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33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三民主義●中國道統】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7 07:36: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三民主義●中國道統

 

一、何謂道統中國道統之說,大家都認為韓愈的「原道」對於道統的內容、功能及相傳的系統,說得最明白。

 

他說:「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其文,詩、書、易、春秋;

 

其法,禮、樂、刑、政;

 

其民,士、農、工、賈;

 

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

 

其服,麻絲;

 

其居,宮室;

 

其食,粟米果蔬魚肉。

 

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

 

以之為人,則愛而公;

 

以之為心,則和而平;

 

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

 

…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從韓文所說,則是所謂道統,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相傳的先王之教;

 

其內容是仁義道德以及禮樂制度日常生活所需之事物,易明而易行;

 

其功效則小之修己,大之治國平天下,無所處而不當。

 

惟所謂先王之教是從那裹來的呢?

 

這點有關中國文化的根源,韓文並未說明。

 

作者以為易經一書是研究宇宙人生真理而產生的一門學問,中華民族的祖先,從自然法則研究到人事法則,易繫辭傳謂:「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還取諸物。」

 

於是遂創造出悠久燦爛的中國文化;

 

其對於宇宙生存的真理及人類生存於宇宙間的原則,於今日言之,依然恆久不變。

 

因為宇宙是一個生生不已、行健不息、時時在動在變的大生命,人是此一大生命中的一小生命,其生存原理當然相同,都是行健不息。

 

一切小生命自始至終,都在「行」中進行,其原動力稱之為「誠」,所以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一切小生命共同存在於宇宙之間,大生命在動變,各個小生命亦在動變,一經行動,難免有所衝突;

 

如何才能各得其所、各遂其生呢?

 

必須各別能自動調整,以達共生、共存、共進化之效,這調整的功能啡做「中」。

 

中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而恰到好處。

 

各能自動調整,恰到好處,就可免於互相衝突了。

 

在人類方面,尤須注重這調整的中,所以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人類的生存進化以互助為原則,能互助才能生生不已,生生不已便是「仁」,所以先王之教重在仁義道德。

 

這些道理都見於古代的詩、書、易、春秋,而表現於禮樂刑政之中。

 

不論一般士農工商以及人與人相互關係的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都要切實遵行,才能達到共生、共存、共進化的目的。

 

中國道統就由此「誠、仁、中、行」四字形成,而堯舜認為「中」字最重要,乃以「允執厥中」相傳授,舜則再加仁(道心)與誠(惟精惟一)二字:故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傳諸禹。

 

二、孔子奠定中國道統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其思想淵源,甚為明顯。

 

在論語的最後一篇中,曾述及堯、舜、禹、湯、文、武相傳的道統:「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公,公則說。」

 

這很明白的說明所謂先王之教。

 

堯舜的允執厥中與湯武的重視民生,意義相同;

 

自謹權量以至公則說,是說明二帝三王雖有禪讓與征誅之異,而安民取治之法則同。

 

有人認為這章是孔子對治國平天下的最高理想,所重民食喪祭、寬信敏公,皆有關民生福利,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意義相通,所以國父說:「孔子周遊列國,是為甚麼事呢?

 

是注重當時宣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

 

他刪詩書,作禮樂,是為甚麼呢?

 

是注重後世宣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

 

所以傳播到全國,以至於現在,便有文化。

 

今日中國的舊文化,能移和歐美的新文化並駕齊驅的原因,都是由於孔子在二千多年以前所作的宣傳工作。」

 

這就證明了孔子奠定中國道統。

 

孟子私淑孔子,對於道統亦曾說:「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

 

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

 

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

 

這雖未說明道統是什麼,其含義可以想見。

 

惟在他處則有所說明,如「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已憂。」

 

及「禹惡旨酒而好善言。

 

湯執中,立賢無方。

 

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

 

武王不泄邇,不忘遠。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都說明道統的內容。

 

所以朱子集註說孟子不敢自謂已得其傳,而憂後世遂失其傳,故歷述群聖之統。

 

其實詩、書、易、禮、春秋所講的都是道統,而書大禹謨所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歷代儒者視為十六字心傳,為道統的綱領。

 

他如「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任賢勿貳,去邪勿疑,疑謀勿成,百志惟熙。

 

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道以從百姓之欲,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失不經,好生之德,治於民心。」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可愛非君,可畏非民;

 

眾非元后何戴,后非眾罔與守邦。」

 

等等,可以說都是道統的中心思想,群經所載,都不外如此。

 

三、道統的演變孔子集先聖之大成,而孟子發揚光大之,不但奠定儒家學說的基礎,亦形成了中國文化的道統。

 

中華民族珍視此一道統,代代相傳,故政統可斷,而道統不斷。

 

所以韓文說:「軻之死不得其傳焉」,是慨歎無恰當之人可傳,並非道統不再傳下去的意思,中國道統未嘗中斷,不過歷代沒有如同孟子一樣的大儒而已。

 

日本學者藪內清在所著「中國的科學」中說:「一個民族的文化,像中國這樣繼續得如此長久,簡直是世界的奇蹟;

 

曾以古老文化誇耀世界的近東諸多國家,早已滅亡,現尚殘存的印度文化,可說是雜亂的民族集合體。」

 

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所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中,亦有同樣的看法,這可證明中國道統的力量。

 

自西漢以迄清末(西元前二○六年~西元一九一一年),每次大亂之後,撥亂反正,重建新秩序的人,大多是確信道統的儒者。

 

漢儒通經致用之學,宋明性理之學,無非是闡揚道統的修齊治平之道。

 

董仲舒仁義三策,推尊孔子,可說是孟子之後重建道統的大功臣。

 

此後如楊雄也曾說:「仰聖人而知眾說之小也,學之為王者事,其已久矣,堯舜禹湯文武汲汲,仲尼皇皇,其已久矣。」

 

漢末徐幹的「中說」也說:「聖人亦相因而學也。

 

孔子因于文武,文武因于成湯,成湯因于夏后,夏后因于堯舜。

 

故六藝者群聖相因之書也,其人雖亡,其道猶存。」

 

亦都是說明道統。

 

至唐而有韓愈的「原道」,至宋明理學興,道統復明於世,程朱陸王以及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諸大儒,都能弘揚道統;

 

而王夫之所謂「政統可斷,道統不可斷」一語,影響深遠,足以喚醒國魂,於是此歷世已久的道統,又復大行於世。

 

四、三民主義繼承道統先總統蔣公確認三民主義的中心思想就是中國道統,他在「國父百年誕辰紀念文」中說:「三民主義所以闡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正傳,而又為我中華民族不偏不倚、中和位育、繼繼繩繩之道統。」

 

又說:「三民主義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所留傳的大道,亦就是中國政治倫理哲學的基礎。」

 

蔣公所以這樣肯定的說,是因為民國十年,國父在桂林,共產黛第三國際有個代表馬林(Marling,瑞典人)曾經問國父:「先生的革命思想基礎是什麼?」

 

國父當時答覆說:「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

 

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因此,中國道統由於三民主義的繼承而發揮了時代精神。

 

國父一生手不釋卷,博覽中外書籍,深知中西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並知中國貧弱的原因,一為民族自信心的喪失,二為物質科學的落後,前者必須從根救起,後者必須迎頭趕上,二者為救國之先務。

 

他說:「歐洲之所以駕乎我們中國之上的,不是政治思想,完全是物質文明。

 

我們現在要學歐洲,是要學中國沒有的東西,中國沒有的東西是科學,不是政治哲學。

 

至於講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於中國。」

 

「中國有一段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在外國的大政治家還沒有見到,還沒有說得那樣清楚的,就是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一段話。

 

把一個人從內發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為止。

 

像這種精微開展的理論,無論國外任何政治家都沒有見到,都沒有說出,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的智識中獨有的寶貝。」

 

國父有此認識,所以主張恢復中國固有的道德智能,以恢復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就是要重振中國道統,使中國文化永遠弘揚於世界。

 

所以他對馬林說:「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蔣公繼承國父遺志,復興民族文化,使中國道統的時代精神,愈益發揚光大。

 

所以我們中華民國是政統和道統合一,我們的政治是「本於大公,發於至誠,歸於求仁,固於執中,成於力行」,可謂之得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叛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叛,則戰無不勝,攻無不舉。

 

當此世界危機四伏,正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時候,我們自惟有莊敬自強,慎謀能斷,「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以應付此艱危之局,必能完成復國建國的大業,而中國道統亦必更見發揚光大。

 

(陳立夫)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505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3:49 , Processed in 0.09374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