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匯粹 卷八 病能集六 薛立齋醫案127】
薛立齋醫案
一孀婦,腹脹脅痛,內熱晡熱,月經不調,肢體酸麻,不時吐痰。
或用清氣化痰,喉間不利,帶下青黃,腹脅膨脹;用行氣之劑,胸膈,不利,肢體時麻。
此鬱怒傷損肝脾,前藥益甚也。
朝用歸脾湯,以解脾鬱、生脾氣;夕用加味逍遙散,以生肝血、清肝火。
兼服百劑而安。
一婦人,瘧久,兼之帶下,發後口乾倦甚。
余用七味白朮散加麥冬、五味,作大劑,煎與恣飲,再發稍可,乃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十餘劑而愈。
一婦人,吞酸胸滿,食少便泄,月經不調,服法製清氣化痰丸,兩膝漸腫,寒熱往來,帶下黃白,而青體倦。
余以為脾胃虛,濕熱下注,用補中益氣,倍用參、朮,加茯苓、半夏、炮薑而愈。
若因怒,發熱少食,或兩腿赤腫,或指縫常濕,用六君加柴胡、升麻,及補中益氣湯。
一婦人,年逾六十,帶下者白,因怒胸膈不利,飲食少思,服消導利氣之藥,反痰喘胸滿,大便下血。
余曰︰此脾虛虧損,不能攝血歸原也。
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炮薑四劑,諸症頓愈,又用八珍湯加柴胡、山梔而安。
薛立齋曰︰血分水分腫滿二症,或因飲食起居失養,或因六淫七情失宜,以致脾胃虧損,不能生發統攝,氣血乖違,行失常道。
若先因經水斷絕,後至四肢浮腫,小便不通,血化為水,名曰血分,宜用椒目丸治之。
若因小水不利、後至身面浮腫、經水不通,水化為血,名曰水分、宜用葶藶丸治之。
此屬形氣不足,邪淫隧道,必用此藥以宣導其邪,而佐以輔補元氣,庶使藥力有所伏而行,則邪自不能容,而真氣亦不至於復傷矣。
一婦人,月經不調,晡熱內熱,飲食少思,肌體消瘦,小便頻數,服濟陰丸,月經不行,四肢浮腫,小便不通。
余曰︰此血分也。
朝用椒仁丸,夕用歸脾湯漸愈。
後專用歸脾湯五十餘劑而全。
一婦人,月經不調,小便短少,或用清熱分利之劑,小便不利,三月餘身面浮腫,月經不通。
余曰︰此水分也。
遂朝用葶藶丸,夕用歸脾湯漸愈。
乃用人參丸問服而愈。
以上二症,作脾虛水氣,用分利等藥而歿者多矣。
一婦人,素性急,先因飲食難化,月水不調。
或用理氣化痰藥,反肚腹膨脹,大便泄瀉又加烏藥、蓬朮,肚皮腫脹,小便不利;加豬苓、澤瀉,痰喘氣急,手足厥冷,頭面肢體腫脹,指按成窟,脈沉細,右寸尤甚。
余曰︰此脾肺虛冷,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滲泄之令不行,生化之氣不運。
東垣云:水飲留積,若土在雨中,則為泥矣。
得和氣暖日,水濕去而陽化,自然萬物生長。
喜其脈相應,遂與金匱腎氣丸加減丸散服之,小便即通。
數劑腫脹消半,四肢漸溫,自能轉側。
又與六君子加木香、肉桂、炮薑治之,全愈。
後不戒七情,不調飲食,頓作泄瀉,仍用前藥加附子五分而安。
《良方》曰︰婦人食症,由臟腑虛弱,經行不忌生冷凍飲料食,或勞傷元氣所致。
若形氣虛弱,須先調補脾胃為主,而佐以消導。
若形氣充實,當先疏導為主,而佐以補脾胃。
若氣壅血滯而不行者,宜用烏藥散,散而行之。
若脾氣鬱而血不行者,宜用歸脾湯,解而行之,若肝脾血燥而不行者,宜用加味逍遙散,清而行之。
大抵食積痞塊之類,為有形。
蓋邪氣勝則實,真氣奪則虛,當養正辟邪,而積自除矣。
雖然,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胃氣未虛,或可少用;若病久虛乏者,不宜輕用。
婦人積年血症,由寒溫失節,脾胃虛弱,月經不通,相結盤牢,久則腹脅苦痛。
蓋其症多兼七情虧損,五臟氣血乖違而致。
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脾統血,肝藏血。
故鬱結傷脾,恚怒傷肝者多患之。
腹脅作痛,正屬肝脾二經症也。
治法宜固元氣為主,而佐以攻伐之劑,當以歲月求之。
若欲速效,投以峻劑,反致有誤。
血氣心痛,主心絡傷。
若寒邪所傷,溫散之。
飲食停滯。
消導之。
肝火妄動,辛平之。
脾氣鬱結,和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