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痰飲述古治共七條】
●龐安常云:有陰水不足,陰火上升,肺受火邪,不得清肅下行,由是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者,此當以潤劑,如麥門冬,地黃,枸杞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則痰自清矣,投以二陳,立見其殆。
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原,原出而不納則積,積不散則痰生焉,八味丸主之。
●吳茭山<諸證辨疑>云:八味丸,治痰之本也。
●許學士用蒼朮治痰成窠囊一邊行,極妙。
痰挾瘀血,遂成窠囊。
●朱丹溪曰:脾虛者,宜清中氣以運痰降下,二陳湯加白朮之類,兼用升麻提起。
二陳湯,一身之痰都治管。
如要下行,加引下藥,在上加引上藥。
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用藥。
●王節齋曰: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
又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
又氣升屬火,順氣在於降火。
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鬱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
又中氣虛者,宜固中氣以運痰,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甚矣。
●薛立齋曰:凡痰證飲食少思,或胸膈不利者,此中氣虛弱也,宜用補中益氣為主,中氣既健,其痰自運化。
若腎氣虧損,津液難降,敗濁為痰者,乃真臟之病,宜用六味地黃丸為主。
腎氣既壯,津液清化,而何痰之有哉。
亦有因脾胃虧損,中焦氣虛,不能運化而為痰者;亦有因峻厲過度,脾氣愈虛,不能運化津液,凝滯而為痰者,凡此皆當健脾胃為主。
●又曰:痰者,脾胃之津液,或為飲食所傷,或為七情六淫所擾,故氣壅痰聚。
蓋脾為統血行氣之經,氣血俱盛,何痰之有?
皆由過思與飲食所傷,損其經絡,脾血既虛,胃氣獨盛,是以濕因氣化,故多痰也。
遊行周身,無所不至,痰氣既盛,客必勝主,或奪於脾之大絡之氣,則倏然仆地者,此痰厥也;升於肺,則喘急欬嗽;迷於心,則怔忡恍惚;走於肝,則眩暈不仁,肋脹痛;關於腎,不哈而多痰唾;留於胃脘,則嘔瀉而作寒熱;注於胸,則咽痛不利,眉棱骨痛;入於腸,則漉漉有聲,散則有聲,聚則不利。
若脾氣虛弱,不能消濕,宜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
若因脾氣虛弱,濕熱所致,宜用東垣清燥湯。
若胃氣虛弱,寒痰凝滯者,宜用人參理中湯。
若脾胃虛寒而痰凝滯者,宜用理中化痰丸。
若脾虛不能運化,而痰滯氣逆,宜用六君子加木香。
若脾胃虛弱而肝木乘侮,宜用六君子加柴胡。
若肺氣虛弱,不能清化而有痰者,宜六君子加桔梗。
頭痛,宜用半夏白朮天麻湯。
若脾腎虛弱,寒邪所乘,以致頭痛,宜用附子細辛湯。
●又曰:凡治風痰,若肺經風熱而生痰者,宜用金沸草散。
若風火相搏,肝經風熱熾盛而生痰者,宜用牛黃抱龍丸,或牛黃清心丸。
若肝經血燥而生痰者,宜六味地黃丸。
若熱盛制金,不能平木而生痰者,宜柴胡梔子散。
若中氣虛弱,不能運化而生痰者,宜六君柴胡,鉤藤。
若腎虛陰火炎上,宜六味丸。
●又曰:凡治結痰,有因脾經鬱結而傷陰血者,有因腎水虧損而陰火上炎者,有因脾肺火鬱而生痰者。
治法:若因七情鬱結,痰涎滯於喉間者,先用<局方>四七湯調和滯氣,後用歸脾湯調補脾血。
脾火傷血,用加味歸脾湯。
腎水虧損,用六味地黃丸。
肺經鬱火,用知母茯苓湯。
若婦人患此而兼帶下,皆由鬱結傷損肝脾,當佐以四七湯,送青州白丸子。
此等證候,屬脾胃氣虛為本,而氣滯痰結為末也。
古方用十棗湯,控涎丹,神祐丸,滾痰丸,木香,枳實利膈滌痰,透羅破飲,降氣化痰等湯,蘇合丸之類,皆形氣充實之藥也,西北人用之,或有效驗,其屬虛弱者,必致肚腹脹滿而歿。
●又曰:痰之為病,若熱病則多煩熱,風痰多成癱瘓奇證,冷痰多成骨痺,濕痰多怠惰軟弱,驚痰多成心痛癲疾,飲痰多痛臂痛,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其為病種種難名。
竊謂前證若因腎水虛弱,陰虧難降,使邪水上溢,故多痰唾,宜滋其化源,廿其痰自消。
若因肝木侮脾土,而風痰壅滯者,先用南星,半夏清其痰,後用六君子之類調胃氣,痰自不至。
若概用風藥,耗其陽氣,而絕陰血之源,適足以成其風,益其病也。
●又曰:若因脾氣虧損,痰客中焦,閉塞清道,以致四肢百骸發為諸病者,理宜壯脾氣為主,兼佐以治痰,則中氣健而痰涎自化。
若倒倉之後而痰反甚,此脾氣愈虛,則津液反為痰者,理宜補中益氣,非參朮二陳之類不能治,最忌行氣化痰及倒倉之法。
●徐東皋曰:嚴氏云:人之氣順則津液通流,決無痰患。
古方治痰,多用汗下溫利之法,不若以順氣為先,分導次之。
氣順則津液流通,痰飲運下,自小便中出矣。
此則嚴氏亦有所見而云然也。
<玉機微義>云:順氣特一法耳,要觀痰之深淺,有痰積膠固,氣道因之而不得順,宜先逐去積痰,然後氣可得順,豈可專主理氣一法?
愚謂有理氣而痰自順者,治其微也;有逐痰而氣方暢者,治其甚也;二者皆治痰之要也,不可偏廢者也。
但看痰與氣孰輕而孰重,施治有可急而可緩,故曰逐痰理氣,有所先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