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神農】 神農,是中國傳說或神話中的遠古聖人,一稱烈山氏,又稱為炎帝,其時代公認在黃帝之前。
他生於湖北省隨縣厲山鎮神農洞,在長江支流水濱,屬於漢水流域;
而都於河南省東南部的淮陽,在淮水流域。
以上並在戰國時代的楚國之地,當屬上古華夏人觀念中的南方。
此與楚地始有神農的傳說相符合,見孟子滕文公篇許行倡導的神農氏之說。
該說主張國君應與民並耕而食,須仿效神農。
這可說是重農學派的濫觴。
唐司馬貞綜合晚周的「五帝德」,及國語、世本、淮南子等有關神農的傳說,認為神農氏以火德為王,一稱炎帝;
又說他與黃帝同為少典國國君之子;
只因神農長於姜水,乃以姜為姓,而與姬性的黃帝一系有別。
從司馬氏的話,又知神農的專長是農業。
他發明木製的耒耜,以方便耕田;
能辨別土質的好壞,而焚燒山林,教民播種五穀。
又常嚐百草,以此草本植物療治民疾,頗有靈驗,因而有了後世的中國傳統藥學。
他又教民以日中為市,促進生產者以物易物的買賣。
這位偉大人物活了百餘歲,最後安葬在湖南省長沙一帶。
神農領導下的部族或稱國族,從他開始傳了八個世代,計有五百三十年。
在最後一位國君名榆罔的當了末任炎帝時,竟為興起於黃土高原的黃帝所敗而亡國。
綜上所述,知神農氏的部族於南方的早期開發,貢獻至大。
高中歷史課本,記西元前二六九○年頃黃帝敗炎帝。
這相當於新石器晚期或金石並用時代。
彼時中國境內較進步的文化區,早已過了農業時代的萌芽期。
我們從前四七○○年餘姚河姆渡文化,已知中國東南浙江一帶已有水稻的種植,和骨耜的使用。
這點可以否定神農氏始發明耒耜以耕田之說,但未必能否定神農部族在漢水流域始用木製耒耜以耕田的傳說。
此因神農所在的厲山鎮,可說屬於漢水流域,這地區的農業既有如上詳細的傳說,似容有一度後來居上的可能性。
按該地區的屈家嶺水稻文化是在前二五○○年。
其時代介於旱作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型的青蓮崗水稻文化之間,而與大汶口文化同時,彼此互有農業文化上相互影響的連續性。
更重要的是屈家嶺文化正在漢水中游域,即其與神農氏的厲山相去不過一百公里,同在潮濕又熱的低丘地區,頗適合於稻耕;
而其時代又與傳說中的神農部族末期年代緊相接續,應有屈家嶺農耕文化上承神農文化的必然性。
此為假設神農於農業上的頁獻有其可信度,而今於考古發掘後,所給予重新估量的評議。
即神農於中國農耕的進展,既有其可信度,當占有不可忽視的歷史地位。
(李榮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