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下疳瘡六十】
●下疳一證,本肝腎濕熱證也,若無外因而病者,不過去其濕熱,或滋鑋陰,濕熱既清,其瘡自愈,無足慮也。
惟感觸淫毒而患者,毒有淺深,則病有微甚,皆宜用百草煎熏洗,外以螵蛸散敷之,則輕者自愈。
若濕熱甚而為腫為痛者,宜用芍藥蒺藜煎兼而治之。
如毒甚者,必用萆薢湯方可。
若感觸淫邪,毒自少陰直入精宮者,不易愈。
即治如前法,然必見便毒廣瘡發出,而後下疳始愈。
既見瘡毒,即當於本證條下求法治之。
余嘗治一少年,因偶觸穢毒,遽患下疳,始潰龜頸,敷治不效,隨從馬口延入尿管,以漸而深,直至肛門,逐節腫痛,形如魚骨。
每過夜,則膿結馬口,脹不得出,潤而通之,則先膿後尿,敷洗皆不能及,甚為危懼。
余嘗遇一山叟,傳得槐花蕊方,因以治之。
不十日而莖根漸愈,半月後,即自內達外,退至馬口而全愈。
疳愈後,即見些微廣佁,復與五加皮飲十餘劑而全愈。
向彼傳方者曰:此方善治淫瘡,熱毒悉從小便泄去,所以能治此疳。
但服此者,可免終身瘡毒後患。
然猶有解毒奇驗,則在瘡發之時,但見通身忽有雲片紅斑,數日而沒者,即皆瘡毒應發之處,瘡毒已解而瘡形猶見,是其驗也。
予初未之信,及此人瘡發之時,瘡固不多,而通身紅斑果見,凡兩日而沒,予始知瘡之有奇,一至如此。
新按。
●立齋曰:下疳屬肝經濕熱下注,或陰虛火燥。
治法:腫痛發熱者,血虛而有熱也,四物湯加柴胡,山梔。
腫痛寒熱者,肝經濕熱也,小柴胡湯加龍膽草,黃連。
腫痛便澀者,濕熱壅滯也,龍膽瀉肝湯。
腫痛腐潰者,氣血虛而有火也,八物湯加山梔,柴胡。
日晡熱甚者,陰血虛而有火也,小柴胡湯加參,朮,芎,歸。
日晡倦怠者,陽氣虛而下陷也,補中益氣湯。
有經久不愈而發寒熱者,腎水不能生肝木也,宜六味丸。
若筋縮或縱,或為癢痛,或出白津,此筋疝也,用龍膽瀉肝湯。
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加炒山梔,炒龍膽。
陰虛火燥者,用六味丸。
莖中癢,出白津,用補中益氣湯與清心蓮子飲間服。
蓋此證肝經陰虛為本,腫痛寒熱等證為標,須用六味丸以生肝血。
凡脾土虛不能生金水,而見一切肝證者,當佐以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以滋化源。
●一男子腫痛不消;一男子潰而腫痛發熱,小便秘澀,日晡或熱;一小兒腫痛,諸藥不應,俱以小柴胡湯吞蘆薈丸,數服而愈。
一小兒十五歲患前證,雜用消毒之藥,虛證悉具,二年餘矣。
詢之,乃稟所致。
用萆薢湯月餘,諸證漸愈,又用補陰八珍湯,補中益氣二湯而痊。
庶吉士劉華甫,或莖中作痛,或竅出白津,或小便秘澀。
先用小柴胡湯加山梔,澤瀉,黃連,木通,膽草,茯苓二劑,以清肝火,導濕熱,諸證漸愈。
後因勞倦,忽然寒熱,此元氣復傷也,用補中益氣而安,又用六味丸以生肝血,滋腎水而全愈。
一男子玉莖腫痛,小便如淋,自汗甚苦,時或尿血少許,尺脈洪收,按之則澀。
先用清心蓮子飲加牛膝,山梔,黃檗,知母,柴胡,數劑少愈。
●更似滋腎丸一劑而痊。
<玉機微義>曰:如自汗小便少,不可以藥利之。
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再利之,則營衛枯竭,無以制火而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
兼此證,乃陽明經病,大忌利小便。
俱薛按 ●海藏治下疳久不愈方:橡斗子二個,合盛黃丹令滿,以亂髮厚纏定,燒煙盡為度,同研為細末。
先以白熱漿水洗瘡膿盡,次上藥。
甚者不過三次,如神。
●又下疳方:下疳瘡內毒盛者,必須治內方愈。
外治者,須螵蛸散,或此方亦佳。
人中白生用,官粉煆黃,紅丹飛炒。
右等分為末。
先用藥湯或濃茶洗淨,然後敷藥,每日二三次,或用豬油,或用蜜水調敷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