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02|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龜茲樂(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11 11:56: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龜茲樂(伎)

 

Ch´iuT´sYüeh(Chi)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組織、機構、職稱

 

樂舞種類名。

 

又稱「龜茲伎」。

 

隋唐(西元581∼西元907)「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中之一部。

 

宋朝(西元960∼1279)教坊「四部樂」中也設有「龜茲部」。

 

該樂舞屬儀式舞蹈。

 

是由西域所傳入之胡樂中最具代表性之樂舞。

 

龜茲是古代國名,在今新疆省庫車一帶。

 

該樂舞傳入中原,應溯自第四世紀,後呂光(西元386∼西元399在位)伐龜茲,毀其城,滅其國,擄其樂舞及表演人員。

 

呂光亡後,「龜茲樂」曾經軼散。

 

至後魏(即北魏,西元386∼西元534)滅後,平定中原,復獲「龜茲樂」。

 

道武帝(西元386∼西元408)以後,帝王及貴族人士對龜茲等胡樂極度欣賞。

 

北齊(西元550∼西元577)皇室,自其祖即酷愛「龜茲樂」,從武成帝河清年間(西元562∼西元564)以後,傳習之風更盛。

 

至於北周(西元557∼西元581),曾於天和六年(西元571)一度廢除「四夷樂」,之後因帝迎娶北狄女子為后(西元568),入朝時帶來「康國、龜茲」等樂,並有龜茲樂人蘇祇婆隨皇后入宮,帶來「七調五旦」之樂理。

 

至此,「龜茲樂」之樂舞曲、表演人員及樂理在中原已全面發展。

 

隋朝(西元581∼西元618)已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等凡三部。

 

西域著名藝人在中原工作者有樂正白明達、曹妙達、蘇祇婆等,均為隋末唐初「龜茲樂」之積極工作者。

 

「龜茲樂」在隋唐時代是其鼎盛時期,影響深遠。

 

唐朝「立部伎」中有六部音樂雜以龜茲之樂,「坐部伎」中也有三部用龜茲樂。

 

「龜茲樂」在隋朝時代保有歌曲:「善善摩尼」,解曲(即管絃合奏曲)有「婆伽兒」,舞曲「小天」、「疏勒鹽」。

 

樂工二十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袖、緋布。

 

舞者四人,紅抹額、緋襖、白帑、烏皮靴。

 

樂器有:豎箜篌一、琵琶一、五絃琵琶一、笙一、橫笛一、簫一、篳篥一、毛員鼓一、都曇鼓一、答臘鼓一、腰鼓一、羯鼓一、雞婁鼓一、銅鈸一、貝一。

 

毛員鼓今亡。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8 11:19 , Processed in 0.18750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