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棘角魚】 Spottyback Searobion
【辭書名稱】魚類
學名:Pterygotriglahemistica(Temminck&Schlegel,1843)形態:體紡綞狀;
軀幹厚實,頭部大呈菱型,吻部無鼻棘,吻突之內緣平滑,外緣粗糙,為一大形、尖銳且些微向外延伸的角狀棘,故被稱為「尖棘」角魚,或「大棘」角魴鮄。
僅在第一背鰭基底兩側有棘狀突起或骨板,第二背鰭基底兩側可能有極微小之棘。
鰓蓋骨棘長且大,肩胛棘,後頸棘與頭頂棘則較短。
體鱗片很小,除頸部及胸部無鱗外,餘皆被圓鱗。
體紅色;
背部、頭部及第二背鰭下方皆具暗色斑點;
背鰭第4~6硬棘間有一黑斑塊;
胸鰭內側有一相當大的斑塊。
分布:由日本南方海域至印度洋之間均有分布,包括中國南海及台灣。
生態習性:底棲性魚類,小型個體棲習於淺海泥砂底質海域,大型個體則常在400~500公尺的深海區被發現,垂直分布頗廣,約為138~500公尺之間。
一般皆緩緩於水底游動,並利用胸鰭下方游離的指狀鰭條搜索捕食,主要以多毛類、端腳類等底棲無脊椎生物為食。
利用:數量多,最常見的種類,常為底拖網漁船或深海一支釣捕獲,軀幹部位厚實,肉質可口,但經濟價值不高,常見港邊漁市場販售,一般皆以煮湯食之,唯魚體僅中小型,故大半皆以下雜魚處理。
引用:http://edic.nict.gov.tw/cgi-bin/bth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