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1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證治準繩雜病第一冊虛勞】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8-3 04:48: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證治準繩雜病第一冊虛勞

 

虛勞:

 

《素問》云:脈虛、氣虛、尺虛,是謂重虛。

 

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 然;脈虛者,不象陰也。

 

又云: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是謂五虛。

 

五虛死,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可活。

 

治用黃 建中湯、理中湯之類。

 

此《素問》但言虛而無勞瘵之名,然其因則固屢言之矣。

 

凡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其邪展轉乘於五臟,遂至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各見所合衰憊之證,真臟脈見則有死期。

 

又如二陽之病,則傳為風消、息賁。

 

三陽之病,傳為索澤,癉成為消中。

 

大腸移熱於胃,胃移熱於膽,則皆善食而瘦。

 

嘗貴後賤,病從內生,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名曰失精。

 

暴樂暴喜,始樂後苦,皆傷精氣。

 

精氣竭絕,形體毀沮,離絕菀結,喜怒憂恐,五臟空虛,血氣離守。

 

《靈樞》曰: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 脫肉,毛瘁色夭,死於冬。

 

又諸熱病在膚肉脈筋骨之間者,各客於所合之本臟不得,客於所不勝。

 

及考醫和視晉平公之疾曰:是近女室晦,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或蠱之疾,非鬼非食,疾不可為也。

 

至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明立虛勞門,於是巢元方撰《病源候論》遂有虛勞,有蒸病,有注病,皆由此而推之者也。

 

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

 

五勞者,志勞、思勞、心勞、憂勞、瘦勞。

 

六極者,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

 

七傷者,曰陰寒、曰陰痿、曰裡急、曰精連連,曰精少、陰下濕、曰精清、曰小便苦數,臨事不舉。

 

又曰: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

 

蒸有五,骨蒸、脈蒸、皮蒸、肉蒸、內蒸。

 

又有二十三蒸,胞、玉房、腦、髓、骨、血、脈、肝、心、脾、肺、腎、膀胱、膽、胃、三焦、小腸、肉、膚、皮、氣各有一蒸,其狀遍身發熱,多因熱病愈後,食牛肉,或飲酒,或房欲而成注者。

 

注之為言住也,邪氣居人身內,生既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即所謂傳尸。

 

已別立門外。

 

今以虛勞骨蒸合為一門,而列古明醫治法於後。

 

《金匱》云: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 蟲丸主之。

 

按虛勞發熱,未有不由瘀血者,而瘀血未有不由內傷者,人之飲食起居,一失其節,皆能成傷,此亦可以睹矣。

 

故以潤劑治干,以蠕動HT血之物行死血,死血既去,病根已劃,而後可從事乎滋補之劑,仲景為萬古醫方之祖,有以哉。

 

又有陳大夫傳仲景百勞丸,可與 蟲丸互用。

 

《活法機要》云: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

 

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故損則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過於胃則不可治也。

 

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則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鹹,過於脾則不可治也。

 

自上而損者,一損損於肺,故皮聚而毛落。

 

二損損於心,故血脈虛弱,不能榮於臟腑,婦人則月水不通。

 

三損損於胃,故飲食不為肌膚也。

 

自下而損者,一損損於腎,故骨痿不起於床。

 

二損損於肝,故筋緩不能自收持。

 

三損損於脾,故飲食不能消克也。

 

故心肺損則色弊,肝腎損則形痿,脾胃損則穀不化也。

 

治肺損皮聚而毛落,宜益氣,四君子湯。

 

治心肺虛損,皮聚毛落,血脈虛耗,婦人月水愆期,宜益氣和血,八物湯。

 

治心肺損及胃,損飲食,不為肌膚,宜益氣和血,調飲食,十全散。

 

治腎損,骨痿不能起於床,宜益精補腎,金剛丸。

 

治腎肝損,骨痿不能起於床,宜益精。

 

筋緩不能自收時,宜緩中牛膝丸。

 

治肝腎損及脾,食穀不化,宜益精緩中消穀,煨腎丸。

 

如陽盛陰虛,肝腎不足,房室虛損,形瘦無力,面多青黃而無常色,宜榮血養腎,地黃丸。

 

如陽盛陰虛,心肺不足,及男子婦人面無血色,食少嗜臥,肢體困倦,宜八味丸。

 

如形體瘦弱,無力多困,未知陰陽先損,夏月宜地黃丸,春秋宜腎氣丸,冬月宜八味丸。

 

病久虛弱,厭厭不能食,和中丸。

 

肝勞,盡力謀慮而成。

 

虛寒則口苦骨疼,筋攣煩悶,宜續斷湯,灸肝俞。

 

實熱則關格牢澀不通,眼目赤澀,煩悶熱壅,毛悴色夭,宜羚羊角散。

 

心勞,曲運神機而成。

 

虛寒則驚悸恍惚,神志不定,宜遠志飲子、酸棗仁湯。

 

實熱則口舌生瘡,大小便秘澀,宜黃芩湯。

 

脾勞,意外致思而成。

 

虛寒則氣脹咽滿,食不下,噫氣,宜白朮湯、生嘉禾散、大建脾散。

 

實熱則四肢不和,脹滿氣急不安,宜小甘露飲。

 

肺勞,預事而憂所成。

 

虛寒則心腹冷氣,胸滿背痛,吐逆,宜溫肺湯。

 

實熱則氣喘,面目苦腫,宜二母湯。

 

腎勞,矜持志節所成。

 

虛寒則遺精白濁,腰脊如折,宜羊腎丸。

 

實熱則小便黃赤澀痛,陰生瘡,宜地黃丸。

 

肝傷筋極,虛則手足拘攣,腹痛,指甲痛,轉筋,宜木瓜散,當歸、枸杞、續斷。

 

實則咳而脅下痛,腳心痛不可忍,手足甲青黑,宜五加皮散。

 

心傷脈極,虛則咳而心痛,咽腫,喉仲介介如梗,宜茯神湯,遠志、酸棗仁、朱砂、龍齒。

 

實則血焦發落,唇舌赤,語澀肌瘦,宜麥門冬湯。

 

脾傷肉極,虛則四肢倦,關節痛,不食,陰引肩背皆強,宜半夏湯,豆蔻、濃朴、陳皮、益智。

 

實則肌肉痹,腠理開,汗大泄,四肢緩弱急痛,宜薏苡仁散。

 

肺傷氣極,虛則皮毛焦,津液枯,力乏,腹脹喘息,宜紫菀湯,人參、黃 、白石英。

 

實則喘息衝胸,心恚腹滿,熱煩嘔,口燥咽乾,宜前胡湯。

 

腎傷骨極,虛則面腫垢黑,脊痛氣衰,毛髮枯槁,宜鹿角丸,益智、五味、鹿茸。

 

實則面焦耳鳴,小便不通,手足痛,宜玄參湯。

 

臟腑氣虛,視聽已卸,精極,虛則遺精白濁,體弱,小腹急,莖弱核小,宜磁石丸,鹿茸、蓯蓉、破故紙、龍骨、人參、附子、鐘乳。

 

實則目昏毛焦,虛熱煩悶,泄精,宜石斛湯。

 

《古今錄驗》五蒸湯,甘草炙一兩,茯苓三兩,人參二兩,乾地黃三兩,竹葉二把,葛根三兩,知母二兩,黃芩二兩,粳米二合,石膏五兩碎,上十味 咀。

 

以水九升,煮小麥一升,至六升去麥,入藥煎至二升半,分三服。

 

實熱,黃連、黃芩、黃柏、大黃。

 

虛熱,烏梅、秦艽、柴胡,氣也;青蒿、鱉甲、蛤蚧、牡丹皮、小麥,血也。

 

肺,(鼻干)烏梅、紫菀、天門冬、麥門冬。

 

皮,(舌白唾血)石膏、桑白皮。

 

膚,(昏昧嗜睡)牡丹皮。

 

氣,(遍身氣熱,喘促鼻干,)人參、黃芩、梔子。

 

大腸(鼻右孔干痛)芒硝、大黃。

 

脈,(唾白浪語,經絡溢,脈緩急不調,)當歸、生地黃。

 

心,(舌乾)黃連、生地黃。

 

血,(發焦)地黃、當歸、桂心、童子小便。

 

小腸,下唇焦木通、赤茯苓、生地黃。

 

脾,(唇焦)芍藥、木瓜、苦參。

 

肉,(食無味而嘔,煩躁不安,)芍藥。

 

胃,(舌下痛)石膏、粳米、大黃、芒硝、葛根。

 

肝,(眼黑)前胡、川芎、當歸。

 

筋,(甲焦)川芎、當歸。

 

膽,(眼白失色)柴胡、栝蔞。

 

三焦,(乍寒乍熱)石膏、竹葉。

 

腎,(兩耳焦)石膏、知母、生地黃、寒水石。

 

腦,(頭眩悶熱)羌活、地黃、防風。

 

髓,(髓沸骨中熱) 當歸、地黃、天門冬。

 

骨,(齒黑腰痛足逆冷,疳蟲食藏,)鱉甲、當歸、地骨皮、牡丹皮、生地黃。

 

肉,(肢細趺腫,臟腑俱熱,)石膏、黃柏。

 

胞,(小便黃赤)生地黃、澤瀉、茯苓、沉香、滑石。

 

膀胱,(左耳焦)澤瀉、茯苓、滑石。

 

凡此諸蒸,皆因熱病後食肉油膩,行房飲酒犯之而成。

 

久蒸不除,變成疳病即死矣。

 

《珍珠囊》云:地為陰,骨為裡,皮為表,地骨皮瀉腎火,牡丹皮瀉包絡火,總治熱在外無汗而骨蒸。

 

知母瀉腎火,治熱在內有汗而骨蒸,四物東加二皮,治婦人骨蒸。

 

《玄珠》云:五行六氣,水特五之一耳。

 

一水既虧,豈能勝五火哉,虛勞等證蜂起矣。

 

其體虛者,最易感於邪氣,當先和解,微利微下之,從其緩而治之,次則調之。

 

醫者不知邪氣加於身而未除,便行補劑,邪氣得補,遂入經絡,至死不悟,如此誤者,何啻千萬,良可悲哉。

 

夫涼劑能養水清火,熱劑能燥水補火,理易明也。

 

勞為熱證明矣,還可補乎。

 

惟無邪無熱無積之人,脈舉按無力而弱者,方可補之。

 

又必察其胃中及右腎二火虧而用之。

 

心虛則動悸恍惚,憂煩少色,舌強,宜養榮湯、琥珀定神丸之類,以益其心血。

 

脾虛面黃肌瘦,吐利清冷,腹脹腸鳴,四肢無力,飲食不進,宜快胃湯、進食丸之類,以調其飲食。

 

肝虛目昏,筋脈拘攣,面青恐懼,如人將捕之狀,宜牛膝益中湯、虎骨丹之類,以養助其筋脈。

 

肺虛呼吸少氣喘乏,咳嗽嗌干,宜枳實東加人參、黃 、阿膠、蘇子,以調其氣。

 

腎虛腰背脊膝厥逆而痛,神昏耳鳴,小便頻數,精漏,宜八味丸加五味、鹿茸,去附子,用山藥等丸,以生其精。

 

陳藏器諸虛用藥凡例:虛勞頭痛復熱,加枸杞、萎蕤。

 

虛而欲吐,加人參。

 

虛而不安,亦加人參。

 

虛而多夢紛紜,加龍骨。

 

虛而多熱,加地黃、牡蠣、地膚子、甘草。

 

虛而冷,加當歸、川芎、乾薑。

 

虛而損,加鐘乳、棘刺、蓯蓉、巴戟天。

 

虛而大熱,加黃芩、天門冬。

 

虛而多忘,加茯苓、遠志。

 

虛而口乾,加麥門冬、知母。

 

虛而吸吸,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

 

虛而多氣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棗。

 

虛而驚悸不安,加龍齒、沙參、紫石英、小草。

 

若冷則用紫石英、小草,若客熱即用沙參、龍齒,不冷不熱皆用之。

 

虛而身強,腰中不利,加磁石、杜仲。

 

虛而多冷,加桂心、吳茱萸、附子、烏頭。

 

虛而勞,小便赤,加黃芩。

 

虛而客熱,加地骨皮、白水黃 。

 

虛而冷,加隴西黃 。

 

虛而痰復有氣,加生薑、半夏、枳實。

 

虛而小腸利,加桑螵蛸、龍骨、雞 。

 

虛而小腸不利,加茯苓、澤瀉。

 

虛而損,溺白,加濃朴。

 

髓竭不足,加地黃、當歸。

 

肺氣不足,加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

 

心氣不足,加上黨人參、茯苓、菖蒲。

 

肝氣不足,加天麻、川芎。

 

脾氣不足,加白朮、白芍藥、益智。

 

腎氣不足,加熟地黃、遠志、牡丹皮。

 

膽氣不足,加細辛、酸棗仁、地榆。

 

神昏不足,加朱砂、預知子、茯神。

 

《證治要訣》云:五勞皆因不量才力,勉強云為,憂思過度,嗜欲無節,或病失調將,積久成勞。

 

其證頭旋眼暈,身疼腳弱,心怯氣短,自汗盜汗,或發寒熱,或五心常熱,或往來潮熱,或骨蒸作熱,夜多惡夢,晝少精神,耳內蟬鳴,口中無味,飲食減少,此皆勞傷之證也。

 

五臟雖皆有勞,心腎為多。

 

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燥則勞生焉。

 

治勞之法,當以調心補腎為先,不當用峻烈之劑,惟當溫養滋補,以久取效。

 

天雄、附子之類投之,適足以發其虛陽,緣內無精血,不足當此猛劑。

 

然不可因有熱,純用甜冷之藥,以傷其胃氣。

 

獨用熱藥者,猶釜中無水而進火也。

 

過用冷藥者,猶釜下無火而添水也。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宜十全大補湯或雙和散,或養榮湯、七珍散、樂令建中湯,皆可選用,間進雙補丸。

 

諸發有雜病,如咳嗽吐血不得臥,盜汗,寒熱潮熱等,已見各門。

 

審知因虛勞得之,並宜用前藥,未效用十四味建中湯,(無熱,脈不數,乃可用。

 

)或大建中湯。

 

渴而不勝熱藥者,七珍散加木香、五味子各七分。

 

熱多黃 鱉甲散、或人參散。

 

獨五心發熱,將欲成勞者,茯苓補心湯。

 

飲食減少,畏食而嘔者,難獨用前滯甜藥,須斟酌用前快脾之劑,縮砂、陳皮卻不可少,仍下鹿茸橘皮煎丸。

 

如不嘔不畏食,用前十全大補湯、雙和散等藥,亦當少加快脾之劑以為之防。

 

有患精血不足,明知當補腎,方欲一取之歸 等藥,其人素減食,又恐不利於脾,方欲理脾,則不免用疏刷之藥,又恐愈耗腎水,全一舉而兩得之功,莫若鹿茸橘皮煎丸為第一。

 

故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又曰:補腎不如補脾,以脾上交於心,下交於腎故也。

 

道家交媾心腎,以脾為黃婆者,即此意。

 

若腎元大段虛損,病勢困篤,則腎又不容少緩,不必拘於此說。

 

要知於滋腎之中,佐以砂仁、澄茄之類,於壯脾之中,參以北五味、黃 之屬,此又臨時審病用藥之活法。

 

《難經》曰:腎有兩者,非皆腎也。

 

其左為腎,右為命門。

 

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

 

男子以臟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二也。

 

男子藏精者,氣海也。

 

女子系胞者,血海也。

 

所主者二,受病者一也。

 

是故左腎為陰,合主地道生育之化,故曰元氣之舍也。

 

若夫腎之藏精者、是受五臟六腑之精,輸納入精房、血海而藏之。

 

然精有陰有陽,陰陽平則兩腎和而不偏,不平則偏,陰陽俱不足,則兩腎俱虛。

 

故東垣治兩虛者,以仲景八味丸補之。

 

偏於左腎之陰精不足,則以地黃丸主之,以三才封髓丹主之。

 

右腎之陽火不足,則以八味丸、天真丸之類主之。

 

此用方之凡例也。

 

丹溪論勞瘵主乎陰虛者,蓋自子至巳屬陽,自午至亥屬陰,陰虛則熱在午後子前,寤屬陽,寐屬陰,陰虛則汗從寐時盜出也。

 

升屬陽,降屬陰,陰虛則氣不降,氣不降則痰涎上逆而連綿吐出不絕也。

 

脈浮屬陽,沉屬陰,陰虛則浮之洪大,沉之空虛也。

 

此皆陰虛之證,用四物東加黃柏、知母主之。

 

然世醫遵用治疾,乃百無一效者何哉?蓋陰既虛矣,火必上炎,而川芎、當歸皆味辛氣大溫,非滋虛降火之藥。

 

又川芎上竄,尤非虛炎短乏者所宜。

 

地黃泥膈,非胃弱食少痰多者所宜。

 

黃柏、知母苦辛大寒,雖曰滋陰,其實燥而損血;雖曰降火,其實苦先入心,久而增氣,反能助火;至其敗胃,所不待言,用藥如此,烏能奏功也。

 

予每用薏苡仁、百合、天門冬、麥門冬、桑根白皮、地骨皮、牡丹皮、枇杷葉、五味子、酸棗仁之屬,佐以生地汁、藕汁、乳汁、童子小便等。

 

如咳嗽則多用桑皮、枇杷葉。

 

有痰則增貝母。

 

有血則多用薏苡仁、百合,增阿膠。

 

熱盛則多用地骨皮。

 

食少則用薏苡仁至七八錢。

 

而麥門冬常為之主,以保肺金而滋生化之源,無不應手而效。

 

蓋諸藥皆稟燥降收之氣,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

 

以施於陰虛火動之症,猶當溽暑伊芳鬱之時,而商 颯然倏動,則炎 如失矣。

 

與治暑熱用白虎湯同意。

 

然彼是外感,外感為有餘,故用寒沉藏之藥,而後能輔其偏。

 

此是內傷,內傷為不足,但用燥降收之劑,而已得其平矣。

 

此用藥之權衡也。

 

虛勞之疾,百脈空虛,非黏膩之物填之,不能實也。

 

精血枯涸,非滋濕之物濡之,不能潤也。

 

宜用人參、黃、地黃、天麥門冬、枸杞子、五味子之屬,各煎膏,另用青蒿以童便熬膏,及生地汁、白蓮藕汁、人乳汁、薄荷汁,隔湯煉過,酌定多少,並糜角膠、霞天膏,合和成劑。

 

每用數匙,湯化服之。

 

如欲行瘀血,加入醋製大黃末子、玄明粉、桃仁泥、韭汁之屬。

 

欲止血,加入京墨之屬。

 

欲行痰,加入竹瀝之屬。

 

欲降火,加入童便之屬。

 

凡虛勞之症,大抵心下引脅俱疼,蓋滯血不消,新血無以養之也。

 

尤宜用膏子,加韭汁、桃仁泥。

 

呼吸少氣,懶言語,無力動作,目無精光,面色 白,皆兼氣虛,用麥門冬、人參各三錢,橘紅、桔梗、炙甘草各半兩,五味子二十一粒,為極細末,水浸油餅為丸,如雞頭子大。

 

每服一丸,細嚼津唾咽下,名補氣丸。

 

氣虛則生脈散,不言白朮。

 

血虛則三才丸,不言四物。

 

大略前言薏苡仁之屬治肺虛,後言參 地黃膏子之類治腎虛。

 

蓋肝心屬陽,肺腎屬陰,陰虛則肺腎虛矣。

 

故補肺腎即是補陰,非四物、黃柏、知母之謂也。

 

勞瘵兼痰積,其證腹脅常熱,頭面手足則於寅卯時分乍有涼時者是也。

 

宜以霞天膏入竹瀝、加少薑汁,調玄明粉行之。

 

若頑痰在膈上膠固難治者,必以吐法吐之,或沉香滾痰丸、透膈丹之類下之,甚則用倒倉法。

 

若肝有積痰污血結熱而勞瘵者,其太衝脈必與衝陽脈不相應,宜以補陰藥吞當歸龍薈丸。

 

古方柴胡飲子、防風當歸飲子、麥煎散皆用大黃,蓋能折炎上之勢而引之下行,莫速乎此。

 

然惟大便實者乃可。

 

若溏泄則雖地黃之屬亦不宜,況大黃乎。

 

透肌解熱,柴胡、干葛為要劑,故治骨蒸方中多用之。

 

如秦艽鱉甲散、人參地骨皮散、人參柴胡散,皆退熱之劑,然非常用多服之藥也。

 

《衍義》云: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凡此誤世甚多。

 

嘗原病勞有一種真藏虛損,復受邪熱者,如《經驗方》治勞熱,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無不效。

 

熱去即須急已。

 

若無邪熱,不死何待。

 

又大忌芩、連、柏,驟用純苦寒藥,反瀉其陽。

 

但當用瓊玉膏之類,大助陽氣,使其復還寅卯之位,微加瀉陰火之藥是也。

 

有重陰覆其陽,火不得伸,或洒洒惡寒,或志意不樂,或脈弦數,四肢五心煩熱者,火鬱湯、柴胡升麻湯,病去即已,不可過劑。

 

服寒涼藥,證雖大減,脈反加數者,陽鬱也。

 

宜升宜補,大忌寒涼,犯之必死。

 

男子肌瘦,氣弱咳嗽,漸成勞瘵,用豬肚丸,服之即肥。

 

有面色如故,肌體自充,外看如無病,內實虛損,俗呼為桃花蛀,當看有何證候,於前項諸藥審而用之。

 

上所列五勞六極二十三蒸諸治法,亦略備矣。

 

然當以脾腎二臟為要,何以言之,腎乃系元氣者也,脾乃養形體者也。

 

經曰:形不足溫之以氣者也。

 

謂真氣有少火之溫,以生育形體。

 

然此火不可使之熱,熱則壯,壯則反耗真氣也。

 

候其火之壯少,皆在兩腎間,經又曰:精不足補之以味。

 

五味入胃,各從所喜之臟而歸之,以生津液,輸納於腎者。

 

若五味一有過節,反成其臟有餘,勝克之禍起矣。

 

候其五味之寒熱,初在脾胃,次在其所歸之臟,即當補其不足,瀉其有餘。

 

謹守精氣,調其陰陽,使神五內。

 

夫如是,則天樞開發,而胃和脈生,故榮衛以周於內外,無不被滋養而病愈矣。

 

勞疾久而嗽血,咽疼無聲,此為自下傳上;若不嗽不疼,久而溺濁脫精,此為自上傳下,皆死證也。

 

骨蒸之極,聲嗄咽痛,面黧脈躁,汗出如珠,喘乏氣促,出而無入,毛焦唇反,皆死證也。

 

又骨肉相失,聲散嘔血,陽事不禁,晝涼夜熱者死。

 

附水丘先生紫庭治瘵秘方 人有傳尸、 、伏連、五勞、七傷、二十六蒸,其候各異,其源不同,世醫不明根本,妄投藥石,可勝嘆哉。

 

予休心云水,遠絕人事,遂以所傳樞要精微,以示世醫,使之明曉。

 

夫傳尸勞者,男子自腎傳心,心而肺,肺而肝,肝而脾;女子自心傳肺,肺而肝,肝而脾,脾而腎,五臟復傳六腑而死矣。

 

或連及親族,至於滅門,其源皆由房室、飲食過度,冷熱不時,憂思悲傷,有欲不遂,驚悸喜懼。

 

或大病後行房,或臨尸哭泣,尸氣所感。

 

邪氣一生,流傳五臟,蠹食傷心,雖有諸候,其實不離乎心陽腎陰也。

 

若明陰陽用藥,可以返魂奪命,起死回生。

 

人知勞之名,未知其理。

 

人生以血為榮,氣為衛,二者運轉而無壅滯,勞何由生。

 

故勞者倦也,血氣倦則不運,凝滯疏漏,邪氣相乘。

 

心受之為盜汗虛汗,憂悲恐懼,恍惚不安。

 

腎受之為骨蒸,為鬼交,陽虛好色愈甚。

 

肝受之為瘰 ,脅滿痞聚,拳攣拘急,風氣乘之為疼痛。

 

脾受之為多思慮慕,清涼不食,多食無味。

 

肺受之為氣喘痰涎,睡臥不安,毛髮焦枯。

 

至於六腑,亦各有證。

 

今人多用涼藥則損胃氣,雖盧扁亦難矣。

 

予之所論,但在開關把胃,何則?勞病者,血氣不運,遂致干枯,此關脈閉也。

 

故先用開關藥通其血脈,既開關則須起胃。

 

蓋五臟皆有胃氣,邪氣附之則五臟衰弱,若不把胃,則他藥何由而行,故開關把胃乃治勞妙法也。

 

然必須明陰陽,且如起胃,陽病藥不可過暖,陰病藥不可過涼。

 

今人言丁香、濃朴、肉桂、蓯蓉可補五臟,不知用之則喘息閉嗽,如火益熱。

 

或以治鬼為先務,要當法藥相濟,道力資扶,然後鬼尸可逐也。

 

此論上合黃帝、岐、扁,下明臟腑陰陽,非患人有福,亦不遭逢,寶之。

 

總論病證 如夜夢鬼交,遺精自泄。

 

夢魂不安,常見先亡,恐怖鬼神。

 

思量飲食,食至不進。

 

目睛失白,骨節疼痛。

 

五心煩熱,頭發作滯。

 

面臉時紅,如敷胭脂。

 

唇紅異常,肌膚不潤,言語氣短。

 

大便秘澀,或時溏利。

 

小便黃赤,或時白濁。

 

項生瘰 ,腹中氣塊。

 

鼻口生瘡,口舌乾燥,咽喉不利,仰臥不得。

 

或時氣喘,涕唾稠黏,上氣憤滿,痰吐惡心,腹脅妨悶。

 

陰中冷痛,陰癢生瘡,多濕轉筋拘急。

 

或忿怒悲啼,舌直苦痛,目睛時疼,盜汗,抬肩喘息,陽道虛剛。

 

如手足心煩疼,口乾舌瘡,小便黃赤,大便難,及熱多咽喉痛,涎唾黃黏,及兼前項一二證,即是陽病。

 

當用陽病開關散,為瀉陽而補陰。

 

如大便溏利,小便白濁,飲食不化,胃逆口惡,雖有熱,痰唾白色及小便多,仍兼前項數症,即是陰病。

 

當用陰病開關藥。

 

凡勞病虛極,亦多令人煩躁,大小便不利,宜兼諸脈證審之。

 

陰陽二症,皆用起胃散。

 

又歌訣云:水丘道人年一百,煉得龍精並虎魄。

 

流傳此法在人間,聊向三天助陰德。

 

扶危起死莫蹉跎,此藥於人有效多。

 

不問陰陽與冷熱,先將脾胃與安和。

 

脾經虛冷易生寒,最是難將熱藥攻。

 

閉卻大便並上氣,為多濃朴與蓯蓉。

 

此法精關兩道方,病患入口便知良。

 

但須仔細看形候,莫向陰中錯用陽。

 

涕唾稠黏小便赤,干枯四體無筋力。

 

烏龍膏子二十丸,便似焦枯得甘滴。

 

遺精夢泄腹膨高,咳嗽陰疼為患勞。

 

此病是陰須識認,便當急下玉龍膏。

 

嗽裡痰涎仰臥難,陰陽交並候多端。

 

卻須兼服訶黎散,治取根源病自安。

 

七寶丸、瀉骨蒸傳尸邪氣,陽病可服。

 

黃連四兩,為細末,用豬肚一個洗淨,入藥末,線縫之。

 

用童便五升,文火煮令爛干為度。

 

以肚細切同藥爛研,置風中吹干,丸如桐子大,朱砂、麝香作衣。

 

空心麥門冬水下,或用陽病開關散咽下。

 

無朱砂亦可。

 

陽病開關散,北柴胡,去蘆桔梗炒,秦艽、麥門冬去心各半兩,芍藥、木香、澤瀉各一兩,木通半兩,甘草一錢炙,當歸、桑白皮蜜炙、地骨皮各一兩, 咀。

 

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煎六分,空心服。

 

小便多即病去也。

 

陰病開關散,當歸、赤芍藥、肉桂、白芷、甘草炙各半兩,木香二錢,制枳殼三錢,天南星一錢,去皮薑汁浸一宿焙, 咀。

 

每服三錢,薑三片,煎七分,入無灰酒三分盞,童便三分盞,又煎七分溫服。

 

先服此起胃散一二日後,不問退否,兼玉龍膏服之。

 

起胃散,陰陽二候皆用。

 

黃 炙二兩,白朮炒一兩,白芷半兩,人參半兩,山藥一兩, 咀。

 

每服三錢,加木瓜煎。

 

或加沉香、茯苓、甘草各半兩。

 

烏龍膏,烏梅去核,柴胡、紫菀、生乾地黃、木香各一兩,秦艽實好者、貝母面炒去心、防風各三錢,杏仁五兩面炒為末,皂角六十片,二十片去黑皮醋炙為末,二十片燒灰存性,二十片湯浸去黑皮,用精豬肉剁爛如泥,同皂角一處,入水五升細揉汁,入童便三升,無灰酒一升,並熬如膏,和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麥門冬湯下,甚者二十日效。

 

玉龍膏,青蒿子、柴胡、白檳榔各二兩,制鱉甲、白朮、赤茯苓、木香、牡蠣各半兩,地骨皮半兩,人參一兩,生乾地黃一兩,當歸三錢,朱砂一錢,豆豉心二合,虎頭骨斫開酒炙黃赤色一兩,肉蓯蓉酒浸一宿炙一兩,鱉甲湯煮去皮裙,酒浸炙黃赤,皆為末。

 

又加烏梅肉、枳殼。

 

上前件末成,卻以杏仁五升,壯者,以童便浸,春夏七日,秋冬十日,和瓶日中晒,每日一換新者,日數足,以清水淘去皮尖焙乾,別以童便一升,於銀石器內,以文火煎至隨手爛,傾入砂盆,用柳木槌研爛為膏,細布濾過,入酥一兩,薄荷自然汁二合攪勻,和藥用槌搗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湯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

 

如覺熱減丸數服,熱少還添。

 

加減經月日,諸證皆退,進食安臥,面有血色,乃藥行也。

 

當勤服無怠。

 

忌莧菜、白粥、冷水、生血、雀、鴿等物。

 

訶黎散,治勞嗽上氣。

 

赤茯苓二兩,訶黎勒皮二兩,木香半兩,檳榔一兩,當歸一兩炒,大黃一兩炒,吳茱萸湯泡七次半兩, 咀。

 

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一盞,煎六分,溫服。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2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左輔 感謝發表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7 04:28 , Processed in 0.24999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