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經濟人】 經濟人一語在西元十九世紀以前,已為人們所習慣性使用,通常是指善於打算的企業家,或是追求無限利潤的營利人,特別強調經濟人,除經濟利害以外,沒有任何感情。
最早使用此一名詞者,首推約翰‧密爾(J.S.Mill)。
古典學派所言之經濟人,理論上以個人利己心為出發點,以個人利益為前提,立論之基礎是出於古典學派對人性的一種假設,如亞當史密斯假定每一個人均係一致、經常、不可阻止地致力於生活條件之改善,又如邊沁認為人類受兩主宰統制,一為痛苦人,一為快樂,因而人類成為一苦樂計算之機器,此係一無血肉之人性概念。
由古典學派對經濟人的說法,可以約略明白經濟人的特色有三,分述如下:一、經濟人是抽象的個人性。
二、經濟人以營利為實踐的動機。
三、經濟人具有創造及生產的性格。
更可以了解經濟人重視以自我為中心的成就,全力追求財富及勞務之滿足,對己關係以自私、競爭為主,主要的目標是財富累積及個人所得的提高。
德國的歷史學派,站在倫理的立場,運用實證的方法,痛切的批評古典學派的理論,非難古典學派所稱之經濟人是抽象的個人,忽視國民性,是唯物主義、個人主義,以假想抽象的經濟社會,使經濟學脫離了倫理學及國家。
經濟人是以追求極大效用為唯一目的之經濟主體,經濟人追求的是效率、財富及生活水準。
(曹玉芬)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8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