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秘與應用】

 關閉 [複製鏈接]
4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52:35 | 只看該作者

(一)對脈口人迎動脈之一倍二倍三倍的分析

 

關於一倍、二倍、三倍的動脈顯象、是論陰陽動脈正負運行之「寬、窄」度的脈波差別。


何謂病在手足的太陰陽明脈三倍,病在手足的少陰太陽脈二倍,病在手足的厥陰少陽脈一倍?


1、由於兩寸口的脈診部位,屬手太陰肺經的經脈路線;兩人迎的脈診部位,屬足陽明胃經的經脈路線。


按《靈樞·經脈篇》論手、足太陰陽明的經脈:起始於手太陰肺經的胸中,而外出行至手交手陽明;


由手陽明上行至頭交足陽明;


由足陽明下行至足交足太陰;


由足太陰上行至腹。


這從體上到體下迴圈陰、陽、表、裏一周而形成了第一道手足陰陽的大循環周。


因為「寸口、人迎」脈診部位都在這第一道陰陽環周之上,所以手足的太陰陽明受病,是受直接的陰、陽脈搏傳感反應,故以三倍的脈象以診候太陰、陽明的疾病。


2、論手足少陰、太陽的經脈:起於手少陰心經的心中,而外出行至手交手太陽,由手太陽上行至頭交足太陽;


由足太陽下行至足交足少陰;


由足少陰上行至腹。


這由體上到體下迴圈陰、陽、表、裏一周而形成了第二道手足陰陽的大循環周。


由於脈診部位是在第一道陰陽環周之上,所以手足的少陰太陽受病、是間接的陰、陽脈搏傳感反應,故以二倍的脈象以診候少陰、太陽的疾病。


3、論手足厥陰少陽的經脈:起於手厥陰心包絡的胸中,而外出行至手交手少陽;


由手少陽下行至頭交足少陽;


由足少陽上行至足交足厥陰;


由足厥陰上行至腹。


這從體上到體下迴圈陰、陽、表、裏一周而形成了第三道手足陰陽的大循環周,因脈診部位在第一道陰陽環周之上,中間隔著第二道陰陽環周,故脈波傳感更遠,所以手足的厥陰少陽受病,是隔離間接的陰、陽脈搏傳感反應,故以一倍的脈象以診侯厥陰少陽的疾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53:00 | 只看該作者

關於這三道大循環運動的聯繫,是依靠三條分支經脈:


1、足太陽脾經:「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隔、注心中」。


2、足少陰腎經「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3.足厥陽肝經:「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注肺。」


人體的營、衛之氣,就是通過以上三道大陰陽環周,行陰二十五度;


行陽亦二十五度,終而復始,傳往周流,迴圈不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53:24 | 只看該作者

手足十二經脈太過不及表

 

太陰

 

(手肺、足脾)


太過:寸口大三倍於人迎


不及:寸口反小於人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53:47 | 只看該作者

少陰

 

(手心、足腎)


太過:寸口大二倍於人迎


不及:寸口反小於人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54:06 | 只看該作者

厥陰

 

(手心包、足肝)


太過:寸口大一倍於人迎


不及:寸口反小於人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54:22 | 只看該作者

陽明

 

(手大腸、足胃)


太過:人迎大三倍於寸口


不及:人迎反小於寸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54:51 | 只看該作者

太陽

 

(手小腸、足膀胱)


太過:人迎大二倍於寸口


不及:人迎反小於寸口


少陽(手三焦、足膽)


太過:人迎大一倍於寸口


不及:人迎反小於寸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55:19 | 只看該作者

(二)對陰陽動脈的認識及陰陽雙診的優點

 

《靈樞·經脈篇》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


「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機能無形無象,何以醫者診察陰、陽脈象的往來虛實,而可以確診「十二經脈」的陰陽盛衰,甚至兩足部的「太谿穴動脈」還能見到它的「動脈搏動。」


既然說:「十二經脈」是無形無象不可得見何以又能摸得著和見得到呢?


因為無形無象的「十二經脈」之陰陽對立運動的能量,鼓動了人體之有形有象的「氣血」,故而就形成了人體陰陽動脈的「脈搏顯象」。


所以醫者才可以摸得著而見得到。


這猶如大地上吹起東、南、西、北風一樣,而東西南北的風是「無形」的能量,亦難以見得到,但可以從大地上之有形的物體如「樹木的擺動」及「水面的波浪」而測知。


所以診察「脈口與人迎」動脈,即是診察人體三陰三陽之正負運動所促成的「氣血脈波」,故陰陽動脈的盛衰與十二經脈的盛衰,是同源相感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55:32 | 只看該作者

關於人體之內這個「氣血脈波」的現形現象,歷代的前賢創作了很多脈學著作是各立已見而說法不一,等等復雜的「脈象」立論,但各有自己的理論心得體會。


據貧道研究《靈樞經》認為:歸根到底卻只有「兩類歸納」性質,即「平」與「不平」的兩類性質脈象。


《靈樞·終始篇》云:「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代也,本末之寒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


如以上各類脈象正常相應,當歸納是:人體十二經脈的「和平公式」。


再如《靈樞·終始篇》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燥,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燥,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


如以上種種有陰、陽,盛衰差別的脈象,當歸納是:人體十二經脈的「不和平公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26:01 | 只看該作者

《靈樞·終始篇》云:「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


接診候兩手的「脈口」動脈屬陰,猶如地道,診候頸兩側的「人迎」動脈屬陽,猶如天道,故陰、陽動脈雙診即可得天,地之全道。


但後世的脈學診候,均只論診察兩手上的「寸口動脈」,並有言:「左手動脈為人迎;右手動脈為脈口。」


因此,也很可能是這種立論,而失掉了真正的「人迎脈診」,但這種立論貧道認為是沒有理由的。


因為五臟與六腑各有兩道經脈,一道在於左側,一道在於右側,這左、右兩手的「寸口動脈」部位,全屬手太陰肺經的經脈路線,故兩手的「寸口動脈」只能代表五臟之陰面左、右、正、負。往來的脈象,它不可能代表其頸兩側胃經的陽面之「人迎動脈」。


根據貧道的多年體驗,應遵古法診候「兩脈口與兩人迎」動脈,才是左、右四方陰、陽兩性的全面診察。


如果只診察屬陰的「寸口動脈」之一方面的診斷,尤其是在陰、陽運動的極化之時、其「脈口」與「人迎」穴處顯象特殊,不是在明面隱形藏相,就是在陽面隱形藏相,若從脈口診候五臟的裏陰;從人迎診候六腑的表陽,其脈象藏形於陰面,必顯形於陽面。


脈象藏形於陽面,必顯形於陰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26:16 | 只看該作者

若如此雙診陰陽經氣的太過不及,明昭易辨,準確少誤,是既明瞭、又簡單,在治療中才能辨證明確,療效亦佳。


醫者診療疾病應根據這「簡捷的診候」,以診察出陰、陽脈象的盛衰差別,來確定出調整陰陽的方法,而促使「十二經脈」再回復「還原和平」的運行狀態。


這種直截了當的陰陽脈診為何棄而未用。


貧道認為:《靈樞經》雖然未有將「十二經腦』的道理詳盡述明於書,但在古聖師徒之間,定有心傳口授。


例如《黃帝內經》中的雷公、少師、高伯等,即是傳人,很可能在後來一代代的傳承中,因保守醫術或時代變遷等原因而造成真理失傳。


經曰:「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由此,對「古聖經典」中所宣導的診斷方法不能盲目遺棄,應在繼承的同時,再結合現代新認識加以提高,如此將會使祖國醫學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也將對古醫文化中所蘊藏著的至高無上的醫理,醫術有新的發現。


若逐步總結經驗,將會準確無誤的運用於臨床,何愁我國的「中醫水準」不超越世界的醫學水準呢?


由於「十二經脈」的道理不明而阻擋著中醫前進的道路,因此貧道不自量力,雖然學識有限,文字表達能力甚差故勉強著書立說,也將研究「十二經脈」的心得體會貢獻出來,以供愛好祖國醫學的同仁們參考驗證,以共勉前進,唯此貧道真誠的希望中醫界的同仁,本著實際出發,用科學的態度,來證實這「陰陽雙診」的優越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26:43 | 只看該作者

(三)關於人迎脈的診法

 

後世以來對頸兩側的「人迎動脈」少有人診,只見到仲景醫聖論及。


故在各「脈學」書中也未見到對「人迎脈」的診察方法。


因此,貧道為了驗證落實「十二經脈」的道理通過多年的探討,歷經反復的驗證,現確定對「兩人迎動脈」的診候部位與診察方法。


今提供出來以供中醫界同仁,在臨床中試診。


1、關於「人迎動脈」的診候部位:在前頸(廉泉穴下)喉節骨最高突處(而向兩傍後退至人迎動脈搏動處診之)為關部,關部以上為寸部,關部以下為尺部。


2、關於「人迎動脈」的診法:醫生可採取兩種診候形式。


1、令患者坐式,醫者立於患者的背後,其珍脈動作,也與診候兩手的「寸口」動脈同樣,以三指並齊,先下中指(以中指頭接觸高突喉節骨位時再向後退至「人迎動脈處」診之)於「關部」;


次下食指於關上「寸部」;


再次下無名指於關下「尺部」。


用右手以診候患者的「右人迎動脈」,用左手以診候患者的「左人迎動脈」。


3、醫者站立於患者的左側,用左手以診候患者的「右人迎動脈」;


醫者轉換方位站立於患者的右側,用右手以診候患者的「左人迎動脈」。


脈診規則:先診寸口動脈以候五臟之裏陰,後診人迎動脈以候六腑之表陽。


就能取得八綱辨證的陰、陽、表、裏四綱。


《靈樞·禁眼篇》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靈樞·五色篇》曰:「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充分說明兩手的「脈口」屬五臟之陰、主裏;


頸兩側的「人迎」屬六腑之陽、主表,明確分清了陰、陽、表、裏結合辨別緩、急、大、小、滑、澀六脈,更以浮、沉、遲、數參合診斷,並又能診斷出寒、熱、虛、實的四綱證候,其診法雖然簡單、亦能運用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綱診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27:16 | 只看該作者

《靈樞經》論脈診:提倡兩種簡要的診斷方案

 

1、論色、脈相應、相克、相生。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說明如肝木生病,其色當青,其脈象當孩,為色脈相應的常規現象,可按陰陽的盛衰調平即愈。


如果肝木患病,其面色青,反診得輕浮而毛的肺脈,是肺金克肝木之象,為不吉而預後不良。


若是肝木有病,其面色青,而診得沉石之腎脈為腎水生肝木之吉象,故肝病易於全愈。


如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仿此理類推。


2、在脈診中,辨別緩、急、大、小、滑、澀之六種脈象以診斷人體的寒、熱、虛、實及氣、血盛衰。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諸急(緊象脈)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足以說明診此緩、急、大、小、滑、澀六脈便可診斷體內的寒熱虛實及氣血多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27:40 | 只看該作者

附:緩脈典故

 

談到緩脈,借此講我誤解「緩脈」的故事。


說出來雖屬無知可笑,也許借鑒真實的物理能有益於脈理。


初習醫時,由於從事農活,常借耕鋤之隙學習,既沒上醫校,又未拜師,加之文化知識有限,學脈理時:對《靈樞經》中診察「緩脈」的誤會,卻是在犁地時始明其理。


因脈學中有遲脈一息三至主寒,數脈一息六至主熱,這兩種相對的脈象道理甚明。


《靈樞經》言:「緩脈多熱」,由於開始學醫,認識膚淺,自以為緩脈的「緩」定與遲脈的「遲」字是同意詞,為何卻說遲有寒而緩脈又多熱呢?


就這個疑問一直存於大腦,日夜思考不得其解。


有一天秋播耕地收工,便將犁地的工具置於田野而牽牛歸家,當日晚上風雨交加降了數陣大雨,次日天氣晴朗,我又牽牛去耕地,依舊將耕牛套上軛頭繩子內,卻發現粗繩子縮短了七八寸,(因寒濕雨水入浸所致)隨手即將粗繩放長七八寸驅牛耕地,對這種日常遇見的事物也未介意。


將近中午,太陽當空,氣溫高升,此時見耕牛犁地十分吃力,才發現粗繩上的雨水亦被陽光曬乾,其粗繩已變得松緩弛長了。


在停牛收繩的瞬間,突然醒悟到《靈樞經》中的「緩者多熱,急者多寒」之故,亦是熱張冷縮之理。


這一深刻的啟發成為我後來治病診斷寒熱的依據。


由於脈現不遲不數的寒熱甚多,就需用緊緩脈象來分辨寒熱,故能辨證明確,今特將此過程敘出,願同行亦能受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28:15 | 只看該作者

(四)緩急大小滑澀六脈的認識

 

《素問》《靈樞》乃古聖人創立的醫學之綱,而後世的醫學是從這綱中化出的目,筆者畏繁求簡,認為《靈樞經》中的緩、急、大、小、滑、澀六種病脈的診斷甚為簡要。


對緩、急、大、小、滑、澀六脈的認識如下:


1、關於緩脈經言:「緩者多熱」凡顯現鬆弛形象的緩脈,就知體記憶體有溫熱的陽氣。


正常人如診得陰、陽雙方的寸、關、尺三部的動脈往來均勻都現緩象,可為陽足神全,確是陰陽交泰健康長壽之脈。


如果診得緩脈在左、右、陰、陽寸、尺不均即是病脈。


緩脈出現在尺部、熱在下焦;


在關部,熱蘊中焦;


在寸部、熱炎上焦;


在脈口、主臟;


在人迎、主腑、在左、屬在;


在右、屬右。


其六脈診候以此類推。


所以如上所述:諸疾患若顯象「緩脈」者,可證明體內有陽光熙照。


故言:「緩者多熱。」


2、關於緊脈經言:「急者多寒」,診得脈象緊急,即知為寒邪所傷,大凡寒邪必先侵表,「寒主收引」即熱脹冷縮之理。


如果身體感寒其脈搏即會出現緊象,故言:「緊者多寒」。


3、關於大脈經言,「大者多氣少血」脈顯粗大,可知體內氣有多余。


若是體內的氣、血平等相宜,其脈象必顯出不大不小的中和之脈象。


所以脈大者為血液配備氣運而不夠所需,故言:脈大者多氣少血。


4、關於小脈經言:「小者血氣皆少。小脈者:乃細小的脈象,可證明氣的張力與血液的流量而共同運行不足,故診得「小脈」為陰、陽平衡衰弱其氣血雙虧。


故言:「小者血氣皆少。


5、關於滑脈經言:「滑者陽氣盛、微有熱」診得滑脈能證明體中的氣、血通暢流利。


氣無血不附,血無氣不行,前賢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故血依氣運行、氣靠血濡養、若氣血運行和平相宜,其脈象定不快不慢從容不迫。


所以脈顯往來流利的滑象知氣必旺,故言:「陽氣盛」,因滑脈的運行較速,雖然不能稱為數脈而將接近於數脈,故言:「滑者陽氣盛,微有熱。」


6、關於澀脈經言:「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脈顯澀象,可測知體內的血液中缺乏陽氣運通血脈,例如溝渠內本自有水,卻因不能得到暢流,其內在的運行道理是與「滑脈」恰恰相反。


放言:「多血少氣」。


其水常流者不易結冰,是水流生溫之故。


然而澀脈的血液並非不能流動,只是在流行之中尚缺乏一點陽氣促使通暢即顯澀滯不利。


故經言:「澄者多血少氣,微有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28:42 | 只看該作者

(五)脈診中的現實情況

 

《靈樞經》對五臟、六腑的脈診診斷,沒有按「脈口、人迎」的寸、關、尺部來分配臟,腑定位,卻只區別一倍、二倍、三倍的陰陽兩面性以對照盛衰,以決定陰經、陽經的虛實,筆者按這種陰、陽兩面性的診斷治療,效果滿意,並在多年的臨床中發現有如下幾種脈象情況:


1、關於診候「脈口、人迎」的一倍、二倍、三倍現象,是古聖人對眾人的大體概括,並非是所有人都以同樣大,小之一倍、二倍、三倍的脈波出現,而是根據各人自身的生理及其動脈的現象再分別以大、中、小的比差、而確診病在何臟、腑、經脈、才是因人制宜的脈診規則。


貧道經過測試:如脈診十個健康無病之人的動脈現象,而各有內、外、陰、陽、左、右、上、下不同的脈象差別,因此就不可能取得統一的脈波現象。


所以《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論五五二十五種人的生理,各人有所不同的特生理徵或缺限,故在脈診中就不能得到統一的脈象。


2、有個別先天素質太差的人又與大眾有別,其脈象似有不明,微澀難辨。


還有肌肉豐厚特殊體胖之人的動脈被肌肉掩蓋,特別是頸兩側的「人迎」動脈、難以辨別。


3、發現一部分四五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其頸部的「人迎」動脈逐步增強;而手上的「寸口」動脈逐步減弱,是否與衰老和血壓升高有關,有待研究。


4、比較單純的病疾,易於用一倍、二倍、三倍明象辨明,如肝臟患病可按一倍的動脈顯象診斷,如果肝臟患病,而肺臟又生病;


或是脾臟有病、而心臟又患病,由此,在脈診中易產生混淆。


實踐證明利用陰、陽兩性的脈象診斷,實是調治陰陽經脈的「指南方向盤」。但是若遇到以上數種特殊異常的脈象,所以還必須運用臟、腑辨證和望,聞、問辨證來綜合診斷,才是祖國醫學完整的診斷規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29:00 | 只看該作者

十四、簡述臟腑辯證

 

中醫臟腑辨證,是根據內在的臟、腑各有隸屬,外在的經脈各有循行路線,各臟各腑的病證各有突出不同的症狀表現作辨證分析。


各臟腑的病變雖然復雜,但根據病因結合病症,細心分辨,自能得出診斷結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29:28 | 只看該作者

(一)肝臟

 

肝藏血,血舍魂,肝主筋,開竅於目,其榮在爪,與膽相表裏。


在體為筋,在色為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味為酸,在液為淚,在志為怒,怒傷肝,肝惡風,悲怒氣逆則傷肝。


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這以上歸納不完全的「內經引言」以便在臨床中歸類分析病機病因,才能按五臟、六腑各有不同的生理特徵及病症表現,而給予辨證施治。


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臟主筋、屬風木,凡出現頭目昏眩與筋脈抽搐動風,應考慮為肝經的病證。


肝經實證:有急躁易怒,頭痛昏眩,兩目混濁紅赤,或產生吐血衄血。


若肝陽上亢,其肝經熾熱上衝巔頂,甚則引起瘛昏憒失知。


治宜平肝熄風清理肝火。


肝氣鬱結:多因情志不暢所導致肝經運行鬱阻,使肝氣橫逆於兩脅下悶脹串痛,並牽連腹背疼痛,抑鬱易怒,咽哽乾嘔,厭食、善歎息。


兩脈口之「寸部」當澀滯少脈,治宜疏肝理氣血散鬱結。


肝陰虧損:頭昏頭痛,耳鳴心煩,難以入眠,多夢,小便色黃,口舌乾燥少津液。


為陰血不足以養肝,治宜滋養肝陰兼培脾肺。


寒侵厥陰:如寒犯肝經而寒氣留連,可引起小腹隱隱作痛,婦女易導致少腹氣結瘤聚;


男子側痛連睾丸。


脈當弦緊遲澀,治宜溫經散寒通經。


經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自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29:53 | 只看該作者

附:中風偏廢病理分析

 

關於中風偏廢之病,現代醫籍多列於肝臟,認為肝經主風,按中風偏廢的症狀,並非屬肝經的一經受病,卻是人體一個側面的手,足之三陰三陽機能失調,而一時共虛所引起的突然發病。


由於人體是左、右、陰、陽兩性組成的一個整體,但人體的氣,血可以左、右周流無處不到而灌溉全身,可是,人體左、右「十二經脈」的機能運動,是左側手足的三陰三陽與左側的陰陽經脈相交,右側手足的三陰三陽、與右側的陰陽經脈相交,故而中風只偏廢人體的一側。


關於中風偏廢疾病,當參考前面「解釋根、溜、注、人矛盾」章上,其論述的頭、手、足三部之三陰三陽經脈的「機能伸,縮活動」,其頭部的升、降屈伸機能以頸為界限,而形成在上的「天部。


手部的三陰三陽經脈之出,入屈伸機能以上半身的肘部為界限,而形成在中的「人部」:足部的三陰三陽經脈之出,入屈伸機能,以下半身的膝部為界限,而形成在下的「地部」。


例如現代醫學定名為「顏面神經麻痹」的口眼歪斜病症,為邪風侵入了一側面的「天部」,故症狀以頸為界。


如果中風偏廢,即是邪風侵入了人體一個側面的天、地、人三部,所以症狀表現則半側偏廢。


《靈樞·九宮八風篇》云:「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僕偏枯矣。」說明是人體一個側面之上、中、下三部的經氣共虛、才導致成中風偏廢疾病。


由於人體的任脈與督脈,曾在「奇經八脈」章上說明,其任,督二脈都是左、右兩條經脈相合併的,所以中風偏廢的症狀,即以任、督二脈的中線分界,其患側廢而健側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30:16 | 只看該作者

(二)膽腑

 

膽腑實證:常有頭昏目眩,甚則耳聾,兩肋間疼痛氣逆連背,並可導致胃氣上冒而嘔吐苦水,小便黃赤,或表現有寒熱。


人迎脈當弦而有力,治宜疏肝瀉膽。


膽虛證:兩目視物昏暗不明,膽虛易驚,常感畏懼自恐,頭昏少寐,脈弦細無力。


宜養肝以利股。


經言:「徇蒙招尢,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0:31 , Processed in 0.14062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