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中外地志●黑龍江】 黑龍江省,是我國最北省分,東面與北面均以黑龍江與蘇俄為界,江東北的土地,原來都是我國的土地。
清咸豐八年(西元一八五八),俄國以武力迫簽璦琿條約,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與俄。
咸豐十年又占我烏蘇里江以東之地,只有江東六十四屯仍為我領土,地在璦琿對岸,是我國農墾區。
一九○○年,因庚子拳匪之亂,俄軍乘機驅殺居民,強占屯地,迄今已七十年。
黑龍江省西部鄰接興安省,南面與嫩江省及合江省毗連。
黑龍江省大部為一千公尺以下山地,綿亙省境中央,大興安嶺在西北側,與伊勒呼里山成直交狀,為黑龍江省與興安省的天然分界線,伊勒呼里山成東西走向,長約二百公里,高度在千公尺左右,至呼瑪縣城西止,與小興安嶺相接,小興安嶺成西北向東南走,直至松花江沿岸為止,長約六百公里。
成為黑龍江和嫩江的分水嶺,海拔六百至九百公尺,山勢是北高南低,遠望似一道平岡,實為一波狀形的丘陵地,小興安嶺為黑龍江西岸山脈的總稱,實際上各地有其不同的名稱,如呼瑪至曖琿段西側,中稱庫穆爾山,東南名嘎爾楚山,西名額勒吉勒圖山,這一段可以稱為黑省的頸部,最狹處不足六十公里,最寬處亦不過百公里,其南部在北緯四十九度附近,由佛山至嫩城的寬度,可達三百六十公里,其間山勢展開,東稱烏蘭山,中名白羅山,西為木庫山、科洛河、納莫爾河、呼裕爾河,均源於此山而西流,成為嫩江的支流,納莫爾河以北、龍鎮縣西、德都縣北,因有五大蓮池火山彙,頗為著名,而嫩城、克山、克東、德都等各縣境內,均有火山分布,已知的有四十餘處。
當山嶺與平原接近處,並有石油出現,是一重要富源,其位置約在北緯四十六度至四十八度間。
南側則屬於呼蘭河的上源流域,為一片平原地帶。
呼瑪縣及伊勒呼里山以北的地方,有呼瑪爾窩集山及治雜察山,再北則為阿穆爾山與黑龍江平行,南北相距約三百公里,東西近四百公里,因此本省東北兩部均為黑龍江河谷所圍繞。
黑龍江省位置偏北,大部介於北緯四十六度半至五十四度間,因為緯度高,故冬季溫度特別低,冬長時間達六個月以上,在攝氏零度以下者,至少有五個月,一月各地的平均溫,均在攝氏零下二十度左右,故寒冷殊甚,河流均結冰,夏天的高溫,平均在攝氏二十一度,絕對高溫可達攝氏二十八度左右,但為時甚短,降雨時期也在此時,璦琿可達六百公釐,這是農作物重要的生長季節。
黑龍江及各支流沿岸的河谷平原,應為農業生產中心,但這些平原都是狹長,而面積不大,險璦琿一帶較為廣大,人口亦多些,尚利農作,其他廣大地帶,則人口極稀,主要原因,由於是邊陲位置,緯度高,而氣候寒,加以交通不便。
但是本省西南部嫩江及呼蘭河各支流的河谷平原,面積較廣,交通便利,因之綏化、慶城、鐵驪、海倫、望奎、明水、依安、克山、訥河等縣,是本省重要農產地,農產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梁等為主,可以補充東北部農產品的不足。
黑龍江省面積有二十一萬平方公里,山區面積超過三分之二,山地森林茂密,多屬天然林,是本省重要富源,因地位偏僻,交通困難,尚少開發,林木有樺樹、紅松、雲杉、黃楊木、落葉松等為主,均為針葉林。
地下資源則以小興安嶺西南側,接近平原時,有蘊藏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是極具開發價值的寶藏。
黑龍江沿岸一帶,是砂金的富積地帶,漠河即因產金,而成為我國的縣治,他如佛山、黑河(璦琿)、呼瑪等地,均以產金而成為市集。
黑龍江的陸上交通,以公路、鐵路為主,南部平原各縣,均有公路聯絡,北安是其中心,並可越過小興安嶺,而與璦琿相通;
鐵路方面,有南北縱走的濱(哈爾濱)北(北安)與齊(齊齊哈爾)霍(霍龍門)兩鐵路,平行省西南境,齊北鐵路為東西線,聯絡上述二路,東南側還有綏(綏化)佳(佳木斯)鐵路,也是東西線,是通合江省的交通要道,本省煤的輸入,均從此道,上述各路均在本省西南部,連接松花江平原,對於本省開發及鞏固國防,關係極大,至於小興安嶺以東,及伊勒呼里山以北的地方,僅在沿黑龍江及其支流、河谷沿岸,有些村鎮市集及縣城,人數既稀,生產亦少,夏季時黑龍江水運尚稱方便,漠河以下,可通小輪。
璦琿以下,則可行駛千噸江輪,惟航運暢通,僅限於夏秋時期,每年十月至翌年五月為結冰期,這是黑龍江流域缺點。
但江上可行馬撬,成為北國交通另一景色。
黑省因人口少,農、林、工、礦等業,均不發達,交通線的建築,多限於接近松遼平原,比較重要的城市,有下列:一、北安:是黑龍江省的省會,鐵路和公路交會的中心。
因之,工商業繁榮,是一新興都會。
二、曖暉;
是我國在黑龍江沿岸第一重鎮,舊名黑河屯,原璦琿縣治,則在縣南三十公里處,自黑龍江航運開闢後,璦琿已成黑龍江航運中心,加以北璦公路,南通松遼平原,北至呼瑪,西達嫩城,東接黑龍江沿岸各城,而對岸俄境海蘭泡,有鐵路連接西伯利亞大鐵路,故其國防地位極重要,市街帶有俄國色彩頗重,為中俄貿易要城。
三、嫩城:地居大小興安嶺間,嫩江上游第一大城,齊霍鐵路上大站,農牧產品集散地。
(任德庚)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9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