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248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25:0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34


中為性之本象。


和為情之至德。


和而不過。


則情不害性。


而後道永固。


命永保。


形神永全。


而後神用無極。


道德不違。


以其純乎真誠。


毫無外物羼于其間。


則心寧而志壹。


念不妄而正大剛明之氣不渝。


則所謂成己之本。


亦即成人成物之原。


成者誠也。


而必始于一心。


故藏用為先藏其心。


藏心惟恐不密。


不密則今藏而明露。


先藏而後洩。


藏之謂何。


故退藏者必求其密。


而于密字有二義。


一則藏密。


謂防閉之毋疏也。


一則細密。


謂思念之毋間也。


而又包括密之時與地言。


非易也。


密之時以當密而密。


不得作為密之地以得密其密。


不畏窺侵。


如處深山窮谷。


人跡罕至。


則地密矣。


如守安和作息。


永有制度。


則時密也。


故修行之士。


日有常課。


重道之人。


舉有定經。


何哉。


為欲密其心耳。


密其心而身從。


身密則形神更無一疏。


則何患外物之來干乎。


故禮曰。


人生而靜。


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動。


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


而後好惡生焉。


可見好惡因外物之干而生。


為耳目之官不密。


感觸之力常牽。


為其心之未能先退藏于密也。


心之官善思。


欲愈多。


物愈眾。


凡聞見所及。


嗅察所至。


苟有所感。


先動其心。


心動則情隨之縱矣。


情縱則身形與之傾矣。


則求之必多。


求而不得。


則機心以生。


于是惡念日盛。


莠衍日充。


天性日沒。


命日剉。


形毀神亦離散。


遂以生為徇情之具。


生而徇情。


尚何道德可言。


心身皆以情害之。


則雖有智。


終不足滿其所欲。


則惟圖謀損人以利己。


殺物以養人。


心念殘忍。


天下胥不仁矣。


故仁不顯不能明德之大。


智不藏不能保道之全。


藏而不密。


猶之未藏。


以其易為物乘也。


物之來入。


退避若浼。


猶恐有失。


故必以藏密為重。


而尤在乎先洗其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8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25: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35


洗心二字。


精義入神。


在他經亦尚未有。


以此乃易數內功至要之訣。


凡修行之士。


欲先退藏其身。


蔽其耳目。


杜其五官。


于物不相染。


似已近乎道矣。


然猶未也。


為五官百體器也。


必賴心為之宰。


心不能靜淨。


雖聾瞽殘疾。


亦無所益。


心之為物。


出入無鄉。


縱有智慧。


不能絕其所向。


縱有勇力。


不能禁其所思。


易所謂憧憧往來。


朋從爾思。


足見心之難自把握。


無論作息動定。


外若無事。


心實忙而不息。


此為後天生生之理數。


不可強者。


而為道為性命為形神。


則決不許任其自出自入。


自收自放。


而況出者眾入者少。


放者易收者難乎。


故聖人特于此揭出洗心之教。


聖人以此云者。


乃承上三章。


明道正命保性存形來言。


數種作功。


必自洗心始。


故直接上文藏用顯仁。


以見退藏之道。


必先有所為。


而欲達成顯仁藏用之效。


尤必有所重。


洗心者如以水濯物。


先去其垢。


如以火淨物。


先焚其污。


蜀地有火浣布正如此。


洗心務求其潔淨純朴。


毫無所染。


如玉之晶澈。


如水之清澄。


如鏡之無塵。


如物之無穢。


心已淨矣。


洗之之功見矣。


而其為洗不待外物。


則又異乎水火之浣濯矣。


蓋性自飭其心。


自戒其念。


念無妄起之慮。


心無被擾之時。


則雖耳目聰明。


無害于方寸之寧靜。


感觸銳敏。


而無傷于思念之純一。


何哉先自洗其心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8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25:5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36


洗心而原有之污穢皆除。


後來之紛紜不起。


永守其一。


永執其中。


則雖隨後天生生之功。


不與情欲同肆。


則雖應造化生滅。


而不遂物好同淪。


此以心治心。


實在善于自洗。


洗字從水。


水之為物益多。


害亦不少。


在人善用而已。


退藏于密。


純然洗淨之心。


如明圭藏于櫝中。


美玉潛諸潭底。


則光輝內含。


清明在躬。


文藻中耀。


神用無極。


簡言之。


至誠之境而已。


故密藏非永藏也。


藏之久。


發之大。


藏之密。


昭諸遠。


此君子之道。


闇然而日章。


內達性情之真。


外著中和之德。


心無渣滓。


則私欲不生。


志無紛擾。


則物好不瀆。


此內功澈始澈終工夫。


實在洗心二字。


然心固亦物也。


而非物。


以有神在中。


非血肉之心。


此所謂心。


今所謂腦。


為思想之主。


知覺之官。


如一國之君。


天上之神。


所謂天君泰然。


百體從心之令。


百體從心之令。


則所關乎理數及道德者。


自重且大。


故以聖人之洗心藏密。


而後吉凶與民同患。


民之與我。


雖若異生。


實皆同性。


聖人既洗心退藏。


似與民無涉。


而心念純一。


超乎氣數。


更何吉凶之患哉。


不知此語正是道用終始。


若有人己之分。


實無物我之界。


何哉。


後天生化。


既在陰陽推衍之中。


不能逃五行生制之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8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26:3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37


設人人能逃。


則已為道治之世。


更何易之演哉。


愈見其生化之聚。


愈覺其利害之切。


如置身水火。


欲徒得其功用。


而毋虞其?害。


至不易矣。


故易以吉凶為重。


言吉凶將以示民趨避。


聖人固不患吉凶。


而人民則未能免。


而欲皆免之。


非聖人不為功。


欲明天數。


先明天道。


欲明天道。


先明自性。


三者一也。


惟聖人能明之。


故洗心藏密。


心若無為。


而其德則時與民相接。


民之所患。


我亦患之。


民之所安。


我亦安之。


故修心者修己。


而其旨在安人。


成己者誠身。


而其終在成物。


何哉。


顯仁藏用之道。


固如是也。


成物安人。


皆顯仁也。


成己自修。


皆藏密也。


佛氏潛修。


為度世也。


老氏遠走。


為救民也。


聖人心與天同。


天無不生。


聖人之心無不成。


故吉凶同民之患。


正是人道之極則也。


民之蚩蚩。


知識罕及。


惟聖人示之。


則趨吉避凶。


使皆樂其業而遂其生。


安其居而育其性。


則聖人生成之德。


與天地參。


夫豈易言哉。


然聖人並不以為功。


行之而無所思。


思之而無所滯。


天道自然之象。


即人道之所法也。


吉凶與民同患。


非徒同也。


而言同患不及吉之同樂者。


是皆藏有深意。


蓋吉凶者。


本陰陽之消息。


值時位之宜否。


故有吉則有凶。


即有患則有樂。


聖人僅稱患不及樂。


可見仁心有同于天。


無有限量。


所憂患者。


惟民之凶。


若已吉矣。


何憂患乎。


聖人與民同生。


民之憂患。


即己之憂患。


不特此也。


民所未能豫知之憂患。


不識不知。


順帝之則。


似與聖人無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8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26:4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38


而聖人則豫為憂之。


先示其吉凶之來。


再告以趨避之方。


務使人民永安其生。


樂其業。


以享天年而食帝德。


此聖人之心永不盡。


而其所以示民者永如斯。


何哉。


聖人有其誠矣。


誠至如神。


吉凶之來。


先必知之。


中庸所謂前知之道。


即在聖人之誠。


而其誠之始終。


正是上句所謂洗心退藏于密。


蓋精神內固。


智慧永湛。


視聽八荒。


靈通六合。


惟其愈靜則愈明。


愈淨則愈精。


精明之生。


皆由洗心藏密來。


果不能豫自知之。


將何以示民乎。


苟知之而有未盡。


又安能正民之趨向乎。


故先有其內中純淨晶澈之靈。


方足以顯諸天道于無形。


覺諸天數于未來。


此聖人藏修。


實為天下人民安利之圖。


其潛退。


實為天道天數。


察其變化。


恐人未能盡告也。


則示之于易。


易以神道明人道。


以天數辨人行。


何去何從。


孰凶孰吉。


易固皆揭之于卦爻矣。


蓋與民同患。


不有所為。


將何免民患哉。


不有所考。


將何以教民信乎。


無徵不信。


況涉未來。


聖人非惑世誣民。


索隱行怪者。


蓋知之則不見其惑。


辨之則不慮其誣。


示之有物。


則不覺其隱。


言之有道。


則不嫌其怪。


故雖前知如神。


非其神言。


觀如字即可知其旨矣。


雖未來逆數。


非悖數也。


觀逆字即可得其妙矣。


蓋未來生諸現在。


現在生諸已往。


彰往察來。


則來者在指掌矣。


神道出于天。


天道出諸自然。


人道秉賦其間。


性命所通。


神形何格。


性命既正。


則神用如臂使指矣。


神道無私而微。


天道有微有顯。


人道顯而不隱。


三者之間。


以一心運之。


而正于性命。


故曰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


此句即洗心藏密之果。


變化在握。


則何天數不知。


吉凶不明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8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27: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39


聖之與神。


以造詣論。


原止一間之差。


而聖以顯教。


神以隱通。


此處既云吉凶。


必先知之。


憂患必先防之。


則所以致此效者。


必以聖而追于神。


故其下明示之曰。


神以知來。


知以藏往。


以神知二字。


分來往二道。


其實一也。


知字。


知來讀原文。


知以讀去聲。


即智也。


古文無智字。


凡智皆作知。


此言智以藏往。


仍與上文退藏于密及藏諸用之義來。


藏用即藏智。


已屢詳之矣。


此以智為藏往。


人多未解其旨。


神以知來。


與智以藏往。


兩語恰相對。


本神與智。


知與藏。


來與往。


皆對待而性之辭。


不有往安有來。


不有顯知。


安有藏密。


推之不有神之彰來。


安有智之藏往哉。


此二語正申明上文深義。


以神為聖功之極。


運用靈通。


無遠弗屆。


則凡未來之數。


聖人不及知者。


神則知之。


此神也。


非天神。


非物神。


乃人心中之神。


出于至誠。


為其靈明不測。


奧妙難言。


故名之神。


非神奇神異者也。


佛家靜坐至第四禪。


即得種種神通。


如天眼通。


天耳通。


他心通。


夙命通等。


皆由極靜中得之。


非有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8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27:5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40


凡人之生性中。


別具一種真靈。


其所知所覺所能。


皆超乎人力之上。


而以初後天情識蒙蔽。


使不得顯其靈明。


故不能達乎神道。


通諸未來。


知所不知。


見所不見。


聞所不聞。


能所不能。


非神不自顯。


人不使之顯耳。


余于論語亦略示其效。


所謂五十知天命。


六十耳順。


七十從心所欲。


不踰矩者。


正與佛家禪功同。


蓋人生而靜。


天之性也。


此靜不失。


則天性永存。


天性永存。


則靈慧自顯。


所謂成性存存者。


所謂各正性命者。


所謂致中和。


所謂自誠明者。


皆此靜功。


皆能顯各人之神。


發未有之慧。


故有未來天數。


在靜中早已知之。


不待蓍龜也。


易用蓍龜。


乃為一般人言。


若聖而神者。


吉凶禍福固已瞭如指掌。


且能轉移天數。


變易星辰。


以至誠之功。


合上天之德。


天人合一。


則凡小數皆能改移。


此中庸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二句。


即由神用得來。


天地尚依吾之誠定位。


萬物尚憑吾之德化育。


此非空言所辨。


必已達乎中和。


並至誠明不移境界。


大學所謂知止而后有定一節。


亦不外此道。


定靜安慮得者。


恰分五等工夫。


而安字即位育之功。


慮字即前知之功。


得則統一切言。


無不得也。


無不得者。


德之至。


而道之凝。


則出神入化。


通幽達明。


既明天之所以為天。


亦可直超乎象外。


而不復為數所拘。


為吉凶所束縛。


何哉。


至性之生。


非一般人之生。


生與天地同壽。


猶其末者。


其至也。


世間不得限之以數。


則何吉凶禍福之憂患哉。


故神以知來。


僅示神用之一格而已。


果充其量。


則旋乾轉坤猶餘事。


聖神之德可深言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8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28:1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41


故中庸述君子之道。


語大天下莫能載。


語小天下莫能破。


此示神用之無盡而已。


神以知來。


後文尚有申述。


所謂數往者順。


知來者逆。


是故易逆數也。


即推本此語而詳衍之。


俟講時再及。


至智以藏往。


中含精義。


即在藏與往。


何以往且藏。


何以謂之藏。


何以藏往為智。


此皆後人未嘗明釋者。


以往對來。


來即可知。


往自無不知之理。


而必藏之者。


正以其關乎智耳。


此智字乃後天之知識。


非先天之靈明。


先天宜顯而人藏之。


後天宜藏而人顯之。


為欲顯其多才多知而已。


然害于其德。


悖于性道。


故必藏。


藏往正如將已往史事。


藏之樞府。


備諸參考。


且藏往則往與來糾紛。


來者亦日往矣。


往之又往。


藏之又藏。


使後世知所稽查。


天下有所鑒別。


前者後之師。


往者來之本。


果明乎往。


何患來數難明。


故有神慧以知來。


則吉凶如指掌。


有智用以藏往。


則得失如列陳。


不使天下有迷。


後世有惑。


而人民皆安生樂業。


和睦娛快。


而聖人不有為。


順乎數而示之。


存其史而教之。


則人民有所遵循。


而世道永享平治。


故曰君子之道鮮矣。


言不自為功而功多。


不自為德而德廣。


即在神以二句。


明乎此。


則明君子原不賴多道。


愈鮮愈見妙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8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28:4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42


顯道神德行。


仁者見之謂之仁。


知者見之謂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


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


日新之謂盛德。


(按此首句。


見今本上篇第九章末節次七句。


見第五章。


)宣聖講義顯道神德行。


此五字一句。


而道神德行四字。


一字一指。


皆宜顯也。


以上有藏用。


藏智。


藏德。


及退藏于密諸語。


人或疑聖人之道。


除顯仁外。


無他可顯。


故此示以顯道神德行。


見聖人所宣顯者正多。


為其不用藏而必顯也。


道之宜顯固矣。


一陰一陽。


消長進退。


天已顯示其成生化大原。


而為人道尤宜本諸善性。


存其形命。


以體天地之道。


而開人物之基。


故道顯則天下咸明道矣。


人民咸習道矣。


所不易解者。


惟神之顯。


神者本隱。


何以宜顯。


此義惟易有之。


易之觀卦。


觀天之神道。


聖人以神道設教。


而天下服。


此正顯之謂也。


以神道固隱。


而聖人則宜顯之。


以設教。


以示民。


使民之有尊。


而天之有宰。


人性之可通。


命之可接。


至誠可感。


道用益彰。


故顯神者。


非衒神尚異。


導民以迷惑也。


神之自顯。


靈時與通。


聖人與天神同其神化。


則一切生成位育。


皆由此以致之。


人固自有其神矣。


而苦于蔽于物欲。


役于情好。


紛紛擾擾。


蒙蒙昧昧。


以生以存。


以衰以盡。


則數之所囿。


而人之神力無以主之。


故宜顯其神。


昭其用。


用與道一。


靈與天通。


則更何患乎智之不齊。


識之不敏哉。


故顯神非神自顯。


乃人顯之人。


顯之者。


非顯其奇誕怪異。


而在顯其聰明正直。


聰明正直而一。


乃德之見于外。


施于物。


以神原無形無質。


將何顯哉。


不顯其德。


則神道晦矣。


村愚俗子。


焚香頂禮。


其誠信有可取。


而非以語于能顯神者。


神道設教。


乃易經不二之義。


此無論何時何地。


舉不能悖。


悖則逆天而違道。


失性而損命。


而其率教無本。


則雖有知有能。


亦不足以立于天地。


稱為三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29:0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43


故神道之教。


不可廢也。


各地宗教。


皆同此旨。


民生需教。


受教需本。


無本則教非教。


民非民。


國非國矣。


德字在宜顯。


其義已甚明。


亦即上文顯諸仁。


仁字之旨。


仁者德之本。


在易乾卦元亨利貞。


元者仁也。


而屬于乾之首德。


稱為乾元。


與坤元同。


可見仁德實一。


四德之首。


稱仁已賅諸德。


稱德尤必溯源于仁。


仁德之顯。


仍天地之大德。


即德也。


德以生為本。


不生不成德。


而人道尤重。


帝典曰克明峻德。


凡政教文物。


制度禮樂。


皆德之顯。


詩曰不顯惟德。


百辟其刑之。


此不字乃丕字。


古通用。


大也。


詩文曰不顯哉文王謨。


丕承哉武王烈。


文謨武烈。


無非大顯其德而已。


聖人以德示民。


以仁安生。


德之所顯。


天下歸仁。


不求自至。


為其克自明也。


自明即自顯。


顯德以垂于天下。


天下咸仰其德。


百辟所刑。


人民咸被其澤。


故德之顯有其物也。


非空言所辦。


德之流行。


謂之曰化。


德化普及。


人民乂安。


故教明峻德。


黎民於變時雍。


民在德化之中。


如坐春風化日之下。


各遂其生。


適其服。


樂其業。


無思無慮。


不知帝力何哉。


聖人之德。


齊天地也。


乾卦九二。


見龍在田。


釋曰德施普也。


以九二之克普施。


始達九五之飛龍在天。


天人造化之業。


故德與業如花之有香。


泉之味甘。


其被于物。


無不心悅誠服。


德又可易言哉。


聖人所造。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29:4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44


故德之顯。


乃承神道而來。


且為性命之本。


性命之正。


無德不足以致之。


道固統名。


德則條目。


以乾四德。


仁禮義信。


足括一切。


後人條分縷晰。


為類益多。


為名益繁。


一以貫之。


德而已。


故尚書稱咸有一德。


一德概萬行。


此德之與行有別也。


故德字下行字。


人以為重覆或疑為平聲。


實則行之與德。


亦猶仁之與禮義信。


綱目之殊而大細之異。


行者重實踐。


未能實踐。


不得為行。


行猶行路。


必步步前進。


??踏實。


毫無移易。


所謂修身踐言。


謂之實行。


禮重實行。


故明揭此義。


夫德之大包一切。


或有失于細者。


若行則不許也。


以行者起于日用尋常。


見諸言語動定。


不論年之長幼。


位之尊卑。


各有其行。


皆宜顯之。


顯之非衒能也。


非自詡為賢也。


而在一作一息間。


舉有法有度。


跬步不茍。


毫末不易。


此為先習其實踐。


將以大成其德也。


德者積行所成。


不積不足以成德。


故顯行為顯德也。


顯德指其大者遠者。


顯行則指其近者細者。


聖人恐人忽視之也。


故特舉所宜顯之義。


使後生學者不失其矩矱。


而循致荒其德也。


以上四者。


皆宜顯而顯之云者。


既非有心為之。


則人民見其顯而不覺其跡。


明其用而不滯于物。


故在上若無為。


人民亦不知其何為也。


以此聖人示教。


原無定程。


所懸則于民。


聽民之自悟。


為各人生既不類。


情識自有高卑。


形命既殊。


造詣自有深淺。


為人道不齊。


而必齊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30:1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45


則必使民苦于教矣。


故見聞所及。


修養所得。


任人之賢否。


而各赴其所期。


此正以不齊齊之之道也。


故曰仁者見之謂之仁。


智者見之謂之智。


此知字即智。


為仁與智。


原皆性中固有。


成己成物。


尤為人道所師。


仁者見其仁。


則以其天性本多。


智者見其智。


則以其秉賦獨靈。


然而仁者必智。


智而不必皆仁。


以仁為道中首德。


包括萬善。


果已見其仁。


則又何德之不見哉。


此二句乃聖人明教無類。


率民以誠。


各如其分。


則生成益多。


化導愈遠。


天下人固同此性也。


惟教之有方。


目化之無垠。


聖人在位在野。


心無異也。


而在此則兼取君師之義。


君師古屬一人。


凡所示者皆教也。


而首本于易。


易以神道設教。


則凡受教者。


皆神所陶冶。


保其真性。


養其真誠。


誠明不渝。


神人合一。


則人功即神功。


書曰天工人其代之。


天神之靈。


時通于人。


則仁也智也。


性之德也。


人自領悟。


不待鞭策。


故教簡而民易從。


化寬而下懷服。


非故使之也。


故聖人不以為功。


而莫與爭功。


不以為能。


而莫與爭能。


自然之功。


無為之能。


則教不待力而自行矣。


夫聖人已為示其全生樂性之道矣。


更以其神知啟民之神知。


則何用思為。


順乎自性。


各適其生而已。


故百姓日用而不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30:4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46


百姓日用而不知。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盛德大業至矣哉。


此三語人多未能明解。


上文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固已明示聖人有教無類。


視各人造詣。


而得德業之大小。


仁智皆德。


而分顯藏。


由士君子言。


自有其學問力行。


若百姓則不足語于此。


百姓天真未泯。


知見有限。


則所求者亦惟日用而已。


詩云民之質矣。


日用飲食。


即足證百姓惟安生樂業。


無憂無患之求。


既不必語以仁智之高深。


亦難以使吉凶與同患。


日用飲食至平易之事。


亦人情之恒。


愈簡愈易得其生。


愈易愈暢達其業。


蓋聖人非欲百姓怠惰無為。


安閒偷逸。


故凡聖王在上。


必先勸農事。


來百工。


勞民而不使之苦。


勤民而不令之怨。


故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


耕田而食。


人皆自食其力。


家皆豫儲其糧。


雖荒旱不足為憂。


?害終有所補。


此井卦勞民勸相。


為唐虞三代所仿行。


農業既豐。


工商亦裕。


民生日適。


飢寒不聞。


此則聖人教民苦心。


其功業莫與京矣。


既生之食之。


教之誨之。


養育之以為成材。


器使之以盡其天賦本能。


此何人所為哉。


問之百姓。


百姓不知也。


為潛移默化于平日。


栽培陶冶于無形。


教行如風。


?物無跡。


德行如水。


潤物皆滋。


此不知之功。


正由聖人苦心碩畫。


早隨民之生而求其所以生。


念民之質而求所以葆其質。


誠如此。


則何望百性之知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31:0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47


鼓萬物云者。


鼓有鼓舞振作之意。


而鼓之用以聲。


聲聞于外。


物亦感焉。


如此鼓字。


即動作之使勿息也。


指作者如書作新民。


以我之力。


致民物之力。


而成其用。


則物皆為百姓所利用也。


利用萬物。


正是聖人勞民勸相。


以達成物我同利。


因民物之利而利之。


本萬物之力而強之。


物之利無盡。


民之生愈肥。


物之力不棄。


民之用愈足。


所謂理財正辭。


即為利盡萬物。


力周民用。


物力之富。


不可計也。


凡水陸所產。


地面所生。


地中所藏。


無一非物之力。


即無一非物之利。


亦無一非民之利與力。


國亦因民物之利與力。


以成其財之道。


以達其富強之圖。


以開發其實業。


更裕民之財。


以企圖工商益多。


生產益厚。


不索于民。


而國用不匱。


不苛于物。


而業務益宏。


此聖人理財。


在使民知鼓動萬物而已。


物之棄于地也。


豈非如蟄之伏乎。


一與鼓動。


皆自宜其利。


自供其力。


民斯遂其生。


家期樂其業。


在一姓則為富族。


在一鄉則為縉紳。


在社會則為富貴。


所謂崇高莫大乎富貴。


亦即由盡物之利。


動物之力來。


此鼓之義。


實有深微焉。


若在今日。


尤為孚合。


今日一切生產。


一切企業。


無一不假于發動機。


發動機者。


豈非鼓動萬物之要具乎。


鼓動者不獨為設此以盡一面之利而已。


必日用尋常。


推行日遠。


一方之物利皆盡。


他方之物利亦然。


一地之物力具呈。


異地之物力亦至。


故一鼓字正如春風鼓舞萬物。


使遂其生。


光其用。


而無遺憾。


禮曰貨惡其棄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為己。


聖人只知以天下為一家。


中國為一人。


毫無畛域存于胸。


自使民物甘獻其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31:2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48


人民非自能鼓舞之者。


示聖人之力。


先備其鼓動之器。


更充其鼓舞之功。


使民亦日用而不知。


日用不知。


物利與力俱至。


固非偶然得來。


亦無非聖人之所憂慮于平昔。


籌思于事先。


故百姓雖日動作萬物。


振起實業。


實則百姓不用憂也。


百姓不用憂。


以聖人不待其憂先予之樂耳。


上文吉凶與民同患。


見聖人以百姓為一人。


此處利用萬物不與聖人同憂。


更見民之樂生安業矣。


民皆樂生安業。


則上下和睦。


人民親善。


相顧相惜。


以生以育。


此天地生成之德也。


而非天地所能為。


必假手于聖人。


以使人民盡得享天地生成之德。


則聖人之盛德大業。


亦至矣哉。


盛德無垠。


大業莫比。


此謂至矣。


何謂盛德。


何謂大業。


則富有之謂大業。


日新之謂盛德。


富有者。


即所謂盡民物之利與力。


財用自能盈餘。


則富有不待聚歛。


不假荷征。


民樂輸而無怨尤。


物盡用而皆充實。


此誠富有。


亦即泰卦與大有之象。


至于盛德。


更非謂一舉即已者。


必使日新無疆。


聖人日新其德。


人民在其溫煦。


養育之中。


如春之光漸溫較煖。


生物隨之俱盛。


此天地盛德。


聖人亦如之。


以己之德日新。


使民之澤日遠。


德流不已。


澤沛無垠。


此大小畜豐卦之象也。


合之為盛德大業。


分之為國計民生。


民既安其生。


國既葆其盛。


豈非人道之成。


治道之大乎。


故此二語明示盛德大業。


非易言也。


惟聖人能之。


富有之謂大業。


日新之謂盛德。


固屬聖人特立獨行。


上契天心。


下通民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32:0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49


所為無為。


而日見其功。


所作無成。


而日見其效。


何哉。


與天道化也。


天之盛德不可見。


于萬物之生成見之。


天之大業不可聞。


于民物之利知之。


天之不言而品物亨。


事功宏者。


正如天之盛德大業。


聖人則之。


以為人道之本。


而後盛德日進無疆。


大業日宏不已。


人民在生成之中。


獲物力與利。


以成其所圖。


于是聖人之盛德大業。


又推為百姓之盛德大業矣。


故特贊之曰。


盛德大業至矣哉。


稱至哉足見其蔑以加矣。


易于乾元稱大哉。


于坤元稱至哉。


明乾坤二元天道之達本大用。


一切道德謀為。


舉由此成。


由此遠。


由此推于天下後世。


而無紀極。


與此盛德大業稱至哉者。


正是一義。


夫德而曰盛。


業而曰大。


豈尋常功行作為。


企圖成就所能及哉。


推其至極。


則位育之效。


返求于身。


則誠明之功。


一事一動。


皆足以安民生而養物力。


一經一緯。


皆足以彌綸大經大法以為民則。


民固不皆無知。


而其在盛德大業之中。


雍融和睦日夕作息之內。


安定康熙。


不知天為之耶。


聖人為之耶。


抑我自己為之耶。


故百姓日用而不知。


與堯衢之歌。


天保之什。


何莫非民情流露。


純乎天真。


于國則共享富強之功。


于民則同遂安和之樂。


既無貧富之別。


更何貴賤之嫌。


故稱為太平之年。


大同之世。


而以大有為豐年。


泰卦為均富。


蓋不獨富。


何來貧乏。


不多求。


何來嫉妒。


均平之至。


天下無有不太平。


百姓無有不富足。


不待用心牟利。


而利自增。


不必苦計謀財。


而財自裕。


則此盛德之效。


大業之功。


聖人日進而不休。


百姓隨之而不覺。


國不聚斂。


而用自裕。


興業益多。


民無苦痛。


而作業日勤。


供億自易。


上下皆樂其樂而利其利。


以保其安和。


朝野皆親其親而賢其賢。


則達于平治。


此上古郅治之道。


史冊有可覆按者也。


故此盛德大業。


取法于天。


推成于聖。


而終必賴人民以共光大之。


發揚之。


非僅謂不與聖人同憂已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32:2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50


生生之謂易。


成象之謂乾。


效法之謂坤。


極數知來之謂占。


通變之謂事。


陰陽不測之謂神。


(謹按此係今本上篇第五章末節。


)宣聖講義生生之謂易。


此一語揭明易道之大。


而重在生生。


即上文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地以生為大德。


則易之法則天地者。


亦必以此始。


生而曰生。


可見其生生不已。


愈生愈眾。


以盡天地大德之用。


生之又生。


則為天地間萬物皆復如是。


日生無窮。


生者仁之見也。


仁以生物。


則凡生不離乎仁。


仁義互為天道之一。


而未能闕一。


然在易則以生為重。


以仁為先。


故曰顯諸仁。


仁德之顯。


即生生不已由來。


夫天道春生秋殺。


寧止生而不殺乎。


以易者自太極始。


順推而下皆生也。


為生之無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32:5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51


始成世界之無盡。


世道繁榮。


民物豐盛。


皆生之蹟。


無生則皆無之。


愈生愈多。


自有制生之道。


此生之極終必殺。


生殺非天有意為之。


亦由氣之推衍。


數之流行。


氣數相加。


生殺自見。


故生者生之。


殺者殺之。


天道也。


亦天數也。


數演愈出。


為變日多。


于是生之殺之。


均由數以制之。


數定則生者有不生矣。


而易道卻以生生為本。


謂其名易。


即自變易中見之。


不易非易也。


易之益甚。


生之益增。


則所謂生之之謂易者。


亦即易道以生為主。


舍先無易可易。


謂已近于太極。


更何易乎。


太極一動。


兩儀乃分。


于是生者愈生。


變者愈變。


故此語實明易之為明變而作也。


天自有其變。


不待智勇。


不須思慮。


皆自然而然者。


故生生之謂易。


聖人不過述天道之象。


垂法則于民。


使民知既有生必有變。


生愈眾。


變亦不可究詰。


以其由數之推衍而來。


即二氣之消長。


五行之升降。


互成其用。


以昭其變。


變易無盡。


生豈有止時乎。


世道榮枯。


人道治亂。


何一非變。


何一非生生也。


變也在道視之。


謂之常經。


在人視之。


以為變易。


蓋如春夏秋冬。


各有其時。


各著其變。


而生亦隨之。


春後生夏。


秋後生冬。


寒暑迭遷。


新陳代謝。


在天未嘗變也。


而今之春非昔之春。


今之夏非前之夏。


是日日在變中。


而人未之知也。


變動不居。


氣行循環。


消長各異。


數殊凶吉。


此惟聖人知之。


故懸則以告。


辨其時宜。


擇其方位。


使民有遵。


則隨數以生。


隨數以變。


此聖人制易之旨。


以易明變。


必先溯源于生生變相。


依人道以立。


此易教之所重。


而自在本天地之大德曰生來。


易既以生變推衍為本。


則所取法者。


必自天地始。


天地即陰陽也。


由太極所分。


即禮所謂分而為天地。


轉而為陰陽。


陰陽屬于兩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33:1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52


而易則以乾坤二者為象。


以乾陽物也。


坤陰物也。


乾坤既定。


八卦成則。


在首章中已詳。


此間申言之曰。


成象之謂乾。


效法之謂坤。


明乾坤二卦。


乃全易門戶。


由生生不已。


變易不居。


而後乾坤自分。


天地自奠。


故成象云者。


以易之成象。


首為[乾三爻圖]。


即乾之三畫卦。


三畫具備。


雖曰純陽。


實已包陰。


以數位達三者。


則有奇偶之異。


奇為陽。


偶為陰。


若合之成六畫卦。


則為陰陽者益雜。


為奇偶者亦多。


故成象以乾為本。


乾陽生坤陰。


即由乾本體奇偶相生來。


故坤繼乾而為[坤三爻圖。


]明其數位已倍于乾矣。


此坤效乾而成象。


亦非有為之者。


乾成象以為全易之則。


坤效法以推乾道之變。


仍不離變易來。


變易自此始而已。


其他六子又自乾坤出。


推衍至六十四卦。


其變始盡。


非盡也。


由周易言。


則盡于是而已。


乾坤為易大本。


後文有詳釋其道。


闡明其妙。


俟後來講時再指明之。


以乾坤既備。


氣數兼行。


由此可以推至無盡。


可以演至不窮。


何哉。


天數無盡。


天道不窮。


果順以求之。


則凡天地間萬物萬事有可紀可述者。


莫不可以卦象之。


蓋卦者掛也。


掛一以測萬。


得其一則知其餘。


明其變則可演諸不盡。


此所謂因道明氣。


因氣明數。


明數非徒明也。


在易用物以測之。


是謂之占。


占即卜筮或蓍或龜。


天生之神物。


聖人用之。


以示易之用。


故曰極數知來之謂占。


為極其變化之數。


而由往以測來。


前所謂神以知來。


知以藏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15:34:4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11-繫辭講義-第三章-第三節-154


人物生天地間。


生之始乃定其終身之福祿。


數固不易解。


而欲豫知之則不難。


為其有生必有滅。


有成必有敗。


不過期之長短。


發育之成全與否。


成用之能大與否。


各異其趣而已。


人只見其生死榮枯。


興衰隆替。


為原如是者。


而不知有數以拘之。


有數則極數足以知來。


如網在綱。


有條不紊。


則得其一端。


即可測其全部矣。


聖人恐民無知。


以為吉凶福禍。


天所為也。


不得有先知之明。


不能獲趨避之道。


此聖人特以易卦示萬物萬事。


而就其消息升降。


定其進退行止。


使民有所遵循。


而猶以為未足。


更設占卜之術。


本蓍龜之靈。


測事物之變。


于是卜筮之道始明。


而人民更得所指示。


以克遂其生。


安其居。


樂其業。


則世道永定。


民治永和。


豈非卜筮之功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3:07 , Processed in 2.68174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