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心性本淨】 心性本淨是印度大乘佛教,以如來藏(Tathgatagarbha)經論為中心學說。
這些經論包括如來藏、大涅槃、勝鬘、楞伽、法鼓、無上依及不增不減等經。
此外,還有楞嚴與圓覺兩經,很多中國學者雖然指後兩經為偽經,可能是印度大乘晚期之偽作,但決非是東土人所能偽作的。
至於論著,則有世親之佛性論、馬鳴菩薩之大乘起信論;
該兩論亦有真偽之辯,亦如楞嚴、圓覺兩經然。
中國佛教學者,自唐以來,根據以上經論,肯定了印度除瑜伽與中觀兩派大乘教外,另立一如來藏系,或稱之為真常系。
但印度的佛教學者,至今仍不承認有真常系之存在,將以上經論大多列入瑜伽唯識之系統內。
當代佛學導師印順長老著「印度之佛教」一書一六四頁:「以一切空之啟發,真常心一變…與心性之真常淨合。
今則客塵業集之熏染淨心,幻現虛妄生死…至此,真常心乃可以說『唯心』。」
故稱其為真常唯心系。
因此,印順導師認為此系之思想要晚於瑜伽與中觀兩派。
真常系之思想,自始即與印度傳統思想奧義書(Upanisada)有關。
在奧義書中比喻真實與現象如水與波、梵我與幻相。
水、梵本淨,波與幻相則是染。
梵為真常我,眾生與萬象即是假我假法。
佛說本行經之故事後,都說:「彼時某某者,即我身是。」
而且,其原始教義之苦集滅道,勢必有一苦者、集者、滅者、修道者之主體;
十二因緣亦必有一受緣者。
因此,犢子系主張有「不可說我」。
說轉部主張有「勝義我」。
而大毘婆沙論卷二七指出分別說部說:「…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故,相不清淨…」之後,世親菩薩之佛性論顯體分第三之三:「…故知淨不淨名由有穢無機故得,非關水性(心性)自有淨穢。」
大智度論卷六三:「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以人畏空,故言清淨。」
而楞伽經七卷本卷七亦說:「心性本淨,猶若淨虛空…執著自心現…是故說唯心。」
印順導師稱本系為「真常唯心」是名符其實的。
其主張本系晚於中觀、唯識兩系以及說:「大乘學漸入婆羅門之手」也是合乎印度佛學思想史之事實的。
總之,真常唯心是比較接近印度正統思想之佛教派系的。
真常系只是其經論之思想系統,並無學派之承傳,故除其清淨心常住不滅是此一系經論一致之觀點外,而各經論之名相、論點亦互有差異。
茲似楞伽經為例:如來藏含有三識三相。
真識(真相)本淨,因業(業相)而生現識有染:現識依根塵而有分別識(轉相);
分別識如依塵仍是染,如依空則知心性本淨。
(李志夫)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9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