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6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獅子舞】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13 05:48: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獅子舞

 

ShishiMai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世界舞蹈

 

舞名。

 

獅子舞(ShishiMai)為日本古典舞的一種,古代隨中國之伎樂、舞樂、散樂等一起流傳到日本的。

 

其形式可分為三種;

 

一、獅子踊(ShishiMai),古時一般寫成「師子」。

 

取師子頭而舞,也就是中文的獅子舞,其舞蹈有一人獨舞和雙人舞之分別;

 

說明如下:獨舞的一人舞稱為「一人立」,同樣是從獅子頭面具後面垂下布做胴幕,頭尾由一人操作的獅子舞。

 

大多在腹部綑綁著羯鼓或吊著太鼓,並背著類似神位的「神籬」(Himorogi)。

 

以三頭、四頭、六頭、八頭或十二頭成群,在假造的花叢中穿梭而舞,這一類的獅子舞原為〈風流〉〔見風流〕的一種。

 

其面具並不只限於獅子頭,實際上豬頭、鹿頭或是龍頭的面具較多。

 

例如:在「盆」(Bon)供奉時期或諸祭禮、祈雨(參見乞雨踊)時所舞稱為《鹿踊》(ShishiOdori)或是《八鹿踊》(YatsusikaOdori)等亦屬一人立之獅子舞。

 

這類祭禮供奉用之一人立的獅子舞,被認為是從原流行於西日本之太鼓踊舞的裝扮加上獅子頭而來之表演,其後廣為分佈流行於東日本地區,如:現在的舞踊「越後獅子」(Echigojisi)、「角兵衛」(Kakubee)等亦屬於此類。

 

以笛、太鼓伴奏,唱〈風流唄〉(FuuryuuUta)。

 

雙人舞形式稱為「二人立」。

 

從獅子頭面具後面垂下的布做胴幕,頭尾由二人操作表現四足獅子的舞蹈。

 

沖繩地區之獅子則以芭蕉纖維製成類似布娃娃之胴體或四肢代替胴幕部分。

 

此外還有二人以上操作一頭獅子的。

 

有時操作獅尾者中途跳出獅身,而另獨立舞動一頭小獅子的舞蹈。

 

伎樂的獅子原本是一頭或二頭的演出形式,到現在還是個爭論;

 

不過據諸寺廟之紀錄「流記資財帳」(Rukishizaichou)等文獻,關於伎樂獅子有以下共通的記載:除獅子本身以外每頭獅子定附有一人領導帶路稱「治道」(Jidou)的一人,弄獅子者稱「師子兒」(Shishiko),另一人或二人稱為「庇持」(Heimochi,不詳,可能是持傘者)。

 

舞樂的獅子大多以雌雄二頭出現,除獅子本身以外,每頭獅子附有「綱取」(Tsunation)及「蠅拂」(Haibarai)等人。

 

使用笛、太鼓、鉦鼓等樂器。

 

二、能樂戲曲「石橋」(Shakkyou)中之舞蹈,單稱「獅子」。

 

為現文殊淨土的靈獸獅子戲弄牡丹的姿態,是一種力量、豪勢、氣魄的象徵,為一支豪邁快速絢爛之舞蹈。

 

樂器用笛、小鼓、大鼓、太鼓。

 

伴奏樂特徵是笛與大、小、太鼓的旋律合為一致。

 

此曲不論在音樂上或舞蹈上皆屬一支極為吃重之大曲子。

 

三、歌舞伎舞踊。

 

屬「石橋物」(Shakkyoumono)中之一個系統。

 

此類取材於能樂之「石橋」而衍生的舞蹈。

 

據研究考察,首演年代愈老之歌舞伎舞踊受能樂之影響愈少,大多僅取能樂中某部分歌詞或僅取其創意,反之愈近代較創新的歌舞伎舞踊則愈接近能樂戲曲。

 

最早的紀錄是元祿期(1688-1704)由演員水木辰之助在〈今樣能狂言〉裡之演出。

 

最古老作品尚存者有〈相生獅子〉(Aioijshi)、〈枕獅子〉(Makurajishi)、〈執著獅子〉(Shuujakujishi)。

 

其他還有〈連獅子〉(Renjishi)、〈鏡獅子〉(KagaMijishi)。

 

另取材於民俗藝能者如,〈越後獅子〉、〈角衛兵〉、〈鞍馬獅子〉(Kuramajishi)等獅子舞。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8 09:57 , Processed in 0.10937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