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轉型理論】 TheTheoryofPopulationTransition
【辭書名稱】環境科學大辭典
人口轉型理論是依據歐洲國家的人口變遷經驗,發展而成的理論。
此項理論可用來解釋西元1650年後三百年間出生率與死亡率變化,對人口成長之影響。
西元1750年以前,西歐和北歐國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出生率是高而且穩定。
死亡率也相當高。
不過,受到糧食供給與疾病流行等因素的影響,死亡率呈相當大幅度的變動,因此人口的增減,主要視死亡率高低的變化來決定。
西元1750年以後,因為社會經濟的改善以及醫藥衛生的進步,死亡率逐漸穩定下降。
經過200年的時間,從千分之卅下降到千分之十左右,以後便穩定在此一水準。
死亡率開始下降以後,社會型態也開始改變,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社會,人口也大量移向都市。
為了適應都市生活,夫婦自動限制子女出生數,因此出生率從千分之四十左右逐漸下降,到西元1930年代降至千分之二十左右。
自此以後,出生率隨社會經濟的好壞而升降,成為決定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
上述人口轉變的過程,可以分成三個時期(見下圖)。
在第一期裡,死亡率首先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居高不下。
到第二期時,出生率也開始下降,但死亡率已降到很低水準。
在這兩個時期裡,人口快速增加,到了第三期,出生率與死亡率都已降至很低的水準,因此人口增加緩慢。
雖然人口轉型理論曾被廣泛用來解釋人口演變的趨勢,但有些人卻懷疑其理論價值,因為仍可觀察到一些例外的情形。
另外也有一些人認為這種人口轉變過程祇是一種現象記錄,不能稱為理論。
不過,台灣的人口轉變大致符合上述理論,祇是整個演變過程祇花了九十年的時間。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