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機會成本】 通常大多數的人皆以為提到成本二字,就是指會計成本(AccountingCost)或貨幣成本,但對經濟學家而言,會計成本僅構成總成本的一部分,在經濟分析裏,經濟成本(EconomicCost)概括會計成本和機會成本兩者。
所謂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就是在我們做選擇之際,所放棄、犧牲的最佳替換物(Alternatives)的價值,又因其係用來衡量所放棄、犧牲的最佳替換物的價值,故亦稱之為選擇成本(AlternativeCost)。
由於決策者所擁有的資源,不管數量有多少,永遠是「有限的」(Limited),例如:家計單位的消費受到所得的約束,廠商的生產受到資源數量、品質的限制,政府、慈善基金會的支出受到預算的限制,因此所有的決策者面臨著「稀少性」(Scarcity)的困擾,經常所冀求擁有的財貨、勞務的數量皆超過可供利用的數量,每位決策者僅能就有限的資源所生產出來的有限的財貨、勞務的供給中做「理性」的選擇(Choice)。
這種理性的選擇須考慮利弊得失,其成本計算基本原則係根據機會成本,惟有機會成本才能代表社會所負擔的真實成本和犧牲。
在一般經濟學的教科書上,預算線(BudgetLine)、生產可能線(ProductionPossibilitiesFrontier,PPF)不失為闡釋稀少性、選擇及機會成本的良好工具。
預算線為一直線,而PPF一般呈凸型(Concave)的形狀,主要係受報酬遞法則的支配所呈現的機會成本遞增的影響。
曲線上的任何組合均代表決策者─家計單位、廠商、政府所面臨的選擇,其機會成本可以曲線上點的移動、財貨數量的變動來表示。
曲線本身亦可隨著資源多寡、技術變動而調整做向內、外的移動。
除了在概念上不可將貨幣成本和機會成本兩者混淆使用外,前者和後者經常保持十分密切的關係存在。
舉例言之,生產一部汽車的真實成本並非所使用的鋼鐵、電氣材料等資源投入的價格,而是以同樣的資源投入所能再生產其他用途所放棄的冰箱、洗衣機等的數量。
或許可以這麼說,生產一部汽車的機會成本是五部冰箱,經濟社會依此對資源投入─鋼鐵設立價格。
鋼鐵之所以具有價值,是因為具有替換性用途,可以生產其他財貨,當其所能生產的其他財貨愈具有價值時,設立的價格就愈高,反之亦然。
換言之,生產財貨之機會成本高,貨幣成本亦高,生產財貨之機會成本低,貨幣成本亦低。
貨幣成本可以說是為了保留生產要素於特定財貨的生產不得不支付的報酬,此報酬的大小,依機會成本而定。
廠商收入和經濟成本之差額為經濟利潤(EconomicProfit),其值可為正、負或零。
當其為正值時,表示廠商得到的補償超過機會成本;
負值時,表示補償小於機會成本,廠商必將資源移到替換性用途;
零值時,補償恰等於機會成本。
廠商既無利得亦無損失。
由於經濟成本可以涵蓋會計成本,所以廠商在任何既定生產水準下的經濟利潤永遠小於會計利潤。
經濟學的內容就是研究以有限的手段(Means)分配於無窮的目的之間,俾便達到最大效果的一門科學。
所以經濟學從本質上觀之,就是一門決策科學,在有限的手段和無窮的目的之間加以理性的選擇,而機會成本有助於最大效果的達成,實為現代經濟學不可或缺的概念之一。
(王美瑞)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