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4183|回復: 65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金針秘傳】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 22:04: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金針秘傳


書名 金針秘傳


分類 針灸


品質 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87%91%E9%87%9D%E7%A7%98%E5%82%B3/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500 銀幣 +10 金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04:39 | 只看該作者

一、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


世人每以針灸學術,久已失傳。


又有謂針灸家多守秘密,靳其術而不傳,此皆未悉針灸學之甘苦,是以有此想當然之說耳。


無論何種學術,凡可以文字相傳者,多屬其中之糟粕。


若其精華所在,絕非文字可以相傳。


其中之曲折奧妙,非由耳提面命不可,甚至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孟子所謂大匠誨人,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非故靳其術而不傳,實有千言萬語,而不能領略一二者。


即孟子之所謂巧,乃學術之精華也。


針灸之學,精華多而糟粕少。


所以數千年來,能得其真傳者,一代不過數人,職此故也。


即以文字可傳者而論,似乎《內經》、《難經》所有之文字,即由上古相傳而來,必無謬誤,無如五代以前,印書之學,尚未發明,各種書籍皆有手抄,甚為難得。


又易錯落舛誤,一經世亂,往往焚毀無遺,此相傳之一難也。


秦漢以上,各種學術率以口耳相傳,未能筆之於書,人存則學存,人亡則學亦亡,此相傳之二難也。


有此二難,是以上古學術,存於今者,十不逮一,並非故守秘密,靳而不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04:57 | 只看該作者

一、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


針灸一道,首重經絡穴道,次即手法針法。


如《靈樞》、《素問》、《難經》等書,皆為針灸家之祖籍。


數千年來,無能出其范圍,但某經某穴、主治某病、即已略而弗詳。


至某穴應如何下針,某病應如何寒溫補瀉,更不得其要領,何也?


考《內經》、《難經》而外,專論經絡穴道及主治病症者,據《隋書經籍志》尚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圖》三卷。


《唐志》有《黃帝內經明堂》十三卷、《黃帝十二經脈明堂五臟圖》一卷、《黃帝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十二卷、《黃帝明堂》三卷。


又隋之楊上善《黃帝內經明堂類成》十三卷、楊元孫《黃帝明堂》三卷,皆足以補《內》、《難》之不足。


無如今世一字無存,如但守《內經》、《難經》,即各經穴道,尚不能備,何論其他。


幸有晉人皇甫士安,當漢魏經籍散亡之後,以上各書尚未殘缺,得以搜羅纂輯。


著為《甲乙經》十二卷,垂示後人。


至今學針灸者,能知某經有若干穴,某穴確在某處,某病宜取某穴,及各穴應如何下針,皆以 《甲乙經》為根據,除此以外,更無可考。


是以《甲乙經》之有功於醫,直與《內經》、《難經》並垂不朽。


針灸家更宜奉為金科玉律,不可不熟讀而深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05:09 | 只看該作者

一、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


由晉宋以迄隋初,百數十年之間,大亂迭興,學術道喪,醫學尤荒。


除王叔和之《脈經》、葛洪之《肘後方》、褚澄之《褚氏遺書》、巢元方之《病源》以外,更無他種醫書流傳。


針灸之書,更無有起而述之者。


至唐初孫思邈真人著《千金方》,始稍稍論及針灸,而王燾著《外台秘要》,即以針灸為絕無所用,惟於六朝人之方劑,則廣收博采,一字不遺。


因此有唐一代,談針法者絕少,《內》、《難》、《甲乙》之學,至此幾乎失傳矣。


史雖盛稱狄梁公腦後下針,贅疣立墜,僅堪播為美談,並無一字撰述,此則深可痛惜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05:25 | 只看該作者

一、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


趙宋崛興,居然為醫設學,定考醫程式,造就醫學人才。


命林億、高保衡等,校正《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傳世,官家著有《惠民和劑局方》、《聖濟總錄》諸書,嘉惠醫林。


於針灸一科,並極留意,朝廷以世傳針砭之法,方術不同,易滋訛舛,於是命尚藥奉御王惟一等,考求古代明堂氣穴經絡之說,鑄有銅人二具,天聖五年十月制成。


奉詔一置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仁濟殿。


又命纂集舊聞,訂正訛謬,著為《銅人穴針灸圖經》三卷,刊刻頒布,俾資遵守。


前代失傳之《明堂圖說》,至是始復傳於世。


凡讀《內》、《難》、《甲乙》者,可以有所考鏡矣。


又據周密《齊東野語》云:舅氏章叔恭,襄州日,嘗獲銅人背面二器,相合則渾然全身。


後由趙南仲歸之內府,叔恭嘗寫有銅人背面二圖云云,則宋時內府銅人不止王惟一所制一種。


王制之銅人,當為全身,故可分置二處,此為兩面相合而成,不知何時何人所作,其異同優劣如何,俱不可考。


即章叔恭所繪之圖,亦不可得見,至為可惜,今言孔穴圖者,惟《銅人穴圖經》略存梗概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05:38 | 只看該作者

一、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


王惟一所制,章叔恭所繪,皆只有正背二面,側伏尚不完全。


惟世傳《明堂灸經》所繪之圖,兼及側面伏面,足補兩種銅人之不足,益可寶貴。


惟此書不題著書人姓名,惟題西方子撰,想系宋之高人隱士,精於灸術,不屑以醫著名者之所為也。


元明之間,針灸之學益微,歷代傳習不廢者,只有席氏一家。


考明陳會著有《神應經》一卷,卷首列有宗派圖,稱梓桑君席宏達得針灸真傳,世世專精,九傳而至席華叔,十傳而至席信卿,十一世始傳於陳會。


會即廣傳其術,共授二十四人,得其真傳者有二人,一為康叔達,一為劉瑾。


書中有席宏達傳授誓詞,謂傳道者必盟天歃血,立誓以傳,當於宗派圖下注其姓名。


如或妄傳非人,私相付度陰有天刑,明有陽譴云云,此針灸家誓守秘密之明證。


但《內經》即有勿傳非人之語,當以針法易習難精,深恐無識之徒,得其皮毛,肆意圖利,貽害病患,故鄭重傳授,藉以垂戒耳。


明季大江南北,以針名世者,尚有二家。


一為姑蘇凌漢章,其於周身穴道,不須按揣,隔衣針之,亦百不失一,所謂目無全牛者也。


一為六合李千戶,針法亦極精,但其按穴必須去衣折量,先以墨點記其應針之穴,然後下針。


其術不同,而神乎其技,則初無二致,人謂其異曲同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05:56 | 只看該作者

一、論針灸學之淵源及真傳之難得


元明之間,有一秘密之針灸書,得之者視如枕中鴻寶,名曰《衛生針灸元機秘要》。


萬歷中太醫院官楊繼洲得其書,謂當公之於世,乃為之補輯刊刻,易其名曰《針灸大全》。


同時有高武者,著有《針灸聚英》、 《針灸節要》諸書。


凡歷代相傳之針法灸法,及針灸家之備歌各賦,多搜括無遺。


元王國端之《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亦多錄私相傳誦之歌括歌賦。


蓋皆熱心針灸學,惟恐古法失傳,同抱一普及公開之思想者也。


吾師黃石屏先生為人治病,亦隔衣下針,無須留意揣量穴道,而自然百無一誤。


蓋與明季凌漢章所傳針法,為一脈相傳,固由於周身穴道爛熟胸中,無須臨時脫衣挨按,然其隨手下針百無一誤者,另有取穴準確之法,較之脫衣挨按,尤為迅速。


故鄙人平生治病亦遵吾師之法,隔衣下針,並非故為所難,亦由習之既久反較脫衣為易。


此等處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將來實習時,吾師所傳隔衣下針之法,當可望其普及也。


習針科者,對於暈針及吸針之解法,務宜講明有素,庶不致臨事倉皇。


暈針固險,而吸針尤險而危。


昔朱丹溪有一門人,為病者用針,針為氣所吸,牢不可拔,而吸入甚速。


其人急趨丹溪求教,丹溪聞之變色曰:吾不能解,惟速求可久先生。


葛至,急於他穴下一針,其吸入之針,應手射出。


可見針法自有真傳,到此緊要關頭,絲毫不容假借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06:14 | 只看該作者

二、醫經錄要


《漢書藝文志》醫經者錄凡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計《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 《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今傳於世者,只《靈樞》九卷、《素問》九卷,合為《黃帝內經》十八卷,扁鵲《難經》二卷。


其余各家,久已湮沒失傳。


嘗謂醫經傳自上古,其時方劑未興,所賴以治病者,惟恃針灸而已。


古聖針灸之術,存於今之《內》、《難》兩經者,已十不逮一。


居今日而講求針灸之學,斷未有不讀《內》、 《難》,而能洞悉原委者。


以《內》、《難》諸經為一切針法所自出,方脈家尚在必讀,針灸家更不可不詳考貫通。


但今之習針灸者,如責其先讀《內》、《難》諸經,未有不望洋而嘆。


茲擇其最關重要,為針灸家所萬不可不知者,於《內經》選錄數篇,《難經》則錄自六十二難以後二十條,為學人立一基礎,較之毫無根底,以訛傳訛者,固有天壤之別。


倘由此而探本尋源,推求經義,其造詣更未可限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06:32 | 只看該作者

一《靈樞經脈》篇


此篇為醫學之大本原,無論方脈針灸兩家,皆不可不熟讀深思,心知其意。


凡人身臟腑經絡,如何貫通,如何聯絡,十二經之界限起止,以及分經辨症之所以然,皆歷歷分明,絲毫不紊。


非上古之神聖,何由推測而知。


針灸家如不讀此篇,非但不知辨症,且亦無從下手,真乃針灸家之金科玉律,萬不可不讀之大文也。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愿盡聞其道。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穀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雷公曰:愿卒聞經脈之始生。


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


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09:28 | 只看該作者

一《靈樞經脈》篇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09:45 | 只看該作者

一《靈樞經脈》篇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


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09:59 | 只看該作者

一《靈樞經脈》篇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膽,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10:17 | 只看該作者

一《靈樞經脈》篇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10:35 | 只看該作者

一《靈樞經脈》篇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


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斜絡於顴。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肘臂外後廉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10:58 | 只看該作者

一《靈樞經脈》篇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中;


其支者,從內左右,別下貫胛,扶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中,以下貫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結,如裂,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腳皆痛,小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11:19 | 只看該作者

一《靈樞經脈》篇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趨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人跟中,以上內,出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KT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灸則強食生肉,緩帶披發,大杖重履而步。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14:44 | 只看該作者

一《靈樞經脈》篇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14:58 | 只看該作者

一《靈樞經脈》篇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嗌腫喉痹。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痛,頰痛,耳後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16:13 | 只看該作者

一《靈樞經脈》篇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


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後;


其支者,別銳,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 22:16:33 | 只看該作者

一《靈樞經脈》篇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注肺。


是動則為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面塵脫色。


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1:4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