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方一十四首】
《集驗》癰疽論。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
岐伯答曰︰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從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熱。
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
然不能陷肌膚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藏不為傷,故命曰癰。
黃帝曰︰何謂疽?
岐伯答曰︰熱氣純盛,下陷肌膚筋髓骨肉,內連五藏,血氣竭盡,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疽者其上皮夭瘀以堅,亦如牛領之皮。
癰者,其上皮薄以澤。
此其候。
黃帝曰︰善。
(出《太素》第十六卷中。)
經言︰五藏不調致疽,六腑不和生癰。
一曰熛疽,急者二、三日殺人,緩者十餘日殺人。
二曰癰疽,急者十餘日殺人,緩者一月死。
三曰緩疽,急者一年殺人,緩者數年。
四曰水疽,所發多在手足,數年猶可療。
疽者數十種要如此。
千氏法︰癰之疾所發緩地不殺人,所發若在險地,宜令即外消,若至小膿猶可療,大膿致禍矣。
一為腦戶,二為舌本,三為玄癰,四為喉節,五為胡脈,六為五藏俞,七為五藏繫,八為兩乳,九為心鳩尾,十為兩手魚,十一為腸屈之間,十二為小道之後,十三為九孔,十四為兩臑腸,十五為神主之舍。
(一本云主客之舍。)
凡十五處不可傷,而況於癰乎?
若癰發此地,遇良醫能不及大膿者可救,至大膿害及矣!
(范汪同。)
候賊風證,但夜痛應骨,不可按抑,不得迴轉,痛處不壯熱,體亦不乍寒乍熱,但覺體瘮瘮然冷欲得熱,熱慰痛處即小寬,時有汗,此是賊風證也。
宜即得鍼灸,服療風藥溫也。
(方在療風候上,大法宜知二候如此也。)
又初得附骨疽,即服漏蘆湯下之,傅小豆薄得消也。
又下利巳腫處未消者,可除大黃,用生地黃及乾地黃,隨時也。
熱漸退餘風未歇者,可服五香連翹湯,除大黃。
餘熱未消,可傅升麻膏佳。
若失時不消成膿者,用火鍼膏散,如療癰法。
又有疾,喜著四肢,其狀赤脈起如編繩,急痛壯熱,其發於腳者,喜從躡蹀起至踝,赤如編繩,謂之病也。
又其發於臂者,喜腋下起至掌也,皆由四肢勞熱氣盛,為涼濕所折,風結筋中,成此疾也。
不即療取消潰去膿,則筋攣縮也。
其若但置不消複不潰,其熱歇,氣不散,喜變作也。
又療之宜服漏蘆湯令下,外以鋒鍼鍼去血氣,鍼寫上結脈處,傅小豆薄則消也。
皆可依療丹法消之,及潰成膿出,火鍼傅膏散如療癰法也。
又亦作甘蕉根薄之差。
又癰發腫高者病源淺,腫下者病源深,大熱者易療,小熱者難療。
初便大痛傷肌,晚乃大痛傷骨,都堅者未有膿,半堅半軟者有膿。
發腫都軟,血瘤也,非癰。
發腫以漸知,長引日月,亦不大熱,時時牽痛,瘤也,非癰。
吳音曰:謂諸氣結,亦有腫,久久不消成癰,療之宜散氣。
氣己散,若初腫處有浮氣,年衰皆發癰。
療之宜及年盛,並折散熱,可無此憂。
於氏法︰夫癰疽脈洪粗難療,脈微澀者易療。
諸浮數之脈,應當發熱而反惡寒者,癰也,此或附骨以有膿也。
趙乃言︰無虛勞腹中疾,或發血瘤瘡,瘡狀墳起,頭黑正爾置,不當灸療,療之火熨便焦爛,剝刮去焦痂,則血洩不可禁,必死。
癰起於節解,遇頑醫不能即消,令至大膿者,豈膏藥可得複生乎。
又發癰堅如石,走皮中無根,瘰癧也。
久不消,因得他熱之疾時,有發為癰也。
又發癰至堅而有根者,名為石癰,療之法當服酒,非酒即勢不宣,但當稍飲,取令相得和散便止。
凡癰腫,有肥人用貼宜栝樓根,和平體宜赤小豆貼方。
以赤小豆五合,內苦酒中熬之畢,搗為散,以苦酒和之,塗拭紙上貼腫,從發腫兩頭以下。
(范汪同。)
又論少小有渴,年四十以外多發癰疽,有膈痰而渴者,年盛必作黃疸,年衰必發癰疽也。
(范汪同。)
又黃帝曰︰愿聞癰疽之形,與其期日。
歧伯曰︰略說癰疽之極者十八種。
又癰疽發咽,名曰猛疽,猛疽不療,則血化為膿,膿不寫塞咽半日死。
其化膿者寫巳。則舍豕膏,無冷食,三日而已。一去無食。
又發於股胻,名曰股脫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腫膿搏骨,不急療,三十日死。
(髀內曰股,股外曰髀,膝上股下骨稱曰股胻也。)
又發於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疾也,久之其狀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療之方。
剉連翹草及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令竭,取三升,即強飲,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巳。
又發於尻者,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療之,不療三十日死。
又發於脛者,名曰兔嚙,其狀赤至骨,急療之,不療害人。
又發於足上下者,名曰四淫,其狀大如癰,不急療,百日死。
又發于肩及臑者,名曰疵疽,其狀赤黑,急療之。
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藏,癰發四五日焫之。
上灸百壯,石子當碎出也。
不出可益壯。
從癰發高下以後,范汪並同。
又石癰者,始發皮核相親著,不赤頭,不甚堅,微痛熱,熱漸自歇,便堅如石,故謂之石癰。
難消。
又不可得自熟,縱愈皆百餘日也。
又發癰兩頭牽而傍推無根者,又不痛,結筋,非癰也。
發癰狀如蚢,雖極大,此肉瘤非癰也。
腫一寸至三寸癤也。
三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癰疽也,一尺至三尺,名曰竟體疽,腫成膿,九孔皆出,諸氣憤鬱,不遂志欲者,多發此疾。
癰及疽、血瘤、鼠乳、石癰、結筋、瘤癧,皆不可就鍼角,鍼角少不及禍者。
凡癰疽之疾,未見膿易療之,當上灸三百壯,四邊間子灸各二百壯,實者可下之,虛者可補之,有氣者下其氣,服占斯內塞散得愈,絕房三年。
凡癰瘡審知膿者,破之皆當近下邊,膿出後當膏藥兌之,常使開潤,勿令燥合也。
若其人羸,勿一頓盡膿,徐徐令後稍出乃盡,癰方潰。
其上皮薄,人喜當上破之,此終不愈,當下破之,乃得膿耳,勿要其皮厚也。
凡癰有膿當破,無膿但氣腫。
若有血慎不可破鍼灸也,按之四邊堅,中軟,此為有膿瀋也。
一邊軟,亦有膿都堅者,此為疽核,或但有氣也。
都軟者,此為有血,血瘤也,當審堅軟虛實為要。
若堅疽積久後,若更變熟,偏有軟處,不可破者,疽當暖裹置耳。
若灸刺破療,必暴劇不可救,及結筋、睡(馳偽切)、肉、鼠乳,皆不當療也。
又服內塞散,不與他療相害,晝夜十餘度。
服散當以酒。
又發於腋下堅赤者,名曰米疽,療之用砭石,欲細而長,疎啟之,塗以豕膏,六日己,勿裹。
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纓,急療之。
(《太素經》曰︰頸前曰纓。)
又發於股陰者,名曰赤弛,不急療,六日死。
在兩股之內,不可療。
一云六十日死。
又發於膝者,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死。
須其柔色異,乃石之者生。
(冷石熨之,柔乃破之,準例之也。)
又諸癰腫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療。
(《太素經》云︰膈八節門,故不可療也。)
又發於陽者,百日死。
又發於陰者,三十日死。
(丈夫陽器曰陽,婦人陰器曰陰。)
又發於踝者,名曰走緩,其狀肉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
其寒熱,不死。
又發於足傍者,名曰厲疽,其狀不大,初從小指發,急療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療百日死。
(云:足側也。)
又發於胸者,名曰背疽,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療,下入腹,入腹不療,十日死。
(《太素經》云︰寒熱不去,十日早死。)
又發於足指者,名曰脫疽,其狀赤黑,死不療,不赤黑可療,療不衰,急斬去之得活,不去者死。
又發於膚者,名曰舌疽,其狀如穀實瓜蔞,常苦寒熱,急療之,去其寒熱,不療十歲死,死後出膿。
又發於頸者,名曰夭疽,其狀大而赤黑,不急療,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十餘日死。
(《太素經》曰︰項前曰頸。)
一云發頭。
(以前十八種並。)
《千金》論曰︰夫癰疽初發,人皆不以為急,此實奇患,唯宜速療。
若療不速,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者,不一發皆外皮薄為癰,皮厚為疽,宜急治之。
夫癰壞後有惡肉者,以豬蹄湯洗去穢,次傅食肉膏散,惡肉盡,傅生肉膏散,及摩四邊,令善肉速生,當斷絕房室,慎風冷勞煩,待筋脈平複,乃可任意耳。
不爾,新肉易傷,傷則重潰發,發則禍至。
慎之!
慎之!
凡癰疽初發,或似小節,或複大痛,或複小痛,或發如米粒大白膿子,此皆微候,宜善察之。
見有少異,即須大驚忙,須急治之,及斷口味,速服諸湯,下去熱毒。
若無醫藥,即灸當頭百壯,其大重者,灸四面及頭上二、三百壯,壯數不慮多也。
複薄冷藥貼膏,種種救療必差也。
又其用藥貼法,皆須當瘡中處開孔口,令洩瘡熱氣出,亦當頭以大鍼鍼入四分即差。
身中忽有痛處似打狀,名曰氣痛,痛不可忍,游走不住,發作有時,痛則小熱,痛定則寒,此皆由冬受溫風,至春暴寒,風來折之,不成溫病,乃作氣痛也。
又宜先服五香連翹湯,摩丹參膏,又以白酒煮楊柳皮,及暖熨之,有赤氣點點刺出血也。
其連翹湯可服數劑,及竹瀝湯。
勿以一劑未效,便謂即止,遂不服耳。
中間將白薇散佳。
《素問》曰︰寒氣客於經絡,血凝滲澀不行,擁結為癰疽也。
不言熱之作也。
其後成癰,又陽氣湊集,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也。
又以酢和蜂蛤灰塗之,乾即易,差即止。
凡腫根廣一寸以下名癤,一寸以上名小癰,如豆粒大者名皰子,皆始作,急服五香連翹湯下之,數劑取差止。
(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廣濟》療癰疽,排膿散方。
黃耆十分(膿多倍)、青小豆一分(熱口乾倍)、芎藭三分(肉不生倍)、、芍藥三分(痛不止倍)、白歛三分(有膿不合倍)、栝樓三分(若渴小便利倍)、、甘草三分(炙)。
右七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利。
忌海藻、菘菜、熱麴、魚蒜等。
(《千金》同。一方無白歛、甘草。)
又療發癰疽,排膿散方。
人參二兩、當歸二兩、桂心二兩、芎藭一兩、厚朴一兩(炙)、甘草一兩(炙)、防風二兩、白芷二兩、桔梗一兩。
右九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不利。苦瘡未合常服之。
忌生冷、菘菜、海藻、生蔥、蒜。
(並出第五卷中。)
劉涓子療癰疽,先宜傅大黃食肉膏,方在發背部,《千金方》食惡肉散,後用大黃附子等十物者乃是。
次兌膏方。
當歸、芎藭、白芷各二兩、烏頭一兩、巴豆二十枚(去皮)、松脂二兩、豬肪二升。
右七味,咀,內膏中微火合煎三沸巳,內松脂攪令相得,以綿布絞去滓,以膏著綿絮兌頭,大瘡雖深,兌之膿自出,就兌盡,即生善肉。
瘡淺者不足兌,著瘡中日三,惡肉盡即止。
又療癰疽發壞出血,生肉黃耆膏方。
黃耆一兩、芍藥一兩、當歸一兩、大黃、芎藭、獨活、白芷、薤白、生地黃各一兩。
右九味切,豬膏二升半,煎三上三下膏成。
絞去滓,傅兌瘡中,摩左右日三。
文仲同。
(並出第四卷中。)
又療癰疽瘡,生肉黃耆膏方。
黃耆、細辛、生地黃、蜀椒、當歸、芍藥、薤白、白芷、芎藭、丹參各一兩、豬膏一升半(臘月者)、甘草、蓯蓉、獨活、黃芩各一兩。
右十五味,以苦酒一升二合,夏月漬一宿,冬月二宿,微火煎三沸,煮酒氣盡成傅之。
又療癰疽始作便壞,熱毒發瘡膏方。
羊髓一兩、甘草二兩、胡粉五分(一法五兩)、大黃一兩半、豬膏二升。
右五味切,合膏髓煎二味,烊,內甘草、大黃,三上三下,絞去滓,內胡粉,絞令調和,傅瘡上,日五度。
又療癰疽己潰,白芷摩膏方。
白芷、甘草各二分、烏頭三分、薤白十五挺、青竹茹(雞子大)一枚。
右五味切,以豬膏一升,合煎白芷黃,膏成絞去滓,塗瘡四邊,勿著瘡中。
(並出第五卷中。)
深師內塞散,療癰疽潰漏,血脈空竭方。
黃耆、細辛、芍藥、薏苡仁、白芷、瞿麥各二兩、赤小豆七兩、乾地黃、人參、防風各二兩。
右十味切,先以新成白苦酒置新器中,內赤小豆,須臾出銅器中,熬令燥,複須內苦酒中更熬,凡五反止,合搗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夜六、七過。
腹痛甚,倍芍藥。
口未閉,倍薏苡仁。
膿多,倍黃耆。
(出第二十八卷中。)
《刪繁》療癰疽等毒潰爛,豬蹄洗湯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薔薇根一斤、甘草五兩(炙)、芍藥五兩、白芷五兩。
右五味,切,以水二斗,煮豬蹄取八升,去滓,下諸藥,煮取四升,稍稍洗瘡。
(出第九卷中。)
《千金翼》黃帝問曰︰有疽死者奈何?
歧伯曰︰身有五部,伏菟一,腓二,一云膊背三,五藏之腧四,項五,五部有疽,死也。
(《刪繁》同。本出《靈樞》。)
又王不留行散,主癰疽及諸雜腫潰皆服之。
亦療癰腫不潰,苦困無頼方。
野葛皮半分、五色龍骨五兩、王不留行子二升,
(《千金方》用三合,《翼》云一升)
桂心一兩、當歸二兩、乾薑一兩、栝樓末,六合。
右七味為散,食訖溫酒服方寸匕,日三,以四肢習習為度,不知漸漸加之。
此浩仲堪方。
隨日濟闍黎施行,實為神散,癰腫即消,此方妙。
(《千金》同。出第十四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