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辯太陰少陰厥陰病中寒脈證並治法】
(此系仲景原文)
中寒之病。皆陰證也。
故雖寒中太陽陽明之經腑。亦謂之陰證。猶之傷寒之邪。傳入三陰。亦謂之陽證也。
寒中三陰。為真陰證。然惟太陰中寒。其證不似陽。若少陰中寒。則見心煩而渴。咽痛。乾嘔。面色赤反發熱。欲去衣被等。全似陽證。何也。
蓋少陰上本君火。下亦命門相火。少陰之火將絕。故真形畢見也。
又厥陰中寒。亦有發熱。無汗而煩。咽中痛。乾嘔喉痹。便膿血。下利腹脹滿。及小腹滿。按之痛。其人躁。無暫安時。亦全似陽證。
何也。
蓋厥陰上即心包。下又風木。木火之氣燥。故陰極。則真藏之形見也。
學人必先於仲景傷寒熱病論。逐條解明。及診視陽證。因人投劑。確有試驗。心目豁然。後讀此書。庶無誤治之陰證云爾。
自利不渴者。
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
當溫之。
宜服四逆輩。此太陰中寒也。
自利不渴為濕勝。方注云然也。
夫濕挾熱則渴。今者寒邪直透陽明。入於太陰之經而干其臟。太陰主濕土。其臟本寒。又挾外寒。故不渴也。
是當急溫其裡。宜服四逆輩以救臟寒。臟氣得溫。則經中之寒亦解矣。
武陵陳氏云。言四逆輩。則理中亦在其中。
○愚按上證。乃太陰經與臟皆有寒。若用理中。不如四逆之附子。為能行經矣。
或其人自利臟寒且虛。經中無寒。宜用理中。經中寒而臟虛者。宜理中加附子。下多者。
仍加茯苓。此仲景活法也。
上條證(見原論中第六卷太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
屬少陰也。
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
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
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此少陰中寒也。以全文觀之。大似熱證。惟於小便色白細辯。知其為真寒之證無疑。少陰經脈貫膈。循喉嚨。欲吐不吐者。寒中其經。腎火虛。不能納氣。以故沖逆於咽膈之間。欲作吐也。少陰之支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寒氣凌心。故心煩但欲寐。然此與熱邪之但欲寐不同。其寐必不昏濁。其呼吸必促而細也。如此等證若不急治。延至五六日。寒邪直入下焦。侵少陰之臟。腎家虛冷。失其閉藏之令。故自利。自利則腎水下泄。兼之火。虛其氣不能熏 以上潤其經。故喉舌間反作渴也。曰屬少陰者。以別其非陽邪鬱熱之作渴也。腎氣大虛。內無津液。甚至飲水自救。愚謂渴是假象。試以冷水飲之。必不能多也。細察其小便。若色白者。此少陰虛寒之形證悉具也。下焦者。兩腎也。惟下焦虛。故不能約束水液。惟下焦既虛且有寒。故令便色白也。○愚按此條論。重在小便色白句。故篇中三言之成注以五六日。為邪傳少陰之時。尚論條辯等書。又以口燥咽乾。注少陰熱病之形證悉具。俱大誤之極。○愚又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可四逆湯。又甘草乾薑湯。見金匱方。愚以五六日之前。宜四逆湯。加生薑二兩。五六日後。宜茯苓四逆湯。即仲景四逆湯中加人參茯苓也。)
病患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
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此少陰中寒也。病患脈陰陽俱緊。此陰陽以尺寸言。緊為寒。腠理當閉密而無汗。今則反自汗出者。寒邪直透太陽而中少陰之經。經氣虛寒。不能衛護其表。故曰亡陽。尚論篇云。此邪不出而汗先出也。惟少陰中寒之證為然。寒中少陰之經。法當咽痛復吐。以其脈貫膈循咽喉也。寒入少陰之臟。法當復利。以腎家無火。失其閉藏之令。故水無制而下泄也。後條辯云。由其人腎陽素虛。一遇寒中其經。臟氣輒不能自守。故見以上等證。使其人腎臟素溫。當不有此。又無陽。直是亡陽。以陰寒甚而相迸。陽遂出亡也。斯言實得仲景之旨。○愚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可豬膚湯。誤以咽痛為少陰傳經燥熱證。悖謬之極。又郭白云云。少陰有伏氣病。亦如傷寒。法先咽痛。次必下利。與前證相似。 古人謂之腎傷寒。其病輕。不傳經。治法不同。咽痛。可半夏桂枝甘草湯。下利。用四逆湯。一二日即愈。愚以半夏桂枝甘草湯。此即仲景治客寒咽痛方也。曰下利。宜四逆湯。此本仲景治汗出復吐利之藥。)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此言少陰中寒之禁法也。仲景法。凡言少陰病。皆脈微細。但欲寐。夫微脈輕取而得。細脈重取而得。今但云微而不云細。此表氣已虛。裡氣不守。 乃亡陽而欲脫之脈也。汗為陽氣所化。豈有亡陽而可發汗者哉。此可見少陰亡陽。但脈微。雖無汗出之證。亦自不可發汗。至亡陽而陽已虛矣。尺脈又弱。夫尺脈必沉取乃得。沉取脈弱。是裡氣又虛。兼之脈澀。則血亦不足矣。 故復有下之之禁。○愚按少陰中寒證。有汗法。麻黃附子細辛湯是也。其無下法者。推仲景之意。謂凡尺脈弱澀。雖傳經熱證。尚不可下。況陰寒之證邪。此以明斷不可下之戒。補亡論云。並宜附子湯。以補陽氣。散陰邪。助營血也。)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
為欲解也。
雖煩下利。必自愈。
(此條乃少陰中寒自愈之證。少陰病脈緊者。寒邪盛也。至七八日失治。自下利。宜乎病加而寒將入臟矣。及診其脈乃暴微。則其微非亡陽之微。實陽氣回而脈微也。故其手足不厥而反溫。緊脈反去。此為寒邪欲解之候。雖煩且利。知其煩非寒氣凌心。乃陽復之煩。其利亦非腎氣失於閉藏。成注云。寒氣得泄。自愈可必也。)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
可治。
(此條並下條。乃少陰中寒可治之證。寒邪入少陰之裡。故下利。即前所云腎失閉藏之令也。若利自止者。少陰之裡氣復也。裡氣雖復。經中之寒邪未散。仍見惡寒而蜷臥。蜷曲也。武陵陳氏云。少陰之脈。從然谷至俞府。皆行身之前。脈起足心。足惡冷。則足引起而蜷。身惡冷。 則身屈蠖而蜷少陰惡寒之象如此。四肢者。諸陽之本。手足溫。雖經中之寒邪未盡去。而在裡之陽氣有足恃也。故云可治。補亡論常器之云。可當歸四逆湯。愚以溫經散寒。還宜四逆湯主之。但不可過劑。)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
可治。
(少陰病惡寒而蜷。經中之寒邪甚也。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少陰真陽之氣與之相爭。乃陽氣欲復之兆也。故云可治。○愚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吳茱萸湯。 郭白云云。凡少陰病煩躁者。不可下。先服吳茱萸湯。以煩躁。非實熱。且手足多逆冷也。愚以手足逆冷。亦有熱深而厥者。只據惡寒而蜷。明系是少陰真寒證。煩躁欲去衣被。是假熱之象。學人如遇以上等證。宜細辯之。)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灸少陰七壯。
(此條乃少陰中寒宜灸之法也。少陰病吐利。為寒邪直中其裡。手足逆冷。其常候也。今手足不逆冷。及反發熱者。此與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不同。乃真藏之陽氣未脫。猶能通於經絡之間。故云不死。醫人不可以其無脈。竟棄而不治。此由吐利而陰陽之氣暴虛。以致卒不相接。非脈絕之比也。宜急灸少陰七壯。以返其陽。斯脈至。而吐利亦將自止矣。○愚按此條論。仲景未言當灸何穴。補亡論常器之云。是少陰太谿穴。龐安時云。發熱。謂其身發熱也。太谿二穴。在內踝後跟骨動脈陷中。 經曰。腎之原。出於太谿。藥力尚緩。惟急灸其原。以溫其臟。猶可挽其危也。)
太谿穴圖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
不治。
(此條乃少陰中寒不治之證也。成注云。內外寒極。純陰無陽。故云不治。愚以外寒甚。則惡寒身蜷。手足厥冷。寒主收引故也。裡寒甚。則腎失閉藏。不能禁固而利不止乃少陰之氣已絕也。○後條辯云。陽受氣於四肢雖主於脾。實腎中生陽之氣所奉。故手足之溫與逆。關於少陰者最重。尚論篇云。即用四逆等法。恐亦不能回其陽矣。)
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
死。
(自此以下共三條。皆少陰中寒之死證也。成注云。吐利者。寒甚於裡。四逆者。寒甚於表。躁煩則陽氣欲絕。是知死矣。愚以陰寒既甚。則水來侮土。故見吐利四逆。加之躁煩者。武陵陳氏云。臟中陽虛。神氣不能固守。故浮越而發為躁煩。躁出於腎。煩出於心。先躁而後至煩者。腎之神亂而又上干於心也。此與陽經煩躁不同。陽經煩躁。因熱邪從表而侵於內。乃形動其神。陰經躁煩。因寒邪從經而迫於臟。乃神動其形。故知必死。)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成注云。下利止。則水穀竭。眩冒。則陽氣脫。故死。○愚按下利止。則病當愈。今者反為死候。非陽回而利止。乃陽脫而利盡也。腎開竅於二陰。下利止而眩冒。為腎氣下絕。無根之陽氣泛上。故頭眩。無時而不昏冒。即條辯云。神氣散亂。謂非死候而何。)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條辯云。四肢溫和為順。故以厥冷為逆。逆不順也。惡寒身蜷。注已見前。此條雖不利。然脈不至。則陽氣已絕。以故不煩而躁。蓋腎藏志。陰寒直入於裡。迫其神志欲脫。故作躁也。成注以燈將滅而暴明為喻。愚以但躁不煩。其燈並不能暴明矣。謂非死證而何。)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此條病。乃少陰中寒。失於溫而致死之證。脈微細但欲寐。此少陰經熱病亦然。今則加沉。則寒中少陰矣。但欲臥者。臥與寐等耳。此與欲吐。皆少陰經真寒證。注已見前第一條中。汗出不煩者。此陽亡於表。不能作煩熱也。此等病皆當急溫。失此不治。延至五六日。經中寒邪。遂爾入臟。甚至自利。煩躁不得臥寐。乃真陽之氣不能關守。頃刻奔散而擾亂不寧。焉得不死。○後條辯云。凡此諸證。語以少陰失溫。醫家必且哄然曰。病患不手足厥冷。不惡寒蜷臥。而煩躁如是。不得臥如是。又何陰證之有。可見少陰一經病。為最難識。凡我同人。宜細辯之。)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此條乃少陰病溫發之一法也。條辯云。少陰位北而居裡。故脈沉。當不發熱。今者始得病便在少陰。此系寒邪直中其經。非太陽經逗留而傳來者。故以發熱為反也。要之少陰發熱。與太陽較異。太陽當見頭項強痛。今者太陽證皆不見而脈沉。由其人腎經素寒。真陽之氣。不能辟邪而出。故脈沉。然其發熱處。仍在太陽部分愚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者。內以溫少陰之裡。使邪仍從太陽之表而出也。○愚按仲景法。凡云少陰病。必兼脈微細但欲寐而言。上文云少陰病始得之。必脈微細沉而但欲寐。只多反發熱證。故知其為直中少陰無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