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8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世界之最/世界之最/西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2 07:33: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世界之最/世界之最/西湖

 

【標題】:西湖

 

【內容】:西湖美景,不僅有陽春裏夾岸相擁的桃柳,夏日裏接天連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後疏影橫斜的紅梅,更有那煙柳籠紗中的鶯啼,細雨迷蒙中的樓臺。

 

西湖不僅擅山水之勝,林壑之美,她更因眾多的人文景觀而增色生輝。

 

自古以來,西湖就和英雄的名字聯繫在一起。

 

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飛、于謙、張蒼水,清末革命家秋瑾、徐錫麟、陶成章等,都埋骨西子湖畔。

 

他們的光輝業績,一直為人民所傳頌。

 

他們的英名和浩然正氣,將長留在西湖的青山綠水之間。

 

自唐宋以來,西湖就和詩人、畫家結下不解之緣,詩人白居易、蘇東坡、林和靖、柳永┅┅都留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準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白居易、蘇東坡的這些名篇,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漫步在綠柳籠煙、桃花灼灼的蘇、白兩堤之上,默誦白居易、蘇東坡當年吟詠西湖的名句時,自然會追念起他們治理西湖的功績。

 

正是他們,給西湖開拓了至今叫人流連忘返的詩一般的境界。

 

名聞遐邇的"西湖十景",散佈在西湖四周的山山水水、茂林修竹之間。"

 

十景"的名目來源於南宋宮廷畫家馬遠等人西湖畫卷的題名,後來經過清朝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題字勒石,一直流傳到現在。

 

近代大畫家吳昌碩,現代大畫家黃賓虹、潘天壽等,都描繪過西湖的仙姿麗質。

 

西湖正是由於有古今詩人、畫家的題詠和描繪而更負盛名。

 

西湖的名字也和燦爛的文化聯繫在一起。

 

這裏的許多古代石窟造像、碑刻和建築,是我國古代人民的藝術瑰寶、珍貴遺產。

 

飛來峰上的200多尊崖石刻,是五代至宋、元時期的作品,線條流暢,栩栩如生。

 

慈雲嶺的後晉造像和煙霞洞的五代造像,神情飄逸,雄渾自然。

 

它們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西泠印社珍藏的東漢"三老諱字忌日碑",杭州碑林的南宋石經,都是古代著名碑刻。

 

六和塔、白塔、保叔塔、靈隱寺和梵天寺經幢等建築和雕塑藝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知慧的結晶。

 

孤山南麓的文瀾閣,是我國珍藏《四庫全書》的七大書閣之一。

 

清代以來,杭州僅存十個城門,每個城門各有特點,用杭州話說起來,便是:北關門(武林門)外魚擔兒;

 

壩子門(艮山門)外絲籃兒(附近多織綢的機坊);

 

正陽門(鳳山門)外跑馬兒;

 

螺螄門(清泰門)外鹽擔兒;

 

草橋門(望江門)外菜擔兒;

 

候潮門外酒壇兒(紹興運來的酒由此進城);

 

清波門外柴擔兒;

 

湧金門外划船兒;

 

錢塘門外香籃兒(經此到昭慶寺、靈隱、天竺燒香);

 

太平門外糞擔兒(農民運糞由此進出)。

 

李泌于唐代大歷年間到杭州任刺史時,為了解決居民飲水問題,他在人口稠密的錢塘門、湧金門一帶開鑿6井,採用"開陰竇"(即埋設瓦管、竹筒)的方法,將西湖水引入城內,對歷史上杭州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李泌開的六井現大都有湮沒,僅相國井遺址在解放街井亭橋西。

 

其餘五口是:西井(原在相國井之西),方井(俗稱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龜井(原在龍翔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原在錢塘門內,即今小車橋一帶)。

 

文瀾閣位於孤山南面的浙江省博物館內,是我國珍藏《四庫全書》的七大書閣之一。

 

作為昔日的皇家藏書樓,現在是江南地區僅有的一座了。

 

文瀾閣建於清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以聖因寺行宮後面的玉蘭堂為基礎必建的。

 

咸豐十一年(1861年)焚毀,部分藏書散失。

 

光緒六年(1880年)開始重建,並把散失、殘缺的書籍收集、補抄起來;

 

辛亥革命後又幾經補抄,文瀾閣的《四庫全書》才恢復舊觀。

 

建國以後,書閣經過多次修繕,面貌一新,成為一座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的藏書樓。

 

文瀾閣園林佈局的主要物點是順應地執的高下。

 

適當點綴亭榭、曲廊、水池、疊石之類的建築物,並借助小橋,使之互相貫通。

 

主體建築文瀾閣是仿照寧波天一閣建造的。

 

一進門,迎面是玲瓏的假山,堆砌成獅象群,是現今西子湖畔假山造成型最精美的一座。

 

山頂池中一峰獨立,名曰"仙人峰"。

 

東為禦碑亭,正中為文瀾閣,重簷硬山式,面闊四間,共兩層,中間有一夾層,實際上是三層樓房。

 

閣的山牆處有清光緒題寫的"文瀾閣"碑亭,再向東為太乙分青室,已於十年浩劫中被燒毀。

 

西泠印社位於孤山西端的西泠橋畔,是我國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學術團體。

 

金石篆刻是我國優秀的藝術遺產。

 

它融書法和雕刻於一爐,具有獨特的偉統風格。

 

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我國就開始中使用印章,但鑿印、鑄印的都是工匠;

 

元明以後,文人治印者日多,逐步形成篆刻藝術的各種流派。

 

到了18世紀的乾隆、嘉慶年間,浙江的金石篆刻藝術盛極一時,自成一派。

 

杭州人丁敬(1695-1765)就是"浙派"篆刻的開山祖。

 

他與蔣仁、奚岡、黃易、陳豫釧、陳鴻壽、錢松、趙之琛合稱"西泠八家"。

 

到了近代,會稽趙之謙、安吉吳昌碩更自辟蹊徑,篆刻之外兼工書畫,成為一代大師。

 

清代光緒三十年(1904年),杭州金石家丁仁、王提、葉為銘、吳隱等人經常在孤山研討印學,初創研究金石書畫的學術團體;

 

經過十年經營,規模日益擴大,終於在1913年正式定名為"西泠印社",推吳昌碩為社長。

 

當時不僅國內金石家聞訊而至,日本著名篆刻家河井仙郎、長尾甲等人也遠渡重洋,趕來入會。

 

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創立以來,國內外社友不斷嗇。

 

他們每年清明節和重陽節各舉行一次雅集,展出社友的傷口及收藏的文物,互相觀摩評賞,交流心得。

 

同時定期舉辦金石書畫展覽,出版印譜、碑帖和書畫。

 

西湖具有較深淵的佛教文化,靈隱、天竺和淨慈寺就是其代表。

 

靈隱是西湖第一名勝。

 

它深處於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的靈、竺山間。

 

這裏有譽稱"東南佛國"的古刹靈隱寺,有自五代至宋、元的石窟藝術,也有廳妙幽深的天然洞壑和潺潺作樂的流水溪澗。

 

名山勝水和燦爛的歷史文物薈萃一起,使詩情畫意的靈隱,構成了一幅中國所氣派的自然山水畫卷。

 

天竺在歷史上有西湖"佛國勝地"之稱。

 

從靈隱到天門山,周圍數十裏,兩連重疊著奇峰秀嶺,統稱天竺山。

 

就在天竺山的叢山密林中,從下而上散佈著下天竺、中天竺和上天竺三個古寺:法鏡寺、法淨寺和法喜寺。

 

天竺就是三個古寺的總稱。

 

淨慈寺是西湖歷史上四大古刹之一。

 

淨慈寺在南屏山慧日峰下,是五代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吳越國五錢叔為了供奉當時有名的永明禪師而造的,原名"慧日永明院"。

 

永明禪師是西湖南山佛的開山祖,人室弟子多達2000多人。

 

他編篡的《宗鏡錄》對佛教界有很大影響,據說許多國外佛教信徒曾遠道航海前來向他求教。

 

【序號】:3184

 

引用:http://tw.18dao.net/%E4%B8%96%E7 ... /%E8%A5%BF%E6%B9%9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27 04:30 , Processed in 0.12500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