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諸方】
防己黃 湯(《金匱》方)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或痛少力。
防己(一兩) 甘草(炙,半兩) 白朮(七錢半) 黃 (一兩)
上 咀。
每服一兩,入薑、棗煎。
喘者加麻黃;
胃氣不和加芍藥;
氣上衝加桂枝;
下有寒加細辛。
按:濕勝身重,陽微中風則汗出惡風,故用黃?、甘草實表,防己、白朮勝濕也,足三陰例藥。
五積散(《和劑方》)治外感風寒,冒寒濕身體重痛。
(見寒類。)
按:海藏云:麻黃、桂、芍、甘草,即麻黃桂枝各半湯也;
蒼朮、甘草、陳皮、厚朴,即平胃散也;
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夏,即桔梗半夏等湯也。
又川芎、當歸治血,兼乾薑、厚朴散氣,此數藥相合,為解表、溫中、泄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
雖為內寒外感,表裡之分之所制,實非仲景表裡麻黃、桂枝、薑附之的方也。
至於積冷嘔泄,時疫項背拘急,如蔥白、豆豉。
厥逆加吳茱萸;
寒熱,咳逆加棗;
婦人之產加醋。
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擇之。
滲濕湯(《和劑方》)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大便溏泄。
皆坐臥濕地,或陰雨所襲之也。
蒼朮 白朮 甘草(各一兩) 乾薑 茯苓(各二兩) 陳皮 丁香(各二錢半)
上 咀。
每服四錢,入棗煎。
按:此足陽明、太陰藥也,溫中勝濕之劑。
茵陳五苓散 治濕熱勝,發熱黃膽。
茵陳蒿(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和勻,水煎服。
桂苓甘露飲(《宣明方》)治濕熱內甚,煩渴,瀉利,小便澀,大便急痛,霍亂吐下,頭痛,口乾。(方見暑門。)
清燥湯(東垣方)治表裡有濕熱,痿厥癱瘓,不能行走,或足踝、膝上、背腫痛,口乾瀉痢。(方見痿門。)
三花神 丸(《宣明方》)治一切水濕腫病,大腹實脹喘滿。
輕粉(一錢) 大黃(一兩) 牽牛(二兩) 芫花(醋炒) 甘遂 大戟(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
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下,無時,日三服。
平胃散(《和劑方》)治脾胃不和,不進飲食。
常服暖胃消痰。
蒼朮(米泔浸,五斤) 厚朴(薑製,炒) 陳皮(各三斤二兩) 甘草(炒,三十兩)
上為末。
每五錢,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
一方加草果,名平胃草果散。
升陽除濕湯(東垣方)
升陽除濕防風湯(東垣方。俱見泄瀉門。)
煮酒應效方 治諸般濕氣,筋骨疼痛。(方見風門。)
秘授仙方萬應膏 貼一切濕氣襲於肌肉,入於筋骨,疼痛不常,貼之神效。(方見疽疸門。)
神芎導水丸 治濕熱內郁,胸膈痞滿,鼽衄,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牙疳齒蝕,口臭,或遍身生濕瘡干疥,睡語切牙,驚惕怔忡,大小便滯澀,風熱酒毒蘊熱等證。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頭末) 滑石(各四兩)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溫水下。
虛實隨證臨時加減。
舟車丸大黃(二兩)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陳皮(各一兩) 牽牛(頭末四兩) 木香(五錢)
上為細末,水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白沸湯下。
隨時加減。
經驗祛濕煮酒方 治風濕相搏,遍身手足疼痛者,服之神效。
川芎 威靈仙 荊芥 麻黃 防風 天麻 青木香 金毛狗脊 羌活 獨活 枳殼(各五錢) 川烏 草烏(各四錢) 蒼朮 陳皮 川當歸(各五錢)
上咀,用好頭酒五壺,將藥用絹袋懸於壇口,再用重紙裹壇口,再用面糊密糊,勿令泄氣,用文武火煮熟,每服五盞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