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2176|回復: 3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1)】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 23:31: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2-11-2 23:37 編輯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1)


書名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作者 醫籍考認定為河間劉完素著;或謂係金·易州張元素著

 

朝代 金

 

分類 內經

 

備考 此為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之備考本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7%B ... BD%E9%9B%86_1/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500 銀幣 +10 金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3:37:58 | 只看該作者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敘


夫醫道者,以濟世為良,以愈疾為善,蓋濟世者憑乎術,愈疾者俠乎法,故法之與術悉出內經之玄機。


此經固不可力而求,知而得也,況軒岐問答,理非造次,奧藏金丹寶典,深隱生化玄文為修行之經路,作達道之天梯,得其理者用如神聖,失其理者似隔水山,其法玄妙,其功深遠,固非小智所能窺測也。


若不訪求師範,而生穿鑿者,徒勞皓首耳。


余二十有五,志在內經,日夜不輟,殆至六旬,得遇天人授飲美酒,若橡斗許面赤,若醉一醒之後,目至心靈大有開悟,衍其功療,左右逢源,百發百中。


今見世醫多賴祖名,倚約舊方,恥問不學,特無更新之法,縱聞善說反怒為非,嗚呼患者,遇此之徒,十誤八九,豈念人命死而不復者哉。


仁者鑒之,可不痛與,以此觀之,是未知陰陽變化之道,況木極似金,金極似火,火極似水,水極似土,土極似木,故經曰:亢則害,承仍制,謂已亢極反似勝己之化。


俗流未知,故認似作是,以為陰陽失其本意,經所謂誅罰無過,命曰大惑。


醫徒執迷反肆傍識,縱用獲效,終無了然之悟,其道難與語哉。


僕見如斯,首述玄機,刊行於世者,已有宣明等三書,革庸病之鄙陋,正俗論之舛訛,宣揚古聖之法則,普救後人之命。


令將餘三十年間,信如心手親用若神,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此物立象直明真理,治法方論,裁成三卷三十二論,目之曰: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此集非崖略之說,蓋得軒岐要妙之旨,故用之可以濟人命,捨之無以活人,生得乎心髓秘之筴笥,不敢輕以示人,非絕仁人之心,蓋聖人之法,不遇當人,未易授爾,後之明者,當自傳焉,時大定丙午閏七月中元日,河間劉完素守真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 23:38:36 | 只看該作者

卷上


原道論第一


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蓋天一而地二,北辦而南交,入精神之運以行矣。

擬之於象則水火也,畫之於卦則坎離也。


兩者相須彌蒲六合,物物得之,況於人乎。


蓋精神生於道者也,是以上古真人把掘萬象,仰觀日月,呼吸元氣,運氣流精,脫骨換形,執天機而行六氣,分地紀而運五行,食乳飲血,省約儉肓,日夜流光,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之要也。


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安而無疾,夫水火用法象也,坎離言交變也,萬億之書,故以水為命,以火為性,土為人,人為主性命者也。

是以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養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則修短壽夭皆自人為,故經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又曰:務快其心,逆於生樂,所以然者,性命在乎人,故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性命也。


是知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氣充,氣耗形病,神依氣位,氣納神存,修真之士,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持滿御神,專氣抱一,以神為車,以氣為馬,神氣相合,可以長生,故曰:精有主,氣有元,呼吸元氣,合於自然,此之謂也。


智者明乎此理,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怪鳥伸,導引按蹻,所以調其氣也,平氣定息,掘固凝想,神宮內視,五臟照徹,所以守其氣也。

法則天地順理,陰陽交搆,坎離濟用,水火所以交其氣也,神水華池,含虛鼓嗽,通行榮衛,入於元官,溉五臟也。


服氣於朝,閑想於暮,陽不欲迭,陰不欲覆,鍊陰陽也,以致起居適早晏,出處協時令,忍怒以全陰,抑喜以全陽。


泥丸欲多櫛,天鼓欲常鳴。


形欲常鑑,津欲常嚥,體欲常運,食欲常少。


眼者身之鑑也,常居欲頻修。


耳者體之牖也,城廓欲頻治。


面者神之庭也,神不欲覆。


髮者腦之華也,腦不欲減。


體者精之元也,精不欲竭。


明者身之寶也,明不欲耗。


補瀉六腑,淗鍊五精,可以固形,可以全生,此皆修真之要也。


故修真之要者,水火欲其相濟,土金欲其相養,是以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而養之,初不離於形氣精神,及其至也,可以通神明之出,皆在於心獨不觀。


心為君主之官,得之所養,則血脈之氣王而不衰,生之本無得而搖也,神之變無得而測也。


腎為作強之官,得所養則骨髓之氣榮而不枯,蟄封藏之本無得而傾也,精之處無得而奪也。


夫一身之間,心居而守正,腎下而立,始精神之居,此宮不可大,勞亦不可竭,故精太勞則竭,其屬在腎,可以專嗇之也。


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唯精專然後可以內守,故昧者不知於此,欲拂自然之理,謬為求補之術,是以偽勝真,以人助天,其可得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15:28 | 只看該作者

原脈論第二

 

大道之渾淪莫知其源,然至道無言,無以明其理,大象無形,非立象無以測其奧。

 

道象之妙非言不明,嘗試原之脈者何也,非氣血動而不息,榮行脈中,衛行脈外。

 

經曰:脈者血之府也。

 

自素問而下迄於今,經所不載,無傳記而莫聞其名焉,然而玄機奧妙聖意幽微,雖英俊明哲之士,非輕易可得而悟也。

 

夫脈者,果何物乎,脈者有三名:一曰命之本,二曰氣之神,三曰形之道。

 

經所謂天和者是也,至於折一支,瞽二目,亦不為害。

 

生而脈不可須臾失,失則絕命害生矣。

 

經曰:春弦(一曰長),夏洪(一曰鉤),秋毛(一曰濇),冬石(一曰沉),此言正脈同天真造化之元氣也。

 

巡於春夏秋冬木火水金之位,生長收藏參和相應,故稟二儀而生,不離於氣,故於脈有生死之驗。

 

經曰:脈者血之府也,如世之京都州縣有公府廨署也,國因置者,所以禁小人為非道也,公府不立,則善者無以伸其枉惡者,無以罰其罪邪,正混同賢愚雜處而亂之根也。

 

經曰: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既陰陽為神明之府,脈為血之府而明可見焉。

 

血之無脈,不得循其經絡,部分週流於身,滂派奔迫,或散或聚,氣之無脈不能行其筋骨臟腑上下,或暴或蹶,故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氣化則物生,氣變則物易,氣盛則物壯,氣弱則物衰,氣絕則物死,氣正則物和,氣亂則物病,皆隨氣之盛衰而為變化也。

 

脈字者從肉,從永,從瓜,從血,四肢百骸得此真元之氣血肉筋骨爪髮,榮茂可以倚憑而能生長也。

 

長久永固,道故從肉,從永者是也,從瓜從血者,巡之如水分流,而布遍週身,無有不通也,釋名曰脈,脈慕也,如幔幕之遮覆幕絡一體之形,導太一真元之氣也。

 

元氣者,在氣非寒,非熱,非暖,非涼。

 

在脈者非弦,非洪,非濇,非沉,不為氣而泮沉,不為血而流停,乃沖和自然之氣也。

 

故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所以然者,為元氣動而不息,巡於四方木火水金之位,溫涼寒暑之化,生生相續,新新不停,日月更出,四序迭遷,脈不為息,故人有身形之後,五臟既生,身中元氣即生焉。

 

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此四時之氣也,而脈者乃在其中矣。

 

道經曰: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此如脈之謂也。

 

又云:埏填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又曰:吾不知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斯立脈之名之本意也。

 

故道者,萬物之奧脈者,百骸之靈奧。

 

靈之妙,其道乃同元氣者,無器不有,無所不至,血因此而行,氣因此而生,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瞻之在前,忽然在後,而不匱者,皆由於脈也。

 

分而言之曰氣曰血曰脈,統而言之惟脈運行血氣而已。

 

故經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也。

 

陰陽別論曰: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此陽者言脈也,胃者土也,脈乃天真造化之氣也,若土無氣則何以生長收藏,若氣無土何以養化萬物,是無生滅也。

 

以平人之氣常稟於胃。

 

正理論曰:穀入於胃,脈道乃行,陰陽交會,胃和脈行,人稟天地之候,故春胃微弦曰平,得弦而無胃曰死,夏胃微鉤曰平,但鉤而無胃曰死,長夏微耎曰平,但弱而無胃曰死,秋胃微毛曰平,但毛而無胃曰死,冬胃微石曰平,但石而無胃曰死。

 

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則必死,五藏為陰,肝脈至中而無,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弦。

 

心脈至堅而慱,如循薏以仁累累然。

 

肺脈至大而虛,如毛羽中人皮膚。

 

腎脈至慱而絕,如以指彈石辟辟然。

 

脾脈弱而乍數乍疏。

 

夫如此脈者,皆為藏脈獨見而無胃脈,五藏皆至懸絕而死,故經曰: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故人性候躁急懁促,遲緩耎弱,長短大小,皮堅肉厚,各隨其狀。

 

而脈應之常以一息四至為準者,言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五者胃兼主四旁,在呼吸之聞也。

 

數則為熱,遲則為寒,如天之春秋二分,陰陽兩停,晝夜各得五十度,自此添一遭則熱,減一遭則寒。

 

脈之妙道,從此可知矣。

 

或如散葉,或如燃薪,或如丸泥,或如絲縷,或如湧泉,或如吐頹,或如偃刃,或如轉索,或如遊魚。

 

假使千變萬化,若失常者乃真元之氣離絕,五臟六腑不相管轄,如喪家之狗,元氣散失而命絕矣。

 

經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陽化氣,陰成形。

 

此言一氣判而清濁分也,元氣者,天地之本,天和者,血氣之根。

 

華陀云:脈者,謂血氣之先也。

 

孔子曰:天不言而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而脈亦如之。

 

又經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皆通乎天氣也,通天者,謂通元氣天真也,然形體者假天地之氣而生,故奉生之氣通計於天,稟受陰陽而為根本,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氣不絕,真靈內屬,動靜變化,悉與天通。

 

易云: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故天地之體得易而後生,天地之化得易而後成,故陽用事則春生夏長,陰用事則秋收冬藏,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始而終之,終而復始,天地之化也,而易也默然於其間,而使其四序各因時而成功,至於寒不凌暑,暑不奪寒,無愆陽伏陰之變,而不至於大肅大溫,故萬物各得其沖和之氣,然後不為過而皆中節也。

 

道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百姓日用而不知,斯脈之道也,故脈不得獨浮沉,獨大小,獨盛衰,獨陰陽,須可沉中有浮,浮中有沉,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盛中有衰,衰中有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克塞一身之中,盈溢百骸之內,無經絡不有,無氣血不至,養筋骨毛髮堅壯膩澤,非心非腎非肝非脾,五臟之盛,真氣固密不為邪傷。

 

若憂愁思慮,饑飽勞逸,風雨寒暑,大驚卒恐,真氣耗亂,氣血分離,為病之本。

 

噫夫萬物之中,五常皆備,審脈之道而何獨無五常邪。

 

夫仁固衛一身充盈,五臟四肢百骸皆得榮養,無沖和之氣,獨真藏脈見則死矣。

 

生則不見,死則獨見,好生惡死,此仁之謂也。

 

分布軀體和調氣血,貴之在頭目耳鼻,賤之在蹠臀陰篡。

 

不得上而有,不得下而無,無所不施,無所不至,此義之謂也。

 

長人脈長,短人脈短,肥人脈沉,瘦人脈浮,大人脈壯,小人脈弱,若長人短,短人長,肥人浮,瘦人沉,大人弱,小人壯,夫如此者,皆不中理而為病。

 

此禮之謂也,見在寸則上病,見在關則中病,見在尺則下病。

 

五臟有疾,各有部分,而脈出見不為潜藏伏匿,一一得察有餘不足,而愈其病,此智之謂也。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太陽之至其脈沉,太陰之至其脈大而長,少陰之至其脈浮,陽明之至其脈濇而短,少陽之至其脈姁,厥陰之至其脈弦,四序不失其期,六氣為常準者,此信之謂也。

 

非探願索隱鉤深致遠,學貫天人,旁通物理者,未能達於此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16:00 | 只看該作者

攝生論第三

 

論曰:內經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冥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且飲食起居乃人生日用之法,縱恣不能知節,而欲傳精神、服天氣者不亦難乎。

 

又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是以聖人春木旺以膏香助胃,夏火旺以膏腥助肺金,用事膳膏臊以助肝水,用事膳膏膻以助心,所謂因其不勝而助之也。

 

故食飲之常保其生之要者,五穀五果五畜五菜也。

 

脾胃待此而食廩備,三焦待此而道路通,榮衛待此以清以濁,筋骨待此以柔以正。

 

故經云:蓋五味相濟,斯無五宮之傷,所以養其形也,雖五味為之養形,若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必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衝,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所謂失五味之常,而損其形也。

 

王注曰:味有倫緣,臟有偏絕,此之謂也。

 

飲食者養其形,起居者調其神,是以聖人春三月,夜臥早起,被髮緩形,見於發陳之時,且曰以使志生。

 

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見於蕃秀之時,且曰使志無怒,使氣得泄。

 

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見於容平之時,收歛神氣,且曰使志安寧,以應秋氣。

 

冬三月早臥晚起,去寒就溫,見於閉藏之時,且曰使志若茯若匿,有私意,若已有得此,順生長收藏之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四時起居,法所以調其神也。

 

經所謂逆於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於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涸。

 

逆於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於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此失四時之氣,所以傷其神也,智者順四時,不逆陰陽之道,而不失五味損益之理,故形與神俱久矣,乃盡其天年而去。

 

與夫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者,何足與語此道哉。

 

故聖人行之,賢者佩之,豈虛語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16:27 | 只看該作者

陰陽論第四

 

論曰:天地者,陰陽之本也,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故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倘不如此,謂天自運乎,地自處乎,豈足以語造化之全功哉。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所以天為陽,地為陰,水為陰,火為陽,陰陽者男女之血氣,水火者陰陽之徵兆,惟水火既濟,血氣變革,然後剛柔有體而形質立焉。

 

經所謂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乎人,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故人生於地,懸命於天,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蓋人居天之下,地之上,氣交之中,不明陰陽而望延年未之有也。

 

何則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則變矣。

 

王注曰:且蒼天布氣,尚不越於五行,人在氣中豈不應於天道。

 

左傳曰:違天不祥。

 

繫辭云:一陰一陽之謂道。

 

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故偏陰陽謂之疾。

 

夫言一身之中外為陽,內為陰,氣為陽,血為陰,背為陽,腹為陰,腑為陽,臟為陰,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蓋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豈偏枯而為道哉。

 

經所謂治心病者必求其本,是明陰陽之大體,水火之高下,盛衰之補瀉,遠近之大小,陰陽之變通。

 

夫如是惟達道人可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18:32 | 只看該作者

察色論第五


論曰: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聲色符合,然後定立臟腑之榮枯。


若滋榮者,其氣生如翠羽、雞冠、蟹腹、豕膏、烏羽是也,枯夭者其氣敗如草茲、衃血、枳實、柘骨、如炱是也。


至如青赤見於春,赤黃見於夏,黃白見於長夏,白黑見於秋,黑青見於冬,是謂五臟之生者,以五行之相繼也,得肝脈色見青白,心脈色見赤黑,脾脈色見黃青,肺脈色見白赤,腎脈色見黑黃,是謂真臟之見者,以五行之相克也。


若乃肺風而眉白,心風而口赤,肝風而目青,脾風而鼻黃,腎風而肌黑。


以風善行數變故爾。


肝熱而左頰赤,肺熱而右頰赤,心熱而顏赤,脾熱而鼻赤,腎熱而頤赤,以諸熱皆屬火故爾。


以至青黑為痛,黃白為熱,青白為寒,以九氣不同故爾。


鼻青為腹水,黑為水氣,白為無血,黃為胸寒,赤為有風,鮮明為留飲,而五色取決於此故爾。


然審病者,又皆以真脾之為本,蓋真脾之黃,是謂天之氣,五色又明,病雖久而面黃必生者,以其真氣外榮也。


此數者雖皆成法,然自非心清見曉於冥冥,不能至於此,故五色微診可以目察尤難。


難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為見五色於外,故決死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19:01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論第六


論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止於六七日間。


若兩感於寒者,必不免於死。


經所謂人所傷於寒者,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


蓋傷寒者,非雜病所比,非仲景孰能明於此,故張僊公深得玄機之理趣,達六經之標本,知汗下之淺深,若投湯劑正與不正,禍福影響,何暇數日哉?然仲景分三百九十法,一百一十二方,其證有六,其治有四。


經云一日巨陽受之,其脈尺寸俱浮,二日陽明受之,其脈尺寸俱長,三日少陽受之,其脈尺寸俱弦。


四日太陰受之,其脈尺寸俱沉。


五日少陰受之,其脈尺寸俱微緩。


六日厥陰受之,其脈尺寸俱沉嗇。


其太陽病者,標本不同,標熱本寒,從標則太陽發熱,從本則膀胱惡寒,若頭項痛腰脊強,太陽經病也,故宜發汗。


其陽明病者,雖從中氣標陽本實,從標則肌熱,從本則譫語,若身熱頭疼鼻乾不得臥,陽明經病故宜解肌。


太陽傳陽明非表裏之傳,若譫語從本為實,故宜下便。


王注曰:以陽感熱,其少陽病者標陽本火,從標則發熱,從本則惡寒,前有陽明,後有太陰,若胃脇痛而耳聾,往來寒熱,少陽經病,故宜和解。


其太陰病者標陰本溼,從標則身目黃,從本則腹滿而嗌乾,太陽經病故宜泄滿下溼,從其本,治其標。


少陰病者標陰本熱,從標則爪甲青而身冷,從本則脈沉實而發渴。


若口燥舌乾而渴,少陽經病故宜溫標下本。


其厥陰病者故厥陰之中氣宜溫也。


若煩滿囊縮厥陰經病故為熱,宜苦辛下之,故經曰:所為知標知本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為妄行,又曰:各通其臟,乃懼汗泄,非宜之謂也。


故明斯六經之標本,乃知治傷寒之規矩,此所謂證有六也。


且如發汗桂枝、麻黃之輩,在皮者汗而發之,葛根、升麻之輩,因而輕而揚之法也。


承氣:陷胸之輩,下者因而竭之法也。


瀉心、十棗之輩,中滿泄之法也。


瓜蒂、梔豉者,高者因而越之法也。


故明此四治之輕重,可為了傷寒之繩墨,此之謂其治有四也。


若明六經四法,豈四法豈有發黃生斑,畜血之壞證,結胸痞氣之藥,過難經所謂未滿三日可汗而已,其滿三日可泄而已,故仲景曰:太陽病脈浮緊無汗,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


當發其汗,宜麻黃湯主之,少陰病得三二日,口燥咽乾者,急宜大承氣下之。


孰敢執於三四日汗泄之定法也,是以聖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說其大概,此之謂也。


經所謂發表不遠熱,攻裏不遠寒,余自製解通聖辛涼之劑,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黃發表之藥,非余自衒,理在其中矣。


故此一時,彼一時,柰五運六氣有所更,世態居民有所變,天以常火,人以常動,動則屬陽,靜則屬陰,內外皆擾,故不可峻用辛溫大熱之劑。


縱獲一效,其禍數作,豈曉辛涼之劑以蔥白、鹽豉,大能開發鬱結,不惟中病令汗而愈,免致辛熱之藥攻表不中,其病轉甚,發驚狂衄血斑出皆屬熱藥所致。


故善用藥者須知寒涼之味,況兼應三才造化通寒之理也。


故經所謂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功矣。


大抵雜病者,氣之常也。


隨方而異,其治不仝,卒病者,氣之異,其治則同,其愈則異。


昔黃帝與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故傷寒之法備矣哉。


大矣哉。


若視深淵,如迎浮雲,莫知其際,是以知發表攻裏之藥性,察標本虛實之併傳,量老少壯弱之所宜,勞逸緩急之稟性,切脈明陰陽之分部,詳證之邪氣之淺深,故可宜會通之法矣。


內經曰: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19:28 | 只看該作者

病機論第七


論曰:察病機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後明病之本焉。


故治病不求其本,無以去深藏之大患,故掉眩收引膹鬱腫脹,諸痛癢瘡瘍皆根於內。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知化之變也。


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


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污,工巧神聖可得備聞。


靈樞經曰:刺深而猶可拔,污深而猶可雪。


莊子曰:雪猶洗也。


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黃帝曰:願聞病機何如,岐伯對曰: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少慮無怒,風勝則動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此為陰中之少陽,通於春氣,其脈弦。


王注曰:肝有二布葉,一小葉如木甲拆之狀,故經所謂其用為動,乃木之為動,火太過之政亦為動,蓋火木之主,暴速所以掉眩也,掉搖也,眩昏亂也,旋運皆生風故也。


是以風火皆屬陽,陽主動。


其為病也,胃脘當心痛,上支兩脇隔咽不通,食飲不下,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裏急軟戾,脇痛嘔泄,甚則掉眩巔疾,兩脇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也。


虛則目視而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凡病肝木風疾者,以熱為本,以風為標,故火本不燔,遇風冽乃焰,肝本不甚熱,因金衰而主肺金不勝,心火木來佞於金,故諸病作矣,其為治也燥勝風。


王注曰風自木生,燥為金化,風餘則制之以燥,肝勝治以清涼,清涼之氣金之氣也。


木氣之下金氣承之,又曰風淫於內,治以辛涼,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故木主生榮而主春,其性溫故風火則反涼而毀折,是兼金化制其木也。


故風病過極而反中外燥澀,是反兼金化也,故非為金制其本,是甚則如此。


中風偏枯者由心火暴勝而水衰不能制,則火實剋金,金不能平木則肝水勝,而兼於火熱則卒暴僵仆。


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肥,貴膏梁之疾也,故此藏氣平則數和,太過則發生,不及則委和。


諸痛癢瘡瘍皆屬於心,靜則神明熱勝則腫,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其脈鉤,其味苦其色赤,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此陽中之陽也。


王注曰心形如未敷蓮花,中有七空以導引天真之氣,神明之宇也。


經所謂其用為燥,火性燥動其明於外,熱甚火赫爍石,流金火之極變也,燔焫山川,旋反屋宇火之災眚也。


故火非同水,水智而火愚,其性暴速,其為病也當胸中熱嗌乾,右胠滿皮膚痛,寒熱咳喘唾血,血泄鼽衄嚏嘔溺色變,甚則瘡癢胕腫肩背臑,缺盆中痛瘍疼身熱驚惑,惡寒戰慄譫妄,衄衊語咲,瘡瘍血流,狂妄目赤,胸中痛脇下痛,背膺肩甲間痛兩臂痛,虛則胸腹大,脇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其為治法以寒勝熱。


王注曰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汗以發之,發之不盡逆制之,制之不盡求其屬以衰之。


又曰用水之主以制陽光。


經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此之謂也。


是以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火氣之下水氣承之,是故火主暴虐,故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夏月火熱極甚則天氣薰味,而萬物反潤以水出,液林木津流及體熱,極而反汗液出,是火極而反兼水化。


俗以難辯認,以是作非,不治已極,反攻王氣是不明標本,但隨兼化之虛象,妄為其治,反助其病而害於生命多矣。


故此藏平則升明,大過則赫曦,不及則伏明。


王注曰百端之起,皆自心生。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味和氣化,濕勝則濡泄。


脾者倉廩之官,本營之居也,名曰化糟粕轉味而出入者也。


其華在唇,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故為倉廩之官。


又名諫議之官,五味出焉,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為陰中至陰,脾也其脈緩。


王注曰脾形象馬蹄內包胃脘,象土也,其用為化兼四氣,聚散復形群品,以主溉灌,肝心腎不主於時,寄旺四季。


經所謂善不可見,惡不可見也。


其變驟注,其災霖潰,其為病也胕腫骨痛,陰脾按之不得,腰脊頭頸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飲不欲食,咳唾則有血,積飲否膈,中滿霍亂吐下,為善肌肉痿足不收,行脇嗔嘔吐泄注下。


王注曰脾熱則生,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者,有胃之寒者,有胃之熱者,色白澄徹清冷皆屬寒,色黃水赤渾濁皆屬於熱。


故仲景曰邪熱不殺穀火性疾速,此之謂也。


其為治也,風勝溼,溼自土生,風為水化,土餘制之,以風脾盛治之以燥,故溼傷肉,溼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


王注曰溼為水,水盛則腫,水下形肉已消,又曰:溼氣為淫,皆為腫滿。


但除其溼,腫滿自衰。


若溼氣在上,以苦吐之。


溼氣在下,以苦瀉之,以淡滲之。


治溼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故溼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苦溼上甚而熱,治以苦溼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溼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脾苦溼急食苦以燥之。


又曰土氣之下,木氣承之。


本草曰燥可去溼,桑白皮赤小豆之屬。


王注曰半身已上,溼氣有餘,火氣復鬱,所以明其熱能生溼。


經云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溼氣在中,火遊行其間,是以熱之用矣。


故土主溼霒雲雨而宏靜,雨熱極甚則飄驟散落,是反兼風水制其土也。


若脾甚土自燥去其溼,以寒除熱。


脾土氣衰以甘緩之,所以燥泄積飲,痞膈腫滿,溼熱乾涸消渴慎不可以溫藥補之。


故積溫成熱性之溫,乃勝氣之藥也。


故此藏喜新而惡陳,常令滋澤無使乾涸,土平則備化,太過則敦阜,不及則卑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20:17 | 只看該作者

諸氣膹鬱病痿皆屬於肺金


(常清氣利)燥勝則乾。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其味辛,其色白,而為相傳之官,法節出焉,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其脈毛。


王注曰肺之形象有二布葉,一小葉中有二十四空行列,以布分諸藏清濁之氣,經所謂其用為固,其變肅殺,其眚蒼落,其為病也,骨節內變,左胠脇痛,寒清於中,感而瘧,太涼革喉咳腹中鳴注瀉鶩溏,咳逆心脇滿引小腹,善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色惡,腰痛丈夫疝婦人少腹痛,浮虛鼽尻陰股髀腨胻是病皴揭。


實則喘厥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


虛則少氣不能振息,耳聾嗌乾。


其為治也,熱勝燥,燥自金生,熱為火化,金餘則制之,以火肺勝則治之以苦。


又曰金氣之下,火氣承之,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苦辛,以苦下之,若肺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王注曰制燥之勝,必以苦溫,故受乾病生焉。


是以金主於秋而屬陰,其氣涼,涼極天氣清明而萬物反燥,故燥若火是金極而反兼火化也。


故病血液衰也,燥金之化,極甚則煩熱氣鬱,痿弱而手足無力不能收持也。


凡有聲之痛應金之氣,故此藏乎氣則審平,大過則堅成,不及則不從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20:38 | 只看該作者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水


(耗能養動),寒勝則浮,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其華在髮,其充在骨,其味鹹,其色黑,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各氣,其脈石。


王注曰腎藏有二,形如豇豆,相並而曲附於膂筋,外有脂裹,裏白表黑,主藏精故僊。


經曰心為君火,腎為相火,是言在腎屬火而不屬水也。


經所謂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故膻中者在乳之間,下合於腎水,是火居水位得升則喜樂出焉。


雖君相二火之氣,論其五行造化之理同為熱也,故左腎屬水,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右腎屬火,遊行三焦,興衰之道由於此故。


七節之傍,中有小心,是言命間相火也。


經所謂其變凝冽,其眚冰雹,其為病也,寒客心痛,腰腿痛,大關節不利,屈伸不便。


若厥逆痞堅腹滿寢汗,實則腹脛腫喘身重,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小腹痛,清厥意不樂。


王注曰大小腹大小腸也。


此所謂左腎水發痛也。


若夫右腎命門相火之為病,少氣瘡瘍疥癬癰腫,脇滿胸背首面四肢浮腫,腹脹嘔逆瘛瘲骨痛節有動,注下溫瘧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目赤心熱,甚則瞀昧暴痛,瞀悶懊憹嚏嘔瘡瘍,驚燥喉痹耳鳴,嘔涌暴注瞤瘛暴死,瘤氣結核丹熛皆相火熱之勝也。


其為治也寒勝熱,燥勝寒,若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火淫所勝平以鹹冷,故相火之下,水氣承之。


如寒淫於內治以甘寒,佐以甘辛。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


又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故水本寒,寒急則水冰如地,而能載物。


水發而雹雪,是水寒亢極反似剋水之土化,謂兼化也。


所謂寒病極者反腎滿也,左腎不足濟之以水,右腎不足濟之以火。


故此藏水平則靜順,不及則涸流,大過則流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20:54 | 只看該作者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厥謂氣逆,固謂固氣,則肝腎失守,失守則不能禁固,出入無度,燥溼不恒,故氣下則愈也。


經所謂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21:08 | 只看該作者

諸喘嘔逆皆屬於上


肺者藏之長也,為心之華蓋,故肺熱葉焦,發痿躄是氣鬱不利,病喘息而嘔也,嘔謂嘔酸水,火氣炎上之象也,胃鬲熱甚則為嘔也。


若衰火之炎痿躄則愈,利肺之氣喘息自調也,道路開通吐嘔則除。


凡病嘔涌溢食皆屬火也。


王注曰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經所謂三陽有餘,則為痿。


易王注曰,易有變常用自痿弱無力也,故此者熱之明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21:28 | 只看該作者

諸熱瞀瘛皆屬於火


熱氣勝則濁亂昏昧也。


瞀示乃昏也。


經所謂病筋脈相引而急。


名曰瘛者。


故俗為之搐是也。


熱勝風搏併於經絡,故風主動而不寍寧,風火相乘是以熱瞀瘛而生矣。


治法袪風滌熱之劑,折其火勢,熱瘛可立愈。


若妄加灼火,或飲以發表之藥,則死不旋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21:46 | 只看該作者

諸禁豉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禁慄禁惑如喪神守,悸動怔忪皆熱之內作,故治當以制火,制其神守血榮而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22:02 | 只看該作者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寒溼同性,水火同居,故足太陽膀胱經屬水而位下,所以溼可傷也,其脈起目內背上額交於巔上,其支別從巔入絡於腦,還出下項,故主項強。


太陽表中風加之以溼客於經中,內挾寒溼則筋脈抽急,故痙項強而不柔和也,此太陽寒溼,當詳有汗無汗,治以流溼袪風,緩發表而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23:01 | 只看該作者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衝攻也氣炎上,故作嘔涌溢食不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23:19 | 只看該作者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肺王於氣貴乎通暢,若熱甚則鬱於內,故肺脹而腹大,是以火主長而高茂,形現彰顯升明舒榮皆腫之象也。


熱去而見白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23:45 | 只看該作者

諸燥狂越皆屬於火


火實則四肢實而能登高也。


故四肢者諸陽之本經,所謂陰不勝陽則脈流薄,疾病乃狂是以陽盛,則使人妄語罵詈,不避親踈神明之亂也。


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此之謂也。


治之以補陰瀉陽,奪其食則病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14:24:01 | 只看該作者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暴虐而害也,強勁有力而不木柔也,乃厥陰風木勢甚而成。


王注曰陽鬱於內而陰行於外。


千金曰強直為風,治以瀉火補金,木能自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0:24 , Processed in 0.18750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