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卷六射集傷寒溫病附方柴胡骨皮湯】
柴胡骨皮湯
治芒種以後,手少陽相火司令,感冒熱邪,三焦經絡受病,頭痛發熱惡風。
〔邪氣壅逆故頭痛,手經發熱,不似足經,惟顯忽熱忽不熱,即是溫熱之病,邪風在於表,故惡風。〕
自汗,〔風火侵入,擾亂陰氣故也。〕
目銳 連耳後痛,耳鳴耳聾,暈眩咽痛,〔三焦脈從耳後入耳中,卻出至目銳 ,因熱氣為之拂鬱,故為痛為鳴,為聾為眩,火氣搏結,故咽痛。〕
肩肘臂外廉皆痛。
〔經脈所過,皆為不利。〕
或煩躁發斑。
〔三焦脈絡心包,故發煩躁。〕
右手脈洪而盛。
柴胡〔三焦藥也。〕三錢。
骨皮〔清熱,三焦引經報使之藥。〕
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
川芎〔七分。〕
淡豆豉〔三錢。〕
生香附〔君以柴胡,臣以丹皮,亦遂同入三焦,解散熱邪,〕二錢。
甘草〔五分,炙。
服後以指探取吐,春夏陽氣在上,因其高而越之也,如未愈,連服二、三劑。〕
汗多,去生香附,加白芍,不止,再加生黃 。
〔如兼煩躁發斑等症,則大忌之。〕
耳聾,加連翹。
〔直入三焦清熱。〕
眩暈,加天麻。
咽痛,加元參、薄荷、桔梗,甚者,再加山豆根。
煩躁、加知母、花粉、元參,更甚者,再加犀角。
煩悶咳嘔足冷,是熱邪傳於肺胃,發斑之候。
若欲出而未出者,加葛根、薄荷、荊芥、牛蒡。
〔以升發之,已見斑者,不宜再發。〕
若裡熱熾盛,再加犀角、石膏。
胸中滿痞悶,〔邪與痰合,壅塞氣道故也。
凡外邪傳裡,必先胸次脅,而入胃矣,加枳、桔,未效,合小陷胸湯治之。
嘔吐,〔火邪挾木乘胃,氣逆故也。〕
宜以竹茹、枇杷葉,甚者,再加蘆根汁。
如挾痰飲而嘔吐者、則加半夏、黃連、竹茹。
腹痛,加枳實、橘紅。
自利,去淡豆豉,合天水散,加芩、連、葛根之屬。
或熱甚渴甚,加寒水石。
〔仲景云,此症往往夏末秋初,沿門閣境,患者頭痛發熱,煩躁口渴 下利溺澀,甚者晝夜百行,或兼發斑疹。
世人妄稱漏底,殊不知此腸脾胃素蘊濕熱,復與時令熱邪相合所致,法宜清熱解毒表散,切忌下行破氣收澀,犯者不救。〕
按此方治夏至前後各一月,感冒時令熱邪,需散表之劑。
以上所列症,因表邪未解,故於疏表方中,加以對症之藥,如表解而見某症,即用某症之藥治之。
又如溫病時令,而見熱症,熱病時令,而見溫症,有溫熱症並見者,或應熱反涼,感冒風寒,而見風寒症者,或天陰久雨,外感濕氣,而見濕症者,或酷暑橫流,觸冒暑邪,而見暑症者,必審察明白,即隨所見之症,用藥施治。
全在活法,不可固執。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