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天梁 於 2013-6-10 07:27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文化哲學】
一、基本型態西方文化哲學,一般人認為要從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的新康德派說起;
其實要從康德的批判哲學說起,才比較能考察出文化哲學的歷史發展的真面目。
因為康德無論對於那種文化對象都要將之納入他的批評哲學中,作為一個文化的理性整體的全般反省,構成為一個體系的文化。
這個體系的文化,就是以後新康德派的哲學家們所提出的文化哲學的基本型態。
所以,文德爾班(WilhelmWindelband,西元一八四八~一九一五年)以為先驗哲學就是文化哲學。
可是,康德之所以能建立基本型態的文化哲學,是他一方面面臨了他那個時期思想上的不同風暴,而且在心靈、知識、道德與宗教中所作的反省,使他也不能捨棄近代思想中任何一個基本的公設概念-數學與自然科學的基礎。
他接受機械論,認為那是對整個經驗世界與主觀思想世界都有效。
一方面他又認為這個世界乃是先驗全體從雜亂的經驗素材中研建立的綜合結果。
我們在他的身上,的確可以看到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不同面貌。
然而,從康德批判哲學的生命內容來看,「康德深遠矣!」
有如我們中國的孔子。
所以,有人說康德是最中國的了,在西方,他跟柏拉圖一先一後,都是集大成者。
相互輝映,而給以後的時代帶來無比的影響。
假如我們從康德向西方哲學的源流上來看,就在希臘哲學的三百多年中,可以看到自柏拉圖哲學起,經過中古哲學的一千八百年而下的人文主義、宗教改革、新人文主義所帶來的征服自然的工具,數學思想之變革,國家權威觀念;
再加上伽利略(Galile)、培根(FrancisBacon)所建立的西方現代科學方法的準式;
和笛卡爾、斯賓諾薩、來布尼茲的不同的理性追求;
洛克、巴克來、休姆的實證傾向;
而引發伏爾泰,盧騷的啟明運動;
最後才轉入德國的吳爾夫與萊辛;
終於出現近代五百年哲學的高峰-康德的批判哲學。
康德認為邏輯、數學和自然科學對這個世界都有效,它們是思想所設置的,思想又是它們的基礎。
但是,純粹主體不受這些法則所控制。
因為純粹主體不是來自於經驗世界,而且是純粹主體才為這個世界定立了法則。
可是,現象世界背後的物自體是不可知的,知識限定於感官知覺的範圈,沒有經驗,範疇是空的;
因此,沒有一種知識模式可以解決存在與人生的大問題,所以要反省。
因為,形上學不在經驗世界中,上帝的存在,靈魂的不朽,意志的自由要以非理性的方式透過意志的基本設定來解決。
是以,康德把心靈作用分為感性、悟性、理性三層。
在他的先驗的「純粹理性批判」中,以自然作為對象,用純粹的理性作為進程,從範疇中「追求」一個理想的真的自然世界。
在他的「實踐理性批判」中,以道德作為對象,用無上命令的意志作為進程,從自由中「追求」一個理想的善的道德世界。
在他的「判斷力批判」中,以藝術作為對象,用無所為而為的情感作為進程,從審美判斷中「追求」一個理想的美的藝術世界。
「我們要把康德平鋪的三分才能論之心靈直豎起來,看成完整的心力,使之具有內在動性發展的脈絡,感性可以上達悟性,悟性可以上達理性,互相銜接,始終一貫。
在形上學的體系中,擴大理性的知識作用,一力面與意志配合可以創造道德世界,他方面與情感融貫,可以成立藝術世界,形成三界一體的大全。」
這樣,從一個文化的理性整體的全般反省中,才構成了一個體系的文化-基本型態的文化哲學。
所以。
判斷力批判的判斷力,是反省的判斷。
反省的判斷,乃是審美判斷與目的判斷。
而純粹理性-認知力(Cognition)在理解上,已指出理解力的一些先天原則,以及這一些先天原則如何為經驗知識定立法則。
實踐理性-欲望(Desire)在理性上,已指出理性的一項先天原則,以及這項先天原則如何為欲望定立法則。
所以,批判哲學乃是在確立先天的綜合判斷之可能的根據-定立法則,也就是關於普遍妥當性的問題。
在追求普遍妥當性中,首先發現了自然科學知識的確立。
然後,就發現文化的確立。
所謂文化乃包括自然科學知識以外的一切知識。
如果文化包括一切的學術,那麼批判的哲學就是在追求文化的確立,也可以說,批判哲學的根本問題,就是文化批判與知識批判。
知識批判包含一般知識的確立與自然科學知識的確立。
文化批判則是確立各種有關人在自然中、在社會中、在心靈中的各種問題的學問與知識。
所以,知識批判分為知識哲學與自然哲學。
文化批判則包含文化哲學與人類哲學,而文化哲學又與人類哲學、生命哲學、價值哲學分不開。
不僅此,也不能孤立於自然哲學與價值哲學之外。
這樣,文化哲學又與文化科學成為形上形下的不可分的關係,而構成為一套西方的文化學了。
總之,康德在文化上建立了一套哲學-文化哲學。
這套文化哲學乃是把形上哲學、知識哲學、道德哲學、歷史哲學、宗教哲學、藝術哲學都放在批判哲學的文化問題中來看,並且為每一個文化的主體,在哲學上安放一定的地位。
所以,他自己說,他不曾為哲學建立系統,而是為未來哲學指出一個途徑。
然後才有新康德派的西南學派,以文德爾班為首的價值哲學,成為文化哲學的一個特徵。
文化,為人類活動的產物;
而人在社會中面對自然,透過心靈去創造各種文化。
所以,文化也就是宇宙全體的創進結果。
以此宗教、哲學、科學、藝術、道德、社會、教育、政治、經濟、法律等,既構成為文化的主要內容,也是文化形式之所託。
所謂自然科學、精神科學、歷史科學所構成的文化科學,也是自然哲學、精神哲學、歷史哲學、社會哲學、生命哲學、價值哲學所構成的文化哲學之所對,而成為人類的文化歷史、文化內容、文化價值。
探究者,從之而探討文化歷史與發展,生命精神,文化動力與條件;
並從文化現象到本質,發現其規律與法則,日標與範圈,系統與內容,以使人得到充實與完成二、體系在康德的基本型態文化哲學這個源頭之下,第一個走進來的是菲希特的主觀觀念論,他大膽而又熱誠,所以他才敢大踏步地走了過去。
他的「告德意志民族演講」,不但是他的文化哲學在民族文化上的表現,而且也是自我的本身的觀念哲學的投射。
接著下來的是謝林(Schlling)的客觀觀念論,謝林在菲希特的影響下,以為當精神從事理智活動與創造時,永不能實現絕對體,卻只有在自然中,或在藝術中之美感出現時始能之。
因為知識為神性之理想存在,藝術則為神性之實際存在。
所以他說絕對體就是原始意志,生存欲望在一切之先,即神亦非例外。
謝林的思想啟發了黑格爾和叔本華,但是都是從康德而來。
黑格爾頭腦冷靜,處事實際,他的哲學,是要從康德批判哲學本身的二律背反的思想型態中走出來,是在康德哲學的極峰之下所建造的絕對觀念論的大全形上哲學-邏輯哲學的集大成,構成為一套體系的文化哲學,以救菲、謝二氏之失;
以為自我與自然之共同根源並非超乎實在,即內在(Immament)於實在之中。
故他說:「凡合理的就是實在的;
凡實在的就是合理的。」
(小邏輯)。
絕對體,是動的,發展的,一定要在「正、反、合」的心靈發歷程中,透過:(一)邏輯(純粹概念):1.客觀邏輯。
2.主觀邏輯。
3.理性。
(二)自然哲學:1.力學。
2.物理學。
3.有機物理學。
(三)精神哲學:1.主觀精神-人類學、精神現象學、心理學。
2.客觀精神-法律、道德、群德。
3.絕對精神-藝術、宗教、哲學以走向絕對體理性本身所展現的:歷史哲學。
所以,黑格爾的:(一)理性的存在(邏輯)是-1.在自己存在(存在本身)。
2.對自己存在(存在本質)。
3.在自己而又對自己的存在(存在概念)。
(二)理性的自然是-1.在自己的自然(機械法則)。
2.對自己的自然(理性力量)。
3.在自己而又對自己的自然(有機動物)。
(三)理性的精神是-1.在自己的精神(主觀精神)。
2.對自己的精神(客觀精神)。
3.在自己而又對自己的精神(絕對精神)。
這一套大全的形上哲學,都是在正、反、合精神辯證中,建立為一套三三制的體系哲學:即理性本身,理性外在,理性返於本身這個基本的思考方式所建立起來的一套體系文化哲學。
在這一發展下的哲學也是盛極而衰,衰極之後也就是復興康德哲學運動的產生。
到了李普曼(OttolLibmamn),在他的哲學書中,每章都要大叫:「回到康德!」
(ZuruckZuKant!)
到了一九○四年「康德協會」創立,也就成為新康德派的前驅。
因此,在唯心論的大動脈中,康德哲學與黑格爾哲學,無論如何,在事實上已構成為現代哲學的兩大基本動力。
但是,在康德哲學中的三大形上哲學家:菲希特、謝林、黑格爾之外,康德哲學還有三個方面:一個是康德哲學的自然發展,一個是正統康德學派,一個是新康德派。
因為謝林的「原始意志」使叔本華找到宇宙生命的意志-整個宇宙的現象:只是意志的表現,意志為一切生命之源。
尼采跟著叔本華卻重把生活強烈的肯定,他說文化有兩種:一種是底奧尼細阿斯(Dionysius)型,一種是阿坡羅(Apollo)型。
前者是爆發的、生命力的;
後者是調和的、形式的。
前者是權力意志的表現,為一種生機原理;
後者乃一文化範式的準則。
雖然,尼采也罵康德,但他的哲學卻是康德哲學的發展。
西方文化哲學的體系構成,從之也就有了一個大致的方向。
(張肇祺)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