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虛實五】
●齊氏曰:瘡疽之證,有臟腑,氣血,上下,真邪,虛實不同也,不可不辨。
如腫起堅硬膿稠者,瘡疽之實也;腫下軟漫膿稀者,瘡疽之虛也。
大便硬,小便澀,飲食如故,腸滿膨脹,胸膈痞悶,肢節疼痛,口苦咽乾,煩躁多渴,身熱脈大,精神悶塞者,悉臟腑之實也;瀉利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厥冷,脈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短少,大便滑利,聲音不振,精神困倦,悉臟腑之虛也。
凡瘡疽腫起色赤,寒熱疼痛,皮膚壯熱,膿水稠粘,頭目昏重者,血氣之實也;凡膿水清稀,瘡口不合,聚腫不赤,不堪熱痛,肌寒肉冷,自汗色夭者,氣血之虛也。
頭痛鼻塞,目赤心驚,咽喉不利,口舌生瘡,煩渴飲冷,睡語咬牙者,上實也;精滑不禁,大便自利,腰腳沉重,睡臥不寧者,下虛也。
腫焮甚尤,痛不可近,寒熱往來,大便秘澀,小便如淋,心神煩悶,恍惚不寧者,邪氣之實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目視不正,睛不瞭瞭,食不知味,音嘶色敗,四肢浮腫,多日不潰者,真氣之虛也。
又曰:邪氣勝則實,真氣奪則虛。
又曰:諸痛為實,諸癢為虛也。
又曰:診其脈洪大而數者,實也;細微而軟者,虛也。
虛則補之,和其氣以托裏也;實則瀉之,疏利而導其滯也。
<內經>曰:血實則決之,氣虛則掣引之。
又曰:形傷痛,氣傷腫。
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
●<精要>曰:凡瘡疽腫高痛甚,煩渴飲冷,此病氣元氣俱有餘,宜用清熱消毒散,仙方活命飲主。
若腫高痛甚,口乾飲熱,此病氣有餘,元氣不足,宜用托裏消毒散為主。
若漫腫微痛,食少體倦,此病氣元氣俱不足,宜用六君,補中二湯壯其脾胃,則未成者消,已成者潰,已潰者斂矣。
●<心法>曰:凡瘡口不合,膿水清稀,氣血俱虛也;飲食少而難化,脾胃虛寒也;肌體瘦弱,面色痿黃,膽氣不行也,非參耆歸朮之類不能補,非附子不能助其功。
今飲食進少且難消化,屬脾胃虛寒。
蓋脾胃屬土,乃命門火虛不能生土而然,不宜直補脾胃,當服八味丸補火以生土也。
●立齋曰:瘡瘍之作,當審其標本,虛實,邪正,緩急而治之。
若病急而元氣實者,先治其標;病緩而元氣虛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氣又虛者,必先於治本而兼以治標。
大要:腫高焮痛,膿水稠粘者,元氣未損也,治之則易;漫腫微痛,膿水清稀者,元氣虛弱也,治之則難;不腫不痛,或漫腫黯黑不潰者,元氣虛甚,治之尤難也。
主治之法,若腫高焮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飲解之,後用托裏消毒散。
漫腫微痛者,用托裏散,如不應,加薑,桂。
若膿出而反痛者,氣血虛也,八珍湯。
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四君加歸,耆,肉桂。
不生肌,不收斂,脾氣虛也,四君加地黃,木香。
惡寒憎寒,陽氣虛也,十全大補加薑,附。
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朮。
欲嘔作嘔,胃氣虛也,六君加炮薑。
自汗盜汗,五臟虛也,六味丸料加五味子。
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
喘促欬嗽,脾肺虛也,前湯加麥門,五味。
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
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
小腹痞,足痙腫,脾腎虛也,十全大補湯加山茱,山藥,肉桂。
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前藥加桂,附。
熱渴淋秘,腎虛陰火也,加減八味丸。
喘嗽淋秘,肺腎虛火也,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
●又曰:大凡虛怯之人,不必分其腫潰,惟當先補胃氣。
或疑參耆滿中,間有用者,又加發散敗毒,所補不償所損;又有泥於氣質素實或有痰,不服補劑者,多致有誤。
殊不知瘡瘍之作,緣陰陽虧損,其膿既泄,則氣血愈虛,豈有不宜補者哉!故丹溪曰:但見腫痛,參之脈證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
旨哉斯言。
●又曰:氣無補法,俗論也,以其為病痞滿壅塞,似難於補,不知正氣虛而不能運行,則邪氣滯而為病。
經云:壯者氣行則愈,怯者弱者則著而為病,苟不用補,氣何由而行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