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臺灣農業機械化】 臺灣農業機械化,乃臺灣一地之農業,除引用人力與畜力外,並引用現代機械,特別是農業機械,如曳引機、收割機、除草機、插秧機等。
在民國五十年代以前,由於臺灣農業耕種技術改良,採用精耕方法,生產產量大為提高,臺灣經濟得以穩定成長,且培養建立工業發展之基礎,遂使臺灣整個經濟結構,在五十年代以前,隨著工商業之快速發展,發生劇烈之改變,農村人口外移,農業勞力不足,工資上漲,生產成本增加,農業收益,相對降低,因而造成農業全面性之衰退。
於此之際,農業與工商業之發展,遂失平衡,不能不加以挽救。
在民國五十九年初,政府通過一案,即農村建設綱領,提出十項基本措施,以加速農業之現代化,其中一項重要措施,乃推行農業機械作業。
故農業機械化,實為農業現代化之一要項。
在五十九年三月,經濟部更訂立加速進行農業機械化方案,至六十一年九月,蔣院長更宣布加速農村建設重要措施,明確指出必須加速推行農業機械化。
在民國六十六年九月,蔣院長復宣布政府繼十大建設完成之後。
還要進行十二項重大建設,而「設置農業機械基金,促進農業全面機械化」,則更是其中重要之一項。
關於臺灣推行農業機械化之方式,大體言之,可分為下列二種:一、大規模經營之農業機械化:此為臺灣糖業公司所採用之方式。
臺灣糖業公司在臺灣各地自營之農場,共計在二百個以上,總面積超過四萬公頃。
每個農場面積在二百公頃左右,在民國三十九年臺灣機械農墾管理處結束,歸併臺糖公司,成立農業工程處時,其農業機械及技術人員,即有不少。
此已奠定臺糖公司農業機械之基礎。
其土地集中,適於機械化作業,六十年以後,除採用大型曳引機整地、培土、採苗、施肥等外,並購入八十餘臺之甘蔗收穫機。
其推行農業機械化之成就,實甚可觀。
二、一般小農經營之農業機械化:此為一般之方式。
其機械化之推行,始於民國四十四年,由有關單位向國外引進小型曳引機、耕耘機等,作整地耕作之示範與推廣。
四十九年以後,使用農機者增多,農機公司亦相繼成立,至五十九年,行政院核定實施推行農業機械化方案。
六十一年,財政部與經濟部舉辦農機化專案貸款計畫,從此臺灣一般農機化之推行,遂更加快速。
(程兆熊)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