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圖書出版●搖籃本】 拉丁語中性名詞複數Incunabula,原意搖籃,轉為各項事物的初期之意,嗣後又轉為專指自西元一四五○年代西洋活字印刷術發明後至一五○○年間印行的早期活字刊本。
中文譯為搖籃本,或云搖籃期刊本。
西洋的印刷,大概在中古的十字軍時代,由阿拉伯人把中國的製紙術和印刷術傳入歐洲,從此歐洲人才慢慢地有了本版印刷,後來也有木版活字印刷,而刊印簡單的宗教性版畫等類。
到了一四四○至五○年間,德人格登堡(JohannesGutenberg)發明鑄造金屬活字,能把搾葡萄的壓搾機改造為印刷機,發明了近代金屬活字印刷。
格登堡所印刷最著名的是於一四五六年刊印的四二行本聖經。
由於活版印刷,製版經濟,印刷速度快,印刷品又清楚,於是在一四六○年代至八○年代就傳播到歐洲主要各城市。
這半世紀間在歐洲各城市開辦印刷廠總計有一千家以上,所刊印有三萬五千種至四萬種之譜,其他尚有小冊子等類。
每一種圖書起初每版刊印二、三百部,後來增加,如威尼斯刊印的實用性法律書曾刊印到二千三百部,平均每一版書刊印五百部,即搖籃期間所刊行圖書估計已達二千萬冊。
這個數目如果與從前通行於歐洲的手抄本圖書只有數千種相比,又其時書價也只有手抄本圖書價錢的八分之一,從此可知西洋文藝復興時期學術文化的創造和普及,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具有鉅大的貢獻。
搖籃本仍保持手抄本體裁,字首均留空白以紅字填寫或裝飾花邊,刊記都在末頁而沒有表題頁,甚至許多沒有刊印年月、刊印者名字、頁碼等項。
書本早期較大,多為對開本(Folio)或大型四開本(LargeQuarto),嗣後變為較小,攜帶也較為方便。
其時各印刷者所用活字都自鑄,有自己獨特字體。
其中比較有名的有格登堡等人的哥德體(Gothic),與一四七○年顏遜(NicolasJenson)於威尼斯開印刷廠,開始使用的羅馬字體,及阿杜‧馬努齊奧(AldoManuzio;
AldusManutinus)於一四九○年所創希臘字母和斜字體等。
由於搖籃本許多沒有刊記,所以分辨各家字體是西洋版本學、目錄學的一項學問。
對搖籃本已有若干著名目錄可作指南。
搖籃本在歐美著名圖書館均頗有收藏,在我國則國立臺灣大學藏有七部七冊。
(曹永和)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