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1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景岳全書-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泄瀉論證共三條】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2 23:14: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景岳全書-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泄瀉論證共三條

 

 

1.凡<內經>有言飧泄者,有言濡泄者,皆泄瀉也;有言腸澼者,即下痢也。

 

然痢之初作,必由於瀉,此瀉之與痢本為同類,但瀉淺而痢深,瀉輕而痢重;瀉由水穀不分,出於中焦;痢以脂血傷敗,病在下焦。

 

在中焦者,濕由脾胃而分於小腸,故可澄其源,所以治宜分利;在下焦者,病在肝腎大腸,分利已無所及,故宜調理真陰,并助小腸之主,以益氣化之源。

 

此瀉痢之證治有不同,而門類亦當有辨,然病實相關,不可不兼察以為治也。

 

2.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

 

蓋胃為水穀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穀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穀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瀉痢作矣。

 

脾強者,滯去即愈,此強者之宜清宜利,可逐可攻也。

 

脾弱者,因虛所以易瀉,因瀉所以愈虛,蓋關門不固,則氣隨瀉去,氣去則陽衰,陽衰則寒從中生,固不必外受風寒而始謂之寒也。

 

且陰寒性降,下必及腎,故瀉多必亡陰,謂亡其陰中之陽耳。

 

所以泄瀉不愈,必自太陰傳於少陰,而為腸澼,腸澼者,豈非降泄之甚,而陽氣不升,臟氣不固之病乎?凡脾胃氣虛而有不升不固者,若復以寒之。

 

復以逐之,則無有不致敗者。

 

此強弱之治,大有不同,故凡治此者,有不可概言清利也。

 

3.泄瀉之因,惟水火土三氣為最。

 

夫水者寒氣也,火者熱氣也,土者濕氣也,此瀉痢之本也。

 

雖曰木亦能瀉,實以土之受傷也;金亦能瀉,實以金水同氣,因其清而失其燥也。

 

知斯三者,若乎盡矣,然而三者之中,則又惟水火二氣足以盡之。

 

蓋五行之性,不病於寒則病於熱,大都熱者多實,虛者多寒。

 

凡實熱之證,必其脈盛形強,聲音壯亮,食飲裕如,舉動輕捷者,此多陽也。

 

虛寒之證,必其脈息無力,形氣少神,言語輕微,舉動疲倦者,此多陰也。

 

故必察其因,而於初瀉之時,即當辨其有餘不足,則治無不愈,而亦不致有誤矣。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19:03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