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三民主義●建國方略】 建國方略,書名,國父孫中山先生作,為國父遺教重要部分。
國父全集一般版本,將本書分為:一、孫文學說,又各知難行易學說或心理建設,於民國七年十二月在上海完稿印行;
二、實業計劃,又名物質建設,十年十月,在廣州完稿印行;
三、民權初步,又名社會建設,六年二月,在上海完稿印行;
三書合稱建國方略。
孫文學說一書,國父原定目次為:卷一,行易知難;
卷二,三民主義;
卷三,五權憲法。
當時僅行易知難一書完稿,暫先印行;
其餘兩卷,尚未完稿出書;
故後來一般流行國父著作版本中之孫文學說,僅有卷一,至多只知孫文學說僅是行易知難學說。
據查國父全集有關資料,建國方略之範疇,尚有超出上述三書之外者:一、教育家宜提倡民志:「改造之方法已有預備,茲為諸君言之。
余於三年前曾發行一書曰孫文學說,先改造中國人心理。
昨年發行中國實業計劃一書,謀改造中國物質與工商之業,…第三種計劃為改造社會;
第四種為改造政治;
合改造心理、物質、社會、政治四種為一書,名曰建國方略。」
此文中國父所指稱之建國方略,於心理、物質及社會改造之外,另有政治改造;
改造社會與政治之涵義與內容如何?
並未分別確定說明;
且未說明改造社會指民權初步,更未指說孫文學說為或只限於行易知難。
二、行之非艱,知之惟艱(原標題為「孫中山對學界演說詞」,或另標題為「國強在於行」):「諸君立一點志,能提倡興國學說而已。
有此學說,其國則富強,…兄弟謂行之非艱,知之惟艱,…然兄弟得一學說,打破古人之舊學說,一味去行之謂也。
…大成至聖有云,…孟子言,…商鞅又云,…實中國上古聖賢遺傳之學說。
鄙人革命,平昔持破壞而未能建設。
近日欲著一書,言中國建設新方略。
其大意:一、精神上之建設;
一、實際上之建設。
精神上之建設,不外政治修明;
實際上之建設,不外實業發達,如斯而已。」
此文所言中國建設新方略,其意義與建國方略相同;
而其內容分類,與他處建國方略所指稱者異。
三、孫文學說自序:「夫民國之建設事業,實不容一刻視為緩圖者也。
…回顧當年,予所耳提面命而傳授於革命黨員,而被河漢為理想空言者,至今觀之,實為世界潮流之需要,而亦當為民國建設之資材也。
乃擬筆之於書,名曰建國方略,以為國民所取法焉。
…故先作學說,以破此心理之大敵,而出國人之思想於迷津,庶幾吾之建國方略,或不致再被國人視為理想空談也。
…而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者也。
其成功必較革命之破壞事業為尤速尤易也。」
此文所稱建國方略,並未說明其內容分類;
其所涉及之範圍,顯然不只限於前述行易知難、民權初步及實業計畫三書之內;
幾可概括國父一生革命建國事業之整套方略。
四、三民主義自序:「自建國方略之心理建設、物質建設、社會建設三書出版之後,余乃從事於草作國家建設,以完成此帙。
國家建設一書,較前三書為獨大,內涵有民族內涵有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五權憲法、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外交政策、國防計劃八冊。」
此文所指稱之國家建設一書,自其文理、語意觀之,可解釋為:心理建設(不稱孫文學說或行易知難)、物質建設(不稱實業計劃)、社會建設(不稱民權初步)三書,與國家建設一書平行並列,似同屬建國方略中之分部;
且將三民主義附列在國家建設一書之下。
建國方略規模之浩大。
氣象之雄偉,於此可以想見。
此自序復曰:「而民族主義一冊已經脫稿,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二冊亦草就大部。
其他各冊於思想之線索、研究之門徑,亦大略規畫就緒,俟有餘暇,便可執筆直書,無待思索。
方擬全書告竣,乃出而問世,不期十一年六月十六曰,陳炯明叛變,砲擊觀音山,竟將數年心血所成之各種草稿,並備參考之西籍數百種,悉被燬去,殊可痛惜!
…惟此次演講,既無暇晷以預備,又無書籍為參考,只於登壇之後,隨意發言,較之前稿,遺忘實多。
雖於付梓之先,復加刪補;
然於本題之精義與敘論之條理及印證之事實,都覺遠不如前。
尚望同志讀者,本此基礎,觸類引伸,匡補闕遺,更正條理,使成為一完善之書,以作宣傳之課本,則其造福於吾民族、吾國家誠未可限量也。」
據前述各段資料顯示,其所稱謂之建國方略、孫文學說、國家建設等三書,實三者關聯而為一體;
且為國父生平未竟之作。
國父生前對此三種著作之相互關係、體例系統,及詳細內容,並未提出明確之畫分與最後之標準解釋,此可視為尚未終結之懸案。
蓋國父一生奔走革命,戎馬倥傯;
講學論道,席不暇暖。
其學術思想,自有不斷適應、進步而創新之發展層次。
某著述範疇,自亦與時偕進,隨環境因素之異動而隨機變化。
他虛懷若谷,如海洋納眾流;
高瞻遠矚,遇事作未雨綢繆之計;
他對上述難決懸案,曾預作安排交代:「尚望同志讀者,本此基礎,觸類引伸,匡補闕遺,更正條理,使成為一完善之書。」
可見他以學術為天下公器,為救國救世而著書立說;
絕無門戶偏私之見,惟當立心立命,以繼往而開來。
他集古今中外學術思想之大成,深盼後起者踵繼其未竟之志。
他臨終遺囑,念念不忘「務須依照余所著」者,首重建國方略。
他雖與世長辭,而木鐸遺音,不絕如縷;
其所以策勵來者,必薪火相傳而永無窮盡也。
(鄧璞磊)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