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卷之三十六●遺溺失禁門(附論)】 夫以方論,其小便遺失者,為腎與膀胱虛冷,不能約其水也。
今乃以為熱,有所據乎?
曰:此劉河間深得其旨,乃作《原病式》云:熱客膀胱,郁結不能滲泄故也。
或曰:小便澀而不通者為熱,遺溺不禁者為寒,豈知熱甚而氣血不能宣通,則痿痹而神無所用,故液滲入膀胱,漩溺遺失不能收禁也。
《內經》則謂督脈生病為遺溺。
又曰:膀胱不禁為遺溺。
《靈樞》謂肝所生病亦遺溺。
蓋因二經循陰器,系廷孔,病則勞衛不至,氣血虛勞,莫能約束水道之竅,故遺失不禁也。
又曰:水穀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 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液,流而不行者為液。
天熱衣濃,則腠理開,故汗出也。
寒氣留於分肉,聚沫則為痛。
天寒衣薄,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也。
《靈樞》又云:手太陽虛,小便遺,遺者觀之,則人不獨病在陰廷孔而已。
人如是者,乃是三焦決瀆之失常,何以足三焦之手少陽,從足上入絡膀胱,故不約也。
肺手太陰,從上焦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腎又上連肺,故將兩臟更是子母臟也。母虛子亦虛,此非上下三焦氣虛,皆足以致其遺溺乎?
肺屬金,腎與膀胱屬水,所以金乃水之源,膀胱者乃滲泄之府。
腎者水之竅,今患不禁,病何止於熱極郁結,痿痹腎部而已?
又自《內經》所謂太陰在泉,客勝,濕客下焦,溲便不時,太陰之復綦則入腎竅,泄無度者觀之,但濕主於否,況是所勝之邪,其不為郁結痿痹者乎?
從而思之,聖人之言,舉一隅便當以三隅反。
前謂肺腎膀胱之病,不言其邪,可見諸邪盡能病之也。
故言手太陰別之虛者,為子母藏氣者之安也。
可見所生所復不勝之五邪,亦是能挾之也。
大抵人之漩溺,蓋心屬火,與小腸為表裡,二氣所以受盛,是為傳送。
又腎屬水,合膀胱為表裡,膀胱為之腑,水注於膀胱,而泄於小腸,實相交通也。
若心腎氣弱,陽道衰冷,傳送失度,必遺尿失禁。
經云: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矣。
夫水火不濟,陰陽不調,下焦蓄冷,腎與膀胱受克,故不能制水。
水道滑則因水挾寒而不禁也。
又曰:下焦蓄血,虛勞內損,則便溺自遺,而不知下焦虛寒,不能溫制水液,則便溺欲出而不禁,乃心不與腎交通,或冷或熱,而滑澀隨之也。
不然,若不觀於色,不辨於脈,不審所兼之病狀,獨指為冷,指為熱,獨務澀水道之竅,不求邪所自之本者,五味所從也。
《傷寒論?脈法》有曰: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胃氣不行,澀者榮氣不足。
榮衛不能調,則三焦無所伸而歸其部。
上焦不歸,噯而吞酸,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飲,下焦不歸者,則遺溺失禁也。
治之之法,當溫補下元,清心寡欲,宜用秘元丹家韭子丸釐清飲之類。
又有產後所傷,及小兒胞冷,皆有遺溺失禁者,臨證察脈,究其所因,度其遺禁,對病用藥服餌,決效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