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卷之三十七●五疸門】 五疸之病,諸書所載甚繁,其證不過有五:一曰黃汗,二曰黃膽,三曰穀疸,四曰酒疸,五曰女勞疸。
黃汗為病,身體俱腫,汗出不渴,其汗能染衣,黃如柏汁,此由脾胃有熱汗出,或風所閉熱結,其汗黃也。
黃膽食已即飢,遍身俱黃,臥時身體帶青帶赤,增寒壯熱,此飲酒食過度,臟腑熱,水穀並積於脾胃,風濕相搏,熱氣熏蒸,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必振寒而後熱。
穀疸之證,食畢即頭眩,心中怫鬱不安,遍身發黃,此脾胃有熱,因大飢過食所傷胃氣所致也。
酒疸之病,身目發黃,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面發赤斑,此由飢中飲酒,大醉當風,入水所致。
女勞疸者,身目俱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不利,此由過於勞傷,極於房室之後,入水所致,多渴腹脹者難治。
丹溪論云:不必分其五等,皆濕熱而成。
此證譬猶醬曲,濕與熱搏,氣不得透,鬱而生黃。
五疸之分,皆是前人之所注。
且如張長沙謂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身必發黃,脈來浮滑緊數,乃熱蓄陽明胃經,可作陽明實發黃。
朱肱云:病患寒濕在裡不散,熱蓄於脾胃,而腠理不開,瘀熱與宿穀相搏,鬱蒸而發黃也。
且如傷寒當汗不汗,當利小便不利,亦生黃。
夫脾屬土,而受水濕發黃者有之,脈來沉細而無力,身冷而黃,為寒熱搏於太陰脾經,當作陰證治之。
又有蓄血一證,小便自利,大便黑色,其人發狂,乃為瘀血蓄在下焦而發黃也。
若嗜酒之人,多致發黃,蓋酒性大熱,熱與濕搏於胃中,而黃發於外,其證外無熱,內則小便不利,胸中如啖蒜薤狀,當心足下皆熱,久遠則成黑疸。
脈若浮滑,腹滿欲嘔吐者,必先吐之,脈若沉滑,腹滿大便秘者,必先下之。
又有卒然發黃,心滿而喘,命在須臾者,為之卒黃,但心戰發熱是也。
大概疸病,渴者難治,不渴者易治。
疸毒入腹,喘滿者危;
脈洪大,大便利而渴者死;
脈微小,小便利不渴者生;
寸口無脈,鼻氣冷者亦不治。
又有口淡怔忡,耳鳴腳弱,或微寒熱,小便赤白濁,又當作虛證治之,不可妄用涼藥,愈傷血氣。
治法分利濕熱,最為切當,臨病之際,在乎脈證辨之。
人命醫之所系,可不謹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