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6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教育●人性論與教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6 08:28: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教育●人性論與教育

 

在中國和西方哲學家中,有不少人宣示對於人性判斷的意見。

 

就其中最明顯的說,便有性善、性惡、性有善有惡,和性無善無惡等等,而以善或惡這兩者的爭議最多。

 

首先要知道善或惡乃是價值判斷,而價值卻是人所創造的。

 

對於人性,最好在加以評價之前,先了解其本義。

 

從中國先哲的說法看來,中庸開章便說:「天命之謂性。」

 

告子說:「生之謂性。」

 

荀子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王充說:「性,人之所受以生者也。」

 

劉向說:「性者生也。」

 

都印含著性是因生而決定的種屬,例如生而為人,便一定是人,不會具有人以外的性質。

 

若立刻說人是善或惡的,恐怕不太恰當。

 

亞里斯多德說:「各存在體在其完全狀態下而為本然者,即是該存在體所有的本性,無論其為人、為馬,抑為屋宇。」

 

這正合著性是天生而然的說法。

 

然則何以對於人性有那麼多不同的評價,尤其是對孟子和荀子所持的性善或性惡說,有那麼多的爭論呢?

 

試客觀的分析一下,可以看出荀子所說的人性惡,並不是在出生時就顯示了出來,而是由後天的影響所致;

 

而所謂之惡,實際上並不是「性」,乃是「行為」。

 

惡行和荀子所說的「其善者偽也」的「偽」字一樣,都出自人為,而非決定於出生。

 

因為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是不會因為利疾惡而爭奪殘賊的。

 

另一方面,孟子雖然主張人性善,說人有仁義禮智四端,發而為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仍然是從行為上來推斷的,並沒有證明是生而即有的。

 

因此倒是孔子所說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指人生而具有相似的性質,後天學習才導致出差別,比較客觀而穩妥。

 

孔子的說法,以蘇軾在楊雄論中所說:「善惡者,性之所能之,卻非性所能有也。」

 

王陽明所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和康德所說:「人性無善惡,惡傾向使之為惡,理性使之為善。」

 

來解釋更為明白。

 

中國先哲為了宣示教化的可能和必須而提出對人性的觀點,希望實現對人的理想。

 

若以孟子的性善說為宗,便要藉教育來啟發仁義禮智四端,以培養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而達到聖人的境地。

 

若以荀子的性惡說為旨。

 

便要化性起偽,抑止爭奪、殘賊等惡行,以便相對的增加禮義等善行。

 

荀子的說法更見出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的程度。

 

這和西方人談人性,是想為政治制度和法律秩序尋找根據,因而引出平等和自由的爭議者,便有了不同。

 

中國先哲談人性,是要藉教育使人「止於至善」,是以培養完美的人格為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任務。

 

(賈馥茗)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60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6:25 , Processed in 0.14062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