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李四光】 李四光(西元一八八九~一九七一年),本名仲揆,湖北黃崗人。
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春,改名四光,以官費留學日本,改讀造船工程。
旋加入同盟會。
宣統二年(一九一○)春回國,翌年武昌首義,參與革命工作。
民國二年,以湖北官費,奉派赴英留學。
翌年,入伯明翰大學預科;
兩年後入地質系,相繼獲學士、碩士學位。
民國九年,任教北京大學,講授岩石學。
十一年,在太行山麓及大同盆地,發見第四紀冰川流行遺跡。
十六年,以「中國北部之?
科」論文,獲伯明翰大學授予博士學位;
是年,參與中央研究院籌備工作。
翌年,任地質研究所專任研究員兼所長。
民國二十二年,出席在華府行之第十六屈國際地質學會議,宣讀論文「東亞構造格架」。
並先後在江西廬山、安徽黃山發見冰川流行遺跡。
二十三年底,應英國劍橋、伯明翰等八所大學邀請,前往講學,其後將英文講稿彙印為「中國地質學」一書。
翌年春,取道美國,返回上海。
二十六年,出席在莫斯科行之第十七屆國際地質學會議,發表「中國震旦紀冰川」論文。
抗戰軍興,地質研究所由上海遷往桂林,籌建廣西科學實驗館,繪製「廣西全省地質圖」。
二十九年,在鄂西考察冰川遺跡;
同年,在廈門大學提出地質力學理論。
三十三年,因戰局關係,地質研究所遷往重慶。
翌年七月,任國民參政會第四屆參政員。
三十六年赴歐,接受挪威奧斯陸大學贈予名譽博士學位。
翌年三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八月,出席在倫敦行之第十八屆國際地質學會議,宣讀論文「新華夏海的誕生」。
民國三十八年下半年,大陸變色,李民自歐洲返國,先後出任中共「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
四十四年,「地質部」組織普查隊尋找油礦,其後在松遼平原開採大慶油田。
五十一年二月,廣東發生地震,其採用地質力學方法,展開綜合性地震地質研究工作。
六十年四月二十九日,因動脈瘤破裂,在北平去世。
此外,李氏著作尚有中國地勢變遷小史、地球的年齡、冰期之廬山、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旋卷構造及其他有關中國西北部大地構造體系復合問題、地質力學概論、旋扭構造,及寧鎮地層古生物之研究等。
(桂嶺)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8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