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農業精神】 農業精神之涵義,通常為:一、農民所表現之精神;
二、農村所表現之精神;
三、農業社會所表現之精神;
四、農業文化所表現之精神。
而與此四者正相對立,而未能完全融合,但又急須求其調和,而終歸於平衡的,則是所謂工業精神,亦即:一、工人所表現之精神;
二、都市所表現之精神;
三、工業社會所表現之精神,四、工業文化所表現之精神。
在我國以前,以農立國。
士、農、工、商被稱為四民,融和一體,絕無對立。
惟在西方則有所謂第三階級之興起後,始形成勞資之對立,然亦無所謂工農精神之對立。
至馬克斯學說一出,方有所謂亞細亞生產方式之言,而發展至列寧時,則明言:「農民是一個最末後之資產階級。
對農民的鬥爭,是階級鬥爭中最感困難,又最為重要的一件事體,若不能把農民完全克服過來,便不可能把一個共產政權繼擴保持下去!」
至於今日,影響所及,共產政權下之農民,雖未被完全克服,但農業已整個失敗。
而自由世界之農業,則雖大進展,惟農民則仍如愛因斯坦在其我如何看世界一書中所言,實有其甚為不平之處。
此使農工業精神之對立,形成一重要之時代問題,必須力求其完全融合以歸於平衡而後可。
關於農民所表現之精神,乃是一種安和的精神,而農村所表現者,則只是純樸。
至於農業社會、則表現一種保守的精神。
若農業文化所表現者,則一如我國易經所言:「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此實一至高的中國文化之主要精神。
合此四者,而為農業精神,自不應予以忽視。
以言工人所表現之精神,自儘有其進取和進步之可貴。
而都市所表現者,已成人類世界之精彩,固不僅為一時之繁華。
因此工業社會之科技精神,以及工業文化之日新月異,征服自然之精神,自儘可形成一大時代精神,此亦即是所謂工業精神,但此精神與農業精神對立之後,則對人類之禍患,以及對全世界之災難,已使目前世界有識之士,如威爾士在其末來世界一書中所言:「進步,進步,究竟進步有什麼好處?」
而最近世界有心之士如斯馬慈在其寡小為美一書中,更倡導一種農工業文化(Agro-IndustrialCulture)之建立。
此即是力求農業精神與工業精神之融合與平衡以打成一片。
(程兆熊)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