寒溫,司守不致相失,故必外之形肉,內之血氣,皆相稱者,謂之平人。


(少氣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謁,寫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寫之則五藏氣壞矣。)。


少氣者,元氣虛也,兼陰陽而言,故上之人迎,下之脉口,必皆衰少無力,而兩手之尺寸亦不相稱也,凡陰陽氣俱不足者,不可刺,若刺而補陽則陰謁,寫陰則陽脫,如是者但可將以甘藥,甘藥之謂,最有深意,蓋欲補虛羸,非甘純不可也至劑,剛毒之劑也,正氣衰者不可攻,故不宜用也,非惟不可攻,而灸之亦不可,以火能傷陰也,臨此證者,可忘此節之義。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


人迎,足陽明脉也,一盛二盛,謂大於氣口一倍二倍也,陽明主表而行氣於三陽,故人迎一盛,病在足經之少陽,若大一倍而加以躁動,則為陽中之陽,而上在手經之少陽矣。凡二盛三盛,病皆在足而躁則皆在手也,下倣此。


(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


人迎盛至四倍,且大且數者,乃六陽偏盛之極,盈溢於府,格拒六陰,是為外格,按下文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則此外格者,亦死無疑,○又關格詳按,見脉色類二十二所當互閱。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躁,在手少陰,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


脉口,手太陰脉也,太陰主裏而行氣於三陰,故脉口一盛,病在足經之厥陰,若加以躁,則為陰中為陽而上在手厥陰心主矣,凡二盛三盛皆在足,而躁則皆在手也。


(脉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


脉口四盛,且大且數者,乃六陰肩盛,盈溢於藏,表裏隔絕,是為內關,主死不治。


(人迎與太陰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人迎主陽,脉口主陰,若俱盛至四倍以上,則各盛其盛,陰陽不交,故曰關格,可與言死期也。


(人迎一盛,寫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寫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疎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主府,故其一盛病在膽經,肝膽相為表裏,陽實而陰虛故當寫足陽之府,補足厥陰之藏也,寫者二,補者一寫,倍於補也,疎取之者欲其從容,不宜急也,上氣,言氣之至也,氣至而和,穀氣至矣,故可止鍼,下放此。


(人迎二盛,寫足太陽,補足少陰三寫一補,二曰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疎上氣和乃止)。


人迎二盛,病在膀胱經,膀胱與腎為表裏,表裏,表實而裏虛,故當寫足太陽補足少陰也,二寫一補義見後,疎取上氣義同前。


(人迎三盛,寫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寫一補,曰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疎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三盛,病在胃經,囡與脾表裏,胃實脾虛,故當寫足陽明,補足太陰,以下三陽盛者,俱二寫一補。


(脉口一盛,寫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寫,曰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疎而取,上陽氣和乃止)。


脉口主藏,故其一盛病在肝經,肝實膽,虛當寫足厥陰補足少陽也,補寫義見後,上氣義同前。


(脉口二盛,寫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寫,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疎取之,上氣和乃止。)。


脉口二盛,病在腎經腎經實,膀胱虛,故當寫足少陰補足太陽也。


(脉口三盛,寫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寫,曰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疎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脉口三盛病在脾經,脾實胃虛,虛故當寫太陰,補陽明也


(所以曰二取之者,太陽主胃,大富於穀氣,故可曰二取之也)。


此釋上文脾胃二經之治也,太言太陰,陽言陽明,脾與胃為表裏,故曰太陽主胃,二經皆富於穀氣,較他藏為盛,故可曰二取之,○按上文人迎之治,治三陽也,皆曰二寫一補,氣口之治,治三陰也,皆曰二補一寫,蓋以三陽主表,病在表者,宜寫倍於補也,三陰在裏,病在裏者,宜補倍於寫也,怕以藏氣為重,惟恐其或傷耳,又如厥陰少陽,肝膽木藏也,東方多實故可曰二取之,太陰陽明,脾與胃也,脾胃大富於穀氣,故可曰二取之,惟少陰太陽則二曰一取之,蓋腎與膀胱為天一之藏真陰之原,故宜保重如此,聖人之顧根本,豈惟鍼刺為然哉。


(人迎與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陰陽俱溢,如是者不開,則血脉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藏內傷,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而為他病矣)。


俱盛三倍以上,即四盛也,陰陽俱溢,即溢陰溢陽也,不開,即外關內格也,如此者血氣閉塞無所,五藏真陰陽於內,刺之巳不可,灸之則愈亡其陰而變生他病,必至不能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7:03:59 | 只看該作者

約方關格之刺


靈樞禁服篇全○二十九。


(雷公問於黃帝曰,細子得受業,通於九鍼六十篇,且暮勤服之,近者編絕,久者簡垢,然尚諷誦弗置,未盡解於意矣,外揣言渾朿為一,未知所謂也,夫大則無外,小則無內,大小無極,高下無度,朿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慮褊淺,不能博大深奧,自強於學若細子,細子恐其散於後世,絕於子孫,敢問約之奈何)。


六十篇,古經數也,今失其傳,編絕簡垢,即韋編三絕之謂,垢,塵污也,蓋十時無紙,書於竹簡,以熟皮編之,故曰韋編,外揣本經篇名,所言渾束為一大則無外等義,見前十二。


黃帝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于若欲得之,何不齋乎,雷公再拜而起曰,請聞命於是也,乃齋宿三曰而請曰,敢問今曰正陽,細子願以受盟,黃帝乃與俱入齋室,割臂歃血,黃帝親祝曰,今曰正陽,欿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黃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書曰,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


盟者以血塗口傍曰歃血,○歃,音霎。


(凡刺之理,經脉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藏,外刺六府)。


經脉為始,必先明經絡也,營其所行,營行終始也,知其度量,脉度有短長也,內刺五藏,外刺六府,分表裏出入也,○此六句與經脉篇略同,詳經絡類首章。


(審察衛氣為百病母)。


衛氣者,陽氣也,衛外而為固者也,陽氣不固,則衛氣失常,而邪從衛入,乃生疾病,故為百病母,義詳本類前二十六,及疾病類四。


(調其虛實,虛實乃止,寫其血絡,血盡不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7:04:30 | 只看該作者

類經二十一卷


(張介賓類註)。


(鍼刺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7:06:00 | 只看該作者

陰陽形氣外內易難


靈樞壽天剛柔篇○三十一。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願聞其方,少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刺之有方)。


剛柔強弱短長,無非陰陽之化,然曰陰曰,陽,人皆知之,至若陰中復有陰,陽中復有陽,則人所不知也,故當詳審陰陽,則刺得其方矣。


(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內合於五藏六府,外合於筋骨皮膚)。


得病所始者,謂知其或始於陰或始於陽,故刺之有理也,謹度病端者,謂察其風因木化,熱因火化,濕因土化,燥因金化,寒因水化,故與時相應也,內而五藏六府,外而筋骨皮膚莫非此理,合而求之,得其病之原矣。


(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藏為陰,六府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


內為陰,外為陽,理之常也,然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故在內者五藏為陰,藏屬裏也,六府為陽,府屬表也在外者筋骨深而為陰,皮膚淺而為陽,所以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即如五藏皆有血氣,六府亦有血氣,血在六府,則陽中之陰,氣則陽中之陽也,氣在五藏,則陰中之陽,血則陰中之陰心,柀膚筋骨,苂不皆然,故天元紀大論曰,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其義即此,由此觀之,可見陰陽合一之道,則無往不在。


(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榮輸)。


陰之陰者,陰病在陰分也,當刺其滎輸,以諸經滎輸氣微,亦陰之類,如手太陰經魚際為滎太淵為輸者是也。


(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


陽之陽者,陽病在陽分也,當刺其合穴,盖所入為合猶在陽分,刺此以防深入,如手陽明經曲泄之類是也。


(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


陽之陰者,陽病在陰也,當刺陰之經穴盖所行為經,其氣正盛,即陰中之陽,如手太陰經渠之類是也。


(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脉)。


陰之陽者,陰病在陽也,當刺諸絡脉,盖絡脉浮淺皆在陽分,如手陽明經偏歷之類是也。


(故曰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痺病,陰陽俱病,命曰風痺)。


陽受風氣,故在陽者命曰風,邪入於陰則痺,故在陰者命曰痺。


(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


病淺在外也。


(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


病深在內也。


(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


完,固也,病在陰者勿攻其陽,病在陽者勿攻其陰,凡表裏虛實,其治皆然。


(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裏,其形不久)。


陰陽俱動,表裏皆病也,乍有形乍無形,往來不常也,君以煩心,陰病甚於陽也,大凡治病必求於本,若求其在表而裏亦病,求其在裏而表亦病,此以陰陽並傷,故曰不表不裏,治之為難,形將不久矣。


(○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形氣病之先後外內之應奈何)。


形見於外,你運於中,病傷形氣,則或先或後,必各有所應。
 

(伯高荅曰,風寒傷形,憂恐怒傷氣,氣傷藏,乃病藏,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脉,筋脉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


風寒外襲故傷於形,情慾內勞故傷於仔,內傷則病在藏府外傷則應於皮毛若風傷筋脉,則居於外內之間,故應於筋脉,此形氣表裏之有辨也。


(黃帝曰,刺之奈何,伯高荅曰,病九曰者三刺而巳,病一月者,十刺而巳,多少遠近,以此衰之)。


大約病三曰者,可一刺而巳,故九曰者當三刺,一月者當十刺,凡病之多少遠近,當推此以衰去飲,是刺之大法也。


(久痺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久痺不去身丈,其身不能往來,以陰邪在於血脉,故當視其血絡而盡去之。


(黃帝曰,外內之病,難易之治奈何)。


上文言久近之難,易故此復問外內之難易。


(伯高荅曰,形先病而未入藏者刺之半其曰)。


外病而內不病者其病淺,故當半其曰,謂減於前法曰數之半,如病一月者,可五刺而巳也。


(藏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曰,此月內難易之應也)。
 

內病而應於外者其病深,故當倍其曰,如淺者一月五次,重者一月十刺也,病有淺深,故治有難易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7:07:17 | 只看該作者

刺有三變營衛寒痺


靈樞壽夭剛柔篇○三十二。


(黃帝曰,余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荅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痺之留經者)。


刺營者刺其陰,刺衛者刺其陽,刺寒痺者溫其經,三刺不同故曰三變。


(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荅曰,刺者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痺者內熱)。


調經論亦曰,取血於營,取氣於衛,內熱義如下六。


(黃帝曰,營衛寒痺之為病奈何,伯高荅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


營主血,陰氣也,病在陰分則陽勝之,故為寒熱往來,陰病則陰虛,陰虛則無氣,故為少氣,邪在血,故為上下妄行,所以刺營者當刺其血分。


(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


衛屬陽,為水穀之悍氣,病在陽分,故為氣痛,氣無定形,故時來時去,怫,鬱怒也,愾,大息也,賁響腹鳴如奔也,皆氣分之病,風寒外襲而客於腸胃之間,以六府屬表而陽邪歸之,故病亦生於衛氣,○怫,音佛,愾,音戲。


(寒痺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寒痺久留不去,則血脉不行,或凝滯而為痛,棫皮膚不知痛痒而為不仁。


(黃帝曰,刺寒痺內熱奈何,伯高荅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


內熱,謂溫甚經也布衣血氣濇濁,故當以火焠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鍼,及艾蒜蒸灸之類,○焠,音翠,灼也。


(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荅曰,用淳迺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咬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并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封塗勿使泄,五曰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乾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曰乃出乾,乾并用滓與綿絮,複布為複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灸巾,以熨寒痺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灸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哎咀,古人以口嚼藥,碎如豆粒而用之,後世雖用刀切,而猶稱咬咀者,其義本此,漬浸也,馬矢熅中者,燃乾馬屎而煨之也,此西北方所常用者,塗,鹽泥封固也,晬周曰也,複布為複巾者,重布為巾,如今之夾袋,所所以盛貯綿絮藥滓也,滓,相也,灸巾以生桑炭者,桑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痺諸痛心,大人血氣清滑,故當於未刺之先,及既刺之後,但以藥熨,則經通汗出,而寒痺可除矣,○內,納同,矢,屎同熅,音慍晬,音醉,滓,音于,複,音褔。


(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巳矣,足所謂內熱也)。


刺後起步於密室內中,欲其血氣行而慎避風寒心凡此者皆所謂內熱之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7:10: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3 17:45 編輯

刺有五節


靈樞刺節真邪篇○三十三。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于節奈何,岐伯曰,固有五節,一曰振埃,二曰發矇,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黃帝曰,夫子言五節,余未知其意,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發矇者,刺府輸,去府病也,去爪者,刺關節肢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輸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寫,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振埃者猶振落塵埃,故取其外經,可以去陽病也,發矇者,猶開發矇瞶,故刺其府輸可以治府病也,去爪者,猶脫去餘爪,故居關節肢絡可以治血道不通之病也,徹衣者,猶徹去衣服,故當盡刺諸陽之奇輸也,解惑者,猶解其迷惑,故在盡知陰陽,調其虛實可以移易其病也。)


(○黃帝曰,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余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岐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胷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於振埃。)。


陽邪在上,故滿於脉中,為憤瞋肩息,氣逆喘喝,如埃如煙,脉不得息等證治在上者,尚疾於振埃,謂其疾如怫塵也,○瞋,昌真切,脉,古噎字,食不下也。


(黃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


天容手太陽經穴。


(黃帝曰,其欬上氣,窮詘胷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


廉泉,任脉穴,○詘,音屈,不伸也。


(黃帝曰,取之有數乎,岐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帝曰善哉)。


無過一里,如人行一里許也,血收,血色變也。


(○黃帝曰,刺節言發矇,余不得其意,夫發矇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府輸,去府病,何輸使然,願聞其故)。


耳無所聞,目無所見者,刺府輸使愈,故曰發矇。


(岐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鍼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矇,耳尚疾於發矇也)。


疾於發矇取效之速也。


(黃帝曰善,願卒聞之,岐伯曰,刺此者必於曰中,刺其聽官,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


曰中,陽王氣行之時也,聽官,手太陽府輸也,其脉與目相通,故能中其眸子,刺之而聲應於耳,乃其穴也。


(黃帝曰善,何謂聲聞於耳,岐伯曰削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鍼也)。


此驗聲之法也,刺其穴以手堅按鼻孔而疾為偃臥,其聲則應於鍼也。


(黃帝曰善,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謂病無形見,有不必相見而取者,真有神明相得之妙也。


(○黃帝曰,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腰脊所以立身,故為身之大關節,肢脛所以趨翔,故為人之管,管,鍵也,莖垂者,前陰宗筋也,命門元氣盛衰,具見於此,故為身中之機,精由此泄,故可以候陰精而為津液之道。


(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曰大不休,俛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滎然有水,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


飲食不節,病在太陰陽明,喜怒不時,病在少陰厥陰,故其津液內溢則下留於睪,為曰大不休,不可蔽匿等證,盖即疝之類,治之者當察在何經以取其關節肢絡,故命曰去爪者,猶去其贅疣也,○睪,音高,陰丸也,鈹,音披,義見前。


(○黃帝曰,刺節言徹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岐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摶,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脣槁,腊乾嗌燥,飲食不讓美惡)。


陽氣有餘,陰氣不足,陽邪盛而真陰衰也,熱於壞炭,熱之甚也,外畏綿帛近,不欲衣也,不可近身,畏人氣也,不可近席,憎寒也,腊乾,肌肉乾燥也,飲食不讓美惡,滋味不能辨也,○腊,音昔。)


(黃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出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黃帝曰善)。


天府,手太陰經穴,大杼,中膂俞,俱足太陽經穴,刺此皆可以去熱,又補足大陰脾經,手太陰肺經以出其汗,熱去汗止而疾除其速有如徹衣,此盖傷寒邪熱之類也。


(○黃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寫,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風在身,血脉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顛倒無常,甚於迷惑)。


風邪在身,血脉必虛,正不勝邪,故為輕重傾側等病,以其顛倒無常,故曰甚於迷惑,此即中風之類。


(黃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寫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鍼若此,疾於解惑黃帝曰善,請藏之靈蘭之至,不敢妄出也)。


盡知陰陽,平其虛實用鍼苦此,疾無不瘳矣,故曰疾於解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7:12:22 | 只看該作者

五邪之刺


靈樞刺節真邪篇○二十四。


(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岐伯曰,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黃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痺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痺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


五章,五條也,詳如下文。


(○凡刺癰邪,無迎隴,易俗移性)。


隴盛也,營衛生會篇曰,曰中而陽隴生氣通天論作隆,盖隴隆通用也,無迎隴者,癰邪之來銳所當避也,易俗移性,謂宜從緩調和如移俗性,不宜欲速,此釋上文腫聚散亡也,○隴,音籠。


(不得膿,脆道更行)。


脆柔脆潰堅之謂,凡癰毒不化,則不得膿故或托其內,或溫其外或刺以鍼或灸以艾,務化其毒,皆脆道更行也。


(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諸陰陽過癰者,取之甚輸寫之)。


鄉,向也,安,留聚也,去其毒氣所向,不使安留處所,乃自消散矣,故於諸陰經陽經,但察其過於壅滯者,皆當取輸穴以寫其銳氣,是即所謂去其鄉也。


(○凡刺大邪曰以水,泄奪其有餘乃益虛)。


大邪,實邪也,邪氣盛大難以去除,曰促小之,自可漸去,去其有餘實者虛矣,此釋上文大者必去也。


(剽其通,鍼其邪)。


剽,砭刺也,通,病氣所由之道也,鍼無妄用,務中其邪,○剽,者票。


(肌肉親視之,毋有反其真)。


言邪正脉色,必當親切審視,若以小作大則反其真矣。


(刺諸陽分肉間)。


盛大實邪多在三陽,故直刺諸陽分肉間。


(○凡刺小邪曰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


小邪,虛邪也,虛邪補之,則正氣曰大而邪自退也,不足而補乃可無害,若寫其虛,斯不免矣,此釋上文小者益陽也。


(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刺分肉間)。


迎之界者迎其氣行之所也,先補火足之經後寫有餘之經,邪去正復,則遠近之真氣盡至邪氣不得外,侵,則必費散無留矣,小邪隨在可刺故但取分肉間也。


(○凡刺熱邪越而蒼,出遊不歸乃無病)。


越,發揚也,蒼,卒疾也,出遊,行散也,歸,還也,几刺熱邪者,貴於速散,散而不復,乃無病矣,此釋上文痺熱消滅也。


(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巳)。


開通壅滯辟其門戶,以熱邪之,宜寫也。


(○凡刺寒邪曰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


溫者溫其正氣也徐往徐來,欲和緩也,致其神者,致其陽氣,則寒邪自除此釋上文寒痺益溫也。


(門戶巳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存也)。


補其虛則門戶閉而氣不泄,故虛實可調,真氣可存此寒邪之宜溫也。


(○黃帝曰,官鍼奈何,岐伯曰,刺癰者用鈹鍼,刺大者用鋒鍼,刺小者用員利鍼,刺熱者用鑱鍼,刺寒者用毫鍼也)。


五邪之刺,官鍼各有所宜,不可不辨,九鍼詳義,見本類前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7:16:20 | 只看該作者

解結推引


靈樞刺節真邪篇○三十五。


(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


解論解結之論也,人與天地相參應,必知其道,斯可與言解結矣。


(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


漸洳伏泉也,下有漸洳,則上生葦蒲,內外應理所皆然,人之表裏可察,盛衰亦猶是也,○漸,平聲洳,音如。


(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泄,皮淖澤)。


暑熱則地氣蒸為滋雨而氣在上,故草水之氣,亦在枝葉,而根荄少汁也,其人於人氣熱則陽浮在表故血氣減汗大泄,然熱則易行,故於用鍼,○荄音該,淖,乃豹切。


(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緻,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濇,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鍼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結,堅摶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猶是也)。


寒則地氣堅凝,人氣結聚,而經脉難行,即善用鍼者,亦不能取四肢之厥逆故,必待天溫冰釋,陽氣運行,而後人氣流通,乃可用鍼矣。


(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巳通,血脉乃行,然後視其病脉,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


此治厥之法,倘天時未溫而必欲用鍼則必藉火氣以熨調其經,凡掌腋肘脉項脊之間皆谿谷大節之交會,故當熨之溫之則火氣通而血脉行,然後視其病脉淖澤者,衛氣浮也,故可刺而平之堅緊者邪氣實也故當破而散之,厥逆除而宗氣下,乃可止鍼矣,結者邪之所聚,刺去其邪,即解結之謂也。


(用鍼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


凡用鍼者,必在調氣,人受氣於穀,故氣積於胃,然氣義有三,曰營氣,曰衛氣,曰宗氣,清者為營,營在脉中,濁者為衛,衛在脉外,故各行其道也,宗氣,大氣也,大氣者,留止於上下之氣海,其下者蓄於丹田,注足陽明之氣街而下行於足,其上者積於胷中,出於息道而為呼吸,凡此三者皆所謂氣,當各求其屬而調之者也,○按氣街義,如衛氣篇曰,知府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當與此參閱,詳經絡類十二。


(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厥者逆也,陰寒之氣也,厥逆在足則陽道不行,故宗氣不下,而血脉凝滯不以火溫,不能取也。


(用鍼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


凡察虛實所驗在氣,故必循之彈之,視其氣之應手而動者,其微其甚則虛實可知,然後用法取之,而氣自下矣。


(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自巳也)。


經脉調者,雖病亦微,故必自巳。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寫之此所謂解結也)。


一經之脉本相流貫,而橫絡盛加於大經,則經有不通者矣,視而寫之其經則調亦所謂解結也。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巳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寒下熱者,陽虛於上而實於下也,當先刺項間足太陽經大杼天柱等穴,久留其鍼而補之,仍溫熨肩項之間候其氣至,上熱與下相合,乃止其鍼此所謂推其下者而使之上也。


(上熱下寒,視其虛脉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上熱下寒者,陽實於上而虛於下也,故當視其在下虛陷之經,取而補之,必使其陽氣下行而後止,此引而下之之謂也,○按此二節言上下寒熱者,非若前節所謂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必有橫絡加於大經之比,盖彼言中有所隔此言本未盛衰也,證自不同,不可混看。


(大熱偏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寫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上文言上下之寒熱,所治不同,此言偏身之大熱,當取足之陽明也脉陽明經多氣多血,為五藏六府之海,故但察其在經在絡或虛或實而取之,則偏身之熱可除也,然又當因病人之偃臥,醫者居其頭之前,以兩手大食四指,挾其頸中動脉於人迎大迎等處,自上而下按而久持之卷而切推之,下至缺盆止復如前,候其熱去乃巳盖三陽在頭,故可獨取人迎而推散其熱也,○卷,捲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7:25:05 | 只看該作者

刺諸風


三十六。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鍼治之奈何)。
 

素問骨空論○風之中人,必先皮毛而後及於經絡藏府,由淺入深自微而甚,善行數變所以為百病之始,故聖人之避風,如避矢石者,正以防其微也。


(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惡重寒)。


風邪外襲,陽氣內拒,邪正分爭,故振寒,風傷衛故汗出,邪容三陽故頭痛身重,衛傷則表怯,故惡寒。


(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寫)。


風府,督脉穴,察其正氣不足則補之,邪氣有餘則寫之。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


上椎,謂項骨椎上,人髮際一寸也。


(大風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應手)。


譩譆足太陽經穴,厭之,以指按其穴也,乃令病人呼譩譆之聲則應手而動,故即以為名。


(從風憎風刺眉頭)。


病由於風則憎風,刺眉頭者足太陽攢竹穴也,○憎,早登切。


(○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脉)。


素問長刺節論○風論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即此之謂,炅汗,熱汗也,刺諸分理絡脉者,貴乎多也, ○炅,居永切。


(汗出,且寒且熱,三曰一刺,百曰而巳)。


既汗而復寒熱者,邪盛患深非可以旦夕除也,故當二一曰一刺,百曰始巳。


(○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曰)。


大風,即風論及四時氣篇之所謂癘也,其淺者偏腠理,故當刺肌肉為故,所以泄陽分之毒,風從汗散也。


(刺骨髓汗出百日)。


刺深者須取骨髓,所以泄陰分之風毒也。


(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鍼)。


風毒去盡,然後營衛氣復,眉髮重生,是病巳愈,方可止鍼矣。


(○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巳刺,以銳鍼鍼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


靈樞四時氣篇○癘,大風也,風論曰癘者有營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仗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脉而不去名曰癘風也,其治法,當於常素刺其腫上,巳刺之後,又必數以銳鍼鍼其患處仍用手按出其惡毒之氣,必待腫盡,乃可止鍼,盖毒深氣甚,非多刺不可也,○癘癩同,又音利。


(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食得其法謂之方食無食他食,忌動風發毒等物也。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鍼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


靈樞熱病篇○偏枯者半身不隨,風之類也,其身偏不用而痛,若言不變志不亂,則病不在藏而在於分肉腠理間,可用巨鍼取之,即第九鍼也,察其虛實以施補寫,其元可復矣。


(○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


痱亦風屬,猶言癈也,上節言身偏不用而痛,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是偏枯痱病之辨也,○痱,肥沸二音。


(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智亂不甚,其言微有知者,神氣未為全去,猶可治也,神失則無能為矣。


(病先起於陽,後入於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


此治必先其本也,病先起於陽分,故當先刺其表,浮而取之,而後取其陰,此下不言先起於陰者,盖病始於陰,直中藏也,多不可治,故不復言之。


(○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痙強直也,身反折,反張血後也,此風證之在膀胱經者,故當居足太陽經穴膕中,委中穴也,血絡浮淺之絡也,皆當刺出其血,若中氣有寒,仍當取足陽明之三里,溫補胃氣而風寒可除也,○痙,求影切,中原韻音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7:27:39 | 只看該作者

刺灸癲狂


三十七。


(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外眥下為內眥)。


靈樞癲狂篇○目眥,眼角也,目之外角曰銳眥,目之內角曰內眥,此以中外言也若以上下言之,則目之上綱亦曰外眥,目之下綱亦曰內眥, ○按本篇所論皆癲狂厥道之病,而此節所言目眥若不相涉者何也,盖以癲狂等疾,須察神氣,欲察其神,當從目始,且內眥外眥上綱下綱,各有分屬,病在何經於此可驗故首及之,示人以知所先也,○眥,音漬。


(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巳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止)。


先不樂,神志將亂也,頭重痛,視舉目赤,厥氣上行也,甚作極,巳而煩心,躁急不寧也,此皆癲疾將作之兆,顏,天庭也,候之於顏,邪色必見於此也,當取手太陽支正小海,手陽明偏歷溫溜,手太陰太淵列缺等穴,寫去邪血,必待其血色變而後止鍼也。


(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左強者攻其右右強者攻其左,血變而止)。


引口者,牽引歪斜也,或為啼呼,或為喘悸,當候於手陽明太陽二經,察病所在而刺之,穴如前,強,堅強也,左右牽引,病多在絡,故左強者當攻右,右強者當攻左,必候其血變而止,繆此刺之法也,悸,音匱,心動也。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止)。


反僵,反張僵什也,足太陽之委陽飛陽僕參金門,足陽明三里解谿,足太陰隱白公孫,等穴皆主之手陽明經穴同前,○僵,音姜。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寫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骶骨也)。


凡治癲疾者,須常與之居庶得察其病在何經,及當取之處,不致謬悞也,故必於病至之時,視其有過之所,刺出其血以驗其可灸與否,瓠壺,瓠盧也,楉前病發而瓠中之血不動者,乃可灸之,骶骨即督脉之長強穴,○瓠音戶,骶,音氐。


(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嘔多沃沬,氣下泄不治)。


骨癲疾者,病深在骨也,其顑齒諸穴分肉之間,皆邪氣壅閉,故為脹滿,形則尪羸,唯骨獨居,汗出於外,煩悶於內,巳為危證,若嘔多沃沬,氣泄於下者,尢為脾腎俱敗,必不可治,○顑,音坎,又海敢切,義詳經絡類十三,悗,美本切,又音瞞。


(筋癲疾者,身倦攣,急大,刺項大經之大杼脉,嘔多沃沬,氣下泄不治)。


筋癲疾者,病在筋也,其身倦怠拘攣,其脉急大,當刺項下足大陽經之大杼穴,若上而嘔沬,下而泄氣亦不治之證。


(脉癲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脹而縱,脉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脉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嘔多沃沬,氣下泄不治)。


脉癲疾者,病在血脉也,暴仆,猝倒也,縱弛縱也,治此者如脉脹滿,則盡刺之以出其血,如脉不,滿,則灸足太陽經挾項之天柱大杼穴,又灸足少陽經之帶脉穴,此穴相去於腰計三寸許,諸分肉本輸,謂諸經分肉之間,及四肢之輸,凡脹縱之所,皆當取也若嘔沬泄氣者亦不必治。


(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癲病發於陰,狂病發於陽,故二十難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也,然陽多有餘,故狂發無時,其狀疾而暴,陰多不足,故癲發有,前其狀靜而徐,此癲狂之辨也,今以癲疾而如狂丈陽邪盛極而陰之竭也,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饑,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


此下六節,皆言狂病也,神不足則悲,魂傷則狂忘不精,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肝乘脾則苦怒,血不足則善恐,皆得之憂而且饑,致傷藏氣也,取手太陰之太淵列缺,手陽明之偏歷溫溜,足太陰之隱白公孫,足陽明之三里解谿等穴,並可治之,必俟其血色變而止鍼也。


(狂始發,少臥不饑,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曰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大陽,太陰,舌下少陰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


上節言始生,病生之初也,此節言始發,病成而發也,其為少臥不饑等候,狂病之發,大概如此,手陽明太陽大陰經穴俱如前,舌下者,任脉之廉泉也,少陰者心經之神門少衝也,於此諸經,必視其盛者皆取之,若其不盛則當釋之無論也,諸治皆然。


(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恐傷志,故為驚為笑為歌樂妄行也,手陽明太陽太陰穴俱見前第二節。


(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陰太陰陽明,足太陰頭兩顑)。


氣衰則神怯,所以妄見妄聞而驚呼也,手太陽太陰陽明,足太陰經穴,俱見前,二節四節頭兩顑,義亦如前。


(狂者多食善見鬼神,善笑而不發於外者,得有所大喜治取足太陰太陽陽明,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


多食見鬼善暗笑者,以大喜傷神所致,難經曰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也,足太陰太陽陽明穴,如前四節,手太陰太陽陽明穴,如前二節。


(狂而新發,未應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動脉,及盛者見血,有頃巳不巳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壯)。


未應如此者,謂狂病新起,未有如上文五節之見證也,宜先取足厥陰肝經之曲泉穴,左右皆刺之,及諸經之脉有盛者皆出其血,有頃病當自巳,如不巳則當照前五節求法以取之仍免督脉之長強穴二十壯。


(○病在諸陽脉,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


素問長刺節論○陽勝則為狂病,凡病在諸陽分,而經脉分肉之間且寒且熱者,皆陽邪亂其血,熱極則生寒也,故病為狂。


(刺之虛脉視分盡熱病巳止)。


刺之虛脉,謂寫其盛者使之虛也,然必視鍼下諸分盡熱,則氣至邪退其病巳而止鍼也。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


陰勝則為癲病,歲一發月一發者,氣深道遠有宿本也,故不易治,月四五發者暴疾耳,其來速其去亦速,此為可治者也。


(刺諸分諸脉,其無寒者,以鍼調之,病巳止)。


諸分諸脉刺法如前,若其無寒者,則癲疾亦有陽邪,或寫或補,當用鍼調之也, ○按甲乙經曰,刺諸分其脉尤寒者,以鍼補之是仍言為陰證。


(○刺癇驚脉五)。


素問通評虛實論○五脉如下文,○脉,音閑癲病。


(鍼手太陰各五刺經)。


刺手太陰之經經渠穴也,各五,以左右言各五痏也,下亦然。


(太陽五)。


亦以手太陽經穴言當是陽谷穴。


(刺手少陰經絡傍者一)。


手少陰之經穴,靈臺也,在絡穴通里之傍,故曰絡傍者一。


(足陽明一)。


亦言經穴解谿也。


(上踝五寸刺三鍼)。


足少陽膽經之絡,光明穴也,三鍼,即三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7:48:55 | 只看該作者

腎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三十八。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腎,其未在肺,皆積水也)。


素問水熱穴論○腎應北方之氣,其藏居下,故曰至陰也,水王於冬而腎主之,故曰盛水也,肺為手太陰經,其藏屬金,腎為足少陰經,其藏屬水,少陰脉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所以腎邪上逆,則水客於肺,故凡病水者其本在腎其未在肺,亦以金水相生,母子同氣故皆能積水。


(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關者,門戶要會之處,所以司啟閉出入也,腎主下焦,開竅於二陰,水穀入胃,清者由前陰而出,濁者由後陰而出,腎氣化則二陰通,腎氣不化則二陰閉,腎氣壯則二陰調,腎氣虛則二陰不禁,故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閉則氣停,氣停則水積,水之不行,氣從乎腎,所謂從其類也,○愚按本節云關門不利,則聚水而從其類者,言關之不通也,脉要精微論曰,倉廩不藏,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言關之不固也,不通則癃閉而胕腫,不固則滑泄而脫元,職此之由,總因腎敗,夫胃為五藏六府之海,而關則在腎,關之為義,操北門鎖鑰之柄,凡一身元氣消長,約束攸賴,故許知可云,補髀不若補腎者,謂救本之道,莫先乎此也,誠萬古不易之良法。


(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肌膚浮腫曰胕腫,脾主肌肉,足大陰也,寒水侮之,故反聚水而生病。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藏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


牝,陰也,地氣上者,陰氣升也,以陰從陰而生水液,故曰至陰。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藏府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裏,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


勇而勞甚者,汗自陰分深處而發,故曰腎汗,汗出逢風則腠理閉,內巳離於藏府,外不得泄於皮膚,故客於玄府而為胕腫,此則因水因風,故名風水。


(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汗屬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曰玄府從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氣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義,○空,孔同。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


凡此五十七穴者,皆積陰之所聚,水所從出入者也,腎主水,故皆曰腎俞。


(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
 

尻上五行者,中行督脉也,傍四行,足太陽膀胱經脉也,行五者中行五穴,長強,腰俞,命門,懸樞,脊中也,次二行各五穴,白環俞,中膂內俞,膀胱俞,小腸俞,大腸俞也,又次二行各五穴,秩邊,胞肓,志室,肓門,胃倉也,五行共二十五穴,皆在下焦而主水,故皆曰腎俞。


(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水之本在腎,標在肺,標本俱病,故在下則為胕腫大腹,在上則為喘呼不得臥。


(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


肺主氣,水在上則氣不化,故肺為喘呼,腎主水,水在下則濕不分,故腎為水腫,然病水者,必自下而升,上及於肺,其病劇矣,故肺為逆不得臥也。


(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


言水能分行諸氣,相為輸應而俱受病者,正以水氣同類,水病則氣應,氣病則水應留而不行俱為病也。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


伏菟,足陽明經穴,矣菟之卜,即腹部也,腹部之脉,任居中行,左右各二,夾臍旁兩行者,足少陰並衝脉氣所發,行各五穴,則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是也,次外二行者,足陽明經所行,行各五穴,則氣衝歸來,水道,大巨,五陵是也,左右共二十穴,此皆水氣往來之道路故為腎之街也。


(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穴,此腎脉之下行也,名曰太衝)。


三陰,肝脾腎三經也,三陰所交俱結於脉,故足太陰有三陰交穴,踝,上各一行,獨指足少陰腎經而言,行六穴,則大鍾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是也左右共十二穴,腎之大絡,並衝脉下行於足,合而盛大,故曰太衝。


(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右共五十七穴,皆藏之陰絡,為陰氣之所行,故治水者當察而取之。


(○風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靈樞四時氣篇○,水同,風水膚脹,五十七痏義,俱如前,若皮膚之有血絡者,亦當盡取去之。


(○徒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鍼鍼之,巳刺而筩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必堅,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曰一刺之,盡乃止)。


此泄水之法也,徒,但也,有水無風,故曰徒水,環谷,義無所考,或即足少陽之環跳穴,其下三寸許垂手著股,中指盡處,惟奇穴中有風市一穴或者即此,明者察之,鈹鍼,第五鍼也,筩,箭室也,巳刺而筩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謂用鍼如箭之歸筩,出入頻,復,開通其道似盡其也,然在膚中,其候也必,堅若鍼後水來遲緩,則必煩悶,若來急速,則必安靜矣,仍須間曰一刺,以水盡而止,○按鍼要曰,凡水氣惟得鍼水溝,若鍼餘穴,水盡即死,是又不可不知也○鈹,音披,筩音勇。


(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


凡患水病者,小便多不利,既巳刺治如前,仍須飲通閉之藥以拔其本,即方刺之時,亦但飲無礙也。


(方飲無食,方食無飲)。


藥食不宜相混,混則難於取效。


(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曰)。


水腫既消,當忌傷脾發濕等物,至一百三十五曰之外,方保其不復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7:49:55 | 只看該作者

熱病五十九俞


素問水熱穴論○三十九。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余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意)。


治熱之法,本有不同,故欲并聞其意。


(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頭上五行者,督脉在中,傍四行,足太陽經也,中行五穴,上星,顖會前項,百會,後頂也,次兩傍二行各五穴,五處,承光,通天,絡脉,玉枕也,又次傍二行各五穴,臨泣,日悾,正營,承靈,腦空也,五行共二十五穴,俱在巔頂之上,故可散越諸陽熱氣之逆於上者。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寫胷中之熱也)。


大杼,足太陽經穴膺俞,中府也,手太陰經穴,缺盆,足明經穴,背俞風門也,一名熱府此八穴皆在胷之前後,故可寫胷中。


(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寫胃中之熱也)。


氣衝,三里,巨虛上廉下廉,此八者俱足陽明經穴,故可寫胃中之熱。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寫四支之熱也)。


雲門,手太陰經穴,髃骨即肩髃,手陽明經穴,委中,足太陽經穴,髓空,即腰俞,督脉穴,雲門髃骨連手,委中髓穴連足,故此八穴,可寫四支之熱,○空,孔同。


(五藏俞傍五,此十以者以寫五藏之熱也)五藏俞傍五穴,肺俞之傍魄戶也,心俞之傍神堂也,肝俞之傍魂門也,脾俞之傍意舍也,腎俞之傍志至也,皆足太陽經穴凡五藏之繫,咸附於背,故此十者,可寫五藏之熱。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槷之左右也)。


又五十九穴,詳後篇。


(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寒邪外束,則陽氣內鬱,故傳而為熱,所以寒盛則生熱也,然則外感發熱者,因傷於寒也,散其寒則陽氣泄而熱自除矣,今有不知標本者,但見發熱,輙用苦寒,夫陰寒沉滯,焉能解表,表不解則熱愈甚,所以輕者致重,重者致危,是不知熱無犯熱寒無犯寒之戒也,詳義見運氣類二十,並當詳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7:53:4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3 17:57 編輯

熱病死生刺法


靈樞熱病篇○四十。


(病三曰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寫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


此下所言熱病,即傷寒時疫也,熱病三曰,邪猶居表,若氣口靜而人迎躁者,正病在三陽而未入陰分,故當取諸陽經為五大九刺,以寫陽邪之實,仍補三陰之不足也,五十九刺法如下文,人迎脉中一盛二盛三盛,當補當寫詳義,出絡始篇,見本類前二十八。


(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


身熱甚而陰陽之脉皆靜者,陽證得陰脉也,故不宜刺,若察其可刺者當急取之,雖不汗出,則邪亦從而泄矣,此言勿刺刺者,以其脉證相反,有死徵也,下文皆然。


(熱病,七曰八曰,脉口動喘而弦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


熱病七八曰,邪必深至陰分,故脉口之脉當動疾如喘,而且弦宜急刺手太陰肺經,則汗自出而邪可散矣,然刺此者宜淺,手大指間,即少商穴也,○弦,一本作短。


(熱病七曰八曰,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曰半而死,脉代者一曰死)。


熱病七八曰脉微小者,正氣虛也,溲血口中乾者,傷其陰也,皆為死證,若脉來變亂失常,是為代脉,其死尤促。


(熱病巳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其者死)。


熱病巳得汗,邪當退矣,若脉尚躁,氣尚喘身復熱者,是謂不為汗衰,乃反證也,故勿刺其膚,刺而重傷其氣若喘甚者,則必死也。


(熱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凡熱病七曰之後邪欲解散者,脉必躁盛,乃為將汗之兆,今熱病七曰八曰而脉猶不躁,則陰之類也,即有躁意而力不散大,至不數疾,皆正氣衰微,不能鼓動,亦陰之類也,必且,未能解散,故當再俟三日,庶得有汗,若三日不汗,又逾四日,則病在旬日外矣,陰陽不應,期當死也,凡若此者,既不能汗,其氣必虛,故勿為膚腠之刺。


(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鍼五十九,苛軫鼻,索皮於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熱病先膚痛,窒塞於鼻,充浮於面者,邪在膚腠肺經病也,刺宜淺取皮分,故當用第一鍼曰鑱鍼者,以刺五十九穴之皮部也,苛,深也,軫,車上前後兩端橫木也,言鼻窒之甚,內外不通,亦猶軫之橫寒也,皆屬於肺,肺屬金,其合在皮,故但求之於皮,即所以求於肺也,如刺此而不得效,則當求之於火,火者心也,補心之脉,益陽氣以制金邪,則肺熱當自退耳○窒,音只。


(熱病先身濇信而熱煩悗,乾脣口嗌,取之脉,以第一鍼五十九膚脹,口乾寒汗出,索脉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濇,燥濇也,倚身無力也,兼之熱而煩悶,唇口與益俱乾者,邪在血脉,心經病也,故當用鍼之第一,曰鑱鍼者以取五十九穴之脉分也,膚脹口乾寒汗出亦皆脉之為病,心屬火,其合在鑱,故但求之於脉,即所以求於心也,若求於脉而不得效,則當求之於水,水者腎也,補腎氣於骨,則水王定似制,而心熱自退矣,○悗,母本切。


(熱病嗌乾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鍼五十九,目眥青,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熱病嗌乾多飲,善驚悸,支體倦怠臥不能起者,邪在膚肉,脾經病也,當用第六鍼,曰員利鍼者,以取五十九穴之肉分也,若目眥青者,正以木氣乘土,亦為脾病,脾屬土,其合在肉,故但求之於肉,即所以求於脾也,若求脾而不得效者,則當求之於木,木者肝也,補肝筋之氣,則木能勝土,而脾熱當自平矣,○嗌,音益。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鍼於四逆,筋躄,目浸,索筋於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熱病面青,肝色見也,腦痛厥陰肝經與督脉會於巔也,手足躁者,肝之榮在爪,木病在四未也,皆肝經之病故當取之筋結之間,用第四鍼,曰鋒鍼者,以寫其四逆等證,四逆者,肝邪盛而四支厥也,筋躄者,足不能行也,目浸者,淚出不收也,皆為肝病,肝屬木,其合在筋,故但求之於筋,即所以求於肝也,若求肝不得其效,則當求之於金,金者肺也,補肺之氣,則金能勝木,而肝熱可平矣,○,躄音壁。


(熱病數驚,瘛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鍼急,寫有餘者,癲疾毛髮去索血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熱病數驚心邪盛也,瘛瘲者,熱極生風,陰血傷也,狂則熱之甚矣,皆心經病也,故當取之於脉用第四鍼,曰鋒鍼者,急寫其有餘之邪,若陽極陰虛,而病癲疾髮為血餘,故毛髮亦去,病主乎心,心屬火,其合在血脉,故但求之於血,即所以求於心也,若求心而不得其效,則當求之於水,水者腎也,補腎之水,可以制火,真陰自復矣○瘛,熾寄係三音,瘲,音縱。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鍼五十九刺骨病不食,齧齒,耳青,索骨於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身重骨痛,耳聾好瞑,皆腎經之病,病在陰則目瞑,故當取之於骨,用第四鍼曰鋒鍼者,以刺五十九穴之骨分也,其不食者,陰邪盛也,齧齒者,齒為骨之餘也,耳青者,腎之竅也,皆為腎病,腎屬水,其合在骨,故但求之於骨,即所以求於腎也,若求腎而不得效者,則當求之於土,土者脾也,補脾氣之肉分,則土能勝水,而腎邪可平矣,○齧,音孽,咬也。


(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凡熱病有痛而不得其所,耳聾寂無所聞,體重不能收持,口液乾涸,值陽勝之時則熱甚,陰勝之時頗有寒者,此以邪居陰分,熱深在髓,乃死證也。


(熱病頭痛,顳顬目脉痛,善衂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鍼,視有餘不足,寒熱痔)。


顳顬,即足少陽腦空穴,一曰鬢骨也,目脉痛,目抽掣而痛也衂,鼻血也,厥熱病,熱逆於上也,居以第三鍼,鍉鍼也,視有餘不足,察所病之經脉虛實而為補寫也,寒熱痔三字,於上下六義不相續似為衍文,○顳,柔涉切,顬,音如,,音翅,衂,女六切。


(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鍼,於其腧,及下諸指間,索氣於胃胳得氣也)。


脾主肌肉四支,邪在脾故體重,大腸小,腸皆屬於胃,邪在胃則腸中熱,故當用第四鍼,曰鋒鍼者取脾胃二經之腧,曰太白,曰陷谷也,及下諸指間者,謂在足諸腧也,下文曰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者其義即此,索氣於胃胳得氣者,陽明之絡曰豊隆,別走太陰故取此可以得脾氣,胳,當作絡。


(熱病挾臍急痛胷脇滿,取之湧泉,與陰陵泉,取以第四鍼,鍼嗌裏)。


挾臍急痛,足少陰腎經所行也,胷脇滿,足太陰脾經所行也,故在少陰則取湧泉在太陰則取陰陵泉,用第四曰鋒鍼者刺之,鍼嗌裏者以少陰太陰之脉俱上絡咽嗌,即下文所謂廉泉也。


(熱病而汗且出,及脉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寫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大甚,取內踝上橫脉以止之)。


熱病陽氣外達脉躁盛者,汗且出也,陽證得陽脉者,脉之順也皆為可汗,當取手太陰之魚際太淵,足太陰之大都太白寫之則熱可去,補之則汗可出也,若汗出太甚,則當取內踝上橫脉,即脾經之三陰交也,寫之則汗自止矣,上三節所言胃胳,湧泉陰陵泉,魚際,太淵,大都,內踝上橫脉,凡十四穴,皆不在下文五十九穴之數內者,故特表見於此也,○按寒熱病篇曰,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其義尤精,雖彼為刺癰之法,然與此節有相須之用,所當參閱,詳本類後五十四。


(熱病巳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陰脉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脉靜者生)。


熱病巳得汗,則邪當退脉當靜矣,若汗後脉尚躁盛者,孤陽不歛也,此以陰脉之虛極,有陽無陰耳,乃為逆證,若汗後即脉靜者,邪去正復也,乃為順證,得逆者死,得順者生。


(熱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脉之極也死,脉盛躁得汗靜者生)。


熱病脉尚躁盛者必當邪解汗出也,若脉雖盛而汗不得出以陽脉之亢極,而陰虛不能外達也,故死,若得汗而靜,則為順證故生,○按此二節,一曰陰極,一曰陽極,義若有二,然脉之躁盛者,皆陽勝之候也,汗者液之所化其,發在陽,其原在陰也,若既得汗而脉猶躁盛者,以陽無所歸由陰虛也,脉躁盛而汗不得出者,以陰竭於中,亦陰虛也故脉之盛與不盛,當責之陽,汗之出與不出,當責之陰,觀本神篇曰,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其所重者,正此陰字,陰為生氣之本,無根則氣脫,故必死也。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


不可刺者以其有死徵也,汗不得出,陰無力也,大顴發赤謂之戴陽,面戴陽者陰不足也,噦者邪犯陽明胃虛其也,本原虧極,難乎免矣,○噦於決,切又音晦。


(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


泄則不當脹滿況其滿甚,以邪傷太陰脾氣敗也,故死。


(三曰目不明熱不巳者死)。


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目不明者藏府之精氣竭也,熱不巳者表裏之陰氣竭也故死。


(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


熱而腹滿,邪傷脾藏也,老人嬰兒,尤以脾氣為本故犯之者死。


(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


汗不出者陰之虧也,再或嘔而下血,陰傷尤甚故死。


(六曰舌本爛,熱不巳者死)。


心肝脾腎之脉,皆繫於舌本,古本爛,加之熱不巳者三陰俱損也,故不免於死。


(七曰欬而衂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欬而且衂,邪在肺經,動陰血也,汗不出或出不至足,尤為真陰潰竭,故死。


(八曰髓熱者死)。


髓者至陰之精,骨之充也,邪入最深,乃為髓熱,腎氣敗竭故死。


(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瘈瘲,齒噤齘也)。


痙,風強病也,凡脊背反張曰腰折,肢體抽掣曰瘈瘲,牙關不閒曰噤,齒曰齘,即皆痙之謂也,此以熱極生風,大傷陰血而然既熱且痙乃為死證,○痙,音敬,瘈,翅寄係三音瘲,音縱噤求禁切,齘,音械。


(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刺之無益,必反招嫌故皆不可刺也。


(○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


此下詳明五十九刺之穴也,兩手外內側即太陽之少澤,少陽之關沖,陽明之商陽也,三陰俱在內側,即太陰之少商厥陰之中沖,少陰之少中也,左右共十二穴,痏刺瘡也,有刺必有瘢,故即以痏為數,○痏,委偉二音。


(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


五指間者總言手五指也,各一者,本節之後各一穴也,觀上文第十五節云,取之於其腧及下諸指間,正謂此也,蓋諸經腧穴,皆在指之本節後,如手經則太陽之後谿,少陽之中渚,陽明之三間獨少陰之在本節後者,則少府之滎也,手之六經,惟太陰厥陰則本節後俱無穴,故左右四經,凡八痏也,其在足經之腧,則太陽曰束骨,少陽曰臨泣,陽明曰陷谷,太陰曰太白,皆在本節之後,其少陰之脉不行於指,厥陰之脉,止共八穴,故曰足亦如是。


(頭入髮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


頭入髮一寸,即督脉上星之次其傍穴分而為三,則足太陽之五處,承光,通天也,右石各三,故凡六痏。


(更入髮三寸邊五凡十痏。)。


更入髮者,自上星之次向後也,三寸邊五者,去中行三寸許兩邊各五也,即足少陽之臨泣,目悾,正營,承靈,腦空左右二行凡十痏。


(耳前後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痏)。


耳前者聽會也,耳後者完骨也,俱足少陽經穴,各二,口下者,任脉之承漿也,一穴,項中者,督脉之瘂門也,一穴,共凡六痏。


(上一)。


百會也,督脉穴。


(顖會一)。


督脉穴。


(髮際一)。


前髮際,神庭也,後髮際風府也,俱督脉穴,凡二痏。


(廉泉一)。


任脉穴。


(風池二,天柱二)。


風池,足少陽經穴,天柱,足太陽經穴,○按本篇所載者熱五十九俞也,考二篇之異同,則惟百會顖會五處承光通天臨泣目倥正營承靈腦空等十八穴相合,其餘皆異,然觀本篇所言者,多在四肢益以寫熱之本也,水熱穴論所言者多隨邪之所在,蓋以寫熱標也,義自不同,各有取用,且本經靈樞在前,素問在後,後者所以補前之略之耳,故皆謂之熱病五十九俞,非謬異也,今總計二篇之數,再加以上文所言胃胳湧泉等穴,原不在五十九數之內者,凡十四穴,仍除去重複十八穴,則總得一百一十四穴,皆熱俞也,均不可廢,凡刺熱者,當總求二篇之義,各隨其宜而取用之,庶乎盡刺熱之善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7:59:11 | 只看該作者

刺寒熱


四十一。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


靈樞寒熱病篇○肺主皮毛,開竅於鼻,皮寒熱者邪在外,故畏於近席,而毛髮焦,鼻槁腊也,如不得汗,當寫足太陽之絡穴飛陽,補手太陰之魚際太淵,蓋太陽即三陽,主在表之熱,而臂之太陰,可以取汗也,○腊,音皆,乾也。


(肌寒熱者肌為毛髮焦而脣槁腊,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


脾主肌肉,其滎在脣,肌寒熱者邪在脾,故當肌痛,毛髮焦而脣槁腊也,取三陽法如上文,補足太陰之大都太白,可以出汗,義見前章。


(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巳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腎主骨,骨寒熱者,邪在至陰也,陰虛者必躁,故無所安也,陰傷則液脫,故汗注不休也,齒者骨之餘,若齒未槁者,陰氣尚充,猶為可治,當取取足少陰之絡穴大鍾以刺之,若齒有枯色,則陰氣竭矣,其死無疑,近以愚見,則不獨在齒,凡爪枯者亦危候也,骨寒而厥者皆然。


(○陰刺入一,傍四處,治寒熱)。


素問長刺節論○陰刺疑誤,按官鍼篇云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以治寒氣之摶大者也,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此云陰刺者當是揚刺,詳本類前五。


(深專者,刺大藏)。


專者,邪氣深而專在一藏也,治當求其大藏而直取之,凡五藏皆為大藏。


(迫藏刺背,背俞也)。


欲迫取其大藏之氣,當刺其背,以五藏之俞在於背也。


(刺之迫藏,藏會)。


刺背俞而能迫藏者,為藏氣之所會也。


(腹中寒熱去而止)。


刺背俞者,無問其數,必使腹中寒熱去而後止鍼。


(與刺之要,發鍼而淺出血)。


言凡與刺藏俞者,不宜出自太多,其要在發鍼淺而少出其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8:00:50 | 只看該作者

灸寒熱


素問骨空論○四十二。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


此下灸寒熱之法,多以虛勞為言,然當因病隨經而取之也,大推,督脉穴,灸如患者之年數。


(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


尾盡之穴曰撅骨,在脉穴也,○撅,音厥。


(視背俞陷者灸之)。


背俞,皆足太陽經穴,陷下之處,即經氣之不足者,故當灸之。


(舉臂肩上陷者灸之)。


肩髃也,手陽明經穴。


(兩季脇之間灸之)。


足少陽京門穴也。


(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


足少陽陽輔穴也,○踝,胡寡切。


(足小指次指間灸之)。


足少陽俠谿穴也。


(腨下陷脉灸之)。


足太陽承山穴也,○腨,音篆。


(外踝後灸之)。


足太陽崑崙穴也。


(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


此結聚也,但隨其所有而灸之,不必拘於俞穴。


(膺中陷骨間灸之)。


任脉之天突穴也。


(掌束骨下灸之)。


手少陽陽池穴也。


(齊下關元三寸灸之)。


任脉之關元穴在齊下三寸。


(毛際動脉灸之)。


足陽明氣衝穴也。


(膝下三寸分間灸之)。


足陽明三里穴也。


(足陽明跗上動脉灸之)。


衝陽穴也。


(巔上一灸之)。


督脉之百會穴也。


(犬所囓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


犬傷令人寒熱者,古有灸法如此,故云然也,○囓,尼結切。


(凡當灸二十九處)。


自犬囓之上,共計二十九處,犬傷者無定所,故不在數內。


(傷食灸之)。


傷食而發寒熱者,如上法求陽明經穴灸之。


(不巳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過於陽者,陽邪之盛者也,刺可寫其陽,藥可調其陰,灸之不巳,當變其治法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8:01:44 | 只看該作者

刺頭痛


靈樞厥病篇○四十三。


(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


厥逆也,邪逆於經,上干頭腦而為痛者,曰厥頭痛也,下放此,足陽明之脉上行於面,其悍氣上衝頭者,循眼系入絡腦,足太陰支者注心中,故以頭痛而兼而腫煩心者,當取足之陽明太陰也。


(厥頭痛,頭脉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脉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
 

頭脉痛者,痛在皮肉血脉之間也,心悲善泣者,氣逆在肝也,故當先視頭脉之動而盛者刺去其血以泄其邪,然後取足厥陰肝經而調補之,以肝脉會於巔也。


(厥頭痛,貞貞頭重而痛,寫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


貞貞,堅固貌,其痛不移也,頭上五行,行五,即前篇熱病五十九俞之穴,所以散諸陽之熱逆也,先取手少陰心經,寫南方以去火也,後取足少陰腎經,補北方以壯水也。


(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脉,後取足太陰)。


脾藏意,意傷則善忘,陽邪在頭而無定所,則按之不得,故當先取頭面左右動脉以泄其邪,後取足太陰經以補脾氣也。


(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


項先痛,腰脊為應,皆足太陽經也,故當先取天柱,後及本經下腧。


(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脉湧有熱,寫出其血,後取足少陽)。


耳之前後,足少陽經也,其脉湧而熱者,當寫出熱血,仍取本經之穴,○有熱,一本云有動脉。


(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頭痛有二,上交言厥頭痛者可治,此言真頭痛者不可治,盖頭為諸陽之會,四支為諸陽之本,若頭痛甚而偏盡於腦,手足寒至節者,以元陽敗竭,陰邪直中髓海,故最為凶兆。


(頭痛不可取於腧者,有所擊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巳可則刺,不可遠取也)。


頭痛因於擊墮者,多以惡血在脉絡之內,故傷痛未巳,若可刺者,但當刺去其痛處之血,不可遠取榮腧,徒傷正氣盖此非大經之病也。


(頭痛不可刺者,大痺為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巳)。


痺之甚者,謂之大痺,其證則風寒濕三氣雜至,合成惡患,令人頭痛,不可刺也,若曰作者則猶有間止,故刺之可令少愈,終亦不能全巳也。


(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


頭半寒痛者,偏頭冷痛也,手足少陽陽明之脉,皆循耳上行頭角,故當先取手經以去其標,後居足經以去其本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8:03:41 | 只看該作者

刺頭項七竅病


四十四。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


素問長刺節論○善刺者不必待診,但聽病者之言,則發無不中,此以得鍼之神者為言,非謂刺家概不必診也,今後世之士,鍼既不精,又不能診則虛實補寫,焉得無悞,故九鍼十二原篇又曰,凡將用鍼,必先診脉,視氣之刻,易乃可以治,其義為可知矣。


(在頭頭疾痛為藏鍼之)。


藏鍼之,藏言裹也,即,深入其鍼之謂。


(刺至骨病巳,上焦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頭疾痛者其病深,故當刺至骨分則病巳,然既刺至骨,何得上無傷骨肉及皮乎,蓋謂無得妄施補寫,謬傷骨肉皮分之氣也,不過借皮肉為入鍼之道耳。


(○頸側之動脉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


靈樞寒熱痛篇○頸前中行,任脉也,二行動脉即足陽明之人迎穴,說文曰,嬰,頸飾也,故頸側之筋曰嬰筋。


(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


在頸之第三行。


(次脉足少陽脉也,心名曰天牖)。


在頸之第六行,手少陽脉也,足手疑誤,○牖音有。


(次脉足太陽,名曰天柱)。


在頸之第七行。


(腋下動脉,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臂太陰,即手太陰也,以上五穴,本輸篇言之尤詳,見經絡類第十,即所以治下文之病者也。


(陽迎頭痛,胷滿不得息,取之人迎)。


迎,逆也,陽邪逆於陽經而為頭痛胷滿者,當取之人迎也。


(暴瘖氣鞭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瘖,聲瘂不能言也氣鞭喉舌強鞭也,當取手陽明之扶突穴,及出其舌本之血,凡言暴者皆一時之氣逆,非宿病也,故宜取此諸穴以治其標,○瘖音音,鞭,硬同。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經氣蒙蔽,而耳目暴有不明者當取天牖如上文也。


(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攣,拘攣也,癇癲,癇也,眩,眩運也,合三證而足弱不能任身者,當取天柱如上文也。○癇,音閑。


(暴癉內逆,肝肺相摶,血溢鼻口,取天府)。


癉熱病也,暴熱內逆,則肝肺之氣相摶,而血溢口鼻當取天府如上文也,○癉,音丹,又上去二聲。


(此為天牖五部)。


此總結上文五穴,為天牖五部者,以天牖居中,統前後上下而言也。


(○臂陽明有人頄偏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寫之)。


手陽明脉有入頄偏齒者,其道出於足陽明之大迎,凡下齒齲痛者當取之,如商陽二間三間皆主齒痛,但臂惡寒者多虛,故宜補,不惡寒者多實故宜寫,○頄,音求,顴也,齲,曲主切。


(○足太陽有入頄偏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方病之時其脉盛,盛則寫之,虛則補之)。


足太陽脉亦有入頄偏齒者,其道出於手少陽之角孫,凡上齒齲痛者當取之,又如鼻與頄前者,乃足陽明地倉巨窌等穴,亦主齒痛,以足陽明入上齒中也,但當於万病之時,察其盛衰而補寫之。


(一曰取之出鼻外)。


謂手陽明禾窌迎香等穴。


(○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繫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其)。


其,當作甚,足陽明之脉,有挾鼻入於面者,道出於足少陽之懸顱,其下行者屬於曰,其上行者對口入繫目本,或目或口,凡有過者,皆可取之然必察其有餘不足以施補寫,若反用之,病必益甚。


(○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


足太陽之脉有通項入於腦者,即項中兩筋間玉枕穴也,頭目痛者當取之。


(入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太陽經自項入腦,乃別屬陰蹻陽蹻,而交合於目內眥之睛明穴陽蹻氣盛,則陰氣不榮,故目張如瞋而不得合陰蹻氣盛,則陽氣不榮,故目瞑而不能開也, ○按脉度篇言蹻脉屬目內眥,合於太陽,下文熱病篇曰,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蹻,然則此云銳眥者,當作內眥也,詳經絡類二十八, ○蹻有五音蹺,皎,喬,腳,又極虐切,瞋,音嗔,瞑,音明,又上聲。


(○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


素問骨空論○謂氣喘急而喉中有聲也,喉中央者,兩缺盆之中,任脉之天突穴也。


(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


氣喘滿而上衝於喉者,當治足陽明經俠頤之大迎穴,陽明之脉,由此漸上頤面,故名俠頤為漸也。


(○失枕在肩上橫骨間)。


失枕者,風入頸項,疼痛不利,不能就枕也,刺在肩上橫骨間,當是後肩骨上,手太陽之肩外俞也,或為足少陽之肩井穴,亦主頸項之痛,若王氏云缺盆者,其脉皆行於前,恐不可以治失枕。


(折使榆臂齊肘,正灸脊中)。


折,痛如折也,榆,當作揄,引也,謂使病者引臂,下齊肘端以度脊中,乃其當灸之處,蓋即督脉之陽關穴也。


(○喉痺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庄端如韭葉)。靈樞熱病篇○小指次指端,手少陽之關衝也。


(○目中赤痛,從內眥始,取之陰蹻)。


陰蹻之脉屬於目內眥足少陰之照海,即陰蹻之所生也,故當刺之。


(○耳聾無聞取耳中)。


靈樞厥病篇○耳中,手太陽之聽宮也。


(○耳鳴,取耳前動脉)。


耳前動脉手少陽之耳門也。


(○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乾盯矃,耳無聞也)。


盯矃,耳垢也,若耳中有膿,及有乾盯矃,而或痛或無聞者,皆不可刺之,膿垢去而耳自愈矣,○盯,音項,矃,音寧,又去聲。


(○耳聾,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


手小指次指爪甲上者,手少陽之關沖也,後取足者,亦言小指次指足少陽之竅陰也。


(○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手中指爪甲上,手厥陰之中衝也,左鳴者取其右,右鳴者其左。


(○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


靈樞雓病篇○足少陽之脉下耳後,支耳中,出耳前,手陽明之別者入耳,故當分痛與不痛而補寫之。


(○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


足少陰之脉,循喉嚨繫舌本嗌乾口熱如膠者,陰不足也故當取而補之,○嗌,音益。


(○喉痺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


手足陽明之脉,皆循喉嚨,能言者輕但取之上,下能言者重,當寫其下也。


(○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


手足陽明之脉,皆入齒中,然胃經多實熱,故不畏寒飲者,當寫足陽明,大腸經多虛寒,故畏寒飲者,當補手陽明也,此與上文臂陽明節義有所關,當互求之,○清,音倩。


(○衂而不止,衃血取手太陽衃巳刺宛骨下,不巳,刺膕中出血)。


鼻中出血曰衂,敗血凝聚色紫黑者曰衃,衃血成流,其去多也,下云衃血,其聚而不流者也,血去多者當取足太陽,去少者當取手太陽宛骨下,即手太陽之腕骨穴,膕中出血,即足太陽之委中穴也,○衂女六切,衃,普杯切。


(○顑痛,刺手陽明與顑之盛脉出血)。


顑鬢前兩太陽也,手陽明之別者入耳,合於宗脉,正出兩顑之間,故當刺之與顑之盛脉出血,即鬢前之血絡,○顑,音坎,又海敢切。


(顑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脉,見血立巳不巳,按人迎於經立巳)。


足陽明之脉,循類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故顑痛者當刺曲周,即類車也,以其周繞曲,類,故曰曲周,見血立巳,如不巳,當按人迎於本經而淺刺之,可立巳也。


(○項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


不可俛仰者痛在項後,故當刺足太陽經不可以顧者,痛在頸側故當刺手太陽經也。


(○重舌,刺舌柱以鈹鍼也)。


靈樞終始篇○舌下生小舌,謂之重舌,舌柱,即舌下之筋如柱者也,當用第五鍼曰鈹鍼者刺之,○鈹,音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4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3 18:05:14 | 只看該作者

卒然失音之刺


靈樞憂恚無言篇全○四十五。


(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


恚慧畏二音,恨怒也。


(少師荅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中所以上下者也)。


人有二喉,一軟一鞭,軟者居後,是謂咽喉,乃水穀之道,通於六府者也,鞭者居前,是謂喉嚨為宗氣出入之道,所以行呼吸,通於五藏者也,其在太陰陽明論,則單以軟者為咽,鞭者為喉,故曰喉主天氣,咽主地氣,○鞭,硬同。


(會厭者音聲之戶也)。


會厭者,喉間之薄膜也,周圍會合,上連懸雍,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亂者,賴其遮厭,故謂之會厭,能開能聲由以出,故謂之戶。


(口脣者,音聲之扇也)。


脣啟則聲揚,故謂之扇。


(舌者,音聲之機也)。


舌動則音生故謂之機。


(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


懸雍垂者,懸而下垂,俗謂之小舌,當氣道之衝為喉間要會故謂之關。


(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


頏,頸也,頏顙,即頸中之喉顙,當咽喉之上,懸雍之後,張口可見者也,顙前有竅息,通於鼻,故為分氣之所泄,○頏,何朗切,又去聲,顙,思朗切。


(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橫骨,即喉上之軟骨也,下連心肺,故為神氣所使,上連舌本,故主舉發舌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


鼻洞者,涕液流泄於鼻也,頏顙之竅不開,則清氣不行,清氣不行,則濁液聚而下出,由於分氣之失職也。


(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


疾,速也,重言,言語蹇濇之謂。


(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


不致,不能也,寒氣客於會厭,則氣道不利,既不能發物而高,又不能低抑而下,開闔俱有不便,故卒然失音。


(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寫其血脉,濁氣乃辟)。


兩寫者,兩足俱刺也,足少陰之血脉,當是所注之腧穴,即太谿也,然人有虛勞失音者,觀此節之義,則亦無非屬乎腎經,但其所致有漸,與此卒然者不同,共治當分補寫耳,辟,開也。


(會厭之脉上絡任脉,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天突為陰維任脉之會,取之能治暴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3:43 , Processed in 0.58199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