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泄瀉經義】
●金匱真言論曰:長夏善病洞泄寒中。
●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
濕勝則濡泄。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水穀之寒濕,感則害人六腑。
●臟氣法時論曰: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百病始生篇曰: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糜。
●舉痛論曰: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經脈篇曰:脾所生病,心下急痛,溏,瘕,泄。
肝所生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
●宣明五氣篇曰:大腸小腸為泄。
●厥論曰: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
●太陰陽明論曰: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陰陽別論曰:一陽發病,少氣善欬善泄。
●邪氣藏府病形篇曰:肺脈小甚為泄。
腎脈小甚為洞泄。
●脈要精微論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洩及便膿血。
久風為飧泄。
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
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平人氣象論曰:尺寒脈細,謂之後泄。
●玉機真藏論曰: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皆難治。
●師傳篇曰: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
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
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
●論疾診尺篇曰:大便赤瓣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
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
春傷於風,夏生後泄腸澼。
●欬論曰: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欬,甚則為泄為痛。
●熱病篇曰:泄而腹滿甚者死。
●玉版篇曰: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
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欬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
●標本病傳論曰: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
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
●四時氣篇曰:飧泄,取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氣交變大論曰:歲木太過,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
歲火太過,民病血溢血泄注下。
歲土太過,民病腹滿溏泄腸鳴,反下甚。
歲水太過,上臨太陽,病反腹滿脹鳴,溏泄,食不化。
歲木不及,民病少腹痛,腸鳴溏泄。
歲火不及,復則埃鬱,病鶩溏腹滿,食飲不下,寒中腸鳴,泄注腹痛。
歲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亂,體重腹痛。歲金不及,民病血便注下。
歲水不及,民病身重濡泄。
●五常政大論曰:卑監之紀,上角與正角同,其病飧泄,邪傷脾也。
發生之紀,上徵則其氣逆,其病吐利。
●六元正紀大論曰: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痞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血溢血泄,淋閟之病生矣。
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
厥陰所至為痛嘔泄。
少陽所至為暴注。
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
●至真要大論曰: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尿赤,甚則血便。
少陰同候。
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食則嘔,冷泄腹脹,溏泄瘕水閉,病本於脾。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泄注赤白。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寒清於中,感而瘧,欬,腹中鳴,注泄鶩溏,病本於肝。
厥陰之勝,腸鳴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
少陰之勝,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
太陰之勝,濕化乃見,善注泄。
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左胠痛,溏泄。
太陽之勝,寒入下焦,傳為濡泄。
陽明之復,清氣大來,甚則心痛痞滿,腹脹而泄。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