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英文●聖方濟】 聖方濟(St.FrancisofAsissi),我國有人從英文譯作聖法蘭西斯,西元一一八二年生於義大利中部亞西西城(Asissi),為殷富布商之長子,其父為紀念嬰兒母親的祖國法蘭西,特取名叫方濟各(France-Francesco)。
他年經時雖有些揮霍嬉戲,但對貧病之人卻十分慷慨照顧,又修復破落的教堂,因此被其父目為敗家子而與他斷絕父子關係(一二○六),從此他以天主為父,取法基督甘貧的芳表,度默禱和行乞的生活,積極幫助貧病,並給鄉下人傳布福音。
三年後開始有人拜他為師,一二一○年達到十二位,於是成立小兄弟會(OrdoFrantrumMinorum),別人則慣稱他們為方濟會士(Franciscans),並蒙教宗英諾森三世批准。
他們穿牧羊人慣穿的灰色毛質長衣,同色風帽,腰繫白繩,腳穿涼鞋,此為教會第一個托修會(MendicantOrder),一二一二年再為女性創立貧窮克拉拉修女會(PoorClares),為方濟第二會;
一二二一年再為一般信友成立第三會,使人人各在其位,追隨方濟精神去事奉天主,成己淑人。
他也不忘歸化異教人,曾赴西班牙(一二一四)與埃及(一二一九),致力用仁愛代替武力(十字軍)皈依回教人;
又赴聖地頂禮。
一二二四年他手、足和右肋顯出被釘基督的五傷,親身體驗基督被釘的苦楚,因此歐美慣以五傷方濟稱他。
他於一二二六年十月三日安息主懷,時年四十四。
甘貧樂道、締造和平是方濟精神的特徵,為只追求奢侈生活的歐洲以及全人類不啻是一帖清涼劑,正合乎教會改革的潮流;
由於他的宣講,私戰大減,其故鄉的私鬥從此絕跡。
會務發展神速,很快傳遍義大利和歐洲。
一三八○年計有七千多會院,會員三萬有餘。
其中五位出任教宗,樞機五十餘位,主教與總主教無數。
學人有聖師文都(St.Bonaventura)、聖安東尼.狄.巴都阿(St.AntonydiPadua)、常勝博士哈萊斯的亞歷山大(AlexanderofHales)、入微博士斯高都士(DunsScotus)、奇異博士羅哲爾.培根(RogerBacon)和奧坎主義創始者奧坎(WilliamofOckam)等,皆為士林學派傑出的教授。
基於聖方濟了不起的人格,死後兩年便被封為聖人和義大利的在天主保(一二二八);
因他喜愛大自然,一九七九年教宗應環境生態美化生活學院之請,錫封他為生態學(Ecology)的在天保護者。
自從第三會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方濟會士便開始在那裏服務,建設教堂,成立學校,其功甚偉;
舊金山是以聖人之名命名,洛杉磯源於方濟會的搖籃「天使之后聖母大殿」之名。
至論和我國的關係:首任出使我國元廷的特使柏郎嘉賓(G.ofPianodiCarpine,一二四五)、盧伯魯克(WilliamofRubruc,一二五○)、首位來華傳揚天主教的孟德高維諾(G.Montecorvino)和其助手和德里(Odoric)皆為方濟會士,他們都著有介紹我國文物的專輯;
在我國晉、魯、秦、鄂、湘各省的傳教士,也以方濟會士為最多。
今日普世三支方濟會士(據一九八一年統計),合計為三萬六千三百七十四人,在各地為人類服務。
(羅漁)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