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體育●棒球】 美國殖民時代,紐約年輕的貴族階級,利用他們閒暇時間,玩一種由英國移民帶來的板球(Cricket)遊戲。
在同一時間裏,波士頓的人民也玩著一種頗為相似的遊戲,稱作跑圈子(Rounders),這兩種遊戲,就是目前棒球運動的濫觴。
到了西元十九世紀,各項規則經過逐漸修改,始臻完備,而參加運動的人口亦隨之增多,棒球的盛行更是日新月異,在國際體育活動中漸成了重要的項目。
我國的棒球運動,在民國初年已略見端倪,民國三年第二屆全國運動會於北平舉行時,並增列棒球為正式比賽項目,唯參加的隊數極少,祇有平、津、京、滬幾個大城市的少數學校選作學生運動項目。
對日抗戰期間,平、津、京、滬學校大量內遷,棒球運動因之傳布於後方地區,但仍不夠普遍。
在亞洲地區:日本是棒球運動風氣最盛的國家,臺灣由於過去深受日本運動風氣的影響,棒球運動則比較普遍。
自政府遷臺後,對棒球運動積極提倡,使它更深入學校、軍中及社會,並自一九六九年臺中金龍少棒隊奪得第二十三屆世界杯少年棒球錦標賽王座,接著青少棒於一九七二年奪得世界杯冠軍,青棒於一九七四年奪得世界杯冠軍,成為名揚中外的三冠王,國內棒球運動大為盛行,技術已達到世界一流的水準。
棒球正式比賽應完成九局(少棒六局,青少棒七局),每隊出場比賽球員共九人,其職稱為投手、捕手、一壘手、二壘手、三壘手、遊擊手、左外野手、中外野手、右外野手,攻擊隊球員若能順序的由一壘經二壘、三壘到本壘,在其過程中不被判出局,則可獲得一分,防守隊則儘量不使攻擊隊球員上壘得分,並能在每局中使攻擊隊有三人出局,則兩隊交換攻守,如此在九局比賽中得分多者為優勝。
棒球運動需要強健的體格,更需要高度的智慧,比賽時必須運用精密的思考、準確的判斷、敏捷的動作,和團隊的合作精神;
防守時需要巧妙的傳球和接球;
攻擊時需要準確的打擊和快速的跑壘技術,決不是單靠體力所能勝任的。
美國於一八六九年成立職業棒球隊,如今分美國聯盟與國家聯盟,為世界最高水準之球隊。
日本於昭和九年(一九三四)成立職業棒球隊(大日本東京野球俱樂部),如今分中央聯盟與太平洋聯盟。
韓國於一九八二年宣布成立職業棒球隊,成為第三個擁有職業棒球隊的國家。
由於棒球運動的組織嚴密,規則明確,它在近代體育項目中,形成一種富有堅強組織力的運動。
(彭文敏)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0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