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93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經濟●經濟學方法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0 07:30: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經濟●經濟學方法論

 

無論在性質及功能上,經濟學方法論均有異於經濟學方法。

 

通常,方法(Method)是指某種用於特定知識與行為之有體系的手段或技術。

 

而方法論(Methodology)則涉及此種手段或技術,在應用到特定知識時,所應考慮的原則或邏輯。

 

因此,在性質上,經濟學方法單指經濟研究所用的技術,至經濟方法論必須考慮在原則上某種方法是否能與經濟學的特性,保持相應的邏輯關係。

 

從功能方面來看,當某種方法,被視為經濟學方法時,其功能即被確定,但經濟學方法論還必須考訂那方法在經濟學上所表現的功能是否適當,使方法與經濟學的特定對象或經濟事實能相一致。

 

以現有數量經濟學所用的方法為例,如經濟統計學、經濟數學;

 

其生成與發展,係基於經驗主義的觀點,成為物理學的通用手段。

 

統計學被用以對付為量極大而又無組織的原子?

 

,數學則用於簡化的兩物體組織的場合,其實效在求物體現象之可說明,可控制與可預測。

 

數量經濟學即因採用此種方法而設定,企圖說明、控制與預測經濟現象。

 

其先決條件是把經濟視同物理學。

 

在此狀態,經濟學方法實即物理學方法。

 

這是本世紀三十年代以物理學為科際整合共通基礎的運動所造成的,其影響不僅見於經濟學,其他科學亦不例外。

 

比較下,經濟學之易於接受物理學方法,是有其歷史背景的。

 

經濟學可說是萌芽於經驗主義高?

 

時期,也就是機械學開始發展時期,經濟學正統學派(Orthodox)即基於這種觀點而建立的。

 

十九世紀下半葉,秉承這種思路者公然宣告,經濟學和物理學一樣,同是精確科學(ExactScience),而蔚然成為一個主潮,由是,在其籠罩下,似乎除物理學方法外,並無經濟學方法,或是說,二者是合一的。

 

到了上述科際整合物理學化傾向生效後,經濟物理學之建立成為時尚的嘗試。

 

但是,正在精確科學呼聲高揚時期,在思想界及現實界發生了重要的有關事件。

 

第一、傳統的心物二元分隔的觀念,或覺象(Percept)與心象(Concept)的分野,在那時期已開始受到批判。

 

哲學研究的重點逐漸從本體論轉移到認識論。

 

方法論是認識論中的主要部分。

 

從而,中心問題也轉移到主觀應採取何種方法來觀察並說明物事。

 

特定對象性質的認識成為選擇方法的依據。

 

於是經濟學性質被提出研究,從而另一派認定經濟現象是人類社會現象的一部分,而社會現象與物理現象不同,因為前者是人類行為的表現。

 

物理現象則不含有人的因素。

 

物理學方法因而不足充為經濟學方法。

 

第二、當經濟循環變動成為經濟研究主要的對象時,凡是對此一實際問題無法提出說明與解決辦法的理論,均被視為缺乏實效的理論,從認識環境進而涉及對付的方法,由是導致這兩方面認識問題的結合,經濟學方法開始發生論戰。

 

經濟學方法論就是在這種狀態下逐漸產生的。

 

它與務求實效的經濟循環理論,成為經濟學界中兩個關係極為密切的思潮,而分頭並進。

 

經濟學方法論所關涉到的,有下列幾個問題:一、由經濟學性質而發生的價值判斷問題。

 

當做精確科學來看的經濟學顯然只能認識及說明有關的事物(To-be),不應論及「當為」(OughttoBe)。

 

科學是超價值性的。

 

而另一方面,如果經濟現象被視為人類社會現象之一部,則經濟學即可釋為一種倫理科學,因為它必然涉及人際的行為,而行為也必然有其軌範。

 

如是經濟學便必須考慮到價值判斷問題。

 

在這方面,經濟學方法必須從經濟學性質來確定其應用的原則,以達成邏輯的一致。

 

主張價值判斷者認定它並非主觀,而是客觀的,客觀價值判斷不屬於少數人,或一黨一派的東西,而是全國的,全時代的,甚至全世界的。

 

歷史發展使過去個別的價值判斷傾向於一致。

 

惟論及某種手段達成既定目的時,超價值論者亦以為目的與手段的超價值性也是有問題的,目的之決定,或以目的為準的手段之選擇,都必然涉及價值判斷問題。

 

二、因經濟現實而發生的靜動態問題。

 

傳統的經濟基念即為均衡論,其依據是熱力物理學的第二原理,或自然無秩序原理(NaturalLawofDisorder),在封閉的實驗容器中,熱力粒子盲目亂竄,當熱力分布各角落達到均衡時,溫度降低,能便損失,導致停止死亡的狀態(按新的開放狀態下,熱力物理學已取消均衡觀而代以恆常的不均衡觀)。

 

當其應用到市場經濟時,即為價格的自動調節,使供給與需求達到均衡。

 

故這種狀態被視為是靜態的,基此觀念的經濟學可稱經濟靜學。

 

但如事實所表現,這種靜態是非現實的,現實是不斷在變動著,從一七九三年開始的經濟循環變動之不斷延續,即其顯著的表現。

 

因此,用靜態觀點來看實際動態就表示理論與現實的游離。

 

由是產生種種不同的靜態與動態的定義,導致經濟方法論的分歧,從而衍生了演繹法與歸納法,歷史與理論(推理)方法等問題的論戰。

 

三、因對付經濟循環變動認識而發生的貨幣與非貨幣觀念。

 

經濟學基念,自由來,便盤旋於供求理論與貨幣數量說之間。

 

前者可被稱為真實(Real)的解釋,後者則為貨幣的解釋。

 

前者重視物價的調節,後者重視利率的調節。

 

但在流通過程,從供需解釋,一切無非是直接的物物交換。

 

從後者,則這直接交換的統一過程,由於貨幣介入,而被分為兩段。

 

由是統一的流通過程便有中斷可能。

 

供需均衡也被破壞流通中斷形成了經濟循環變動的趨勢。

 

上述幾點都是本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學方法論所討論的要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上述科際整合運動導致物理學化,結果產生純數量經濟學,在一方面,經濟方法論似乎有一種定見,強調統計與數學方法外,並把經濟學分為總體(Macro-)與個體(Micro-)兩類,同時,數量分析與預測方法彼此結合。

 

在模式上,更與物理學保持所謂科學同一性(ScientificAnalogy),但就在這個時期,系統觀念(SystemicConcept)-注意Systemic與Systematic含意不同-產生而且迅速普遍化,科學的導向起了突破的作用,心物二元的鴻溝到此已不存在,經驗科學與非經驗科學亦將整合。

 

「一般系統理論」早在一九三七年被提出,到了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後,逐漸成為新的文化潮流。

 

科學研究正逐漸在此基理上尋求新的方法論。

 

經濟學自亦不例外,經濟學方法論的無未來有著新的展望。

 

(王師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86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1:5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