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0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幼幼集成- 卷三諸疳症治】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18 17:25: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幼幼集成- 卷三諸疳症治

 

 

夫疳之為病,亦小兒惡候。

 

十六歲以前,其病為疳,十六歲以上,其病為癆,皆真元怯弱,氣血虛衰之所致也。

 

究其病源,莫不由於脾胃,蓋胃者,水穀之海也。

 

水穀之精氣為榮,悍氣為衛,榮衛豐盈,灌溉諸臟。

 

凡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氣也;潤皮膚、美顏色者,血也。

 

所以水穀素強者無病,水穀減少者病,水去谷亡則死矣。

 

凡病疳而形不魁者,氣衰也;色不華者,血弱也。

 

氣衰血弱,知其脾胃必傷。

 

有因幼少乳食,腸胃未堅,食物太早,耗傷真氣而成者;有因甘肥肆進,飲食過餐,積滯日久,面黃肌削而成者;有因乳母寒熱不調,喜怒房勞之後,乳哺而成者;有二三歲後,穀肉果菜恣其飲啖,因而停滯中焦,食久成積,積久成疳;複有因取積太過,耗損胃氣,或因大病之後,吐瀉瘧痢,乳食減少,以致脾胃失養。

 

二者雖所因不同,然皆總歸於虛也。

 

其証頭皮光急,毛髮焦稀,腮縮鼻乾,口饞唇白,兩眼昏爛,揉眉擦鼻,脊聳體黃,斗牙咬甲,焦渴自汗,尿白瀉酸,肚脹腸鳴,癖結潮熱,酷嗜瓜果、咸炭、水泥者,皆其候也。

 

然治寒以溫,治熱以涼,此用藥之常法。

 

殊不知疳之為病,皆虛所致,即熱者亦虛中之熱,寒者亦虛中之寒,積者亦虛中之積。

 

故治積不可驟攻,治寒不宜峻溫,治熱不可過涼。

 

雖積為疳之母,而治疳必先於去積,然遇極虛者而迅攻之,則積未去而疳危矣。

 

故壯者先去積,而後扶胃氣;衰者先扶胃氣,而後消之。

 

書曰︰壯人無積,虛則有之。

 

可見虛為積之本,積反為虛之標也。

 

如惡食滑瀉,乳食直下,牙齦黑爛,頭項軟倒,四肢厥冷,下痢腫脹,面色如銀,肚硬如石,肌肉青黑,肛門如筒,口吐黑血,吐利蛔蟲,並為不治。

 

初病者以集聖丸為主,久病者但以肥兒丸調之,以補為消可也。

 

凡疳之初起者,集聖丸為主方,其有五臟兼証,從權加減,不必多求方法。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金幣 +1 收起 理由
文昌 感謝發帖!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4-3 16:13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