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夫消渴者。渴而不小便是也。由少服五石諸丸散積久經年。石勢結於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及至年衰血氣減少。不能制於石。石勢獨盛。則腎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變者。多發癰疽。此坐熱氣留於經絡。經絡不利。血氣壅澀。故成癰膿也。診其脈數大者生。細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實牢大者死。有病口甘者名為何。何以得之。此五氣之溢也。
名曰脾癉。夫五味入於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溢在於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為消渴也。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中疼熱。飢不欲食。甚者則欲吐下之不肯止。養生法云:人睡臥勿張口。
久成消渴及失血也。赤松子云:臥閉目不息十二通。治飲食不消。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法云:解衣 臥。伸腰少腹。五息止。引腎。去消渴。利陰陽。解衣者使無掛礙。臥者無外想。使氣易行。伸腰者使腎無逼蹙。者大努。使氣滿少腹者。
攝腹牽氣。使五息即止之。引腎者引水來咽喉。潤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陰陽者。饒氣力也。(出第五卷通按後條古人喜石宜消渴今服石者少何有此症緣酒多令中三焦熱臟腑燥亦致消渴不必皆由服石也。但治法頗同)
千金論曰:夫消渴者。凡積久飲酒。無有不成消渴病者。然則大寒凝海而酒不凍。明其酒性酷熱。物無以加。脯炙鹽咸。此味酒客多嗜。不離其口。三觴之後。制不由己。飲啖無度。咀嚼 醬。不擇酸鹹。積年長夜。酣典不懈。遂使三焦猛熱。五臟干燥。木石猶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療之愈否。屬在病者。若能如方節慎。
旬月而瘳。不自愛惜。死不旋踵。方書醫藥。實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可無他。不知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深思慎之。凡消渴之人。愈與未愈。常須慮患大癰。何者。消渴之人。必於大骨節間。忽發癰疽而卒。所以戒在大癰也。當預備癰藥以防之。宜服麥門冬丸。除腸胃熱。實兼消渴方。
麥門冬(八分去心) 茯苓(八分堅白者) 黃連(八分) 石膏(八分碎) 葳蕤(八分) 人參(六分) 龍膽(六分) 黃芩(六分) 升麻(四分) 栝蔞(十分) 枳實(五分炙)
生薑屑(十分) 地骨皮(六分) 茅根(切一升) 粟米(三合)
上十五味以水六升。煮茅根及粟米令爛。余十三味搗末。蜜和丸如梧子。以前茅根粟米汁作飲。服十丸。日二。若渴則與此飲至足。大麻亦得。忌豬肉酢物。
又栝蔞湯方。
栝蔞(五兩切) 麥門冬(汁三升) 生薑(五兩切) 茅根(切三升) 蘆根(切二升)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忌如藥法。
又胃腑實熱。引飲常渴。茯苓湯。泄熱止渴方。
茯苓(五兩一作茯神) 栝蔞(五兩) 知母(四兩) 小麥(二升) 麥門冬(五兩去心)
大棗(二十枚去核) 生地黃(六兩) 葳蕤(四兩) 淡竹葉(三升)
上九味切。以水三斗。先煮小麥竹葉。取九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四服。不問早晚。隨渴即進。非但正治胃渴。通治渴病。熱即服之。忌蕪荑酢物。
又豬肚丸。療消渴方。
豬肚(一枚治如食法) 黃連(五兩去毛) 栝蔞(四兩) 麥門冬(四兩去心) 知母(四兩)
茯上七味搗為散。納肚中。線縫。安置甑中蒸之極爛熟。接熱及藥。木臼中搗。可堪丸。
若硬加少蜜和丸如梧子。飲汁下三十丸。日再服。漸加至四五十丸。渴即服之。(翼同)
又栝蔞散方。
栝蔞(八分) 麥門冬(六分去心) 甘草(六分炙) 鉛丹(八分)
上四味搗為散。以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忌海藻菘菜。(一方有茯苓六分)
又黃 湯方。
黃 (三兩) 茯神(三兩) 栝蔞(三兩) 甘草(三兩炙) 麥門冬(三兩去心) 乾地黃(五兩)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蕪荑酢物海藻菘菜。日進一劑。服十劑訖。服丸藥。後腎消門中宣補丸是。
又方取七家井索近桶口結處燒作灰。
上一味。以井華水服之。不過三服。
又方飲豉汁任性多少。瘥止。
又方濃煮竹根汁飲之。取瘥止。(肘後同)
又方煮青粱米汁飲之。瘥止。(肘後同)
又消渴陰脈絕。胃反吐食方。
茯苓(八兩) 澤瀉(四兩) 白朮(三兩) 生薑(三兩) 桂心(三兩) 甘草(一兩炙)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小麥三升。取五升。去滓。納茯苓等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
日再。(翼同)
又方取屋上瓦三十年者。破如雀頭三大升。以東流水兩石。煮取二斗。
乾地黃(八兩) 生薑(八兩) 橘皮(三兩)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黃(三兩)
桂心(二兩) 遠志(三兩去心) 當歸(二兩) 芍藥(二兩) 大棗(二十枚擘) 白朮(八兩)
上十二味切。納瓦汁中。煮取三升。分溫四服。單瓦汁亦佳。(一方無甘草)
又療熱病後虛熱渴。四肢煩疼方。
葛根(一斤)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竹葉(一把)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渴則飲一升。日三夜二。忌海藻菘菜。
又虛熱渴無不效。填骨煎方。
茯苓(三兩) 菟絲子(三兩) 山茱萸(三兩) 當歸(三兩) 大豆黃卷(一升) 石葦(二兩去毛) 牛膝(三兩) 巴戟天(三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天門冬(五兩去心) 五味子(三兩) 人參(二兩) 遠志(三兩去心) 桂心(二兩) 附子(二兩炮) 石斛(三兩)
上十六味先搗篩。別取生地黃十斤。生栝蔞十斤。舂絞取汁。於火上煎之減半。便作數分納藥。並下白蜜二升。牛髓一升。微火煎之。令如糜。食如雞子黃大。日三。亦可飲服之佳。
忌酢物鯉魚生蔥豬肉冷水。(一方有肉蓯蓉四兩)
又方桃膠如彈丸。含之咽津。甚佳。(本方療渴小便利復非淋)
又方蠟如雞子大。酢一升煮兩沸。適寒溫。頓服之。(本方療渴小便利復非淋通按小便利而且長不比淋症之滴瀝也故曰復非淋)
又方水和栝蔞散服方寸匕。亦可蜜丸如梧子。服三十丸。
日再服。無所忌。(並出第二十一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