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痢方二十二首】
《病源》冷痢者,由腸胃虛弱,受於寒氣,腸虛則洩,故為冷痢也。
凡痢色青、色白、色黑,皆為冷也。
色黃、色赤,並是熱也。
故痢色白。
食不消,謂之寒中也。
診其脈,沉則生,浮則死。
(出第十七卷中。)
《廣濟》療冷痢青白色,腹內常鳴,其痢行數甚疎,出太多,此是冷痢,宜服調中散方。
龍骨、人參、黃連、阿膠(炙)、、黃檗各一兩。
右五味搗篩為散,煮米飲服兩方寸匕,日兩服,差停。
(出第四卷中。)
《肘後》療水下痢色白,食不消者,為寒下方。
黃連、乾薑各三兩。
右二味搗篩,白酒一升半合煎。
令可丸,飲服如梧桐子大二十丸,忌豬肉、冷水。
又方黃連二兩、甘草(炙)半兩、附子(炮)半兩、阿膠半兩(炙)。
右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之。
又方半夏(洗)、烏頭(炮)、甘草(炙)各等分。
右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三丸,日再服。
又方生薑汁二升、白蜜一升半。
右二味相和,分再服之。
又方腥二兩(切)、乾薑三兩(末)。
右二味,以水六升半,著米一合,煮作糜糜熟,內薑,一食令盡,不差更作。
(《備急》同。)
又方酸石榴皮(燒灰)。
右一味為末,服方寸匕。
(文仲同。)、又方乾薑二兩(末)、雜麪一升。
右二味為燒餅,熟食之盡更作,不過三劑差。
(文仲同。)、又療純下白如鼻涕者方。
龍骨、乾薑、附子(炮)。
右三味等分,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飲下五丸,漸至十丸,日一服。
(文仲同。)、又方黃連(末)、臘、阿膠(各一兩)。
右三味,先以酒半升令沸,下膠、臘合烊,乃內黃連末,頓服之。
(本云︰姚氏療卒注下,並痢血,一日夕數十行。)
又方炙臍下一寸五十壯良。
(文仲同。並出第二卷中。)
《千金》論曰︰凡五藏絕於內者,下不自禁。
下甚者,手足不仁也。
細尋取之,萬不失一,下病體例,略如此耳。
《素問》曰︰春傷於風,夏為膿血。
夏多滯下也。夏傷於風,秋必洞洩。
秋下水者,患必是冷也。又療久冷,痢下純白者,此由積臥冷處,經久病發,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可忍之。
凡白痢屬冷,赤痢屬熱方。
上好麴末五升(微熬令香)。
右一味,溫清淳酒熱,和麴末一升,空腹一頓服之,日三。
若至食時,搗蒜一升,令至熟,下薑椒末,調如常食法,惟須稠,勿加鹽,以水和麪二升,作索餅極熟爛煮之乾漉,熱內蒜虀中相和,一頓食之,少與餘食,至飢時仍準前食麴末酒,比至差來,少食餘食,以此法療,不過二日必差。
又烏梅丸,療冷痢久下方。
烏梅三百粒、當歸四兩、乾薑十兩、桂心六兩、附子六兩(炮)、黃連十六兩、蜀椒(汗)四兩、細辛六兩、人參六兩、黃檗六兩。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
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如五斗米。
下搗如泥,盤中揉合相得,蜜和搗二千杵,食前飲服如梧子大十丸,日三,稍增至二十丸。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又舊療痢於貴勝,用建脾丸多效。
今療積久冷痢,先以溫脾湯下訖,後以建脾丸補之,未有不效者,貧家難以充辦。
亦不可將息。溫脾湯方,療積久冷痢赤白者。
大黃三兩、桂心三兩、附子(炮)、乾薑、人參各二兩。
右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日再。
(並出第十五卷中。)
《備急》葛氏療痢色白,食不消者,為寒下方。
豉一升(綿裹)、薤白一把。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及熱頓服之。
《陶效方》云︰療暴下大去血痢。
姚療赤白下痢並效。
(《肘後》同。)
又方牛角腮(燒灰)。
右一味搗篩,白飲服方寸匕,日三。
(肘後》同。)
又方好麴(炒)。
右一味搗篩,煮米粥。
內麪方寸匕,日四、五。
云此療日百行,師不救者。
(《肘後》同。並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白頭翁湯,療寒急下,及滯下方。
白頭翁、乾薑各二兩、甘草(炙)一兩、當歸一兩、黃連、秦皮各一兩半、石榴皮(炙)一兩,(生者)二兩。
右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
(出第十卷中。)
《近效》療冷痢方。
肉豆蔻五顆(合皮碎)、甘草二兩(炙)。
右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頓服之。
(戶部李尚書處得,云療冷痢極者有效,自用得力。)
又療久冷痢方。
赤石脂搗作末,和面作餛飩,空腹服一碗以下,不過兩頓差。
老人尤佳。
體中先熱者,不可服之。
(以上二方新附。)文仲治青下、白下,薑附散方。
乾薑、附子(炮)、皂莢(炙,去子)。
右三味等分,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不過再服愈。
亦可丸服。
(《小品》、《肘後》同。)
又治冷痢,薑艾餛飩子方。
乾薑(末)、熟艾。
右二味等分,作面錕鈍如酸棗大,煮熟服四、五十枚,日二服。
腹脹者,炙厚朴煮汁服藥。
此熱服訖,即須食飯大效。
曾有產婦冷痢如白膏,服之立差,腹痛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