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藏六腑變化流注出入傍通(宜傍看,從腎藏至天井三焦出入止。)】
凡五藏六腑,變化無窮,散在諸經,其事隱沒,難得具知,今纂集相附,以為傍通,令學者少留意推尋,則造次可見。
論曰︰假令肝、心、脾、肺、腎為藏,則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為腑,足少陰為腎經,足太陽為膀胱經,下至五藏、五果、五菜,皆爾觸類長之。
他皆倣此(出《千金方》第二十九卷中。近附二十四條)。
五藏︰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五藏經︰足厥陰、手少陰、足太陰、手太陰、足少陰。
六腑經︰足少陽、手太陽、足陽明、手陽明、足太陽、手少陽。
五行(各主一藏)︰木、火、土、金、水。
五行數(五行數,配五藏)︰三、八;二、七;五、十;四、九;一、六。
五行色五藏所象:青、赤、黃、白、黑。
五行相生︰水、木、火、土、金。
五行相剋︰金、木、土、水、火。
五藏胎月(不宜灸、吐、利)︰八月、十一月、五月、二月、五月。
五藏相月(不宜補養)︰冬三月木相、春三月火相、夏三月土相、季夏六月金相、秋三月水相。
五藏旺月(有疾可宣泄)︰春三月木旺、夏三月火旺、季夏土旺、秋三月金旺、冬三月水旺。
五藏廢月(宜補不宜瀉)︰夏三月木廢、季夏火廢、秋三月土廢、冬三月金廢、春三月水廢。
五藏囚月(宜補不宜瀉)︰季夏木囚、秋三月火囚、冬三月土囚、春三月金囚、夏三月水囚。
五藏死月(宜補)、︰秋三月木死、冬三月火死、春三月土死、夏三月金死、季月水死。
五藏旺日(五藏主日,不灸,不服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五藏旺時(不灸)︰寅至辰、巳至未、辰戌丑未、申至戌、亥至丑。
五藏困日(宜補養)︰戊已土也、庚辛金也、壬癸水也、甲乙木也、丙丁火也。
五藏困時(宜補養)︰食時日膚,土也。
晡時日入,金也。人定夜半,水也。
平旦日出,木也。禺中日中,火也。
五藏忌日(忌此日得疾病)︰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
五藏忌時(並忌此時得病)︰申至酉、亥至子、寅至卯、巳至午、辰戌丑未。
五時︰春、夏、季夏、秋、冬。
五音(象五行,應五藏)、︰角六十四絲、徵五十四絲、宮八十一絲、商七十二絲、羽十八絲。
五星(一星各象一藏)︰歲東方、熒惑南方、鎮中央、太白西方、辰北方。
五常(各從五藏出)︰仁(肅)、禮(哲)、信(聖)、義(又)、智(謀)。
五樂(外象五行,內應五藏)︰琴、笙、鼓、磬、瑟。
五兵︰矛、劍、鎗、戟、弩。
五味(五藏所宜)︰酸、苦、甘、辛、鹹。五宜(子來益母)︰苦、甘、辛、鹹、酸。五不宜︰辛、鹹、酸、苦、甘。
五事(隨藏所感)︰貌(恭)、視(明)、思(睿)、言(從)、聽(聰)。
五咎︰狂、豫、蒙、僭、急。
六情(出五藏)︰好喜、怵慮(一作惠好)、樂、威怒(一作感怒)、惡哀(惡哀二字文不類,無本可較,姑闕疑)。
八性(各稟之性)︰慈(恚怒)、愛、公私(怒)、氣(正)、欲忌。
生(各隨初生長)︰革、肉、髓、骨、腦。
形(外應五行之形,內法五藏之象)︰直、銳、方、圓、曲。
五養(各從五藏所養)︰筋、血(脈)、肉、皮毛(氣)、骨(精)。五液(各隨藏所生)︰泣(一方淚)、汗、涎、涕、唾。
七神(脾腎各二神,故七神)︰魂、神、意(智)、魄、精(志)。
五竅︰目(左目甲,右目乙)、舌(榮於耳,外為血,內主五音,左耳丙,右耳丁)、唇(口為戊,舌為己)、鼻(左孔庚,右孔辛)、耳(左腎壬,右腎癸)。
五聲(五藏若中風,有此聲應)︰呼、言、歌、哭、呻噫。五響︰諷詠、肆、唱、歌、吟。
五氣(有疾各隨其藏消息,其法在調氣論)︰呵、吹呼、唏、噓、呬。
通按:肝虛,心呵,脾呼,肺呬,腎吹,與此不同,未知孰是。
五惡(氣之惡)、︰風、熱、濕、寒、燥。
五惡(味之惡)︰辛、鹹、酸、苦、甘。
五有餘病(實則此疾見)︰怒、笑不止、脹滿噫、喘咳(上氣)、脹洩欠。
五不足病(虛則此疾見)︰悲、憂、少氣、息痢、厥。
五積︰肥氣、伏梁、痞氣、息賁、賁豚。
生疾(將息失度,乃生此疾)︰奔氣、憂恐、食飲、風寒、強力。
五傷︰久行(傷筋)、久視(傷心)、久坐(傷肉)、久臥(傷皮)、久立(傷骨)。
五氣(《千金》作五臭,五藏各有此氣):臊羶、焦、香、腥、腐。
五方神(象五藏)︰青龍、朱雀、黃龍、白虎、真武。
五畜(各主本藏所宜)︰虎兔(《千金》云雞)、蛇馬(《千金》云羊)、龍牛(羊犬)、猴雞、鼠豬。
五穀(養五藏)︰麻、麥、稷、黃黍(《千金》云稻)、大豆。
五果(益五藏)︰李、杏、棗、桃、粟。
五菜(充五藏)︰韭、薤、葵、蔥、藿蓼。
五木(宜助五藏)︰榆、栗、桂、桑、梧桐。
五藏斤兩(五藏輕重數)︰四斤四兩、十二、二斤二兩、三斤三兩、一斤一兩。
六腑斤兩(六腑輕重數)︰三兩三銖、二斤十四兩、三斤十四兩、二斤十二兩、九兩二銖。
六腑尺寸(六腑長短數)︰三寸三分、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二尺六寸(一云大一尺五寸)、一丈二尺(廣六寸)、九寸(一云廣七寸)。
六腑所受(六腑受盛數)︰三合(一云一合)、二斗四升、三斗五升、一斗二升、九升九合(一云九升二合)。
五藏官︰尚書(一云上將軍,又為郎官)、帝王、諫議大夫、上將軍(一云大尚書)、後宮列女。
六腑官︰將軍、決曹吏、(監倉吏、內澀吏)、監倉椽。
水曹椽。
五藏俞︰九椎下兩傍、五椎下兩傍、十一椎下兩傍、三椎下兩傍、十四椎下兩傍(每傍各一寸半是穴)。
六腑俞︰十椎下兩傍、十八椎下兩傍、十二椎下兩傍、十六椎下兩傍、十九椎下兩傍、十三椎下兩傍(每傍各一寸五分是穴)。
五藏募︰期門、巨闕、章門、中府、京門。
六腑募︰日月、關元、太倉、天樞、中極、石門三焦。
五藏脈︰弦長、洪盛、緩大、浮短、沉濡。
五藏流注傍通︰所出為井(木)︰大敦、中衝、隱白、少商、涌泉。
(通按中衝心包絡穴,少衝心經穴,不云少衝而云中衝者,以心藏另為一條也。)
所流為滎(火)︰行間、勞宮、大都、魚際、然穀。
所注為俞(土)︰太衝、大陵、太白、太淵、太谿。
所行為經(金)︰中封、間使、商丘、經渠、複溜。
所入為合(水)︰曲泉、曲澤、陰陵泉、尺澤、陰谷。
謹按《銅人鍼經》、《甲乙經》、《九墟經》並無五藏所過為原穴。
唯《千金》、《外臺秘要集》有之,今列穴名於左︰中郄即中都、內關、公孫、列缺、水原(即水泉)。
心之藏主出入︰少衝(出井金);少府(流滎水);神門(注俞木);通里(過原);靈道(行經火);少海(入合土)。
六腑流注傍通︰(六腑出入)所出為井(金)︰竅陰、少澤、厲兌、商陽、至陰。
所流為滎(水)︰俠谿、前谷、內庭、間谷(一云二間)、通谷。
所注為俞(木)︰臨泣、後谿、陷谷、三間、束骨。
所過為原︰丘墟、腕骨、衝陽、合谷、京骨。
所行為經火︰陽輔、陽谷、解谿、陽谿、崑崙。
所入為合(土)︰陽陵泉、小海、三里、曲池、委中。
三焦流注傍通︰(三焦出入)關衝(出井金);掖門(流滎水);中渚(注俞水);陽池(過原);支溝(行經火);天井(入合土)。
十二身流注五藏六腑明堂肺人,肺者藏也;
(兩傍一十八穴。通按:本經十一穴,兩傍共二十二穴,今移中府、雲門二穴入脾經,止共一十八穴。又按:中府、雲門胸傍四行,脾經周榮穴上移肺穴入脾經,論行不論經也。)
《甲乙經》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木也。
(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手太陰脈所出也。冬月宜灸。)
流於魚際,魚際者火也。
(在手大指本節後散脈中,手太陰脈所流也,為滎。春三月宜灸。)
注於太淵,太淵者土也。
(在掌後陷者中,手太陰脈所注也,為輸。夏月宜灸。)
行於經渠,經渠者金也。
(在寸口陷者中,手太陰脈所行也,為經禁灸。)
入於尺澤,尺澤者水也。
(在肘中約紋上動脈,手太陰脈所入也,為合。秋月宜灸。)
少商(通按:《聖濟總錄》少商穴下云唐剌史成君綽忽顋頷腫大,喉中閉塞,三日水粒不下,鍼之立愈,不宜灸。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灸一壯。主瘧、寒熱,煩心善噦,心滿汗出而寒,唾沫,唇乾引飲,手腕攣,指支痛,肺脹上氣,耳中生風,咳喘,痺臂痛,嘔吐,食飲不下,膨膨然,病象瘧,振栗鼓頷,腹脹,喉中鳴,耳前痛。甄權云︰在手大母指甲外畔當角一韭葉白內際宛宛中是也。此脈脾肺之候,不宜灸。忌生冷、熱食。)
魚際(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灸三壯。主虛極,洒洒毛起,惡風寒,舌上黃,身熱咳嗽喘,痺走胸背,不得息,頭痛甚,汗不出,寒厥及熱,煩心,少氣不足以息,陰濕痒,腹痛不下食飲,肘攣支滿,喉中焦乾渴,痓上氣,熱病,振慄鼓頷,腹滿陰痿,咳引凡溺出,虛也。膈中虛,食飲嘔,身熱,汗不出,數唾涎,嘔吐血下,肩背寒熱,脫色,目泣出,皆虛也。唾血,時寒時熱,厥心痛,臥若徒居,心間痛,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者,肺心痛也,短氣,心痺,悲怒逆氣,恐狂易,霍亂,胃氣逆。)
太淵(在手掌後陷者中,灸三壯。主胸痺,逆氣,寒厥,煩心,善唾,噦噫,胸滿噭呼,胃氣上逆,心痛咳逆,煩悶不得臥,胸中滿喘,背痛,肺脹滿彭彭,臂厥,肩膺胸滿痛,目生白翳,眼眥赤筋,掌中熱,乍寒乍熱,缺盤中相引痛,數欠,喘不得息,臂內廉痛,膈飲煩滿,病溫身熱,五日以上汗不出,厥心痛,臥若徒居心間痛,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者,肺心痛也。妬乳,噫,胃氣上逆,心痛,唾血,振寒,嗌乾,口僻,肘中痛,痎瘧,癉。)
經渠(在寸口陷者中,不可灸,傷人神明,主瘧寒熱,胸背痛,腹中彭彭然,甚則交兩手而瞀,為暴痺,喘逆,喉痺,掌中熱,咳逆上氣,喘息數欠,熱病汗不出,心痛欲嘔。)
列缺(手太陰絡,去腕上一寸半,灸五壯。甄權云︰腕後臂側三寸交叉頭兩筋骨罅宛宛中是也。主偏風口喎,半身不隨,腕勞,灸三壯。主瘧甚熱,驚癇,如有見者,咳喘,掌中熱,虛則肩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寒厥交兩手如瞀,為口沫出。實則肩背熱痛,汗出,四肢腫,身濕搖,時寒熱,飢則煩,飽則面色變,口噤不開,惡風泣出,喉痺,咳上氣,數欠,四肢厥逆,善笑,溺白。熱病先手臂痛,身熱瘈瘲,唇口聚,鼻張,咽下汗出如連珠,小便白,熱痛,兩乳下三寸堅,脅下滿,悸、善忘,口中沫出。)
孔最(手太陰郄,去腕上七寸,灸五壯。主熱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五壯,汗即出。厥頭痛。)
尺澤(在肘中約紋上動脈,灸三壯。甄權云︰在臂屈橫紋中兩筋骨罅陷者宛宛中,不宜灸。主喉痺上氣,舌乾脅痛,心彭彭痛,咳逆上氣,心煩肩寒,少氣不足以息,腹脹喘,振栗,瘈瘲,咳嗽,吐濁,氣膈善嘔,鼓頷,不得汗,煩滿身痛,因為縱衄唾血,時寒時熱,胞中有水,疝瘕積,與陰相引痛,苦冗泄,上下出,喉痺哽塞,熱實則肩背熱痛,汗不出,四肢暴腫。虛則臂背寒,短氣,癲疾,嘔沫,手肘不得上頭,肘痛。)
俠白(在天府下,去肘上五寸動脈,手太陰之別,灸五壯。主心痛,咳乾嘔,煩滿。)
天府(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手太陰脈氣所發。禁不可灸,使人逆氣。主咳上氣喘不得息,暴痹,內逆肝肺相搏,口鼻出血,身脹,逆息不得臥,風汗出身腫,喘喝多睡,恍惚善忘,嗜臥不覺。甄權、《千金》、楊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