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舌〕】
統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舌者,心之官也。
故心病者,舌卷短,顴赤。
又曰: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味矣。
又曰:人之自嚙舌者,此厥氣走上,脈氣 至也。
少陰氣至則嚙舌。
《素問》曰: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
喬岳曰:心絕,則舌不能收、及不能語。
一曰:舌無故常自痹者,勿便作風治,由心血之不足也,理中東加當歸主之)。
又屬足太陰脾經(《靈樞》曰:足太陰之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是動則病舌本強,所生病者舌本痛。
又曰:足太陰之正,貫舌中。
又曰: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 。
注:舌下脈者,脾脈也。
《素問》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故病在舌本。
東垣曰:舌者,心也,復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
孫景思曰:舌者,心氣之所主,脾脈之所通。
二臟不和,風邪中之,則舌強不能言;
壅熱攻之,則舌腫不能轉。
更有重舌、木舌、舌腫出血者,皆由心脾二經,風熱所乘而然也)。
兼屬足陽明胃經(張雞峰曰:脾胃主四肢,其脈連舌本,而絡於唇口。
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由是水穀之精,化為營衛,以養四肢。
若起居失節,飲食不時,則脾胃之氣不足,而營衛之養不周,風邪乘虛而干之,則四肢與唇口俱痹,語言蹇澀,久久不治,變為痿疾。
經云:治痿獨取陽明,謂足陽明也。
治法亦多用脾胃藥,少服去風藥則可安矣)。
又屬手少陽三焦經(《靈樞》曰:手少陽之筋,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病舌卷。
《素問》曰: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
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之少陰,上系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
又曰:舌縱涎下煩 ,取足少陰。
《素問》曰: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
又曰:傷寒五日,少陰受之,故口燥舌乾而渴。
《玄珠》曰:舌之下竅,腎之津液所朝也。
東垣曰:下竅,廉泉穴,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足少陰也。
治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
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
《素問》曰:厥陰絡者,中熱嗌干,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沈承之曰:舌主五味,以營養於身,資於脾,以分津液於五臟。
故心之本脈,系於舌根;
脾之本脈,系於舌旁;
肝脈,循陰器,絡舌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