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五倫】 中國傳統上向以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蓋本於孟子滕文公篇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所謂倫,是指一種條理、通路;
人倫,就是人與人間通情達意的通路。
原來人與人之相處,除了要具有一份基本的善意(仁)之外,還要選擇合宜的方式,才能將內在的善意充分地傳達過去。
例如對親近的人就應當用親近的方式才愜人心,不然就會令人覺得生份而起疑;
對疏遠的人也應該用淡泊的方式才合自然,不然就會使人覺得受寵若驚而不安。
這種合宜的方式就稱作理,凝為確定的型範就稱為禮。
周公制禮首先肯定這型範的必要;
孔子求仁則首先肯定內在善意的根源地位。
所以仁與禮就成為儒家最重要的一對觀念。
在這重禮的觀念下,儒家將人際關係分類為五種型範,而環繞著家族的核心逐漸向外推擴。
這五種型範,相應於不同的人際關係,當然也各有其不同的特徵與履行時應注重的原則。
我們不妨用:一、關係的兩方其地位是平行抑不平行。
二、其間關係是重情抑重理。
這兩個判準來衡量一下,便可分析出每一倫的特徵來。
茲試以下圖表示:父子一倫是兩方地位不平行而其間相待應以情為重的,所謂天倫。
所以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孟子也說:「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
離則不祥莫大焉。」
故曰父子有親。
君臣一倫是兩方地位亦不平行,但其間相待應以理義為重的。
所以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孟子也說:「君臣主敬。」
君不敬臣而視之如草芥,則臣亦可視君如寇讎而相離。
故曰君臣有義。
兄弟一倫是兩方地位平行而其間相待應以情為重的。
乃因兄弟亦是一種無選擇性的天倫,不可言離棄,所以也但主以長幼之齒相序,而不更相責以理義。
朋友一倫則是兩方地位雖平行而其間相待卻應以理義為重的。
故曰:「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彼此以所學相印證,故曰朋友有信。
若不能以道義相提撕,便無益有害而不當相交往,故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至於夫妻一倫,則其間地位,實在縱橫之交,其相待也當在情理之間。
就地位而言,一方面說夫為妻綱(這就是中國過去情況說,若在某一母系社會,也未嘗不可妻為夫綱),但事實上夫妻又是「敵體」(對等的兩體)。
就交接形態而言,夫妻一方面是直接基於男女之情而結合的,與君臣、朋友之基於理義者不同;
但另一方面又是由選擇而結合的,與父子、兄弟之天倫不同而可以離異。
由於夫婦位居於其他諸倫之間,所以就某一義來說,也是「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易序卦)夫婦成為由始於情到終於理的最完整之一倫。
以上所述的五倫是以家族為核心來說的,當然應該更由此引申而不限於一家。
於是這五倫的名目就成為一種象徵與代表,而實際上涵蓋了人倫生活的全都。
父子一倫在中國文化的傳統上是藉之以建立精神上的大本大源的,他事實上已超越了現存的父子關係而延伸到對列祖列宗、子子孫孫以至於對上天的關係,由此形成中國的孝道,也就是中國特有的宗教形式,所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中國人一切奮鬥成績,亦歸榮於父母,如同西人之歸榮於上帝。
所以父子一倫是代表了人的宗教生活。
君臣一倫不單指狹義的政治關係,而當引申以指一切個體納入於一套架構系統中之後的相互關係。
所以其關係不是直接的人與人的關係,而是位置與位置的關係,這有其系統中的層級性,所以是上下不平行的,但是基於理性的安排架構,而與父子一倫中,人與上天那種絕對的上下關係不同。
可以說這一倫是代表了人的政治生活。
兄弟一倫則可引申為對一切人類的同胞愛,所以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
這是人類所以聚居以建立社會與文化的最基本動力。
他自然是感性的,但是屬於一種「存在的感情」,與對上天那種「超越的感情」不同。
所以這一倫可代表人的社會生活。
朋友一倫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上不是單指社會上與人相結交(那是屬於兄弟一倫)而更有其相互提撕以進德修業的內涵,人是藉此由自然人(野、小人)進而成為文化人(文,君子),以為創造文化社會之本。
所以這一倫可代表人的德性生活。
至於夫妻一倫,則是宗教、政治、社會、德性生活在兩人之間具體而微的表現。
蓋夫妻之結合,既當基於宗教與人性之信仰,又有男外女內之分位,既基於對對方個體之愛,又要求進至精神上的理想境界。
五倫雖是先王心目中的文化理想,但至今並非每一倫都已充分實現。
一般來說,中國文化對父子、兄弟二倫最能充分發揮,對君臣一倫則缺陷甚大(幾等同於父子了,所謂君父),西方文化則正相反。
至於兄弟一倫則為東西方所共重,夫妻一倫則皆尚未達至理想之境地。
(曾昭旭)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5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