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039|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卷三十二 會通類 疾病(下)366】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1 23:09: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卷三十二 會通類 疾病(下)366

 

 

風者百病之始也。

 

(見脈色類三十二。)

 

風者百病之始也。

 

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

 

從風憎風。

 

病大風,骨節重,須眉墮,名曰大風。

 

癘風。

 

偏枯。

 

痱之為病。

 

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風痙,身反折。

 

(針刺三十六。)

 

賊風邪氣乘虛傷人。

 

(運氣三十六。)

 

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疾病十三。)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論治八。)

 

風成為寒熱,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

 

(疾病類七十七。)

 

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痺,陰陽俱病命曰風痺。

 

風寒傷形。

 

(針刺三十一。)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不熱脈滑曰病風。

 

(脈色三。)

 

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

 

(疾病二十一。)

 

脈滑曰風。

 

(脈色十六。)

 

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

 

故中惡風者,陽受氣也。

 

(脈色二十一。)

 

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風消。

 

(疾病六。)

 

面腫曰風。

 

(疾病五十九。)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針刺十三。)

 

八風傷人為病。

 

(運氣三十五。)

 

陰主寒,陽主熱,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見脈色類三十三。)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寒傷形,熱傷氣。

 

(陰陽一。)

 

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疾病十三。)

 

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

 

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

 

(疾病四。)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炅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

 

(疾病二十六。)

 

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 破,毛直而敗。

 

(經絡三十一。)

 

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

 

(脈色三十五。)

 

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

 

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

 

(疾病六十九。)

 

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

 

(針刺類三十三。)

 

三陽為病發寒熱。

 

(疾病六。)

 

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疾病十一。)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

 

脾脈小甚為寒熱。

 

(脈色十九。)

 

寸口脈沉而弱,沉而喘,曰寒熱。

 

緩而滑曰熱中。

 

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

 

(脈色十六。)

 

夏脈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

 

(脈色十。)

 

沉細數散者,寒熱也。

 

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

 

(脈色二十一。)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

 

(疾病五十二。)

 

榮衛稽留,衛散營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

 

(經絡八。)

 

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

 

(疾病十九。)

 

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

 

(針刺四十八。)

 

形寒寒飲則傷肺。

 

(疾病三。)

 

中熱則胃中消谷,消谷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疾病五十八。)

 

氣虛身熱,此謂反也。

 

氣實者,熱也。

 

氣虛者,寒也。

 

(疾病二十一。)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發焦,鼻槁臘。

 

肌寒熱者,肌痛,毛發焦而唇槁臘。

 

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

 

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

 

骨厥亦然。

 

(針刺四十一。)

 

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

 

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脈色十八。)

 

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

 

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下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

 

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

 

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

 

(論治二。)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

 

(疾病十九。)

 

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

 

(疾病七十六。)

 

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

 

寒至則堅痞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鬱注下, 腫脹,嘔鼽衄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 之病生矣。

 

(運氣二十。)

 

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脈色三十三。)

 

人之病,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藏象二十二。)

 

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見針刺類三十九。)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疾病二十一。)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

 

(脈色三。)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

 

(脈色十八。)

 

疫癘有五。

 

(論治二十。

 

運氣四十一、四十二。)

 

諸熱病死生之刺。

 

(針刺四十。)

 

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見疾病類十三。)

 

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

 

(脈色十五。)

 

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

 

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疾病十一。)

 

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息賁。

 

(疾病六。)

 

一陽發病,少氣善咳。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

 

(疾病六。)

 

足太陰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

 

足厥陰肝所生病者。

 

胸滿嘔逆。

 

(疾病十。)

 

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

 

(經絡五。)

 

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疾病十二。)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

 

(疾病二十五。)

 

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

 

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

 

肺主為噦。

 

(疾病七十九。)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疾病類六十六。)

 

心脈小甚為善噦。

 

肺脈滑甚為息賁上氣。

 

肝脈緩甚為善嘔。

 

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

 

(脈色十九。)

 

肝脈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脈色二十。)

 

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疾病八十二。)

 

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

 

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

 

(疾病九。)

 

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

 

嗌乾善噫。

 

(疾病六十七。)

 

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針刺四十七。)

 

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疾病十四。)

 

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脈色十。)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疾病二十六。)

 

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針刺五十三。)

 

病深者,其聲噦。

 

(針刺九。)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

 

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

 

(針刺六十四。)

 

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脈色二十五。)

 

太陰終者,善噫善嘔。

 

(疾病九十七。)

 

黃帝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

 

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

 

故水病下為 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見針刺類三十八。)

 

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

 

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

 

(疾病三十一。)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

 

(疾病五十八。)

 

陽明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

 

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

 

(疾病十一。)

 

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 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脈色十八。

 

疾病五十七略同。)

 

本之於腎,名曰風水。

 

(針刺三十八。)

 

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

 

(脈色二十四。)

 

肺移寒於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疾病四十六。)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肺之雍,喘而兩 滿。

 

肝雍,兩 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腎雍, 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 大,跛易偏枯。

 

(脈色二十四。)

 

腎氣實則脹。

 

(藏象十。)

 

志有餘則腹脹。

 

(疾病十八。)

 

足太陰,虛則鼓脹。

 

(經絡五。)

 

胃病則大腹水腫,膝臏腫痛。

 

胃中寒則脹滿。

 

(疾病十。)

 

肝脈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實則脹。

 

(脈色二十。)

 

中滿者,瀉之於內。

 

(論治八。)

 

水俞五十七穴。

 

(針刺三十八。)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

 

(針刺二十四。)

 

下焦溢為水。

 

(疾病二十五。)

 

濁氣在上,則生 脹。

 

(陰陽一。)

 

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疾病八十二。)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三陰結謂之水。

 

(疾病六。)

 

腎脈微大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小腹 然,上至胃脘,死不治。

 

(脈色十九。)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疾病五。)

 

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 滿閉塞。

 

(疾病十三。)

 

其有不從毫毛生,而五臟陽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

 

(論治十五。)

 

盛而緊曰脹。

 

(脈色十六。)

 

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

 

(論治類九。)

 

適寒涼者脹。

 

(運氣十六。)

 

下牙車為腹滿。

 

(疾病四十四。)

 

男子如蠱,女子如 。

 

(針刺五十三。)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

 

痒者陽也。

 

(見針刺類五十三。)

 

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疾病六十七。)

 

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疾病十九。)

 

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疾病四十五。)

 

氣傷痛,形傷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陰陽一。)

 

天暑衣濃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

 

(疾病五十八。)

 

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

 

中手長者,曰足脛痛;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沉而橫,曰腹中有橫積痛;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脈色十六。)

 

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

 

(脈色十九。)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脈色二十一。)

 

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經絡十二。)

 

腎心痛。

 

胃心痛。

 

脾心痛。

 

肝心痛。

 

肺心痛。

 

真心痛。

 

(針刺四十六。)

 

諸經腰痛。

 

(針刺四十九。)

 

諸痛痒瘡,皆屬於心。

 

(疾病一。)

 

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

 

土鬱之發則心痛。

 

金鬱之發,心脅滿引小腹,暴痛不可反側。

 

水鬱之發,民病寒客心痛。

 

火鬱之發,民病骨痛,腹中暴痛。

 

(運氣二十三。)

 

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寒氣上入於腸胃則 脹, 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

 

(見疾病類二。)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

 

(脈色二十一。)

 

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

 

肝脈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

 

腎脈微急為奔豚。

 

(脈色十九。)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 ,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

 

(脈色三十四。)

 

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

 

(脈色十九。)

 

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

 

(脈色十六。)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三陽急為瘕。

 

(脈色二十四。)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

 

(脈色十一。)

 

手少陰之筋病內急,心承伏梁。

 

(疾病六十九。)

 

頰下逆顴為大瘕。

 

(疾病四十四。)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 瘕。

 

(疾病四十六。)

 

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

 

(經絡二十七。)

 

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經絡十二。)

 

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論治十三。)

 

邪入於陽則狂。

 

(見疾病類二十五。)

 

陽重脫者易狂。

 

(藏象三十。)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

 

(疾病五。)

 

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

 

(疾病十九。)

 

心脈滿大,肝脈小急,癇 筋攣。

 

肝脈騖暴,有所驚駭。

 

腎肝並小弦欲驚。

 

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

 

脈至如數,使人暴驚。

 

(脈色二十四。)

 

心脈緩甚為狂笑。

 

肺脈急甚為癲疾。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

 

(脈色十九。)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

 

(藏象九。)

 

太陽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

 

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

 

(疾病十一。)

 

刺灸癲狂。

 

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

 

(針刺三十七。)

 

石藥發 ,芳草發狂。

 

(疾病六十。)

 

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

 

(疾病三十八。)

 

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風消。

 

一陽發病,其傳為隔。

 

二陽結謂之消。

 

三陽結謂之隔。

 

(見疾病類六。)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疾病四十六。)

 

心脈微小為消癉。

 

肺脈微小為消癉。

 

肝脈微小為消癉。

 

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

 

脾脈微小為消癉。

 

腎脈微小為消癉。

 

(脈色十九。)

 

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疾病七十六。)

 

五臟脆者,皆善病消癉易傷。

 

(藏象二十八。)

 

中熱消癉則便寒。

 

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飢。

 

(論治二。)

 

癉成為消中。

 

(疾病七十七。)

 

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

 

(疾病二十九。)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膽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寒者不嗜食。

 

冬傷於寒,春生癉熱。

 

(脈色三十三。)

 

腎所生病為黃膽。

 

(疾病十。)

 

凡治消癉,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

 

隔則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

 

(疾病七十八。)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膈。

 

(脈色二十四。)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

 

(疾病二十八。)

 

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

 

蟲為下膈,下膈者,食 時乃出。

 

(針刺四十八。)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見脈色類二十三。)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脈色二十三。)

 

有子無子,男盡七七,女盡八八。

 

(藏象十三。)

 

督脈生病,女子不孕。

 

(經絡二十七。)

 

帝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論治十三。)

 

厥逆者,寒濕之起也。

 

(見脈色類三十二。)

 

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

 

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

 

(疾病八十。)

 

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疾病十九。)

 

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脈色二十四。)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疾病十一。)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疾病五。)

 

三陽為病發寒熱,及為痿厥 。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疾病類六。)

 

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

 

(脈色二十一。)

 

腎氣虛則厥。

 

(藏象十。)

 

志不足則厥。

 

(疾病十八。)

 

衝脈並少陰之經,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針刺二十。)

 

氣逆者足寒也。

 

(疾病十六。)

 

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 。

 

(疾病七十九。)

 

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

 

(針刺三十。)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善變。

 

厥逆為病也,足暴 ,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

 

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

 

諸厥之刺。

 

(針刺五十。)

 

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疾病八十四。)

 

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針刺三十五。)

 

陽明在泉,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為 溏,則寒厥於腸。

 

(運氣三十。)

 

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疾病十二。)

 

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

 

(經絡二十一。)

 

邪入於陰則痺。

 

(疾病二十五。)

 

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痺。

 

(針刺二。)

 

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痺,陰陽俱病命曰風痺。

 

(針刺三十一。)

 

陰痺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

 

(運氣二十五太陰司天。

 

又針刺二十五略同。)

 

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痺。

 

(疾病七十六。)

 

寒痺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針刺三十二。)

 

是人多痺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疾病四十五。)

 

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痺,外為不仁。

 

(經絡八。)

 

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脈澀曰痺。

 

(脈色三。)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痺。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痺,傷於寒濕。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痺。

 

(針刺五十。)

 

風寒入舍於肺,名曰肺痺,發咳上氣。

 

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脅痛出食。

 

(疾病二十九。)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脈色二十一。)

 

厥陰之復,甚則入脾,食痺而吐。

 

(運氣二十八。)

 

胃脈軟而散者,當病食痺。

 

(脈色二十。)

 

心痺。

 

肺痺。

 

肝痺。

 

腎痺。

 

脾曰厥疝。

 

(脈色三十四。)

 

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 ,其病攣痺。

 

中央者,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

 

(論治類九。)

 

心脈微大為心痺引背。

 

肺脈微緩為痿 偏風。

 

肺脈微大為肺痺,引胸背。

 

肝脈微大為肝痺,陰縮,咳引小腹。

 

脾脈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

 

腎脈微急為沉厥。

 

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

 

(脈色十九。)

 

精傷則骨 痿厥,精時自下。

 

(藏象九。)

 

濕熱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長, 短為拘,弛長為痿。

 

(疾病五。)

 

陽明為闔,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

 

(經絡三十。)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見陰陽類四。)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脈色二十一。)

 

陽加於陰謂之汗。

 

(脈色二十九。)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汗不出。

 

陰勝則身寒汗出。

 

(陰陽二。)

 

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疾病三十一。)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藏象二十五。)

 

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

 

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

 

(經絡二十三。)

 

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

 

(針刺三十六。)

 

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疾病四十一。)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疾病二十七。)

 

因於暑,汗,煩則喘滿,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

 

勞汗當風,寒薄為 ,鬱乃痤。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疾病五。)

 

魄汗未藏。

 

(疾病六。)

 

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持重遠行,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飲食飽甚,汗出於胃。

 

醉飽行房,汗出於脾。

 

(運氣四十四。

 

疾病五十三。)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

 

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針刺三十八。)

 

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厥漉汁。

 

(疾病七十六。)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疾病二十六。)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

 

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

 

汗出而脈尚躁者死。

 

(疾病四十三。)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疾病六十七。)

 

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

 

(脈色二十。)

 

尺澀脈滑,謂之多汗。

 

(脈色十六。)

 

肺脈緩甚為多汗。

 

(脈色十九。)

 

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

 

(針刺四十)。

 

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

 

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

 

(針刺五十四。)

 

肺病者,背痛汗出。

 

腎病者,汗出憎風。

 

(疾病十七。)

 

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

 

夜行於陰,而復合於目。

 

(見經絡類二十五。)

 

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疾病七十九。)

 

陰蹺陽蹺,陰陽相交,交於目銳 ,陽氣盛則 目,陰氣盛則瞑目。

 

(針刺四十四。)

 

老人之不夜瞑。

 

少壯之人不晝瞑。

 

(經絡二十三。)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

 

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

 

(疾病三十一。)

 

水病下為附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針刺三十八。)

 

任脈為病。

 

男子內結七疝。

 

督脈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見經絡類二十七。)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

 

(針刺三十。)

 

肝所生病,為狐疝。

 

(疾病十。)

 

足厥陰病,丈夫 疝,婦人少腹腫。

 

(疾病十。)

 

厥陰所謂 疝,婦人少腹腫也。

 

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 癃疝也。

 

(疾病十一。)

 

足厥陰,氣逆則睪腫卒疝。

 

(經絡五。)

 

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 疝,(疾病六。)

 

足陽明之筋病, 疝腹筋急。

 

(疾病六十九。)

 

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

 

(疾病二十九。)

 

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

 

(藏象二十八。)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

 

(針刺四十七。)

 

寸口脈沉而弱,疝瘕少腹痛。

 

脈急者,疝瘕少腹痛。

 

(脈色十六。)

 

診得心脈而急,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脈色二十。)

 

心脈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

 

肝脈滑甚為 疝。

 

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 癃,澀甚為腸 ,微澀為內 ,多下膿血。

 

腎脈滑甚為癃 。

 

(脈色十九。)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 ,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

 

(脈色三十四。)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三陰急為疝。

 

(脈色二十四。)

 

陽明司天,丈夫 疝,婦人少腹痛。

 

(運氣二十五。)

 

陽明之勝,外發 疝。

 

(運氣二十七。)

 

太陰在泉,主勝甚則為疝,(運氣三十。)

 

歲太陽在泉,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痛。

 

(運氣二十五。)

 

太陽之復,少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

 

(運氣二十八。)

 

小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

 

(針刺四十七。)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

 

(針刺二十四。)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 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 。

 

(見疾病類十三。)

 

腎所生病為腸 。

 

(疾病十。)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 為痔。

 

(疾病五。)

 

脾脈外鼓沉為腸 ,久自已。

 

肝脈小緩為腸 ,易治。

 

督脈小搏沉為腸 下血,血溫身熱者死。

 

心肝 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 ,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脈色二十四。)

 

大便赤瓣,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

 

春傷於風,夏生後泄腸 。

 

(脈色三十三。)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 死。

 

(疾病四十六。)

 

陰陽虛,腸 死。

 

(脈色二十九。)

 

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向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麋。

 

(疾病二。)

 

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疾病十七。)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陰陽一。)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脈血二十一。)

 

肺脈小甚為泄。

 

腎脈小甚為洞泄。

 

(脈色十九。)

 

尺寒脈細,謂之後泄。

 

(脈色十六。)

 

胃脈虛則泄。

 

(脈色二十。)

 

志有餘則腹脹飧泄。

 

(疾病十八。)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

 

(疾病二十六。)

 

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

 

(疾病十。)

 

久風為飧泄。

 

(疾病七十七。)

 

飧泄取三陰。

 

(針刺四十七。)

 

寒入下焦,傳為濡泄。

 

(運氣二十七太陽之勝。)

 

腸溜。

 

(疾病四。)

 

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皆難治。

 

(脈色十二。)

 

濕勝則濡泄。

 

(運氣二十一。)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疾病一。)

 

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 。

 

(疾病八。)

 

寒至則堅痞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運氣二十。)

 

汗出見濕,乃生痤痱。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

 

勞汗當風,寒薄為 ,鬱乃痤。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見疾病類五。)

 

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

 

(針刺類二。)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

 

(疾病六。)

 

虛邪之中人也,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

 

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

 

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

 

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

 

有熱則化為膿,無熱則為肉疽。

 

(疾病類四。)

 

六腑不和則留為癰。

 

(經絡二十二。)

 

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背三,五臟之 四,項五。

 

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凡刺之害,不中而去則致氣,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針刺五十四。)

 

東方之域,其民食魚而嗜鹹,其病皆為癰瘍。

 

(論治九。)

 

肺脈微澀為鼠 ,在頸支腋之間。

 

肝脈大甚為內癰,善嘔衄。

 

腎脈澀甚為大癰。

 

(脈色十九。)

 

少陽厥逆,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疾病三十五。)

 

歲水不及,民病寒瘍流水。

 

(運氣十。)

 

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 ,留於節湊,必將為敗。

 

(經絡八。)

 

之溫熱者瘡。

 

(運氣十六。)

 

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

 

癰不知所。

 

掖癰。

 

暴癰。

 

(針刺五十五。)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

 

(見陰陽類一。

 

運氣類二十一。)

 

搏脈痺蹶,寒熱之交。

 

脈孤為消氣,虛泄為奪血。

 

孤為逆,虛為從。

 

(論治十四。)

 

大則病進。

 

(脈色二十一。)

 

中外病︰春脈如弦,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夏脈如鉤,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秋脈如浮,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冬脈如營,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四時脾脈,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在病中。

 

(俱脈色十。)

 

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中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

 

(俱脈色十六。)

 

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

 

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俱脈色十二。)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

 

(脈色十一。)

 

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

 

(論治六。)

 

新久病︰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

 

(脈色十六。)

 

新病久病,毀傷脈色。

 

(脈色三十六。)

 

其久病者,病去而瘠,必養必和,待其來復。

 

(論治十二。)

 

暴病︰太陽為開,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

 

(經絡三十。)

 

解 ︰冬脈太過則令人解 ,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

 

(脈色十。)

 

尺脈緩澀,謂之解 。

 

(脈色十六。)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 ,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

 

(疾病五十。)

 

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 酸,體解 然不去矣。

 

(針刺六十三。)

 

食亦︰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疾病四十六。)

 

毀傷︰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脈色三十六。)

 

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

 

(針刺三十。)

 

痱︰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

 

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針刺三十六。)

 

大僂︰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 。

 

(疾病五。)

 

體重︰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

 

(疾病九。)

 

少陽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

 

(疾病十一。)

 

柔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 。

 

(疾病四十六。)

 

譫妄︰厥陰厥逆,前閉譫言。

 

(疾病三十五。)

 

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

 

(疾病十二。)

 

膈洞︰太陰為開,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

 

(經絡三十。)

 

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

 

(脈色十九。)

 

重強︰脾脈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脈色十。)

 

蛟蛔︰心腸痛, 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蛔也。

 

(針刺四十六。)

 

脾脈微滑,為蟲毒蛔蠍腹熱。

 

(脈色十九。)

 

齲齒︰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脈色三十三。)

 

手陽明實則齲聾。

 

(經絡五。)

 

五運太過不及,下應民病。

 

(運氣十。)

 

五運三氣之病。

 

(運氣十三。)

 

天氣地氣製有所從之病。

 

(運氣十四。)

 

六十年運氣政令之病。

 

(運氣十七。)

 

五鬱之發為病。

 

(運氣二十三。)

 

天地淫勝病治。

 

(運氣二十五。)

 

六氣相勝病治。

 

(運氣二十七。)

 

六氣之復病治。

 

(運氣二十八。)

 

客主勝而無復病治。

 

(運氣三十。)

 

升降不前,氣變民病之異。

 

(運氣三十八。)

 

不遷正退位,氣變民病之異。

 

(運氣四十。)

 

刺治諸病。

 

(針刺五十三。)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見論治類十七。

 

運氣四十四。)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

 

(脈色十二。)

 

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脈色十一。)

 

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脈色二十六。)

 

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藏象九。)

 

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針刺二十三。)

 

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脈色五。)

 

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

 

(藏象十五。)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

 

(脈色二十七通章宜察。)

 

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脈色七。)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目內陷者死。

 

脫肉身不去者死。

 

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寒熱病者,以平旦死。

 

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

 

病風者,以日夕死。

 

病水者,以夜半死。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皮膚著者死。

 

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脈色類二十五。)

 

陰陽皆脫者,暴死。

 

(藏象三十。)

 

陰陽如一者,病難治。

 

(針刺二十三。)

 

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經絡二十三。)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毛悴色夭死於冬。

 

脾愁憂不解則傷意,毛悴色夭死於春。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毛悴色夭死於秋。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毛悴色夭死於夏。

 

腎盛怒不止則傷志,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藏象九。)

 

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裡,其形不久。

 

(針刺三十一。)

 

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

 

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

 

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

 

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

 

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

 

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

 

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

 

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八曰,髓熱者死。

 

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螈 ,齒噤 也。

 

(針刺四十。)

 

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痺不移, 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 ,血 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

 

(針刺五十八。)

 

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

 

脈逆四時,為不可治。

 

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脈色十二。)

 

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

 

脈短氣絕死,病溫虛甚死。

 

易,重陰死,重陽死。

 

(論治十四。)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疾病六。)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藏象二十四。)

 

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

 

(運氣七。)

 

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針刺四十三。)

 

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

 

(脈色三十三。)

 

壞腑無治。

 

(針刺九。)

 

諸經脈証死期。

 

(脈色二十四。)

 

真臟脈死期。

 

(脈色二十八。)

 

陰陽虛搏病候死期。

 

(脈色二十九。)

 

骨寒熱者,齒已槁,死不治。

 

(針刺四十一。)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2:5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