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痰飲方 理飲湯】
一婦人,年四十許。
上焦滿悶煩躁,思食涼物,而偶食之,則滿悶益甚。
且又黎明泄瀉,日久不愈,滿悶益甚,將成臌脹。
屢次延醫服藥,多投以半補半破之劑,或佐以清涼,或佐以收澀,皆分毫無效。
後愚診視,脈象弦細而遲。
知系寒飲結胸,阻塞氣化。
欲投以理飲湯,病家聞而遲疑,似不敢服。
亦俾先煎乾薑數錢服之,胸中煩躁頓除。
為其黎明泄瀉,遂將理飲湯去濃朴、白芍,加生雞內金錢半,補骨脂三錢,連服十餘劑,諸病皆愈。
一婦人,年近五旬,常覺短氣,飲食減少。
屢次延醫服藥,或投以宣通,或投以升散,或投以健補脾胃,兼理氣之品,皆分毫無效。
浸至飲食日減,羸弱不起,奄奄一息,病家亦以為不治之証矣。
後聞愚在其鄰村,屢救危險之証,複延愚診視。
其脈弦細欲無,頻吐稀涎。
詢其心中,言覺有物杜塞胃口,氣不上達,知其為寒飲凝結也。
遂投以理飲湯,方中乾薑改用七錢,連服三劑,胃口開通。
又覺呼吸無力,遂於方中加生黃三錢,連服十餘劑,病全愈。
方書謂,飲為水之所結,痰為火之所凝,是謂飲涼而痰熱也。
究之飲証亦自分涼熱,其熱者,多由於憂思過度,甚則或至癲狂,雖有飲而恆不外吐。
其涼者,則由於心肺陽虛,如方名下所言種種諸情狀。
且其証,時吐稀涎,常覺短氣,飲食廉少,是其明征也(後世謂痰之稀者為飲,稠者為痰,與《金匱》所載四飲名義不同)。
邑,韓××醫學傳家,年四十有四,偶得奇疾。
臥則常常發搐,旋發旋止,如發寒戰之狀,一呼吸之間即愈。
即不發搐時,人偶以手撫之,又輒應手而發。
自治不效,廣求他醫治療皆不效。
留連半載,病勢浸增。
後愚診視,脈甚弦細。
詢其飲食甚少,知系心肺脾胃陽分虛憊,不能運化精微,以生氣血。
血虛不能榮筋,氣虛不能充體,故發搐也。
必發於臥時者,臥則氣不順也。
人撫之而輒發者,氣虛則畏人按也。
授以理飲湯方,數劑,飲食加多,搐亦見愈。
二十劑後,病不再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