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百科,杯桁橋】
明朝,定遠縣池河鎮有個書生,只有五分老墳地和一間遮雨棚,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天天過著“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無錢再想方”的生活。
因為姓戴,人們送他個“帶來窮”的綽號。
別看“帶來窮”三十六行只會吃行這一件,可他小聰明,專會對對子。
從他嘴裏說出來的對子,都是“絕妙好辭”、“語驚四座”,人們奉承他為“對書生”。
有一年,舉行大考,一個楊姓的主考官耀武揚威地前往南京,路過池河住宿。
“對書生”聽說後,表示要考主考官,主考大人不屑一顧。
對書生說出上聯:“池河無水也可”。
主考官一聽愣住了,感到這是絕對,左思右想得不出來下聯。
晚上,楊主考關門苦思一夜,還是對不出。
一個堂堂大明的主考官,竟被窮書生難住,不覺胸悶難受,鳴呼哀哉!
過了一年,一個姓李的主考官也路過池河歇店。
他聽說過“窮書生氣死楊主考”的事情,不敢大張旗鼓地進鎮,偷偷地微服私訪,瞭解到:
池河無水也可的對聯的掌故。
請來“對書生”很客氣地問:
“聽說你出一個對子,難住了上科楊主考,我是本科主考,能不能對呢?”“對書生”看到李大人平易近人,謙虛地說:
“請大人賜教。”李主考說:
“杯桁去木不行”。
“對書生”一聽,真是對絕了。
原來池河鎮西邊的池河架有一座木橋墩 ,原叫“杯桁橋”(今名太平橋)。
“池河”與“杯桁”各去偏旁就為:“也可”和“不行”了。
臨別時李大人免不了誇獎他一番。
“對書生”自以為掌握了“天下一絕”,可以大顯身手,討個一官半職了。
於是周遊四鄰州縣,拜訪達官貴人,呈上幾副討來的對聯,妄想碰到“識馬”的伯樂。
可惜“世上無伯樂”,“對書生”只得悻悻而歸,仍然過著自己“帶來窮”的日子。
真是“天無絕人之路,人有再發之時”。
明成祖永樂元年正月,永樂皇帝朱棣剛奪了侄兒子建文的皇位就帶領文武百官從南京耀武揚威地到鳳陽皇陵光宗耀祖。
這下忙壞了沿途官府:一路張燈結綵,鳴鑼放炮,室內燒香,門外跪迎。
池河街上,家家門前懸鏡,戶戶缸台盛水,表示大明天子明如鏡、清如水。
這可急壞了“對書生”,找遍窩棚,一無照影鏡,二無吃水缸,怎能歌功頌德?
“對書生”情急生智,眼睛一亮,想出“不成功便成仁”的法子來。
永樂皇帝一看池河街上的捧場,正中心懷,破例下車觀看。
走到“對書生”棚前,竟然門無明鏡台無缸,不由大怒,正要派人去追拿,忽而見“對書生”手捧對聯迎面跪拜,永樂一看,上聯是:
“日明月明大明一統”,下聯是:
“君樂民樂永樂萬年”,一下子“龍顏大悅”,馬上賞金錢,賜布帛,帶到鳳陽授官。
急需歌功頌德的永樂皇帝,逢上官迷 心竅的“對書生”,當然一拍即合。
正所謂 “窮書生獻對子-----拍馬奉承”,“永樂帝看對聯-----正中心懷”。
引用: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334/2007/200710095694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